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煤礦的“驅魔人”—瓦檢班長徐文學
在煤礦工作的人都知道,礦井內有個“魔鬼”,那就是瓦斯,但在我們山陽煤礦卻有一個“驅魔人”他就是通風區瓦檢班班長徐文學。
徐文學屬于澄合礦山救護大隊出身,救護隊的出身注定了他軍人般的工作作風,他把救護隊上那種“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硬朗作風也帶到了現在的工作崗位上,在短短的幾年里就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近年來,隨著山陽煤礦形勢的轉變,礦上對質量標準化和精細化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徐文學覺得要想跟上企業快速發展的步伐,唯一的出路只有學習,于是他除了積極參加礦上組織的安全培訓以外,還利用業余用時間強化學習《瓦斯檢查》、《礦井瓦斯防治》和《煤礦安全規程》等專業方面的知識,光學習筆記就寫了近10萬字。
在日常的瓦斯檢查工作中,徐文學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和礦上的瓦斯檢查制度,仔細檢查瓦斯濃度,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有毒有害氣體,為了詳細的記錄數據,徐文學每次下井都會隨身帶一個小記錄本,把數據詳實的記錄下來,然后按照瓦斯巡回檢查制度的要求,將每一個工作地點的瓦斯數據詳細的填寫在記錄牌板上,除此之外還嚴格按照一班“三匯報”制度,把監測結果匯報給礦調度室,升井以后再把當班所有的監測結果進行匯總整理填寫并與通風調度瓦斯臺賬進行一一對比才算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就這樣一個繁瑣而又枯燥的工作,被徐文學干的有聲有色。
在山陽煤礦通風區,徐文學被職工們稱為“驅魔人”,很大原因是因為他還是個“多面手”,他不僅是一個責任心極強的人,而且還是一個砌墻高手,井下噴霧、井下風筒、井下砌密閉、砌風門、安裝隔爆水袋、修建測風站樣樣都能拿得出手,在砌密閉墻的過程中,他通過不斷的摸索和積累經驗,自己獨創了采用雙料砌墻,中間埋黃土夯實的辦法,并在料石墻周圍用磚塊砌二四墻包邊,然后用沙灰抹平,這種砌墻的方式不僅解決了砌墻不實、漏風、跑風的現象,而且更穩固了。
砌風門時,他也有自己的思路,利用中線和腰線來校正風門門框的整體結構,再進行固定,然后砌墻垛,待墻體完全凝固后,再掛門框安門,完成風門的整體安裝工作,這種設計和施工方法,不僅改進了風門和門框一體安裝的程序,而且還省時省力,避免了傳統施工中,墻體未達到有效凝固的時間,因行人、運料等開關門時因震動而造成墻體裂縫的弊端。
在礦上,徐文學愛護通風設施也是出了名的。在他的眼中,通風設施就是他的“寶貝疙瘩”,碰到對維護通風設施意識不強的職工,徐文學總是不厭其煩地給他們講解保護通風設施的重要性,引導他們如何保護通風設施。?
今年4月,王普查巡檢時發現一名職工不小心把風筒掛了一道口子,沒有及時匯報和修補,當場就翻了臉,“在井下,通風設施就是我們的生命線,如果都不愛護通風設施,我們礦井的安全怎么得到保障?”一席話,說得那位職工低下了頭。終于,在他的影響下,自覺愛護通風設施的人是越來越多了,碰上有損壞的通風設施,職工都會及時聯系瓦檢班維修。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驅魔人”徐文學說: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將繼續一如既往地為礦井“一通三防”事業奉獻自己,在山陽煤礦“打造全國一流同類礦井標桿企業”建設的征程中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