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deo id="xkmid"><menu id="xkmid"></menu></video>
    <source id="xkmid"><menu id="xkmid"><kbd id="xkmid"></kbd></menu></source>
    <video id="xkmid"></video>

      <b id="xkmid"><tbody id="xkmid"><menu id="xkmid"></menu></tbody></b>
      <u id="xkmid"><small id="xkmid"><kbd id="xkmid"></kbd></small></u>

      <b id="xkmid"></b>
    1. 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網!

      孟家焉煤業2013年度礦井防治水工作計劃

      作者:煤礦安全網 2013-01-08 09:47 來源:煤礦安全網

        孟家焉煤業2013年度礦井防治水工作計劃

        一、編制目的

        為貫徹執行國家《安全生產法》及煤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防止重大水害事故發生,保障國家財產和從業人員人身安全:當礦井發生水害事故時,能有效防止事故擴大,迅速救援遇險、遇難人員,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損失,根據《安全生產法》及《煤礦安全規程》的相關規定,特編制本年度防治水工作計劃

        二、計劃編制依據:

        1、《煤礦安全規程

        2、《煤礦防治水規定》

        3、《煤礦安全質量標準標準及考核評價辦法》

        4、山西交口華潤聯盛孟家焉煤業有限公司2013年采掘接續計劃

        三、組織領導

        1.加強領導,成立防治水領導小組

        組 長:龔 強

        副組長:閆 江 王城彥 許先懷 陳啟智 李五輩 聶恒大

        張 磊 何龍太

        成 員:杜文勇 耿 威 李金良 李居濤 王敬鵬 蔡新凱

        王建輝 張永成 丁維國 曹永明 聶恒遠 祁洪林

        趙衛東 丁四軍 胡超星 張石旺 顏衛華 聶恒彥

        莊思輝 許瑞超 呂士強 王一龍 黃繼傳 徐 建

        李建雪 尹明君

        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地測科,地測科長任辦公室主任,地測科長、副科長負責日常管理工作。

        2.第一月份開始健全健全礦井防治水各項責任制,建立以礦長領導,分管副礦長負責,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的礦井防治水機制。

        3.建立技術礦長領導下,主要由地測科等部門組成的防治水技術體系。

        1)根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煤礦防治水規定》、《煤礦安全規程》和山西省煤炭工業廳發布的《山西省煤礦安全質量標準標準及考核評級辦法》規定,建立健全水害防治崗位責任制、水害防治技術管理制度、水害預測預報制度和水害隱患排查制度

        2)按期修改防治水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并組織實施。

        3)落實地質、防治水預報制度。采取以月報為主,結合年報、季報、臨時預報的方法,做好地質及水害預報工作。預報范圍要覆蓋所有的采掘工作面。

        4)落實隱患排查制度。每月由防治水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定期水害隱患排查,由礦長組織隱患排查會議,地測科、探水隊、專業技術人員等參加,并做好記錄。

        5)落實水害技術管理制度。水害防治技術工作由地測科負責、專業技術人員完成。

        做好探放水設計的編制、發放、信息反饋工作,做好探放水工程施工的技術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種防治水圖紙、臺賬、記錄,加強防治水標準化建設工作;并完善相關資料;完善技術資料檔案化管理工作;加強測量工作,保證井巷工程按照設計施工,防止與相鄰礦井、相鄰巷道、采空區誤貫通。一旦發生誤貫通,由技術礦長負責,立即采取應急措施,防止事故擴大,及時密閉貫通口,查清事故原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防止類似事故發生。

        4、雨季前(5月份)由防洪工作領導組負責組織相關部門對井口、工業廣場附近的山體、防洪設施、生產、輔助、生活建筑物和設施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維修、清理。儲備一定的防洪物資,配備專人管理,并不得挪作它用。

        5、雨季前由安全礦長負責組織辦公室、地測科、安全科、通風等相關部門對井田范圍內的地表裂縫進行全面調查,重點是上一年度開采的范圍,并將裂縫的分布情況、規模、范圍填繪在井上下對照圖上。對漏風、溝谷內可能向井下灌水的裂縫要及時組織人員進行充填。

        6、由安全礦長負責組織技術、安監、通風等相關部門對井田周邊的礦井進行定期走訪、調查,互通信息,充分掌握周邊礦井的開采現狀,確保井田邊界安全隔離煤柱不受破壞。

        7、機電礦長每月安排專人對井下各排水點的水泵、排水管路及排水用的配電設備進行一次全面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匯報,及時處理。現有的主排水系統已經完善,能夠滿足礦井排水的需求,但還需堅持做好水泵、水管、閘閥、排水用的配電設備和輸電線路的日常檢查和維護工作。雨季前,全面檢修1次,并對全部工作水泵和備用水泵進行1次聯合排水試驗,做好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8、及時清理水倉和臨時水窩中的淤泥;雨季前清理中央水倉。

        9、依據“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則做好探放水工作。在我礦的所有掘進工作面堅持超前探放水,所有回采工作面在采前必須施工探放水孔,杜絕頂水采煤,防止前方采空區和上覆采空區積水威脅礦井安全生產。

        四、職責

        1.礦長:是礦井水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在有關人員的協助下,制定相關方案,指揮水害防治工作的進行,并負責向上級匯報。

        2.技術礦長:是礦井水害防治全面技術負責人,是礦長的第一助手,負責制訂水害防治專門措施,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改水害防治方案。

        3.各分管礦長:根據水害防治方案結合防治措施,組織有關人員有關人員及材料等必備品。

        4.礦分管副總:根據水害防治方案、防治措施、、負責分管業務范圍內的工作。

        5.地測科:是礦井防治水工作的主管業務科室,負責防治水監督、管理方面的全面工作,地測科設專職水文地質人員,負責防治水的日常工作,定期分析研究、預測預報,解決防治水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防治水辦公室負責編制防治水計劃及工程設計,組織落實各項工作內容,并負責監督、檢查工程施工和驗收工程質量工作;觀測井下各地點和工作面涌水量變化情況,收集整理各種資料,防治水管理人員要經常分析、研究防治水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有針對性的采取防治水措施。每月月末對當月防治水工作進行總結,并形成文字報告匯報礦有關領導。

        6.生產科:負責協調井下生產運輸,保證防治水設備、材料運輸通暢,負責全礦公共區域內的水溝、沉淀池責任區的劃分,制定清倉計劃,并按時安排清倉隊伍,保證水倉的空倉容量經常保持在有效容量的50%以上,督促臨時水窩的的清理工作。

