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1采面工作面作業規程
第一章 工作面概述
第一節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關系
13071工作面位于嵩陽金田煤業有限公司井田東部六水平東翼,開采煤層為五3煤。13071采煤工作面東側為井田保安煤柱;南側(上部)為13051回采工作面外部未回采,西側為副井保安煤柱,北側為未開拓13091預備工作面。
本區地表為低山丘陵地形,區內地勢沿東西偏北走向呈北高南低地勢,該工作面上部最高海拔標高為+660米,最低海拔標高為+590米,相對高差70米。
回采對地表的影響:
由于五3煤層賦存較為穩定,煤層傾角28-32度。煤層厚度0—1.2m,平均厚0.85m,且煤層埋深525m,頂板為砂質泥巖,硬度較小,根據以往開采情況工作面采動后不會大面積塌陷,對地面不會造成影響,且工作面上部600米范圍內無村莊及零星村民居住,不存在搬遷問題。
表1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關系:
第二節 煤層賦存特征
一 、煤層特征
五3煤層位于下石盒子組五煤組中部。煤層厚度0-1.2m,平均0.85m,結構簡單,不含夾矸或局部含一薄層炭質泥巖夾矸,區內大部可采。煤層直接頂板為灰~灰黑色砂質泥巖及泥巖,厚度0.8-1.6m,直接頂以上為五4煤,厚度0.1-0.5m,平均厚0.3m。其上為老頂,大部為細粒砂巖、砂質泥巖,厚6.5-10.4m,平均8.5m。底板為灰黑、黑色泥巖及砂質泥巖,厚3-8m。煤層埋深5.00-525m,底板標高+575--+85m。五3煤層下距二1煤層276.72m。上距田家溝砂巖108m。
綜上所述,五3煤層層位穩定,結構簡單,厚度較穩定,為大部可采的較穩定型薄煤層。
二 、煤質特征
礦井可采煤層為五3煤層,五3煤為黑色,以塊狀為主,偶見粉狀,玻璃光澤,宏觀煤炭成分以暗煤為主,可見鏡煤條帶,為半暗型煤。煤的視密度為1.47t/ m3,煤層平均厚度為0.85m,礦井瓦斯等級為低沼,煤層自燃傾向性為不易燃,煤塵具有爆炸危險性。
三 、瓦斯、煤塵和自然發火期
該礦地質條件簡單,屬單斜構造。五3煤層賦存較為穩定,煤層傾角28-32度。礦井瓦斯等級:低沼,相對瓦斯涌出量: 2.38m3/t ,絕對瓦斯涌出量:0.66m3/min 。煤層自燃傾向性Ⅲ類,不易自燃。煤塵具有爆炸性,爆炸指數20%。
地質構造
礦區屬登封煤田馬嶺山勘探區的一部分,位于登封煤田西部。登封煤田屬華北地層區豫西地層分區嵩箕地層小區
礦區總體構造形態為走向近東西,傾向NNW~N的單斜構造,傾角26~38°,局部發育寬緩背斜,在礦區淺部發現一條走向近東西的正斷層(馬F1)。
馬F1:位于礦區南部,正斷層。西起登封市穎陽鎮新勝煤礦東部,向東延伸出區,延伸長度2600m,傾向南,傾角70°,落差兩端小、中間大,為0~25m。由巷道和采掘工程控制,控制程度較高。
第四節 水文地質
一 、水文地質
1、水文地質單元及位置
本區位于穎陽~新密水文地質Ⅱ單元(I)的穎陽~妙水寺水文地質段(I1)。 區內地層走向近東西,向北傾斜,南部為寒武~奧陶系灰巖,北部為二疊系碎屑巖組成的低山丘陵區,中部為新近系坡、洪積坡地。區內斷裂構造不甚發育,僅在在礦區淺部發現一條走向近東西的正斷層(馬F1)。
2、主要含水層
⑴、五3煤層底板孔隙~裂隙承壓含水層:即五3煤層底板砂巖為細粒~中粒砂巖,厚3~8m,為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層,巖性致密堅硬,裂隙不發育,且多被方解石脈充填,生產中未發生過底板充水現象,說明其含、富水性較弱。
⑵、五3煤層頂板孔隙~裂隙承壓含水層:指的是五3煤層以上60m范圍內的細粒~粗粒砂巖,發育4~5層,累計厚度為20m左右,為頂板直接充水含水層,巖性致密堅硬,裂隙不發育,且多被方解石脈充填,生產中主要以頂板淋水為主,鉆孔單位涌水量為0.00022~0.05m3/s.m,滲透系數為0.00072~0.033m3/d,說明其含、富水性較弱。
(3)寒武系灰巖巖溶裂隙含水層
主要出露于南部山區,巖溶裂隙發育。據以往資料記載,鉆孔單位涌水量為0.000479~1.37L/s·m,滲透系數為0.00426~13.76m/d,水位標高為+434.3~+459.38m,水化學類型為HCO3-Ca或HCO3·SO4-Mg·Ca型礦化度為0.308g/L,PH值為7.3~7.55,含富水性差異性較大,水質優良,反映了寒武系灰巖巖溶裂隙含水層水量充沛,水循環交替強烈,但含富水性極不均一的特征。
3、主要隔水層
(1)二疊系上石盒子組碎屑巖段隔水層
該層段殘留厚度一般為0~200m,由泥巖、砂質泥巖、砂巖及薄煤層等碎屑巖組成,以泥巖、砂質泥巖為主,間夾數層中厚層狀中粗粒砂巖含水層。其中,上部基巖風化帶和其間中粗粒砂巖含水層,賦存有一定的水量,但由于其夾持于厚層泥質巖之間,且距開采煤層較遠,又因含水層砂巖膠結致密堅硬,在該段中可起到骨架作用,相對增強了泥質巖層的抗壓強度。該層段厚度大,在地表呈零星出露,補給條件不佳,裂隙不發育,透水性差,能對上部新近系潛水含水層和下部五3煤層頂板砂巖承壓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起到良好的阻隔作用。
(2)五3煤層底板碎屑巖段隔水層
五3煤層底板至老底之間的砂泥質巖段,據統計,厚度一般為20m。巖性為泥巖、砂質泥巖、粉細粒砂巖,分布連續,層位穩定,裂隙不發育,透水性差,隔水性能良好,正常情況下,可阻隔下部砂巖裂隙承壓水充入礦坑。
4、礦床充水因素分析
(1)礦井生產水文地質概況
本礦現開采五3煤層,最低開采水平為+85m,礦井充水水源以頂板裂隙水滴淋水為主,礦井正常涌水量為5m3/h,最大涌水量為10m3/h,未發生過突水現象。
(2)充水因素分析
①大氣降水、地表水及新近系潛水
