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技術精湛的行家里手,對井下的每一條巷道、每一臺設備都了如指掌……從復雜的采掘設備到精密的通風系統,他們總能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經驗,迅速發現問題并解決,確保生產的高效有序進行。他們如同中流砥柱,撐起了安全生產的一片天…… 安全學習的“領航員”常態化規范落實班前班后會,組織開展每日一題、觀看一個事故案例,每周邀請區隊管理人員開展一次系統性的學習培訓,每月都會對當月學習內容組織考試,每季度對班組成員的學習情況進行評測。
設立班組安全員抓實班組安全監督,推動“一人一機一卡”設備包機制度落實,把“安全基因”滲透到生產各環節、小細節,并以每月安全主題活動為抓手,強化支部黨員示范崗、黨員突擊隊、主題黨日等互聯互動,形成“黨建+班組安全”的特色品牌文化,激發黨建引領賦能班組安全的強大活力。
充分利用“五五”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單元操作流程票、危險作業評估確認、“三位一體”評估等方式方法對現場存在的隱患及時地排查到位、管控到位,同時每天都將排查整改的隱患記錄到《隱患自查自糾臺賬》中,方便區隊、其他班組查閱。
“在施工現場,我們采取懸掛臂章、帽貼等形式,壓實班組長、輪值安檢員、安全監護人、施工負責人崗位職責,讓每一位班組成員從安全管理工作的“旁觀者”“參與者”向“主導者”轉變”。該礦掘進二區生產一班班長王立冬在談及他們日常工作開展情況時說道。 新學員的“星導師”這位師傅,沒有閃耀的高等學府光環,卻有著滿肚子從技校生涯和多年實踐中積攢的干貨。他那雙手,像是帶著神秘魔法,能輕松搞定各種復雜問題……
隨著礦井智能化水平的提高,礦井新分配員工學歷水平越來越高,近一階段班組帶徒有研究生、本科生學歷。作為技校畢業的老師們怎么樣帶好這些高學歷徒弟,也是動了腦筋,想了辦法。
首先是一項“特殊工作”,幫忙整理班組及導師們取得的榮譽證書。當徒弟們看到厚厚一沓榮譽、創新證書時都發出敬佩的聲音。“當然炫耀榮譽、創新證書不是目的,目的是取得徒弟們的認可與信任,激發徒弟們學習技術積極創新的激情。”機電工區調試組班組長張厚旺坦言。
充分發揮班組長與職工交流最多、距離最近的優勢,及時了解班組成員的心里想法,把一些不穩定的情緒、不安全的心態,通過家訪談心、心理交流的形式,具體了解職工出現的家庭矛盾、生活困難等問題,做到把安全隱患排除在工作之外,讓每一名職工都能以一種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安全生產之中。 班組創新的“推動者”80后的劉鑫,是該礦生產服務中心鉚焊車間的一名班組長,班組承擔著井下各區隊標準件及非標件的制作加工任務,每年制作的標準件、非標件總計約15余萬件,年產值達500余萬元。
他憑借敢闖敢干的韌勁和思維活躍的性格,團結帶領小組成員真抓實干、開拓創新,精心謀劃了多項提質增效的創新項目,并運用到車間實際工作中。他指導攻關創新項目17個,焊接輔助空間臂的研制與應用這一創新成果更是榮獲 “全國能源化學地質系統優秀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二等獎”“山東能源職工創新成果特等獎”“兗礦能源小改小革一等獎” 等多項榮譽。(范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