        7.安全監察科:負責檢查防治水措施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向分管領導匯報。

        8.機電科:負責礦井各排水點設備的選型、安裝、維護及主要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測試等工作。負責泵房的監督管理工作,保證水泵正常運轉。

        9.供應科:負責防治水排水設備的購置,并配合機電科做好購置排水設備的選型工作。

        防治水辦公室要定期召開防治水工作專題會議,及時向領導小組匯報防治水工作進展,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安排和落實各項工作任務,領導小組成員要按照各自業務分工,認真做好協調和處理防治水工作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五、指導思想

        堅持“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防治水原則,以老空水、陷落柱裂隙水為重點,采取”防、堵、疏、排、截”的綜合防治水措施,緊密依靠科學先進的探測手段;不斷提高水害預測預報精度,加強井下水文地質勘探工作加大工作面水災隱患治理力度,確保礦井安全生產。

        六、奮斗目標

        杜絕掘進工作面發生大于30m3 /h、采煤工作面發生大于60m3/h的突水事故,確保各工作面安全回采,為完成全年原煤生產任務提供安全可靠保障。

        七、防治水設備及資金

        防治水設專項資金

        1、鉆機配件及工具:預算費用為30萬元。

        2、井下物探:預算三次費用為50萬元。

        第一節 2013年礦井生產布局

        2013年,井下生產布局3個采區,北翼采區、東翼采區和南翼采區,主采南翼9#煤層。其中布置4個炮采工作面、1個高檔普采工作面;17個掘進工作面。全年計劃掘進進尺7760m(其中開拓4070m,準備巷道3690m),掘進煤量6.6萬噸、回采煤量31.4萬噸,全年計劃生產原煤38萬噸。

        第二節 生產接續安排

        第三節 自然地理、周邊礦井及關閉小窯

        一、地形地貌

        本井田地處晉西黃土高原的黃土丘陵區,地形復雜,地表切割強烈,井田地勢總體東部、西部高,中部低,最高點位于西北部郭家元山頂,標高1121.10m,最低點位于井田西南部溝中,標高為872.40m相對高差248.70m。

        二、氣象

        井田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春季多風,夏秋季雨量集中,秋季陰天多雨,冬季寒冷漫長。年最高氣溫32.5℃,年最低氣溫-21.7℃,年平均氣溫7.0攝氏度,年均降水量為549.91㎜,年蒸發量1482—1814㎜,蒸發量大于降水量,霜凍期為10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上旬,無霜期150--170天左右,最大凍土深度0.93m左右。風向多為西北風,平均風速4m/s,極端風速17.4m/s。

        三、地震

        井田由于處在晉中與臨汾兩斷陷盆地接壤地帶,也是太原、臨汾兩個地震活動帶中間,因此盆地發生較大的地震均波及本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GB50011-200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該區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

        四、周邊礦井及小窯

        井田東南部與山西交口華潤聯盛蔡家溝煤業有限公司相鄰,東與山西靈石縣紅杏煤礦公司一礦相鄰。北、西部無煤礦。

        ㈠ 山西交口華潤聯盛蔡家溝煤業有限公司

        山西交口華潤聯盛蔡家溝煤業有限公司由原交口縣雙池鎮講理煤礦、原山西明坤科工貿集團蔡家溝煤業有限公司及原山西鼎鑫煤業有限公司進行兼并重組整合而成,其各整合礦井建設情況如下:

        ① 交口縣雙池鎮講理煤礦

        該礦為交口縣雙池鎮辦煤礦,該礦始建于1986年,1989年投產。采礦許可證號:1400000632567,井田面積2.7524km2,批準開采2、9、10、11煤層,生產 規模30萬t/a。

        礦井采用立井~斜井綜合合開拓方式,主立井出煤,進風,付斜井進風,運料,回風斜井主要為回風、行人。礦井采用長壁式采煤方法,炮采落煤,工作面長度為100m,支護形式為單體液壓支柱與鉸接頂梁支護,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通風方式為中央并列式。主副井砌碹,礦燈照明。礦井設有主、副水倉,主水倉容量160 m3,副水倉容量100 m3,主水泵房安裝80FD-30×3型水泵三臺,礦井正常涌水量50m3/d,最大涌水量65m3/d。

        該礦2008年度10號煤層礦井瓦斯絕對涌出量為1.332m3/min,相對涌出量為1.278m3/t;二氧化碳絕對涌出量為0.439m3/min,相對涌出量為0.752m3/t,鑒定等級礦井屬低瓦斯礦井。10號煤層有爆炸性,自燃傾向等級為Ⅱ類,為自燃煤層。

        ② 山西明坤科工貿集團蔡家溝煤業有限公司

        蔡家溝煤礦為村辦煤礦,1985年建礦,1986年投產。采礦許可證號:1400000722037,井田面積4.4813km2,生產規模30萬t/a,批準開采3、9、10、11號煤層。

        礦井采用斜井開拓,采煤方法為長壁式高檔普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工作面采用ZW-2200型單體液壓支柱配合∏型梁支護。中央并列式通風,2009年度10號煤層礦井瓦斯絕對涌出量為0.6m3/min,二氧化碳絕對涌出量為0.53m3/min,鑒定等級礦井屬低瓦斯礦井。10號煤層有爆炸性,自燃傾向等級為Ⅱ類,為自燃煤層。

        礦井正常涌水量70m3/d,最大涌水量100m3/d,用2寸泵每天排水1-2小時。

        ③ 山西鼎鑫煤業有限公司

        該礦為村辦企業,1985年建礦,1986年投產。采礦許可證號:1400000712038,井田面積0.8588km2,生產規模15萬t/a,批準開采3、9、10、11號煤層。

        礦井采用斜井-立井綜合開拓,通風方式為中央分列式。兩斜井進風,立井回風,采煤方法短壁式開采,炮采落煤,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

        2008年度10號煤層礦井瓦斯絕對涌出量為0.452m3/min,相對涌出量為0.366m3/t;二氧化碳絕對涌出量為0.945m3/min,相對涌出量為4.81m3/t,鑒定等級礦井屬低瓦斯礦井。10號煤層有爆炸性,自燃傾向等級為Ⅱ類,為自燃煤層。

        主斜井井底設有主、副水倉,主水倉容量60 m3,副水倉容量60 m3,主水泵房安裝80D-30×3型離心式水泵二臺,D46-30×3型離心式水泵一臺,礦井正常涌水量50m3/d,最大涌水量80m3/d。(已于2009年底關閉)