本區為低山丘陵地形,地面坡度較大,沖溝發育,大氣降水逕流排泄條件好,因而無常年性地表水體。區內新近系地層呈零星發育,以坡積、洪積及沖積于溝谷、坡腳處,厚度較小,巖性復雜,含富水性差。加之上部上石盒子組隔水層較厚,故此大氣降水、地表水及新近系潛水對五3煤開采無影響。僅在井筒揭穿層段有少量淋漓水現象。
②五3煤層頂板砂巖裂隙承壓水
五3煤層頂板砂巖裂隙含水層直接覆蓋于五3煤層之上,生產開采過程中該含水層裂隙承壓水將首先充入礦坑,是礦坑涌水的主要充水水源之一。由于該含水層單層厚度較薄,裂隙不甚發育,且補給條件差,裂隙水儲存量有限,導、富水性弱,生產中易于疏排。
③五3煤層底板砂巖裂隙承壓水
該含水層厚度較小,裂隙不甚發育,且極不均一。因本區屬大陸性半干燥氣候區,年降水多集中于7~9月份,其水源補給時間短,加之含水層被新近系地層覆蓋,補給量不足,故而其富水性相對較弱,一般情況下對開采五3煤層影響不大,以往開采生產過程中也未發生過充水現象。
④斷裂構造對礦床充水的影響
本區發育的主要斷裂構造位于礦區淺部的馬F1。
一般情況下,斷裂構造在形成過程中,由于受應力牽引、拖拉作用而在斷裂帶兩側形成較密集的羽狀斷裂,破壞了地層的連續性,使各個含水層間產生不同程度的水力聯系。同時,斷裂破碎帶為地下水的運移、富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間場所。
因此,推測在馬F1斷層和其附近及其尖滅地段,為地下水的相對強逕流帶或相對富集區。在開采過程中,當接近該斷層時,應打超前探、放水鉆,并留設足夠的防水煤巖柱等防治水措施,以防突水造成淹井事故。
⑤老窯老空水
本礦位于登封煤田的西部,本礦及西部四家煤礦在資源整合前進行過多年的開采活動,留下了大面積的采空區,對本礦的安全生產造成了威脅。
與本礦西部緊緊相鄰的組合的四個小煤礦采空區,開采后留下的采空區存有老空積水,根據所留圖紙和實際調查、訪問基本摸清了西部采空區的情況;并已根據實際展繪在采掘平面圖上,西部組合的四家礦井采空區都已貫通相連,即礦井的積水彼此相通,我礦已與緊密相連的鑫鑫東井井筒貫通,老空積水已排放,根據這一情況證明西部老空存水并不多;只是老窯的井筒有深有淺,避免不了存在有多有少的老空水;在今后的生產過程中要加強老空水動態觀測工作,開采至此時必須確定探水線,進行探放老空水工作,防止老空水涌出,確保安全掘進和回采。
⑥鉆孔對礦床充水的影響
由于鉆孔揭露并溝通了各個含水層,使之相互間產生了水力聯系,構成了未來礦井開采時礦井充水的人為通道。故在生產中,當回采中或回采落頂后冒落破裂帶與鉆孔溝通時,鉆孔即成為泄水通道而向礦坑充水。因此,礦井生產中,鉆孔將是礦坑充水的通道之一,生產中應加強以往勘探鉆孔的監測工作,避免盲目揭露或穿越鉆孔,并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水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5、地下水的補給、逕流、排泄
礦區內五3煤層主要充水含水層為其頂板砂巖裂隙含水層,在淺部接受大氣降水的滲入補給,并沿地層走向及傾向向北東部及深部逕流排泄。礦井生產過程中,生產排水是采礦期間主要排泄方式之一。
據礦井生產資料,礦井生產中,正常涌水量5m3/h,最大涌水量10m3/h。礦井充水水源以頂板砂巖裂隙淋水為主,涌水量相對較小,易于疏排,由于本區無地表水體,且含水層間有隔水層相阻隔,斷裂構造也不發育,故含水層間無水力聯系,礦井水文地質類型為二類一型,即礦坑充水以頂板裂隙水為主的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礦床類型,礦井水對工作面回采不會造成較大影響。
附圖T1:工作面井上下對照圖
附圖T2:工作面巖層綜合柱狀圖
附圖T3:煤層等高線及儲量計算圖
采煤方法
第一節 工作面巷道布置
13071采煤工作面位于13采區副井東翼,上巷為回風巷道,標高+340m,主要用途為行人、通風、運料,上部為13051采面未回采,走向長度630米。下巷為運輸巷,標高+290m,主要用途為通風、行人和運輸。上下巷均采用工字鋼單棚支護,上寬1.8m,下寬3m,中高(道面以上)2.3m,凈斷面為5.5㎡。
表2:工作面上、下巷及切巷支護參數表
第二節 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藝
采煤方法
本工作面采用走向長壁前進式采煤法進行回采,全部垮落法處理采空區。
二 、采面支護形式
本采面采用DZ0.8/1.0/-300-100型單體液壓支柱支護,該支柱適合0.6-1.0米厚煤層段使用,采面支護形式為:采用單體液壓支柱配金屬鉸接梁及木垛聯合支護,金屬梁采用1米長,帶花鋼梁。木垛選用直徑14—16公分的方木擺成。正常情況下,支柱布置四排,木垛擺在舍幫兩排支柱之間,木垛凈間距5米,四排三巷控頂,凈排距為0.9米,凈柱距為0.5米,一柱一梁,最大控頂距4米,最小控頂距3米,放頂步距為1米,邊采邊放。對于坡度大于30度的回采地點或當采空區空頂面積達2×5㎡及以上未及時跨落時,舍幫用密集柱護矸切頂,密集柱在老塘一排除擺木垛格外每個格加一根單體柱,單體柱上被頂帽,頂帽順山勢上下打,頂帽規格40×100×300mm。
三、回采工藝流程
回采工藝過程,檢修→支柱注壓→打眼放炮→打臨時支護→掏梁窯掛梁→打頂→升柱支護→掛防倒鏈→交接班。
根據煤層賦存條件及生產管理水平,采用走向長壁前進式采煤法,打眼放炮落煤,人工攉煤,搪瓷溜槽運煤。
四、爆破設計
采用2臺ZQS-20/1.8氣動鉆機分段同時打眼,2#煤礦許用安全炸藥配合瞬發雷管正向起爆,爆破說明書見表3。
詳見附圖T5:炮眼布置圖
說明:每眼裝藥量由班組長和放炮員根據工作面頂、底板情況,煤質軟硬及地質構造情況適當增減。如果煤質較硬或遇薄煤帶,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專項安全技術措施。
采用毫秒爆破進行爆破落煤,詳見爆破說明書。
