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舊利廢,做創效之路的實干家
修舊利廢,做創效之路的實干家
——山東能源淄礦集團唐口煤業公司充填中心于友河事跡
于友河,現年53歲,2014年至今在山東能源淄礦集團唐口煤業公司充填中心從事加工制作、機械設備維修工作。平時工作中對材料和設備十分愛惜,每次更換設備配件的時候總是把能維修再用的仔細清洗后存放留著下一次更換,加工制作時,也是秉承有舊不領新的原則。
充填中心現有錨桿機、手持風鉆近十余臺,設備在高強度運轉的情況下更容易損壞部件。尤其是錨桿機,在井下使用時,由于壓風管路中有時會出現水霧等原因,維修頻率較高。為此,他專門到機廠廢料堆找來了一節廢舊的159鐵管加工制作了一個便攜“壓風過濾器”,實現了風水分離,大大提高了錨桿機的使用壽命。
在平時工作中,于友河同志也會處處留意修舊利廢的小細節,有一次他在井下發現,單體液壓支柱的“柱鞋繩”都是用新鋼絲繩和繩卡做成的成本較高,耐腐蝕性差而且使用周期短。為此,于友河仔細地量出“柱鞋繩”尺寸,利用轉載機淘汰的廢舊連接環和復用的錨桿,經切割、焊接制作成新的“柱鞋繩”。改進后,僅9302工作面的400多顆柱子,就能節約新鋼絲繩300多米,新繩卡200多個,新式的“柱鞋繩”使用壽命長而且還可以循環使用。
井下皮帶使用的保護零部件非常精密,一直是壞了就只能更換。于友河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為提高廢舊零部件的復用價值,他利用創新工作室平臺,帶領檢修小組成員開展修舊利廢工作。他通過翻看專業書籍,上網查詢各類資料,把皮帶超溫、灑水、跑偏傳感器等部件作為主修對象,經過反復實驗,他利用收集起來的各類廢舊皮帶保護器成功地完成了再生組合,每年可節約各類皮帶保護器投入3000多元。
在9302工作面充矸時,運矸皮帶機頭處容易堆矸造成矸石掉落,于友河決心要找出一個好的辦法,解決這個難題。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宿舍,他就在心里想,紙上畫,就連走路時都在思考,天天“纏著”技術員咨詢各類數據。通過反復摸索,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張草圖終于形成了。接著他又和區隊領導、技術員及班組骨干多次商量研究,不斷完善設計,最終實施行動。在制作接矸簡易小皮帶時,需要風動驅動、槽鋼、皮帶等材料,于友河看著上井的廢料打起了注意。下班后,他來到機廠再生物資維修處“淘寶”。寒風刺骨,于友河卻滿頭大汗。經過兩個下午,他挑揀出復用錨桿機頭、槽鋼、高壓風管,廢舊皮帶等,經過一番加工修整,這些材料全部都派上了用場,累計節約各類材料費近萬元。
他用這些材料制作的接矸簡易小皮帶,安全性能穩定,安裝簡單,便于攜帶。投入使用后,徹底杜絕了皮帶機頭矸石堆積掉落問題,每日可節約3個人工,大大減輕了皮帶司機的勞動強度,這項“接矸簡易小皮帶”得到了區隊領導的一致贊揚,并成為了區隊的創新成果。
為了提高班組整體的節約意識,于友河回到宿舍就和工友們聊天拉家常,引導大家勤儉節約搞生產。他常說:“要把公司的設備材料當成自己家的東西一樣去愛護,時常要記掛著,能修則修,能省則省,千萬不要浪費掉。”如今,檢修班維修工在于友河的影響下,大家開動腦筋,積極搞創新,搞節約齊上陣,人手一把用下腳料制作的彎鉤、錨索下腳料制作的螺絲刀、廢舊鋼板制成的煤機專用扳手等,這些工具雖然不美觀但卻重在實用。
這些年來于友河做的很有很多很多:用廢舊槽鋼改裝簡易皮帶架、自制卸載滾筒軸枕、利用10MM鋼板制作運輸機分鏈器,經濟實用,為工區節約了大量的材料投入。寒來暑往,于友河厲行節儉,修舊利廢,不斷創新,先后完成了10余項創新成果,為公司創效20余萬元。他本人先后多次被公司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