        該礦與本井田之間無越界開采現象。

        ㈡ 山西靈石縣紅杏煤礦公司一礦

        該礦位于本井田東部側,始建于2004年,2005年投產。采礦許可證號:1400000711774,井田面積4.7375 km2,批準開采2、4、7、9、10、11號煤層。井田內2、4號煤層已采空,7號煤層不可采,現開采9、10號煤層,礦井生產能力45萬t/a。

        采用斜立井混合開拓,主井、副井為斜井,主要擔負拉煤、下料任務,兼作進風井。回風井為立井,擔負礦井回風任務。

        該礦主要運輸大巷布置在10號煤層,上下煤層間用溜煤眼和斜巷聯系。采煤方法為壁式炮采,皮帶運輸提升,中央并列式通風,支護方式為金屬液壓支柱和鋼梁,防爆燈、礦燈照明。該礦屬低瓦斯礦井,礦井涌水量正常為300m3/d,最大為400 m3/d。

        該礦井田內9、10號煤層已進行大面積開采,井田北、東、南部均分布大片采空區和小窯破壞區。

        該礦與本井田之間無越界開采現象。

        井田西邊界外有一小窯:名稱為交口縣雙池鎮石口附屬煤礦,開采10號煤層,巷道和工作面越界本井田內,于2007年關閉(詳見采掘工程平面圖)。

        井田周邊有多處小窯黑口子。西北部邊界外有4處,西南部邊界外有3處,北部邊界外有1處。小窯黑口子均系當地村民私自挖采2號煤層開掘,現均被填埋。

        第四節 區域水文地質概況

        井田位于呂梁復背斜東翼的丘陵地帶,區域內地形侵蝕切割嚴重,溝谷縱橫,但無大的地表水體、河流地下水補給量有限。

        一、地表水

        區域內地表水不甚發育,主要有井田西部的雙池河與西南部的回龍河,均屬汾河水系,雙池河與回龍河水流量均較小,在雨季流量增大,于雙池鎮南部匯合并入段純河,段純河流經靈石縣西部于夏門鎮南部孫家山匯入汾河,在井田東部區域內(行政區劃入孝義境內)發育一小河,流經靈石縣西北部于夏門鎮匯入汾河。

        二、含水層

        區域內含水層可分為三個含水巖組:

        ① 碳酸鹽巖類巖溶裂隙含水巖組

        區域內地表出露僅有中奧陶統峰峰組、上馬家溝組,而與其組成的一含水巖組的中奧陶統下馬家溝組則無出露。該含水巖組含水豐富,是大氣降水、地表水及上覆巖組地表水的匯集場所。

        ② 碎屑巖夾碳酸鹽巖類層間裂隙巖溶含水巖組

        由石炭系本溪組、上統太原組、二疊系下統山西組組成。區域內廣泛發育,為生活用水的主要含水層,巖性主要由泥巖夾砂巖、灰巖、煤組成,厚110—140m,其中砂巖、灰巖為含水層,而泥巖、煤為隔水層,底部本溪組為重要的隔水組。

        ③ 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巖組

        該含水巖組主要分布于河流兩側及低洼溝谷的新生界的第三系地層,主要含水層位為沙礫、礫石層,而粘土、紅土則成為隔水層,第四系地層一般含水極微。

        第五節 井田水文地質

        本井田為低山丘陵地貌,海拔一般為895-1127m,地勢較高,植被覆蓋少,大氣降水具有良好的徑流和排泄條件,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2-4倍,使地表水缺乏充分的補給來源。附近沒有常年性河流,煤層上部含水層得不到很好的補給,煤系之基底奧灰巖巖溶裂隙含水層水位較深,因此無論從自然地理、地形等條件看,井田水文地質條件屬簡單類型。

        一、地表水

        工業廣場東部有一報廢水庫,庫容量約5060m3。在雨季時有短暫的地表積水,全年積水時間不長。

        二、含水層

        井田內地地形切割切割嚴重,溝谷縱橫,地質構造較為簡單,新生界地層與下伏山西組碎屑巖含水甚微,對煤層開采不會造成威脅。井田主要含水層為:

        1、太原組碎屑巖夾碳酸鹽巖巖溶裂隙含水層

        井田內出露,含水層主要為底部的K1砂巖、k2、k3、k4灰巖及泥巖中所夾的砂巖透鏡體,因井田內部及臨近井田均未發現施工有水文孔,因此無法對其富水程度作出定量分析。從煤礦實際調查結合對井田內構造進行分析,太原組各含水層富水程度較弱。據區域資料k2+k3+k4含水層進行混合抽水實驗,單位涌水量0.00496-0.944L/s.m,滲透系數0.071—-6.26m/d。

        2、奧陶系灰巖巖溶裂隙含水層

        井田內無出露,本井田位于郭莊泉域西北邊緣補給徑流區,據區域資料表明該含水層富水性強,其上部峰峰組厚約100-120m,巖性為泥灰巖為主,夾灰巖、白云質灰巖,含有上層滯水,具有一定涌水量。上馬家溝組厚200-250m,下部泥巖厚40-60m,是相對隔水層,中、上部為140-190m白云質灰巖,灰巖是重要含水層,水量豐富。下馬家溝組厚約150m,下部角礫狀白云巖、泥巖厚約40m,是相對隔水層,中、上部為厚約80-110m的灰巖、白云質灰巖,是重要含水層,巖溶裂隙發育,水量較豐富。下奧陶統厚約110-150m,為一套白云巖,在亮甲山組上部巖溶裂隙比較發育,為主要含水層。據區域資料本井田奧灰水位標高650m左右。

        三、隔水層

        井田內隔水層主要為本溪組,厚度8.39-32.44m,平均17m,該組內泥巖巖性致密、細膩,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其次,相間于各含水層間的泥巖、粘土巖起到一定的隔水作用。

        四、礦井充水因素分析

        井田內開采的9#煤層,頂板為泥巖,均為隔水層,故井下涌水量不大,主要表現為頂板滴水、淋水,當采空區頂板垮落后,上部K2灰巖便于直接發生聯系,K2灰巖為一含水層,成為采空區直接充水含水層,K2灰巖的充水補給,主要為大氣降水入滲補給,補給來源有限,含水層富水弱,目前井下涌水量不大。另外奧陶系灰巖巖溶裂隙水水位標高遠低于可采煤層底板標高,對井田煤層開采開采無影響。