1、爆破器材的選用:
選用MFB-100型起爆器,最大起爆能力100發,另選用導通歐姆表來檢驗爆破線路的導通情況。選用安全等級為二級的煤礦許用炸藥。選用1-5段合格的煤礦許用毫秒延期電雷管,橋絲為鎳鉻絲,鐵絲腳線,電阻一般為5-6歐姆,延期量及腳線標志見表4:
2、炮眼布置和裝藥量
⑴、工作面采高0.85m,采用手持式氣動鉆機配長1m 直徑 40mm的麻花鉆桿打眼,采用“雙排三花眼”布置炮眼,頂眼間距1m,距頂板0.3m,眼深0.9m;底眼間距1m,距底0.2m,眼深0.9m。詳見炮眼布置圖。
(2)、聯線方式:聯炮必須采用串聯,不得并聯或混聯,起爆順序自下而上底頂眼依次起爆。(其聯線方式見圖):
(3)、起爆長度及裝藥量:工作面采用一次打眼,分組裝藥,每組裝藥必須一次起爆,一次起爆長度一般為5-10m。均采用正向裝藥,頂眼一般裝藥量0.3kg,底眼一般裝藥量0.25kg。
(4)、封孔方式:采用水炮泥封孔,并用黃土填滿封實,要求封泥長度不低于0.5m。
該采面裝格120-130個,每班采格100個,“三八”制作業,日推進2.4米,日產量228.6t,月產6401t。
第三節 生產系統
一、運煤系統
工作面煤炭利用搪瓷溜槽自溜進入運輸巷礦車,運輸巷礦車經5t電瓶車(CDST-7/90)牽引,運輸至六水平大巷溜煤眼轉載至運輸巷皮帶至主井煤倉經主井箕斗運輸到地面。
運輸路線:工作面煤→工作面下切眼→蓄電池電機車→大巷溜煤眼溜槽→皮帶巷→主井煤倉→箕斗→平地。
二、運料系統
工作面所需材料、設備等物質采用礦車、平板車或花車,通過CDST-7/90型電瓶車牽引運至13071上巷(回風巷)至工作面上口,人工運至工作面。
運輸路線:地面→副斜井→五水平車場→13071上巷(回風巷)→工作面
附:T5運輸系統示意圖
第四節 通風系統
一、通風方式
本工作面采用獨立U型通風。
二、通風路線(詳見附圖T6:通風系統圖)
工作面新鮮風流:
副井→13071下巷口→13071下巷(進風巷)→工作面下出口→工作面
工作面乏風風流:
工作面→13071上巷(回風巷)→五水平車場→風井→地面
三、風量計算
⑴、按最大出勤人數計算
Q=4NK
=4×70×1.05=294(m3/min)
式中:K ---備用系數 取K=1.05
N ---最大出勤人數為70人
⑵、按工作面一次放炮炸藥消耗量計算
Q=25A
=25×6=150(m3/min)
式中:A ---一次爆破的最大炸藥量,6kg
25 ---每公斤炸藥爆炸后需要供給的有效風量m3/min
⑶、按瓦斯涌出量計算
Q=100q采×Q采×K備
=100×0.66×1.5
= 99(m3/min)
式中:Q采 ---瓦斯絕對涌出量 取0.66
K備 ---采面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數K=1.4-2.0 取1.5
根據以上計算13051工作面的風量取計算風量的最大值: Q=294(m3/min)
按集團公司規定炮采工作面設計風量不得小于350m3 /min。
⑷、風速驗算
①工作面風速驗算
V=Q/(60S)
=350/(60×2.55)=2.3(m/s)
式中:S ---工作面平均斷面積 2.55(m2)
②上巷風速驗算
V=Q/(60S)
=350/(60×5.5)=1.06(m/s)
式中:Q ---工作面設計風量
S ---上巷斷面積,上巷采用上凈寬1.8m,下凈寬3.0m,中高2.3m,凈斷面5.5m2。
③下巷風速驗算
V=Q/(60S)
=350/(60×5.5)=1.06(m/s)
式中:Q ---工作面設計風量
S ---下巷斷面積,采用上口凈寬1.8m,下凈寬3.0m,中高2.3m,凈斷面5.5m2。
經驗算風速在0.25~4 m/s之間,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所以確定13071回采工作面供風量為350 m3 /min。
第五節 供電系統
一、供電系統
該工作面上巷及下巷各有一組供電設備,專供安全出口超前巷掘進通風使用。
詳見附圖T7:13071工作面供電系統圖。
二、機械設備配備
該工作面除供上下巷掘進超前巷用的風機外無其他設備。
第六節 防、排水系統
防治水管理
13071工作面回采期間,預計最大涌水量1.7m3/h,僅有局部地段頂板滴水現象,涌水量較大時,必須在下巷及時清挖水溝至中央泵房水倉。
排水路線
工作面→13071運輸巷→中央泵房水倉→地面
第七節 供水及防塵灑水系統
一、防塵供水系統
13071工作面的防塵用水:地面靜壓水池→副斜井→上、下巷→工作面
上、下巷供水管路均采用1.5英寸的水管,每隔100米設一個三通閥門給工作面及放煤口噴霧和防塵水幕供水。
二、綜合防塵措施
1、轉載點噴霧
工作面放煤口及溜煤眼處各設一組噴頭,噴霧設施牢固可靠,噴嘴對準產塵源,霧化好,開關方便,靈敏可靠,且堅持正常使用。
2、防塵水幕
在運輸巷中距工作面煤壁50m處,安設一道水幕,在回風巷距安全出口50m內安設一道水幕,每道水幕噴頭不少于3個,且霧化好,覆蓋全斷面。兩巷水幕均隨工作面推進里移。
3、進回風巷煤塵沖刷
對進回、風巷及工作面其他部位煤壁巷幫每班沖刷一次,防治積塵。
4、個體防護
進入工作面回風巷側工作的所有人員必須佩戴防塵口罩。
第八節 工作面通訊系統
工作面上、下安全出口各安裝一部直通地面調度室的生產電話。
附圖T8:工作面通訊系統示意圖。
第九節 工作面安全監測監控系統
一、13071工作面安全監測監控系統(詳見附圖T9:安全監測監控布置圖)
1、工作面共安裝四種安全監控設備:兩個監測分站(KJF),三個甲烷傳感器(T1、T2、T3、),一個粉塵濃度傳感器(FC),一個一氧化碳傳感器(CD)。
2、監測分站安裝在五、六水平車場巷,并與平地瓦斯監測系統聯網,甲烷傳感器(T1)安裝在下巷安全出口外3~5m處。甲烷傳感器(T2)安裝在工作面上隅角,(T3)安裝在上巷距工作面安全出口5~10m范圍內。
