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咣!"新年開工第一天,河南能源義煤公司義絡煤業機修車間外就傳來金屬的敲打聲響。鉗工班王紅偉蹲在銹跡斑斑的刮板輸送機前,工裝沾滿油污,手里的扳手卻亮得晃眼。
新來的青工小李聞聲湊過來:"王師傅,這鐵疙瘩都報廢三年了,您還折騰啥?"
"來,摸摸這個。"老王抓過小伙子的手按在電機外殼上,"聽聽這動靜,轉子軸承好著呢!"他像老中醫號脈般瞇起眼睛:"換根鏈條補塊刮板,省下個五六萬不是夢。"
"咿,哪兒差這點錢......"小李話音未落,老王已摸出個泛黃筆記本。密密麻麻的表格里,清楚地寫著——某月某日拆下的齒輪,某年某臺設備的電機,全標注著"備用件"。
"去年用五臺報廢設備拼出三臺振動篩,省了二十萬。"老王的扳手敲得鐵架叮當作響,"省下的錢,可都是為咱企業創造的效益呀。現在是我們公司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咱這小算盤得打起來,對待廢舊物資要‘摳’起來,竭盡所能為企業增收創效做貢獻!"
車間突然熱鬧起來。老王變戲法似的從廢鐵堆里扒拉出可用零件,幾個老師傅默契地遞工具、測數據。小李愣怔片刻,突然抄起液壓千斤頂:"師傅,這個裝哪?"
一周以后,當煥然一新的輸送機轟隆運轉時,老王摸出個算盤噼啪作響:"齒輪箱省八千,電機省兩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