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家河煤礦,提起生活污水處理站,就不得不說到張光京。他身形偏瘦,看著木訥,卻蘊含著大大的能量,是同事們眼中的“治水達人”。
剛到污水處理站工作時,張光京面對復雜的設備和陌生的專業術語,一臉茫然。但他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暗暗發誓一定要把業務學好。為了掌握污水處理知識,他自掏腰包購買了一摞專業書籍,從基礎的污水處理原理到先進的工藝技術,一有空就坐在角落里埋頭苦讀。那些密密麻麻的圖表和艱澀的專業詞匯,沒有嚇退他,反而激發了他的求知欲。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做上標記,四處向人請教。
有一次,污水處理站的核心設備——曝氣機突然發生故障,整個處理流程陷入停滯。一旦污水不能及時處理,不僅會影響礦區的正常生產,還可能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維修人員檢查后,表示關鍵零部件損壞,需要從廠家訂購,可這一來一回至少要一周時間。張光京看著停滯的設備,心急如焚。他仔細查閱設備說明書,又對照自己平時積累的維修筆記,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對現有的備用零件進行改造,說不定能暫時解決問題。”大家半信半疑,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好讓他試試。張光京二話不說,拿起工具就鉆進設備間。經過幾個小時的拆卸、測量、改裝,當他滿頭大汗地按下啟動按鈕時,曝氣機緩緩轉動起來,逐漸恢復了正常運行。同事們紛紛對他豎起大拇指,他卻只是靦腆地笑了笑:“我也是瞎琢磨,還好沒耽誤事兒。”
生活污水處理站里的每一道工序、每一臺設備,張光京都了如指掌。每天上班,他總是第一個來到污水站,檢查設備運行狀況,記錄各項數據,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異常。有一回,同事發現處理后的水質有些渾濁,卻找不出原因。張光京沿著處理流程一步步排查,從進水口到沉淀池,再到過濾裝置,終于發現是一個濾網被雜物堵塞。他迅速清理濾網,調整處理參數,水質很快就恢復了清澈。
在張光京影響下,污水處理站的其他職工都認真負責,污水處理站的運行效率大幅提高,處理后的污水全部達標排放,為礦區的環保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就像一顆螺絲釘,牢牢地扎根在污水處理站,用自己的行動守護著礦區的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