3、控制區域:要求瓦斯電閉鎖在瓦斯超限時能自動切斷工作面及回風流全部非本質安全型的電器設備和線路。
二、電源電纜及信號電纜敷設
1、信號電纜:由六水平監測分站引出一條信號電纜,沿下巷敷設至距工作面5~10m范圍內,接里傳感器(T1),由五水平監測分站引出四條信號電纜,一條沿上巷敷設至13071工作面上隅角,外接傳感器(T2),一條沿上巷敷設至距工作面安全出口5~10米范圍內,接傳感器(T3),另外兩條分別接粉塵和一氧化碳傳感器。
第十節 工作面防滅火系統
一、防滅火系統管路
地面→副斜井→13071工作面上、下巷
二、防滅火管理制度
1、井下各種電器設備要消滅失爆現象,杜絕各種火源,防止火災發生。
2、設備加強檢修,減少自身摩擦,當溫度超限時停止運行。
3、工作面下隅角老塘垮落不充分時,必須用編織煤袋圍實或采用風布將漏風處擋嚴。
4、任何人發現井下火災時,應視火災性質、災區通風和瓦斯情況,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滅火,控制火勢,并迅速報告調度室。調度室在接到井下火災報告后,應立即按滅火預防和處理計劃通知有關人員組織搶救災區人員和實施滅火工作。
5、公司值班調度和在現場的區、隊、班組長應依照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的規定,將所有可能受火災威脅地區中的人員撤離,并組織人員滅火。
6、電氣設備著火時,應首先切斷其電源;在切斷電源前,只準使用不導電的滅火器材進行滅火。
7、搶救人員和滅火過程中,必須指定專人檢查瓦斯、一氧化碳、煤塵、其它有害氣體和風向、風量的變化,還必須采取防止瓦斯、煤塵爆炸和人員中毒的安全措施。
頂板管理
第一節 頂板控制設計
一、工作面支護設計
1、煤層頂底板巖性及分類
(1)煤層頂、底板巖性(詳見地質柱狀圖)
(2)頂底板結構
老底←直接底←偽底←煤層→偽頂→直接頂→老頂
(3)頂板分類
直接頂為砂質泥巖,厚度為0.8-1.6m。老頂為細粒砂巖及砂質泥巖,厚度8.5m。直接頂初次垮落步距為8-10m,老頂初次來壓步距為25m,周期來壓步距為14m,屬二類中等較穩定頂板。底板為泥巖、砂質泥巖,屬二類中等較穩定底板。
2、采場控制設計
該工作面頂板控制設計從“支、護、穩”三方面考慮設計。
(1)“支”:就是要求支架在其工作過程中能夠支撐住頂板所施加的壓力。在直接頂初次垮落、老頂初次來壓及周期來壓期間支柱所受壓力比平時大的多。因此,支護強度設計從這三個時期計算取最大值。
A、直接頂初次垮落期間
直接頂初次跨落期間要把直接頂安全地切在采空區,在此期間支架至少應承擔起直接頂初次垮落步距一半的重量,合理的支護強度為:
P1=MALAYA/2L小 =(1.3×9×2.5)/(2×3)=4.875t/m2
式中:P1——支架支護強度 t/m2
MA ----直接頂厚度 1.3m
YA ----直接頂平均容重 2.5t/m3
LA ----直接頂初次垮落步距 9m
L小 ----最小控頂距 3m
B、老頂初次來壓期間
要求支柱在不被壓死的情況下,P2能承擔起老頂重量的1/4及全部直接頂的作用力。
P2=A+MBYBCB/kt/L小
= (1.3×2.5)+ (8.5×2.5×25)/4/3
=3.25+44.27=47.52(t/m2)
式中:P2 ----支架支護強度 t/m2
A ----直接頂重量 3.25t
MB ----老頂厚度 8.5m
YB ----頂容重 2.5t/m3
kt ----巖重分配系數 kt=4
L小 ---最小控頂距 3m
CB ----老頂初次來壓步距 25m
C、周期來壓期間
在此期間,要求支架承擔起直接頂,并能承擔部分老頂的作用力,以減緩老頂的來壓速度,合理的支護強度為:
P3=A+MCYCCC/kt/L小
=(1.3×2.5)+(8.5×2.5×25)/4/3
=3.5+44.27=47.77(t/m2)
式中:P3 ----支架支護強度 t/m2
A ----直接頂重量 3.5t
Mc ----老頂厚度 8.5m
YC----老頂容重 2.5t/m3
CC ----老頂周期來壓步距 25m
L小 ---最小控頂距 3m
D、按經驗公式計算
按照經驗,支護強度為采高巖重的6~8倍。
P4=8M=8×1×2.5=20 t/m2
式中:M—老頂容重 2.5t/m3
取以上最大值,合理的支護強度應為:P=P3=47.77t/m2
E、支護密度
按該工作面柱距為0.5m,排距為0.9m,則支護密度為:
N實=5/(L棚×L柱) =5/(0.5×4) =2.5(根/m2)
式中:N實 ----實際支護密度 根/m2
L棚 ----實際棚距 0.5m
L柱 ----最大控頂距 4m
N設=Pmax/F0=47.77/24=2根/m2
式中:N設 ---支護強度必須的支護密度
Pmax ----計算取的最大支護強度
F0 ---支柱工作阻力,取額定工作阻力的80%為24t/根
經計算:N實=2.5根/m2>N設=2根/m2,故取支柱棚距為0.5m,排距0.9m,合乎要求。
(2)“護”:包括護幫頂和護底
a、護幫頂:
根據采煤工藝要求,所選用棚距雖能滿足巖石強度能托住兩棚間松散巖體的重量,但必須在柱子上架設鉸接頂梁、拍子椽子以支撐破碎的頂板。根據理論和材料供應的材質,選0.6m的棚距(中~中)架設,可以滿足護頂的要求。
b、護底
護底要求支柱對底板的壓強小于底板的比壓。否則,支柱要穿柱鞋。為保證工作面支柱的初撐力,底板松軟地段支柱下站大木鞋(木鞋規格為:400mm×160mm×60mm)。
(3)“穩”的準則
要求支架具有抵抗來自層面方向推力的能力,為防止復合頂板推垮冒頂事故的發生,須提高支柱的初撐力,控制復合頂板的初期離層,增大軟硬巖層間的摩擦力。
P初 =hr(cosα+sinα/f)/G實
式中:P初 ----支柱初撐力 KN/根
h-----復合巖層厚度 根據跨落高度取2.5m
r-----復合巖層密度 2.0t/m³
α-----煤層傾角 30°
G實------支護密度 2.5根/米2
f------軟硬巖層之間摩擦系數 取0.5