        第六節 礦井充水因素影響

        一、地表水對礦井充水影響

        本井田內無常年性河流,溝谷中雨季短暫水流。本區屬干旱地區,降水量小于蒸發量,一般情況下,地表水對礦井充水影響較小。但由于煤層埋藏較小,采動裂隙延伸到地表,在雨季大氣降水會沿地表裂隙滲漏到井下工作面,增加礦井涌水量。根據煤礦礦井涌水量和排水情況,礦井涌水量與大氣降水關系較密切,雨季時,礦井涌水量增大,尤其是雨季過后的1-2個月,礦井淋水明顯增加,說明大氣降水對地下水的補給作用明顯。工業廣場東部有一報廢水庫(老牛溝水庫),水量約5060m3。該水庫下開采,煤層導水裂隙帶高度會延伸到水庫底,引發透水事故。

        工業廣場位于主斜井南側,該地地形成自然梯度,自然地面標高938.8m-989.6m,儲煤場和辦公區中間有一條泄洪河溝。主斜井井口標高970.00m,回風立井標高為989.60m,主井和回風井所在地段百年最高洪水位標高為939.79m,低于兩井口標高。

        二、構造對礦井充水影響

        井田為一褶曲構造,地層總體傾向南,地層傾角平緩。斷層發育,僅在井田南部采掘揭露有落差為15m的正斷層,無水。井田內陷落柱較發育,采掘揭露大部無水,部分有水,如中部X11、X14、X18陷落柱揭露出現淋水,最初淋水較大,10天之后變小,現為滲水,X17陷落柱揭露最初涌水,涌水量10m3/h,24h小時后變小,逐漸為淋水,現已經無水。據煤礦觀察,雨季時,有淋滴水陷落柱淋水量增大,無雨時逐漸變小,直至無水。說明水量大小往往與大氣降水關系密切,雨季時,淋滴水量增大,礦井涌水量增大。說明陷落柱導水,溝通了含水層之間聯系。

        三、含水層對礦井充水影響

        本井田內煤系地層含水層富水性弱-中等,其水源補給主要為大氣降水,受大氣降水影響較大。由于采動裂隙和陷落柱溝通了各含水層之間聯系,礦井涌水量受含水層影響,而且與大氣降水關系密切。

        四、采(古)空區積水對礦井充水影響

        1、本井田采(古)空區積水

        該礦整合之前各礦井開采9號煤層,有大面積采空區,并多處存在積水。采空區積水沿導水裂隙帶滲漏到了9號煤層采空區。10號煤層也有2處采空區,并均存有積水。

        井田內9號煤層有12處采空區積水總面積222334m2,總積水量131840m3。10號煤層2處采空區積水總積水面積61811m3,總積水量24803m3。

        另外,井田內有95處小窯黑口子,為當地村民私挖2號煤層所致,現井口均被黃土或碎石填埋。由于開挖較淺,填埋不實,地表水會沿采動裂隙滲漏采空破壞區,預測各小窯均可能有水,對下層煤層開采也有威脅。

        2、相鄰礦井采空區積水對本井田開采影響

        本井田東部相鄰礦井的山西靈石縣紅杏煤礦公司一礦,與本井田相接有采空區,并有1處積水,積水面積為22181m2,積水量為13309m3。該積水位于本井田上山方向,對本井田煤層開采有威脅。南部相鄰礦井山西交口華潤聯盛蔡家溝煤業有限公司與本井田相接處有大面積采空區,有1處積水,積水面積為39000m2,積水量為13181m3。該積水位于本井田下山方向,對本井田無威脅。

        另外,井田北、西北、西南邊界外,均有小窯,小窯開采2號煤層形成的采空破壞區均可能有水。

        3、煤層導水裂隙帶高度

        根據《煤礦防治水規定》和《煤礦防治水規定釋義》堅硬覆巖煤層導水裂隙帶高度公式:


        式中:∑M-累計采厚

        9號煤層導水裂隙帶高度為:35.10-46.74m;

        10煤層導水裂隙帶高度為:49.69-58.37m;

        11煤層導水裂隙帶高度為:35.10-55.99m。

        由此,10、11號煤層導水裂隙帶高度達到了上層煤層底板,上層煤層采空區積水會沿裂隙帶進行下層采空區或工作面。

        同時,各煤層導水裂隙高度達到了地表底洼區。

        五、奧灰水對礦井充水影響

        井田內奧灰水位標高為539-540m,11號煤層底板最低標高在+800以上,高于奧灰水水位,各煤層均不帶壓。

        礦井涌水量小,無奧灰突水危險,受采掘破壞或影響的孔隙、裂隙、巖溶含水層影響程度較小,但采空區存在積水,對煤層開采有影響,總的來說,礦井防治水工作易于進行。根據《煤礦防治水規定》中關于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規定,礦井水文地質類型為中等。

        第七節 防治水工作計劃

        一、井下防治水工作計劃

        ㈠采區防治水工作計劃

        ① 南翼采區防治水工作計劃

        2013年南翼采區開拓巷道:南翼采區回風巷、南翼皮帶機運輸巷、南翼軌道運輸巷、南翼采區永久水倉、泵房;準備巷道:100201進風巷、100201回風巷;回采工作面9020工作面、9021工作面。

        南翼采區只要水害集中在

        ②

        ③

        ㈡

        ㈢

        ㈣

        六、礦井主要水害及其防治措施

        綜上所述,井田內主要水害為采空區積水和地表水。因此,建議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一)、地表水防治的工作規劃及防治措施

        1、工作計劃

        進入雨季,井田內可能發生山體滑坡的區域有多處,其中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經濟損失的區段有:

        (1)工業廣場邊側所有山體進行護坡,并且在工業場地內開挖數條排水渠道,確保工廣內積水能夠及時排出。

        (2)在5月雨季來臨之前,對過往礦區內的各河道、排水溝,進行一次排查清理工作,疏通河道。如果在排查時發現河道有內受開采塌陷而產生裂隙時,則應及時向上級匯報,并采用黃土進行填平、壓實治理工作,以保證在雨季降水量較大的情況下,預防發生洪水通過裂縫導通井下的可能。

        (3)工業廣場及井口標高最低點確定在+950m,在洪水位標高以上,不受洪水威脅。設計擬在山坡上設截水溝、引水溝、場地內設(局部加蓋板),確保場區不受洪水威脅。但設計仍建議繼續搜集有關水文地質資料,以利采取防洪排澇措施,確保場區安全。

