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打細算降成本回收復用用實招
司馬煤業公司回收隊堅持“省下的就是賺到的”原則,秉持“干毛巾中也要擰出水”的韌勁,強化管理,著力提高廢舊材料利用率和廢舊配件復用率,進一步盤活資產,減少物資材料浪費,力促礦井效益提升。
強化精細管理,提質增效
該隊對廢舊物資處置管理有著獨到的管理方式:把有復用價值的物資,在廢料中分揀出來,再按照品種進行細化、歸類,把能直接復用的單獨碼放、標識清晰進行篩檢處理,這是該隊工作的第一個流程;對鋼筋、錨桿、滾筒、H架、工字鋼等可以修復的材料他們都搬運至沖洗車間,經過自制加工、修復處理,不能直接復用的,他就加工修復,他們的“復用商品架”也成了各生產單位的“新材料源”;對于不可修復的廢舊材料,該隊也按照:木料、廢鐵、塑料壺、鋼絲繩等分類碼放至翻矸室東西兩側廢料區,實現廢舊材料的分區管理,再由公司企管部、供應部、法顧辦等部門審核后招標對回收的廢鐵、廢塑料油壺、廢油桶、廢舊木料、廢舊皮帶、廢舊鋁板等進行統一報廢處理。
經過這樣一來,廢料場里原本廢棄的材料經過該隊精細管理都成了擺放整齊的“可用之材”,不僅有效解決了廢舊材料堆置占用場地,還有效減少了新材料的購買,節約了成本。今年以來,該隊累計制作加工件創造價值約648萬元,累計修復廢舊材料、設備創造價值約252萬元,回收廢舊材料設備價值約425萬元。
緊抓成本管控,降低成本
怎樣才能讓廢舊物資重新發揮作用?這不僅要求職工要有創新節約意識,而且還需要用剛性制度來約束行為習慣的養成。該隊在工作場地安設了回收隊“算賬”文化理念牌板,并且通過周二、周五例會學習“算賬”文化知識,按時填報材料消耗日報表、釘釘每日工作報表、算賬文化精益化管理平臺、三效報表、職責任務評分工作。同時該隊及時計劃安排好每日工作任務,并通過上述報表及臺賬核算,總結前一天的工作所創造的效益,并進行成本核算,最終算明每日創造效益指標數,算明隊組的成本賬、效益賬。
為了用好每一個零件、省下每一分錢,該隊把檢修回收的廢舊設備和閥門一一解體,拆解出能用的零部件相互調劑,將廢品堆里的零件變成爭相挑選的“香餑餑”,上百臺設備、近千個閥門因此“再上崗”,節約成本數十萬元。
剛搬運至沖洗車間的鋼筋、錨桿、滾筒、H架、隔爆水袋架等物件看起來是又臟又破,但經過恢復形變、工業除銹、修復制作、漆面處理等四個工序后,廢舊材料舊貌換新顏,投入使用后,往往能省下一大筆錢。“能復用的絕不浪費,在回收隊,大到井下工字鋼,小到風水吊掛鉤,大部分‘廢資’通過修復、制作都會繼續‘服役’于井上、井下的各個崗點。”該隊書記史鋼柱介紹。
加強技術創新,功能再造
為了最大程度地滿足井下生產需求,該隊通過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小改小革活動,不斷提升修舊利廢能力。
井下巷道側幫鋪設有大量的壓風管、進水管、排水管、瓦斯抽放管等,而鋪設管路時最常用的吊掛配件是四寸、六寸水管卡和吊掛風水管連接扁鐵。由于該隊只有沖床和四寸水管卡模具,只能解決四寸水管卡的問題。為完成六寸水管卡的加工制作任務,該隊利用現有設備沖床,參照現有的四寸水管卡模具,制作了六寸水管卡模具,解決了六寸水管卡加工制作任務。“自從制作了六寸水管卡模具,我們可以制作六寸水管卡,極大地緩解了井下各隊的生產需求。”回收隊書記史鋼柱說。
在升井廢舊材料中,有很多H架存在上部U型鋼腐蝕嚴重,需要更換。該隊為將這些H架重新修復,研究設計了U型鋼的沖壓磨具,可以利用廢舊材料制作出U型鋼,使H架井下繼續使用。
“我們進行的小改小革,都是著眼于從細微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革除設備弊端、降低成本、節省費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該隊書記史鋼柱說。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