則:P初=2.5×2.0×〔(cos30°+sin30°)/0.5〕/2.5
=5.5t/m2
= 53.92kN
故:根據《鄭煤集團生字[2003]第8號》文件規定,中排單體柱初撐力保證在55KN以上,煤墻及老塘側單體柱初撐力保證在30KN以上足以防止推垮型冒頂事故的發生。
第二節 巷道布置
一、采面的下護巷煤柱和超前出口
工作面開切眼以后,從切眼下出口向上量8m(凈)煤柱向前(工作面推進方向)開小平巷,小平巷開夠7.5m后從工作面下巷切眼口向前(工作面推進方向)量6m(凈)煤柱向上開第二個切眼,與切眼內向東掘進的小平巷掘透形成采面的下護巷煤柱(6×8m)和下超前小平巷、下超前出口,該超前小平巷時常超前于工作面2個,以滿足通風行人的需要。
二、采面的上護巷煤柱和超前出口
工作面開切眼與工作面上巷貫通后,從切眼上出口向下量8m(凈煤柱)向前(工作面推進方向)開小平巷,小平巷開夠8.5m后,外部留7m向上開上山切眼掘夠8m與采面上巷貫通形成采面上護巷煤柱(7×8m)和上超前小平巷及超前出口,該超前小平巷出口時常超前于工作面2個,以滿足通風行人的需要。
三、采面上、下小平巷、上下出口的支護斷面要求
采面上下小平巷和出口支護材料以單體柱π型鋼梁聯合支護,π型鋼梁標準1500×120×120mm,單體柱打于巷道兩側,升于π型鋼梁兩邊,要求巷道凈寬1.2m,凈高不低于0.9m,棚距0.5m(凈),頂板破碎時用拍子椽子打頂,小平巷要求用椽子拍子閉上邦。
四、采面上、下小平巷,上、下出口掘進工藝
采面上、下小平巷、上、下出口掘進采用放炮落煤,人工扒煤的掘進方法,采面下出口掘進的煤直接于0.75t礦車內,開小平巷的煤直接扒入工作面溜煤切眼中,再向前做第二個小平巷時,煤扒入第二個切眼中直接接于0.75t礦車中,采面上出口和小平巷掘進的煤直接扒入工作面中。
五、采面上、下小平巷,上、下出口通風管理
采面上、下小平巷,上、下出口掘進時使用11KW風機單獨供風由于掘進深度比較淺煤質較硬,所以掘進時的回風對工作面回采影響不大。
第三節 頂板管理
一、頂板管理要求
13071工作面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作業人員必須嚴格執行“敲幫問頂”制度,打眼工按照炮眼布置圖打好炮眼,放炮員按爆破說明書進行裝藥爆破,炮放完后,掘工進入工作面,每人分段掘格,兩端各留一個格的煤柱,掘格時必須備有托板兩塊,每4個格在空頂處升臨時支護一根,然后開始掏梁窯掛梁,梁掛上后插好板銷,開始用拍子椽子打頂,戴好兩掛梁必須升柱一根,嚴格按次序掘格,嚴禁多格拉通,嚴格按柱距、排距立柱,堅持一柱一梁,立柱時,柱子必須站在堅硬的底板上(并麻坑)如若底板松軟則必須站木鞋等。支柱必須應山有力,去柱扶手必須朝上,支柱必須升緊,保安(隔離)煤柱只有上下工程都做好后再擴掉。煤層厚度超出或下降支柱限度時,應根據情況用特殊支護,按工程要求標準打緊打牢。
二、放頂回柱要求:
放頂分組作業,三人一組,一人作業,一人監護,一人運柱運梁。一組從下部放至中部,另一組從中部放至上部(密集柱按排巷移動放一根立一根),中部開始放頂時起點處必須打好密集支柱。放頂前清理好退路,備齊使用工具(卸載手柄、拉木機)。要求走進工作場所,首先觀察頂板、支護受壓情況,搞好敲幫問頂,檢查控頂距內的支柱使用情況,若有松動應立即升緊升牢,特殊地段的支護,在放頂前如有變形不力者,應及時更換。按順序由里向外、由下向上,嚴禁跪坐放頂,必須站在控頂距內(中排巷),嚴禁站在第三排巷內(靠放頂側排巷中),使用卸載手柄將柱子內的水放出或拉木機把柱子拉出,必須安排有技術、有經驗、懂業務的老工人放頂作業。若是工作面初次放頂,每9m2支設一根信號木支柱,以便觀察初次來壓狀況,回掉的支柱頂梁,嚴禁堵塞退路,必須按指定地點堆放。放頂后若頂板不及時垮落,可進行強制放頂垮落及煤壁側每20米間隔另穿倒U型安全出口。
三、工作面過斷層和回采結束時的要求
工作面過斷層或回采結束時,首先掘進一條與采面平行間隔5米的上山巷道,并與上巷貫通作為安全退路,并且在上山巷道中每隔6米(凈)開一個小巷聯絡眼,將支柱全部回出,回柱時清好退路,確保安全。
勞動組織、正規循環作業及工作面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勞動組織
1、循環方式:每班0.8個循環,晝夜2.4個循環。
2、作業形式:正常生產為“三班采放煤、邊采邊放”的作業形式,詳見勞動組織表:
工程質量管理和煤質管理
一、交接班制度
工作人員要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提前30 分鐘到達工作地點,各工種分別交接以下內容:
1、工作面的現行狀況。
2、工程質量上存在的問題和下一班要注意的事項。
3、采面地質條件及構造變化情況。
4、機電設備運行情況。
5、采面梁柱的使用情況。
6、特別是要交清采面的安全隱患情況。
二、工程質量管理制度
1、區隊要成立由4~5人組成的驗收小組。
2、驗收員全權負責當班工程質量的驗收。
3、驗收小組成員要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
4、驗收員要嚴格按作業規程和采煤工作面質量標準驗收工程質量。
三、機電設備管理制度
1、對工作面的機電設備要實行包機制。
2、設備負責人對所包設備履行維修保養制度。
3、設備負責人必須由機電隊長統一領導。
4、設備負責人必須對所管設備的結構、原理、性能及常見事故的處理有深刻的了解。
5、設備負責人針對月檢、周檢、日檢的內容進行詳細認真的檢查維修,并進行記錄,裝入設備本身的檔案管中。
6、對于生產中出現的問題,設備負責人要及時匯報給有關領導。
7、對設備常用配件,設備負責人要提前領取,對閑置設備要放到下巷距工作面30米以外的地方。
8、因不負責而使設備發生事故,應視情節輕重對設備負責人和責任人給予警告、罰款、降級直至開除的處分。
四、支護材料的管理制度
1、隊里要成立一個支護材料管理小組,由一名付隊長任組長。