        (4)繼續做好2013年雨季三防工作,確保礦井順利度汛。雨季來臨前,在主、副斜井口應提前預備堆放一定數量的防洪袋,以防在雨季降水量突增時工業廣場的地面水潰入井下。

        (5)建立健全地測防治水科各項規章制度,充實專業技術人員和隊伍,提高全體人員對地測防治水的認識。

        我礦目前還缺乏專業防治水管理人員,需進一步充實地質及水文地質專業技術人員,同時要繼續完善防治水機構和專業探放水注漿隊伍,全面提高防治水技術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強全員培訓,提高全礦職工的水患意識,讓每一個職工都了解礦井水害嚴重性和防治水工作的重要性。認真落實《煤礦防治水規定》,明確防治水工作的重點和工作職責。

        (6)切實做好水情水害預測預報、水害評價工作

        做好水害評價工作是礦井防治水害的有效屏障,嚴格細致的水害評價能夠及時發現水害隱患,把水害消滅在萌芽狀態,2013年我們要繼續堅持各個采掘面水情水害評價、隱患不排除不生產的生產方針,繼續落實評價出的隱患進行閉合管理,使水害評價責任落實到單位、到個人,落實有措施、有時間,落實到人監督指導。

        (7)繼續堅持小井調查工作

        2013年,我礦主要生產在南翼采區、東翼采區,受老窯水的威脅。因此,我們要在2012年小窯調查的基礎上繼續對已關閉礦井、小窯采空區邊界進行詳細調查,盡可能地查明采空區積水范圍以及積水量,并及時填繪到相關水文地質圖件上,標明積水線、警戒線、探水線。針對可疑的區域,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探放水設計及措施,并報集團公司進行批復,經批復后嚴格按照集團公司批復要求進行相關探放水工作。

        (8)繼續做好地測防治水質量標準化工作,結合集團公司要求,完善礦井基礎資料、圖紙、臺帳等相關要求,并及時填繪到圖紙上,以便指導安全生產。

        (9)做好礦井水倉增容及排水管路及排水設備管理工作。

        (10)繼續做好2013年礦井儲量動態監測和儲量管理工作,確保礦井煤炭回采率不低于集團公司《儲量管理規定》要求。

        2、地表水防治措施

        地面防治水害主要以“防為主,排、疏、堵”相結合,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地面水庫清挖排水暗渠、安裝排水泵。水量較多時,可以從暗渠瀉出;水量較少時,可以用水泵排出。

        (2)治山、治坡以防為主,我礦計劃在礦區內及附近山體進行植樹造林,挖鱗坑、水溝,修土埂、擋土墻,清理山坡等。

        (3)治溝、塌陷區及小窯,以防為主,排、疏、堵相結合。

        (4)加強地面水文地質調查、觀測。

        ①雨季對井田內季節性河流進行觀測,內容為水位、流速、河床斷面,抓好“雨季三防”工作。

        ②進行全面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

        A:地質、地貌調查,著重調查開采和地下水活動引起的滑坡、塌陷、人工水庫等地貌的變化程度和各種黃土喀斯特地貌形態;

        B:第四紀松散覆蓋層、基巖露頭應查明時代、巖性、厚度、富水性及地下水出露等;

        C:地表水體和井泉調查,應調查水位、位置、深度、積水量、標高、水續、出水層位、涌水量、水溫、有無有害氣體流出、流出、流出類型和補給水源。并素描泉水出露的地形地質平面圖、剖面圖;

        D:古井老窯和正在生產的小煤窯調查,內容為:位置、開采煤層、開采范圍、深度、積水情況、排水能力與本礦井的空間關系;

        (二)井下水防治規劃及防治措施

        1、工作計劃:

        (1)井底中央水倉主倉有效容積370m3,副倉有效容積200m3。南翼采區水倉容積180 m3,并且在每個采掘工作面均開挖了一定容水量的臨時水倉,以解決因下行開采造成的礦坑水涌水量較大的問題。

        (2)在井下主排水泵房安裝3臺DF85-45*4型離心泵,流量85m3/h,揚程180m,并配備了2趟4寸排水管路;南翼采區水倉安裝2臺DF46-37*2型離心泵,流量46m3/h,揚程180m,并配備了2趟3寸排水管路。

        (3)為了解決回采工作面含水層涌水對安全生產的影響,在兩順槽巷道低洼地段掘一定容量的小水倉,安設小型潛水泵排水。

        (4)回采工作面防治水工程:

        工作面回采前,對工作面附近的老空區積水,提前探放,保證回采時不受老空水威脅。

        東翼1020工作面從老牛溝水庫下方穿過,老牛溝水庫在雨季時會有短暫積水,礦已安設水泵,及時排水。老牛溝水庫庫底距1020工作面75m,1020工作面回采前必須制定專項措施,報公司審批后方可回采。

        (5)、掘進工作面防治水工程

        南翼采區10#煤層掘進工作面:10#煤層采空區積水情況不詳,采用鉆探法超前探放水查明前方水文情況,確保掘進期間的施工安全。

        南翼采區11#煤層掘進工作面:上部10#煤層采空區積水情況不詳,采用鉆探法超前探放水查明前方水文情況,確保掘進期間的施工安全。

        東翼采區10#煤掘進工作面:1020回風巷、1022進風巷和1022回風巷在老牛溝水庫下方施工,工作面距老牛溝水庫庫底最低點75m,老牛溝水庫在雨季時有短暫積水,礦已安設水泵及時排水,掘進時加強鉆探,探清巷道前方的隱伏構造,防止導通斷層、陷落柱裂隙水。

        (6)掘進過程中如遇陷落柱,探清陷落柱充水情況。水量較大時及時掘進水倉、安裝排水設施。

        2、井下水防治措施

        1、陷落柱要留防水煤柱或排泄陷落柱水。

        2、開采下層煤層時,對上采空區積水要提前抽排。

        3、對上山方向采空區積水要進行探放水。

        4、在不明地段要提前探放水。

        5、要配備應急設施,以防治突發水害事故。

        6、認真貫徹執行礦井防治水的“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方針。

        整合后的井田已經形成一定范圍的采空區,采空區積水對礦井造成隱患,所以應加強采空區的密閉和監測工作。并及時疏排對生產有影響的積水,還應在井口附近構筑防洪壩,以防雨季來臨時,洪水涌入坑道造成水害。

