陜北礦業韓家灣煤炭公司:采煤不見煤,礦在綠中藏
春光明媚,漫步韓家灣煤炭公司礦區,一步一景,滿目皆新。干凈如洗的藍天、油亮嶄新的主干道、造型古樸的清風亭與錯落有致的草木植被相映成趣,盎然生機悄然鋪展開來…… 在這里,生態和諧與工業文明緊密共融,四季輪換,這座“塞上綠洲”風光無限。賞心悅目的背后,是韓家灣煤炭公司以綠為底謀發展帶來的民生福祉,更是公司堅持煤炭開采和生態環保“一盤棋”的生動寫照。 數智蝶變加碼發展“含新量” 在2-2煤井下中央變電所,智能巡檢機器人正邁著輕快的“腳步”,沿著既定軌道行進。它的“大眼睛”具有全天候數據采集、信息實時傳輸、智能分析預警等功能。同步至地面監控室顯示屏后,崗位工坐在地面35KV變電站的電腦屏幕前,就能看到巡檢機器人的運行情況及現場工作畫面。 “以前大家巡檢井下中央變電所,一次至少得兩小時。”通風變電班班長蘭志強展示著機器人傳回的高清畫面,“現在,這里基本實現智能機器人全覆蓋,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這樣的變革不僅于此,職工餐廳門口,一個小巧的“方匣子”與智能路燈并排而立,它是智能降塵系統的組成部分,它的“千里眼”能實時在線監測粉塵、大氣壓等數值,及時感知空氣環境質量狀況。公司利用物聯網感知、在線監測、智能控制、數據無線通訊系統等技術,實現了污染物監測、數據傳輸、智能降塵、多維數據展示與應用等功能,讓粉塵“無處藏身”,這是公司生態環保工作和“互聯網+”全面融合應用的一個縮影。 鏡頭轉向智能調度指揮中心,數塊高清屏幕上顯示著井下各作業點的工作實況,生產畫面干凈整潔、清晰明亮。為實現生態環保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公司構建了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預警系統、能耗在線監測平臺、智能環保管理平臺……有了智能化的加持,職工工作輕松了,臉上的煤塵少了,笑容多了。 節能降碳提升發展“含金量” 從“黑”到“綠”,從政策引導變為企業自覺,現如今,“綠色低碳、節能減排、循環利用、提質增效”的理念已成為公司全體干部職工的共識。 通風維修隊庫房里,分管機電設備的技術員李云宏帶著電工班職工對回收上井的各類材料進行挑選分類。“每天都有不少舊物資被回收升井,堆積在地面不僅污染環境,還造成材料閑置浪費。”李云宏說,“我們把能用的材料挑揀出來,修理加工后就能變廢為寶。” 這樣的場景在礦區每一處角落上演:公司改變傳統會議模式,引進“無紙化”會議系統,屏幕升起,指尖輕觸,會議信息一覽無遺;新能源充電車場,滿足職工的綠色出行需求;推廣使用聲控燈具,杜絕長明燈、長流水、長開機等浪費現象;優化智能路燈、電子屏等開關機時間,降低電能消耗…… 此外,公司大力實施降碳工程,夏季以空氣源熱泵代替鍋爐供暖,實現非供暖期鍋爐污染物零排放;完成20輛井下無軌膠輪車尾氣凈化裝置安裝工作,減少車輛尾氣排放;智能銷售系統升級、環保門禁系統安裝,定期開展車輛尾氣環保監測……一項項節能降耗舉措,匯聚起低碳發展的蓬勃力量。 生態治理厚植發展“含綠量” 開窗見綠、出門進園,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當礦山變身為“會呼吸的生態系統”,綠色發展便有了具象注腳。 連綿的山坡上,樟子松、沙地柏等樹木挺拔而立、枝葉繁茂。公司對原有排矸場邊坡和運煤專線部分區域開展生態恢復治理,因地制宜種植各種綠植,矸石山綠化覆蓋率逐步提升,有效杜絕護坡水土流失。矸石山披上了“綠色外衣”,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 在礦山周邊,砌筑了擋土墻和排水溝,既能美化環境,又可涵養水源,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的發生。通過建設調節水池、復用水池,有效收集生活區、工業區生活污水,充分利用于廠區綠化、生態治理區灌溉用水、防塵灑水等,礦區環境更加干凈整潔。 為了將礦區打造成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公司持續開展見縫插綠工程,在公寓樓前、廠房前、進礦道路兩側等地栽種了大量的格桑花、圓柏籬、金葉榆等花草樹木,建成職工身邊的“口袋花園”。春夏之際,各類花卉在礦區的道路兩側搖曳,風輕輕吹過,飄起陣陣花香,可謂是“采煤不見煤,礦在綠中藏”。 矸石山全治理、煤場全覆蓋、廢水全復用、粉塵全防治……隨著一項項措施接連落地,一幅綠水青山環繞、藍天白云相依的高質量發展新畫卷在這里徐徐展開。(楊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