2、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
3、柱梁編號管理,做到對號入座。
4、采面實行全支撐,無空載支柱。
5、采面不得出現3根以上的失效柱。
6、交接班時,發現柱梁丟失要按價賠償。
7、備用支柱和失效支柱應放在上、下巷距工作面30米以外的地方碼放整齊,并掛牌管理。
五、煤質管理
1、采煤工作面實行碴煤分裝分運。
2、要求工人樹立煤質管理思想意識,做到煤中見碴就撿,隨手扔到采空區。
第六章 安全技術措施
一、工作面頂板管理安全技術措施
1、采煤工作面所有人員必須認真學習《煤礦安全規程》、《操作規程》和工作面《作業規程》。
2、開工前,認真檢查工作面工程質量,處理各種不安全隱患,為回采做好各項準備工作。要對所有支柱實行單槍多次注液,工程質量驗收員應隨身攜帶壓力表,對工作面支柱初撐力進行測試,確保初撐力達到要求,支柱穩定。支柱工每班測壓不能少于3次,并認真填寫測壓記錄。
3、加強采面支柱的初撐力管理,跟班隊長、班長親臨現場,督促職工搞好放頂前二次注液工作,確保單體柱初撐力達到90KN以上,中排巷柱注液后,及時對舍幫、煤墻柱均衡補液,嚴禁有空載支柱。
4、冒頂征兆
(1)響聲:頂板下沉、破裂、掉碴、頂板壓力過大時,支柱就會發出響聲,單體液壓支柱自動卸壓,緊接著就有單體柱腿芯普遍下沉等現象,遇到這種情況,應迅速撤離危險區,等沒有危險時,再采取由外向里或從兩頭向中間加固,加密支護,增加密集柱,整修支柱等相應措施進行處理。
(2)掉碴:頂板嚴重破裂,支架歪扭。
(3)片幫:冒頂前煤壁受壓增大,煤體松軟,片幫煤比平時多,使用風煤鉆打眼省力,此時要放小炮或不放炮。
(4)裂縫:頂板的裂縫一種是地質構造產生的自然裂隙,另一種是因為采空區頂板下沉引起的采動裂隙。若裂縫加深加寬。說明頂板繼續惡化,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
(5)脫(離)層:頂板快要落時,往往出現脫層現象,這時要采取“敲幫問頂”的方法,將脫層巖塊除掉。
(6)漏頂:對于破碎的頂板在冒落之前,不一定有響聲或折梁斷柱現象,若不及時發現進行處理,會造成支架松動,發生大面積冒頂,此時必須進行背頂或加密支護。
(7)采煤工作面必須嚴格工程質量,支柱迎山合理,不歪不旋,必須有柱窩。回采過程中頂板必須看護好,如果頂板有異常應及時加固和處理。防止推垮導致工作面冒頂。
(8)更換支柱或維修巷道時,必須先加臨時支柱,然后按作業規程規定支護校正點柱。
5、冒頂事故的處理
(1)如果發生小范圍冒頂,冒頂不高、面積不大,現場人員由跟班隊長指揮,組織人員支護,打木楔、背竹笆,加固周圍煤巖,控制頂板冒落,經檢查確認安全時,再按規定進行支護。
(2)如發生大面積冒頂有人被埋時,要立即探明位置,迅速組織人員在頂板穩定情況下,進行加固,采取各種方法進行搶救。
①迅速通風,找好退路在巷道不能通風時,可利用水管,壓風管路向壓埋人員送風。
②遇大塊矸石埋壓人員時,可采用千斤頂等工具把矸石頂起,盡量避免破壞冒落巖石的堆積狀態。嚴禁采用放炮的方法處理大塊巖石。
③如老塘放頂壓埋人員時,可采取沿放頂區由外向里掏小洞,架梯形棚或用前探棚支護方法。
④若底板是巖石無法搶救時,可沿煤墻,掏小洞方法進行。
⑤采用掏小洞或打木楔法,時間長不安全時,可沿煤墻開切眼的方法進行處理。
⑥處理中,必須始終堅持由外向里,加強支護防止二次冒頂。
6、當工作面必須采取措施,防止大塊煤炭或矸石,從流槽滾下砸傷下邊工作人員,必須沿工作面傾斜方向每10m打一道閉子,閉子可用舊皮帶或溜煤槽固定在兩側的支柱上,下邊留0.2m-0.3m的間隙以利于下煤。
7、工作面撿出的夾矸必須全部清理到舍幫采空區內,嚴禁放在排巷內,以免影響通風行人和放頂。大煤塊必須用鎬敲碎,嚴禁將大煤塊沿流煤槽往下放。
8、工作面扒格與放頂必須錯開15m以上的距離,嚴禁對采對放。
9、當工作面采空區放頂后出現懸頂面積大于10㎡時,除了按要求升好密集柱以外,在第三排支柱上沿傾斜方向每2根支柱之間加打1根單體柱,然后留一個0.8m的安全通道。
10、回收出的支柱必須放在靠采空區一側的密集柱旁邊,碼放整齊,嚴禁亂扔亂放,或放在中排巷內,以免影響通風行人。
11、工作面內嚴禁留有頂煤、底煤、傘檐等。頂、底煤和傘檐要及時處理。
12、工作面扒格時,相鄰兩節之間必須留有2個格的小煤柱,嚴禁一次拉通,在掘工扒格時,扒成2個格后,必須立即升腿站支柱,嚴禁全部扒成后再升支柱。
13、工作面嚴禁空頂作業,作業過程中要時刻注意敲幫問頂,防止煤炭片幫傷人。
14、工作面嚴禁使用損壞的支柱, 工作面的壞支柱必須當班運出工作面,及時升到平地進行維修。
二、回柱放頂措施
1、在工作面回柱放頂前,將排巷內的夾矸全部清理到采空區內,將閑支柱及時運走,必須保證退路暢通。
2、在空頂區、頂板破碎區域或局部有裂隙應先加固,然后加柱。
3、嚴禁作業人員進入采空區操作。
4、放頂時必須三人一組,其中一人觀頂、一人回柱、一人移支柱。
5、被壓死的支柱,嚴禁敲打,用風鎬把柱底破碎松動后,將支柱回出。
6、放頂前要先將中排巷內的密集柱升好,歪旋的支柱修好,然后才能放頂。
7、流煤槽移到煤墻處,才能進行回柱工作。
8、回柱的過程中,要觀察頂板狀況,注意敲幫問頂工作。
9、回柱時要防止支柱下滑或進入采空區,回柱要用1.5m的繩頭一端掛在要回柱的手把上,一端掛在末排一根支柱手把上,滑向采空區的支柱應用長把工具拉出,嚴禁人員進入采空區清運支柱。
10、分段回柱時,分段處要選在頂板完好,支柱齊全牢固處,并在分段處末兩排之間各打兩根支柱,以攔堵上部支柱下滑傷人。
11、工作面在回柱放頂時,必須有跟班安全員或支柱工、副班長在現場監督指揮,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三、巷道維修措施
1、加強對兩巷的維修管理工作,當發現巷道有頂板變形、折梁斷柱巷道變形嚴重時,應及時維修,保證巷道行人暢通安全。
2、發現巷道內有空邦空頂時應及時打頂背邦,防止空邦空頂。