        7、合理布置開采布局,采用正確的開采方法。煤層開采順序和井巷布置應優先考慮水文地質條件。井筒及井底車場應布置在地層完整且不易透水處。

        8、留防隔水煤柱。防水煤柱留設原則在充分考慮“安全可靠與資源充分利用”,開采方法和強度構造與巖性之關系。開拓、采掘布局與煤柱的協調關系的同時,不宜在采取疏放措施的突水區域,設防水煤柱。

        下列情況之一應考慮留設防水煤柱;

        (1)、煤層露頭風化帶;

        (2)、在地表水體、含水沖擊層和水淹區臨近地帶;

        (3)、與富水性強的含水層間存在水力水力聯系的斷層、裂隙帶或者強導水斷層接觸的煤層;

        (4)、有大量積水的老窯和采空區;

        (5)、導水、充水的陷落柱、巖溶洞穴或地下暗河;

        (6)、分區隔離開采邊界;

        (7)、受保護的觀測孔、注漿孔和電纜孔等。

        9、超前探水。礦井水患,不僅在于水量大、水壓高,更重要的在于其突發性。超前探水就是在掘進過程中對于可能有水患的地段,提前進行鉆探,以查明采掘工作面、側幫或頂底板的水情,這是確保安全生產的一項重要防水措施。

        10、隨時檢查、維修使用、備用的探放水設備,以充分應對突發水害。

        11、加強安全教育,經常進行安全知識教育,牢固掌握井下防探水知識技能,將水害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12、完善崗位責任制和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井上下水文觀測系統,加強水文地質研究,進一步摸清水文地質條件,切實掌握水文地質資料及其規律,為防治水提供科學依據,做到有針對性的防治。

        13、嚴格執行“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方針。做好水害隱患排查治理和措施的監督執行,并對水害隱患跟蹤管理,保證生產中不發生突水事故,不危及人身安全和礦井生產。

        14、井下突水預兆:

        ⑴.煤層發潮、發暗。由于水的滲入,使得煤層變得潮濕、暗淡。如果挖去表面一層,里面仍如此,說明附近有積水。

        ⑵.巷道壁或煤壁“掛汗”、“掛紅”,工作面溫度降低,煤壁發冷,出現霧氣、水叫、頂板淋水加大、頂板來壓(淋水加大,如落雨狀)、底板鼓起或產生裂隙出現滲水、水色發渾說明水源很近,(若出現清凈水,說明水源遠)、有臭味、打鉆時發覺鉆孔底松軟或鉆孔有水流出等突水預兆。

        上述征兆,并不是每次突水前都會全部出現,有時可能發現一個或幾個,極個別情況甚至不出現。因此,必須密切注意,認真分析。

        當透水預兆發生時,必須立即停止作業,,撤出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采取措施,并報告調度室,如情況危急,必須立即發出警報。

        15、礦井采空區積水和老巷積水的防治

        地測科填圖要及時準確,不能漏填。當采掘活動接近采空區和老巷道時,要按《煤礦防治水規定》要求提前進行打鉆探放,并要預防殘余積水。掘進工作面面需要掘透老巷道時,一定要先把老巷道內的水排干,才能掘透老巷道。

        16、井下探放水

        ⑴.遇到下列任何一種情況必須探水:

        ① 接近水淹或者可能積水的井巷、老空或者相鄰煤礦;

        ②接近含水層、導水斷層、暗河、溶洞和導水陷落柱;

        ③打開防隔水煤(巖)柱進行放水之前;

        ④接近可能與河流、湖泊、水庫、蓄水池、水井等相通的斷層破碎帶;

        ⑤接近有出水可能的鉆孔;

        ⑥接近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區域;

        ⑦采掘破壞影響范圍內有承壓含水層或者含水構造、煤層與含水層間的防隔水煤(巖)柱厚度不清楚可能發生突水;

        ⑧接近有積水的灌漿區;

        ⑨接近其他可能突水的地區。

        探水前,應當確定探水線并繪制在裁決工程平面圖上。

        ⑵.加強水文地質觀測工作,時刻掌握井下水量動態變化,摸清水文動態變化規律,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⑶.在探水時一般應注意如下安全問題:

        ① 加強鉆孔附近巷道支護,在工作面迎頭打好堅固的立柱和護板;

        ② 清理浮煤,挖好排水溝,保證水流暢通,同時應備存相當容量的水倉和排水設備;

        ③ 探水地點與其相鄰的工作地點保持信號聯系,裝設專用電話,一旦出水情立即通知受水害威脅地區的工作人員撤離危險地點;

        ④ 打鉆時應安排專職瓦安員在現場隨時檢查瓦斯涌出情況;

        ⑤ 打鉆時,要注意觀察鉆孔情況,如發現巖壁松動或沿鉆桿向外流水超過正常打鉆供水量以及釋放出有害氣體等現象,要立即停止鉆進(不得移動或拔出鉆桿),切斷電源,撤出人員,報告調度室;

        ⑥ 在預計水壓大于0.1Mpa的地點探水時,應當預先固結套管,在套管口安設閘閥,進行耐壓試驗。套管長度在探放水設計中規定。預先開掘安全躲避硐,制定包括撤人的避災路線等安全措施,并使每個作業人員了解和掌握。

        ⑷.當探到水源后放水時,則應注意采取如下措施:

        ① 探放水前應估計積水量、水位標高、礦井排水能力和水倉容量等,并研究放水順序和控制放水孔的流量,做出探放水設計報上級批準;

        ② 探到水源后,若水量不大時可采用探水孔放水,當水量很大時則需要另打放水鉆孔;

        ③ 正式放水前,應進行水量、水壓和煤層透水性實驗,如發現管壁漏水和放水效果不好等情況,應及時處理;

        ④ 放水過程中要隨時注意水量變化、出水的清濁和雜質情況、有無有害氣體涌出和有無特殊聲響等,如發現異常狀況應及時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⑤ 應事先規定人員撤退路線,保證路線暢通;

        ⑥ 放水工作應盡量避免在雨季進行;

        ⑦ 探放水作業必須按照批準的設計進行。

        17、全年計劃防治水費用物探50萬元,探放水設備30萬元,全年防治水資金80萬元。

        18、在生產過程中,必須明確井下避水災路線,并隨時保持其暢通。

        19、井下出現異常涌水或淋水時,立即匯報調度室。

        20、泵房值班員隨時觀察水倉水量,及時開泵排水,視水情決定投入運行的水泵數量。

        21、機電維修人員應加強水泵及相關電器設備的檢查維修,確保設備正常運行。

        22、若水情得不到控制,泵房有被淹沒危險時,值班人員應立即撤離。

        23、保持井下排水設施的完好,水溝及水倉定期清理,保證水流通暢及水倉的一定容量。

        七、 發生突水事故后的處理

        1、當井下某地點發生突然出水事故時,現場工作人員必須立即向調度室匯報,并在跟班區長、班組長或老工人的指揮下,迅速組織搶險,首先應盡可能就地取材,加固工作面支護,設法堵住出水口,以免事故擴大。如情況危急,水勢很猛,無法搶救,則應有組織地按規定的避災路線,迅速撤到地面。

