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方設法為大學生職工搭建成長平臺,只要想干事就給機會、能干事就給舞臺、干成事就給位置。”九里山礦團委負責人對筆者說。近年來,該礦團委不斷完善大學生職工培養機制,為其“搭橋鋪路”,助力大學生職工快速成長成才。
一線鍛煉架“梯子”。為解決新入職大學生對井下不了解、個人技能和所學專業不相匹配等問題,該礦規定,大學生職工見習期間,一律分配到采、掘、機、運、輸等生產單位,全面了解井下各工種生產工序、安全管理制度等。“這樣既可以增強他們對礦井各大系統的認知度,又積累了實操經驗,為將來從事技術和管理工作奠定堅實基礎。”該礦培訓科負責人韓慶霞說。
淬火錘煉搭“橋梁”。該礦團委依托“職工創新工作室”“黨員示范崗”“技術攻關小組”等優勢資源,組織大學生職工參與到創新創效工作中,為安全生產、提質增效獻計獻策。同時,建立“雙導師”制度,精心挑選2名技術水平高、工作經驗豐富的導師與大學生職工簽訂師徒合同,保證其管理能力、現場操作水平雙提高。
選賢任能鋪“通道”。該礦團委注重把專業技能和個人發展方向結合起來,先后出臺了《關于開展大學生見習期考核及優秀見習生評選活動的通知》《九里山礦專業技術人才管理辦法》等制度,建立了大學生職工成才培養機制。截至目前,該礦共有32名大學生職工走上了副科級及以上管理崗位,36名大學生職工通過了中級技術職稱及以上等級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