3、在維修更換點柱或換棚時,應對前后支柱或棚梁進行加固,維修期間應妥善保護電纜,水管及電氣設備等,維修時停止礦車在巷道行進。
4、兩巷道維修更換點柱或棚梁時,不得將電纜管線夾到棚里,以防片邦時擠壞管線。
5、行人通過施工地點時要停止作業,待人員通過后方可作業。
6、上下巷距工作面20m以內高度不低于1.8m,20m以外高度不低于 2m。
7、回采過程中要及時整修上下巷,保證其斷面通風無阻,保證巷斷面不小于原設計的80%。
四、瓦斯管理與防治措施
1、工作面必須安設瓦斯自動監測報警裝置,工作面上付巷安裝瓦斯自動檢測斷電報警儀,距上安全出口10米內,報警濃度為≥0.8%,斷電濃度≥1.0%,復電濃度<0.8%,斷電范圍為:工作面及回風巷內全部非本質安全型電氣設備。
2、電鉗工、瓦檢員及班組長以上干部必須帶便攜式瓦斯檢測儀,隨時隨地檢查瓦斯,上隅角必須懸掛便攜式瓦檢儀。
3、入井人員必須隨身佩帶自救器,并熟練掌握使用方法。
4、工作面安裝的瓦斯探頭全隊職工要加以保護,不得私自掩埋或損壞。
5、加強通風管理,為防止瓦斯聚積,上下付巷內不得堆積物料,防止影響工作面有足夠的風量。
6、瓦斯檢查員每班必須對工作面上下端頭、上隅角巡回檢查,每班不少于2次,發現瓦斯超限,必須停止工作進行處理。
7、甲烷傳感器布置在巷道上方,并垂直懸掛,距頂板不大于200㎜,距巷幫不小于300㎜。
9、瓦斯檢查裝置、調試、維修工作由專人負責,并定期進行調試、校正。每月至少調校一次,瓦斯傳感器必須每七天調校一次,當發生故障時,必須立即處理。不經允許任何人不得擅自挪動、拆除、調整。
10、電動機及其開關附近20m以內風流中的瓦斯濃度達到1%時,必須停止工作,切斷電源,撤出人員,進行處理。
11、工作面回風巷中瓦斯濃度超過0.8%時或二氧化碳濃度超過1%時,必須停止工作,撤出人員,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五、爆破管理措施
1、采面采用“雙排三花眼”布置炮眼,頂底眼裝藥量、一次起爆長度要嚴格按規定執行,在煤層松軟地段,可由跟班隊長、班長、放炮員視煤墻情況調整頂底眼位置,適當減少裝藥量降低一次起爆長度。
2、采用合格的煤礦1~5段毫秒延期電雷管,煤礦許用炸藥進行爆破。
3、使用完好的起爆器,并定期檢查起爆器參數和更換電池,保證有足夠的起爆能力,工作面只能使用一臺發爆器,只準配一把鑰匙,發爆器的鑰匙必須有放炮員隨身攜帶,嚴禁轉交他人。爆破前,爆破母線必須扭結成短路。不到爆破通電時,不得將鑰匙插入發爆器。爆破后,必須立即將鑰匙拔出,摘掉母線并扭結成短路。
4、通電以后拒爆時,爆破工必須先取下鑰匙,并將爆破母線從電源上摘下,扭結成短路,再等一定時間,才可沿線路邊檢查瓦斯邊檢查拒爆原因。
5、爆破作業必須執行“一炮三檢”和“三人連鎖換牌制度”。經過專門培訓的班組長可協助放炮員裝藥。
6、裝藥必須按起爆順序進行,底眼1、2、3、4段,頂眼2、3、4、5段,裝藥結構采用正向裝藥。放炮員要嚴格區別毫秒雷管各段之間的不同腳線標志,不得裝錯,裝好的炮眼雷管腳線必須擰成短路。
7、毫秒爆破必須采用串聯,不得并聯或混聯,所有使用的毫秒雷管必須經過嚴格的導通檢驗,保證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8、裝藥要切實保證1號眼(即一段管)的裝藥品質,藥要裝到底。炮眼封泥應用水炮泥,水炮泥外剩余的炮眼部分應用粘土炮泥封實。嚴禁使用煤粉、塊狀材料或其它可燃性材料作炮眼封泥。
9、嚴格執行瓦斯超限不放炮,無風和風量不足不放炮,支架不完整不放炮,有冒頂危險不放炮。
10、放炮時人員應撤到下順槽壓風自救處,上順槽人員撤離至回風口以外并設置警戒牌。由班長安排專人在警戒線外和可能進入爆破地點的所有通道上擔任警戒工作。把口人員必須在安全地點警戒,認真把口,不得干與把口無關的工作。放炮員用口哨傳遞信號(一聲停,二聲放炮,吹亂哨是解除警戒),確保爆破安全。
11、爆破地點附近20米以內風流中瓦斯濃度達到0.8%,嚴禁裝藥爆破。
12、爆破后,待工作面炮煙被吹散,爆破工、瓦斯員和班組長必須首先巡視爆破地點,檢查通風、瓦斯、煤塵、頂板、支架、拒爆、殘爆情況。發現異常情況,必須立即處理。
13、當班裝藥炮眼因故未放完時,放炮員及班組長必須在現場交接班。
14、處理拒爆、殘爆時,必須在班組長指導下進行,并應在當班處理完畢。當班未能處理完畢時,當班爆破工必須在現場向下一班爆破工交接清楚。處理拒爆時,必須遵守以下規定:
①、由于聯機不良造成的拒爆,可重新聯機起爆。
②、在距拒爆炮眼0.3m以外另打與拒爆炮眼平行的新炮眼,重新裝藥爆破。
③、嚴禁用鎬刨或從炮眼中取出原放置發起爆藥卷或從起爆藥卷中拉出電雷管。無論有無殘余炸藥嚴禁將炮眼殘底繼續加深;嚴禁用打眼的方法往外掏藥;嚴禁用壓風吹拒爆、殘爆炮眼。
④、處理拒爆的炮眼爆炸后,爆破工必須詳細檢查炸落的煤矸,收集未爆的電雷管。
⑤、在拒爆處理完畢前,嚴禁在該地點進行與處理拒爆無關的工作。
15、始終堅持炸藥、雷管領退制度,必須把當班沒用完的炸藥、雷管退回炸藥庫。
六、防塵管理措施
1、定期沖洗上下付巷巷幫,對電器設備及電纜、管線定期清掃,防塵工作要有專人負責。
2、上下安全出口處20m各安設水幕一組。隨著回采逐漸里移。
3、作業人員要佩帶好防塵口罩,減少吸入肺部煤塵,搞好個體防護。
七、通風管理措施
1、通風科必須按規定配備風量,風量不足或風速超限時,要停止工作。
2、加強兩巷及上下安全出口的維修管理,保證其斷面滿足最大風量的需要。
3、對通風設施加以保護,嚴禁人為破壞,保證可靠。風門必須連鎖。
4、通風科要根據實際瓦斯涌出量,及時核定調整風量做到以風定產,保證工作面實際供風量。
5、嚴格瓦斯管理,嚴禁超限作業。
八、防火措施
1、消滅一切外因火源,杜絕電器失爆。
2、在采面、泵站、電氣開關處必須設置一個砂箱、兩個滅火器,砂箱中砂子要干燥無雜物,滅火器必須保證完好不過期。
3、井下所有人員必須熟悉掌握滅火器的使用方法,能熟練操作。
4、泵站采用不燃性材料支護。禁止在電器設備周圍堆放可燃物料。