        2、調度室接到透水報告后,要立即按《災防計劃》規定的程序通知礦長、技術礦長、副礦長、救護隊以及有關單位進行搶救。

        3、當水災事故發生后,采取正確措施、積極搶救遇險人員和處理事故、防止出現次級和伴生事故是救災工作的重心。

        4、獲悉井下發生水災事故后,礦長應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了解災情,然后判斷災情的發展趨勢,及時果斷地做出決策,下達救災命令。

        ⑴.必須了解詢問的內容

        ①水災地點及其事故波及范圍;

        ②人員分布及其傷亡情況;

        ③通風情況。

        ⑵.必須分析判斷的內容

        ①通風系統破壞程度;

        ②水災災情的嚴重程度;

        ③可能影響的范圍。

        ⑶.下達命令

        ①安全切斷災區電源;

        ②撤出災區和可能影響區的人員;

        ③向公司報告并召請救護隊;

        ④成立搶救指揮部,制定救災方案;

        ⑤保證人員輔助運輸,滿足運輸要求;

        ⑥核查井下人員,控制入井人數;

        ⑦命令有關單位準備救災物資,醫院準備搶救傷員。

        ⑷. 處理水災的基本原則

        ①受困人員和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優先,防止事故擴大優先;

        ②首先應直接與遇險人員聯絡(呼叫、敲打、使用探測儀等),確定遇險位置和人數;

        ③保證水災事故地點的通風,保證環境氧氣濃度;

        ④遇險人員被困時,應利用水管、打鉆孔等方法輸送新鮮空氣、飲料和食物;

        ⑤如有伴生事故發生危險時,首先應加強自保,做好有準備的安全退路;

        ⑥水災區工作時,應派人觀測周圍頂板變化、淋水情況、瓦斯變化情況等。

        5、水源的判斷方法

        ⑴.老空水的特點是積水時間長,水量補給較差,一般屬于“死水”。有以下特征:

        ①用手指附水搓動,有滑潤的感覺;

        ②用鼻聞有腐臭味,有時夾雜著臭雞蛋氣味;

        ③用舌嘗可感到水發腥,有臭味;

        ④仔細觀察,會發現水的透明度較低,水中有腐朽物懸浮或沉淀。

        ⑵.斷層水一般通道較遠,補給較充分,多屬“活水”。水無澀味而發甜,如果在巖巷中遇到斷層水,水呈黃色,有時在巖縫中可見到淤泥。

        ⑶.含水層水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壓力,水量充足。水中無澀味,水色發黃,有泥沙流出。

        ⑷.地表水一旦涌入地下,其水量大,破壞力強。水中混有大量的泥沙,有時還夾帶許多動植物或其它雜物。一般情況下,水中無其它異味。

        6、透水后,井下排水設備必須啟動排水,水泵司機和維護工人必須高度負責,堅守崗位,精心看管和維護排水設備,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保護排水設備不被淹沒。

        7、在排水過程中要加強通風管理工作,排水現場要有瓦安員進行有害氣體監測。

        8、透水事故發生后,指揮部必須準確核查井下工作人員,如果發現有人被堵于井下,則首先制定營救人員的措施,并且判斷人員可能的躲避地點,采取一切措施進行搶救。

        9、透水事故發生后,應首先將出水水源調查清楚,然后組織力量和排水設備進行排水。如果水源補給量特別大,強力排水不能湊效,則應先堵住涌水通道截住補給水源,然后再排水。透水巷道附近有可利用的巷道時,可直接向透水巷道打鉆泄水。排水時指揮部要制訂專門的安全措施

        10、發生透水事故后,應立即切斷被水淹沒的設備的電源,出現瓦斯超限后也必須立即切斷超限區域內的所有電源,采取措施后方可恢復送電。

        11、為防止二次透水,地測科必須派人到現場進行詳細觀察觀測,發現問題要匯報有關單位及時處理。

        12、礦井發生水災事故后,泵房應加大排水力度,必要時關閉泵房防水閘門。

        13、回采工作面發生突水事故后的處理:

        ⑴.首先要將所有受水威脅的人員撤至安全地點或上井,并組織人員盡最大能力機械排水。

        ⑵.排水能力不足時,要及時增加排水設備。若水勢很大,淹沒工作面時,要及時切斷工作面動力電源,并積極排水,盡最大努力減少損失。與此同時,要組織鉆探人員在有條件的地點施工泄水孔,并增加排水設備,設專人管理。

        ⑶.地測人員要對井下涌水量進行觀測,并根據地質資料分析出水水源,為礦井防治水決策提供基礎資料。

        ⑷.瓦安員要增加對井下空氣成份的檢測次數,為救災人員提供通防方面的基礎資料。

        ⑸.加強排水管路的檢查,防止管路破裂使水倒流。

        14、掘進巷道發生突水事故后的處理:

        ⑴.若發生水災巷道為平巷或上山巷道,要及時疏通水溝,將水引入水倉或引入下山巷道內,并增設排水設備將水排出。

        ⑵.若發生水災巷道為下山巷道時,要及時撤出受水威脅的人員至安全地點,在充分分析地質及水文地質資料的基礎上及時采取排、堵、注等方法處理水災。一旦出現下山巷道突水并圍困作業人員時,要在原進風管繼續壓風的基礎上,

        將供水管改為壓風管往水淹區供風,以確保被圍困人員有充足的空氣,從而為營救被圍困的人員爭取時

        15、救護隊的行動:

        ⑴.井下發生透水事故,救護隊到達礦井后,要首先了解清災區范圍、突水地點、水源水量、水面上的空氣成分以及遇險人員分布情況,要利用一切通道引出災區避難人員,對于有生存條件的上山應計算被堵人員所在地點容積氧氣、瓦斯濃度以及被困人員應救出的時間。對被圍困在井下的人員要做周密的分析判斷,如果避難地點高于透水后的水位,可用打鉆的方法供給新鮮空氣、飲料和食物。或者派出潛水救護隊員通過積水區與避難者取得直接聯系,救護上井;如果避難地點低于透水處水位,不得用打鉆方法營救,以免災情擴大。

