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斜井、1號風井施工組織設計
作者:佚名
2011-11-06 21:12
來源:本站原創
化石。
4.飛仙關組(T2f):本區出露不全,厚大約280 m。
5.第四系(Q):厚約0—10m,主要分布于溝谷及緩坡地帶。由沖積、坡積和殘積物的砂礫、粘土組成。
附:區域地層表 表1-1
區域地層表 表1-1
時代
|
地層厚度
|
厚度(m)
|
巖性簡述
|
Q
|
第四系
|
0-10
|
為坡積物、殘積物和沖積物與下伏各地層不整合接觸。
|
T1Y
|
永寧鎮組
|
76-875
|
為灰色灰巖、白云巖夾粉砂巖、紫灰色細砂巖。
|
T1F
|
飛仙關組
|
286-864
|
為紫--紫紅細砂巖、粉砂巖夾泥巖。
|
T1K
|
卡以頭組
|
90-137
|
為黃—黃綠色粉砂巖、粉砂質泥巖、鈣質砂巖及少量泥巖。
|
P1L
|
龍潭組
|
215-235
|
為灰—深灰色泥質粉砂巖、粉砂巖、泥巖夾煤層,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
|
P2B
|
峨眉山
玄武巖組
|
65-597
|
以暗綠色杏仁狀玄武巖為主,夾凝灰巖薄層。
|
2.2.3煤層
1.煤層
該區含煤地層為二迭統龍潭組,一般厚228m,含煤25—30層,煤層純厚16.75m,含煤系數6.75%;在8井田,內8、9、13、16煤層為穩定煤層,其余煤層為較穩定或不穩定煤層;在7—2井田內8—9煤層為穩定煤層,13、16為較穩定煤層。C11大部可采,C7、C15局部可采。
煤層中C8、9、11、13、16五層總厚度8.35m,C7平均厚1.0m局部可采,C15不可采,邊緣局部可采。底部C17以下各煤層含硫量>3.0%。
2.可采煤層
本區含穩定可采煤層4層,即:C8、C9、C13、C16煤層,局部可采煤層兩層,,即C7 、C11煤層,特征及變化規律如下:
C8煤層:黑色,粒狀及碎塊狀,煤質較好,顯層狀構造,風化后呈粉末狀。該煤層位于P213地層的下部,煤層厚1.05—1.60m,一般厚約1.25m,單一,厚度在走向或傾向上變化不大,規律較明顯,為穩定煤層。
C9煤層:黑色,粒狀及碎片狀,煤質較好,顯層狀構造,風化后呈高嶺石泥巖,結構為1.60<0.10>0.20<0.06>0.10<0.04>0.20m,厚度在走向或傾向上穩定變化不大,規律較明顯,平均厚度2.3m,局部地段受斷層影響煤層增厚,為穩定煤層。
C13煤層:褐黑—黑色,呈碎塊狀,色煤質較好,顯層狀構造,風化后呈粉末狀。該煤層位于P211地層的中部,煤層厚1.18—1.85m,一般厚約1.50m,單一,頂底板為灰色泥巖,厚度在走向或傾向上有一定變化,但規律較明顯。為穩定煤層。
C16煤層:褐黑—黑色,粒狀及碎片狀,煤質較好,顯層狀構造,風化后呈粉末狀。該煤層位于P212地層的底部,煤層厚1.23—2.80m,一般厚約1.65m,下部含夾矸2層,上層為灰褐色粗晶質高嶺泥巖,下層為灰色泥巖,結構為0.20<0.05>0.20<0.30>1.30m;厚度在走向傾向上有一定變化,但規律較明顯。為穩定煤層。(見表4—1)
煤層在東北部、中部和北西的塊段比較完整,南部和東南、西南的塊段北切割嚴重。煤層由東南向西北傾斜,由東向西變厚,煤層傾角7—150,平均110,煤的容重1.3—1.4噸/m3。
2.2.4水文地質
1、礦區處于糯木河分水嶺地帶,地表水及地下水由南向北排泄于北西側的糯木河,流入塊擇河進入南盤江,屬珠江水系。區內溝谷發育,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
2、本區屬高原季風氣候,大氣降水是各含水層的主要補給來源,在沉積巖型碎屑巖(P2L、T1K、T1f)分布區、在松散巖層(HP、Q)分布區,大氣降水沿孔隙滲入地下,逕流于(P2L、T1K、T1f)層狀巖層的孔隙中,在地處低洼處以泉點形式排泄,在井下以淋水形式涌入巷道。
3、礦井水文地質屬于中等偏簡單。
4、根據地質報告礦井正常涌水量為40m3/h,最大涌水量為100m3/h。
5、井口東南部、西南部原有私挖小井較多,掘進中有可能穿透小窯采空區,在揭露各含水層前,必須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的有關規定,采取相應的防治水措施,為了防止透水事故的發生,且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必須堅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則,把探放水工作列為重中之重
上一篇:采區設計方法范文
下一篇:寧夏棗泉煤礦初步設計安全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