5、加強對設備的維護、保養,及時增加和更換潤滑油,防止機械磨擦生熱,電機減速機處要經常清理浮煤,保護良好散熱環境。
6、當發生火災時,現場人員要保持冷靜,采取有效的方法滅火控制火勢,若無法撲滅時,要立即組織人員按避災線路撤離火區,及時向礦調度室匯報。
7、當設備著火時,必須先切斷電源,再進行滅火,滅火人員要站在進風側。
8、工作面要有完善的防滅火供水系統(可與防塵系統兼用),并每隔10m設一個三通閥門,每班設專人進行巡回降塵。
9、井下使用過的潤滑油筒、油箱、棉紗、布頭和紙等,不得隨意亂扔,由專人定期送到地面處理,嚴禁將廢油倒在井巷中。
九、機電管理安全技術措施
1、加強機電管理,杜絕失爆設備,達到標準要求,電纜吊掛整齊,消滅雞爪子、羊尾巴,明接頭及其它失爆現象。
2、各崗位工要持證上崗,對自己操作的設備要做到會保養,會檢查、會排除故障。
3、機電設備實行分工包機,每臺設備落實到人,定期檢查維修。
4、隨著工作面向里推移,上下巷機電設備要及時里移,保持距安全出口不小于5m。
6、嚴禁帶電作業,帶電搬遷電器設備,檢查和移動電器設備前,必須停電閉鎖,并掛牌設專人看管,做到誰停電,誰送電,嚴禁喊話,約時或用電話聯系。
7、井下供電要做到“三無、四有、兩齊、三全、三堅持”各種開關,大件上架,小件上板擺放整齊,三大保護要齊全可靠。
十、下付巷推車安全措施
1、維修工必須經常檢查軌道、道岔使用狀況,發現問題及時維修。
2、推車工在裝車時,煤不得超過礦車上平面0.2m,嚴禁礦車在行進中掉煤。推車時人員必須兩人一組,分別在礦車的兩側推車,不得站在道心推車,每輛礦車上必須綁剎車棍。
3、推車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前方,并發出“離道”口號告知前方人員或車輛:有礦車通過,注意安全躲避。
4、礦車在行進時,不能放飛車,更不準人員扒車或乘車,兩輛礦車在巷道內同向行駛時,其距離保持在30m以上。
5、礦車拐彎或過道岔時速度要放慢,嚴防掉道。
十一、初采、初放安全措施
1、初次采煤前,首先在切眼內拉一中線,以中線為基準將工作面調直。
2、工作面按規程規定替換好棚,并保證工作面有足夠數量的單體柱,確保工作面有足夠的支護密度與支護強度。
3、工作面要先按規定采出上下出口,保證出口支架完整。
4、先將溜煤槽由下往上整體移到煤壁,打好支柱,然后才能打眼采煤。
5、初采期間,工作面所有支柱必須按規定要求打設正規,單體柱成排成行成直線,初撐力達到要求。
6、初次采煤前要將工作面內的煤墻調直,拉線升柱,為下一步回采提供一個好的基礎。
7、合理使用支柱嚴防支柱超高和支柱失穩。
8、初采初放期間,隨著頂板壓力加大,片幫嚴重,應加強舍幫密集柱管理,加強工作面工程質量管理,堅持對工作面支柱進行測壓,及進進行二次注液,保證工作面支柱初撐力不低于55KN。
9、放頂前工作面所有支柱必須按規定支設牢固,不得出現缺柱現象。
10、放頂時,必須有一名班長觀察頂板情況,現場指揮,抓好頂板管理工作,上下安全出口應按規定高度,寬度做好確保安全生產。
11、放頂方法采用人工回柱放頂,放頂時堅持自下而上,由里向外,先支后回的原則,放頂時必須三人一組配合作業,一人回柱和一人觀頂,一人移支柱。
12、初放期間,如放頂期間壓力過猛,應立即停止放頂進行維護,必要時撤人,待壓力穩定后再放頂。回柱放頂后,如舍幫懸頂面積大于10㎡時,可在第三排支柱加打密集柱,每2m留1個0.8 m的行人通道,加強工作面的支護強度。
13、大頂不落,均按初次放頂對待;頂板冒落時,壓力趨于正常時,可轉入正常回采。
14、工作面在初采初放期間,要制定初采初放安全技術措施,并成立初采初放領導小組,加強采面現場跟班管理,直至工作面初次來壓過去,正常回采為止。
十二、防治水安全措施
該面在掘進上下巷時都進行了物探,沒有發現水源,一般涌水量在0.9m3/h左右,據水文地質資料提供該面正常涌水量0.8m3/h,最大涌水量1m3/h。因此在回采期間要重點做好對裂隙及底板水的防治。當工作面在回采期間發現有大斷層等地質構造時要時刻注意采面涌水量變化。特殊情況時撤出人員,并報告調度室。
十三、其它方面安全措施
1、采煤工作面上、下安全出口支護
在采面上、下端必須向煤墻采出兩個安全出口,一個通向上巷,一個通向下巷,采面的上下安全出口采用6個格超前煤壁1m與工作面上下端頭支架交接,要求寬度1m,凈高不低于0.85m。
2、采面的上下超前棚
采面的上下小平巷應提前向前順超前棚并與工作面棚交接,超過工作面煤壁不低于5棚長度,寬度不小于1m,高度不低于0.85m,支柱用防倒鏈捆綁在梁上。
3、采面上下巷超前支護
由于工作面上下付巷都留有煤柱,因此工作面上下巷不再超前支護。
4、兩巷文明生產
(1)定期清掃巷道內的雜物、淤煤、浮碴。
(2)巷道內無積水。
(3)管線吊掛整齊。
(4)材料、設備碼放整齊并有標志牌。
(5)上、下巷要有直通調度室的電話,并有專人維護,確保通訊正常。
(6)在上巷距工作面50m處要放置10%的備用液壓柱和50塊坑木,以備緊急情況之用。
第七章 避災路線
一、避災原則
1、首先自救,再互救,控制事故蔓延擴大。
2、盡可能采取果斷措施及時處理,減少受災面積。
3、在出現災害時,立即向調度室匯報,匯報內容:災害性質、時間、范圍、受災人員等情況。
4、遇有險情,瓦檢員、安全員、班組長或調度指揮撤離,接到通知人員必須立即組織人員按要求撤到安全地點。
二、發生火災、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時的避災路線
要迅速佩帶好自救器迎著新風流撤退到安全地點
工作面—13071工作面下巷—六水平乘車場—副井—地面
三、發生透水事故避災路線
現場人員要鎮定,聽從指揮,沿避災路線向高處撤退:
工作面—13071工作面上巷—五水平乘車場—副井—地面
13071下巷→13071工作面→13071上巷→五水平乘車場→副井→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