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深處的“開路先鋒”地層深處的“開路先鋒” ----冀中能源股份公司東龐礦機掘三隊隊長張君光
地層深處的“開路先鋒”----冀中能源股份公司東龐礦機掘三隊隊長張君光
他,操作錨桿機打頂眼、打幫,扛起沉重的物料走在隊伍最前列,工人們都說他干起活來就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他,優化鉆探機制,實現高效進尺,為生產擺布贏得主動權,他是改革制度的制定者;他,技改創新一年完成創新項目50多項,用奮斗的足跡都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就是冀中能源股份公司東龐礦機掘三隊隊長張君光。
“困難就是只紙老虎”
“遇到困難就得想辦法,不能被眼前的困難嚇倒。”張君光對筆者意味深長地說。
2616工作面切眼貫通之際,需要讓48噸重的掘進機爬上26度大坡。要知道,對于掘進機上山來說,最大的困難是打滑,18度已是掘進機爬坡極限,26度有多難?張君光給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就像是負重100斤的人走在冰面斜坡上,幾乎寸步難行。
于是,一場如何讓掘進機爬坡的“頭腦風暴”開始了。
有人說,往掘進機后支撐下墊板梁、道木的方法,但這個方法費時費力;還有人說用打錨桿,利用鋼絲繩滑輪組拽上去,然后配合小絞車拉,這個方法雖然可行,但繁瑣費時,切眼貫通迫在眉睫,耽誤不起。經過激烈的討論,他們決定采用“退、轉、出、支、墊、走”六步爬坡法上山掘進,即通過鏟板向下鏟煤的形式不斷抬高掘進機高度,以便于掘進機不斷爬坡,再配合絞車拉拽。此法屢試不爽,徹底解決了掘進機上山溜坡的難題。在大坡度山掘進過程中,運用此法每天進尺均在5米以上。
“擁有獨立鉆機隊伍”
“原來的2914掘進面迎頭由兩個單位同時作業,不僅生產交接麻煩多,在現場管理上也存在諸多問題。新的機制試驗后,我們獨立統籌指揮,現場安全及質量標準化管理工作得到了有效保障。”機掘三隊職工對張君光帶頭制定的新鉆探機制贊不絕口。
東龐礦按照“先探后掘”“先抽后采”方針政策,掘進前必須先施工水文地質鉆孔和本煤層瓦斯抽放鉆孔。按照正常生產組織,每個工作面都有兩個掘進頭面,一頭打鉆、一頭掘進,交替進行。但是在實際施工過程中,由于地質條件或其他因素的變化,無論是掘進,還是打鉆的任一環節出現問題,都將打亂正規循環,導致掘進或打鉆工作“卡殼”,甚至停滯。
張君光帶領機掘三隊全體職工主動出擊,在充分調研、認真分析后,以2914掘進頭為實驗工作面,抽調本單位18名打鉆精干人員,成立機掘三隊鉆機隊,將打鉆任務劃歸到本單位工作范疇內,進行統一安排管理。
新機制的施行,使機掘三隊在打鉆和掘進兩道工序實現了互補互助、互打基礎的良好局面,進尺更加高效。打鉆和掘進交替周期由原來11天縮短為10天,不僅加快了鉆探進度,更為采掘銜接和生產擺布贏得主動權。今年4月份,面對2616掘進頭復雜多變的水文地質條件,機掘三隊鉆機隊仍完成打鉆3500米,進尺195米的好成績。不僅實現了進尺管理和生產的良性循環,更鼓舞了士氣,為礦井安全高效、健康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磨好“金剛鉆”不誤“砍柴工”
隨著礦井開采深度的增加,施工前需要超前打瓦斯地質探測孔時,由于原氣動機載鉆機動力不足,無法滿足鉆孔深度較大探測孔鉆探工作,且鉆機體積大,笨重,施工時工藝繁瑣,設備配套復雜,使用極其不便。
于是,為了滿足生產需求,張君光帶領團隊創新將液壓鉆機機頭固定在掘進機伸縮部,使其與掘進機共用液壓驅動系統,在滿足打鉆動力的情況下,做到兩套設備互不干擾,實現了生產的高效運轉。
張君光帶領職工經過反復研究、談論,最后商定拆除下原有氣動機載鉆機的操作臺及一切設施,利用掘進機的液壓系統,引出一條液壓鉆機專用液壓管路,由于液壓鉆機與掘進機使用的液壓裝置所需壓力不同,經過討論、反復試驗、實驗,最終把專用液壓管路壓力調至符合液壓鉆機使用的壓力。
這樣一來,掘進機可以實現連續作業,提高進尺速度,減少施工工期,由原來兩個生產班工作周期12個小時降低為一個生產班周期6個小時,整個工程進度算下來,至少能節約工期78天。這項創新,僅在2616一個工作面累計節省支出36萬元。
不僅如此,張君光帶領職工先后發明、創新了“張拉泵保護箱”“掘進機機載式鉆桿筒”和掘進設備集中控制系統等,這些技改創新,得到了職工的一致認可,許多項目已經在東龐礦和股份公司大范圍推廣。
張君光,地層深處的“開路先鋒”,把青春、智慧獻給了他熱愛的事業。在他的帶領下,機掘三隊已成為“響當當”高效區隊。而他依舊勤勤懇懇、孜孜不倦的奮戰在生產一線,那奮斗中流下的點點汗水在百米井下閃耀著,綻放著……
(羅福琴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