        ⑵.處理上山巷道突水時,要注意防止二次透水、積水、淤泥的沖擊,要有可靠的安全退路。

        16、恢復被淹井巷的注意事項:

        恢復被淹井巷工作期間,必須時刻注意通風瓦斯工作,因在被淹井巷內,常積存著大量的有害氣體,隨著排水工作的進行,要逐步排除有害氣體。排水過程中,如有被水封住的有害氣體突然涌出的可能,必須制定安全措施。此外,排水恢復期間還要采取以下措施:

        ⑴.經常檢查瓦斯含量,當井筒空氣中瓦斯含量達0.75%時,應停止向井筒輸電排水,并加強通風,對井下氣體定期取樣分析。排水時,每班取一次,當水位接近井底時,每2小時取一次,此時排水看泵人員應由救護隊人員擔任。

        ⑵.嚴禁在井筒內或井口附近使用明火或其它火源,以防井下瓦斯突然涌出引起爆炸。

        ⑶.在井筒內安裝排水管路或進行其它排放水工作的人員,都必須佩戴自救器。在井巷附近或排放水地點要設專用電話。

        ⑷.在恢復被淹井巷時,應加強巷道支護,防止發生冒頂事故。

        第七節 地表塌陷治理措施及應急方案

        根據《礦山安全法》、《煤礦安全規程》的有關規定,為了加強公司對地面采空塌陷區的管理,有效防止地面人、機、畜誤入塌陷坑造成人員傷亡和各種損失,結合本礦地面采空塌陷區現狀,制定本措施。

        一、 職能劃分

        地面采空區管理屬安全管理范疇,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須高度重視,認真管理。礦部是管理主體,礦部安全科進行日常監督和管理。

        二、 塌陷區范圍

        地面塌陷區范圍是指因采礦形成的采空區對應地面位置形成的塌陷坑、垮落段、下沉、裂縫等所形成的范圍。

        2013年形成的塌陷區面積708478㎡(1062畝)。

        孟家焉 礦采空區上方山體、道路、建筑物、水體分布情況表


         三、 治理措施及應急方案
      1、 當工作面進行回采時,地表監測人員應在井上下對照圖上圈定對應地面可能出現下沉、塌陷的范圍,預計塌陷的時間。預計塌陷的范圍內如有山體,建筑物或其他構筑物,應提前搬遷或處理。
      2、 當井下開始回采,技術礦長指定地表監測人員及其他相關部門有關人員定期到可能塌陷的區域查看,并實際記錄塌陷發生的時間、范圍、深度及周圍裂縫范圍,并及時通報領導和有關部門。
      3、在可能出現塌陷區域的周圍、路口設置明顯的警戒線和警示牌。警示牌要寫清楚“塌陷危險區,嚴禁進入”字樣。每月組織檢查一次,凡損壞、破壞的警示牌及時更換。
      4、 要阻斷進入塌陷區的道路,防止車輛、人員、牲畜直接進入塌陷區。并加強針對性的安全宣傳和教育,增強群眾的防災意識。
      5、 地面出現塌陷時,要根據情況及時對塌陷坑進行必要的回填。“一通三防”管理部門要對防漏風、防滅火情況做出評估,根據實際需要提出回填標準或要求。工程部要對回填土方量進行實測,安全科嚴格審查回填量,出現重復塌陷的要重復回填。
      6、 對地面塌陷區進行回填時,施工單位要安排專職的監護人員,防止人、機墜入塌陷區。
      7、 在年初開春解凍期、雨季,礦部安全科要指定專人定期或不定期到塌陷區巡視,防止大量雪水、洪水進入塌陷區形成水害隱患。
      8、 經過塌陷區域的供水管路,由使用單位定期檢查、維修,嚴防跑水。其他工業和民用廢水,未經批準不得進入塌陷坑。
      9、 對已經出現的所有塌陷坑,認真進行一次清理,并標在井上下對照圖上,注明塌陷時間、范圍、深度。
      10、留設的保安礦柱,一經留設,嚴禁開采。礦部負責保護各類礦柱不遭破壞。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礦柱上挖土取石,防止由于地面塌陷造成的損失。如有特殊情況需開采的,必須報公司審核批準后才能開采。
      11、認真覆行職責,全面做好采空塌陷區的管理工作,回填與管理并舉,達到綜合治理的目的,防止發生地面采空塌陷區引起的地質災害,確保礦區安全。
          第八節   避災路線
      井下所有巷道均應標出名稱和升井方向,一旦礦井發生災害事故,應采取快速、有效的方法,通知和引導災區人員和受威脅區域的人員沿作業規程中規定的避災路線安全地撤離災區,所有井下人員必須在跟班干部、現場員、班長或有經驗的老工人的組織和帶領下,撤至安全地點,撤離危險區域的同時,應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自救措施。若退路被堵,可利用位置較高的獨頭巷道作避難硐室,及時打開壓風管,并有規律地發出求救信號。
         一、采煤工作面的避水災撤離路線
      1、1001回采工作面
      ①1001工作面→1001工作面運輸順槽→聯絡巷→軌道運輸巷→井底車場→主斜井→地面
      ②1001工作面→1001工作面回風順槽→聯絡巷→總回風巷→聯絡巷→井底車場→主斜井→地面
      主斜井→地面
      2、1002回采工作面
      ①1002工作面→1002工作面運輸順槽→聯絡巷→軌道運輸巷→井底車場→主斜井→地面
      ②1002工作面→1002工作面回風順槽→聯絡巷→總回風巷→聯絡巷→井底車場→主斜井→地面
      3、1003回采工作面
      ①1003工作面→1003工作面運輸順槽→聯絡巷→軌道運輸巷→井底車場→主斜井→地面
      ②1003工作面→1003工作面回風順槽→聯絡巷→總回風巷→聯絡巷→井底車場→主斜井→地面
      4、1111回采工作面
      ①1111工作面→1111工作面進風巷→北翼11煤進風巷→聯絡巷→主斜井→地面
      ②1111工作面→1111工作面回風→北翼11煤回風巷→聯絡巷→主斜井→地面
         二、掘進工作面避災撤離路線
      1、南翼掘進工作面
      ①迎頭→聯絡巷→軌道運輸巷→井底車場→人行斜井→地面;
      ②迎頭→聯絡巷→總回風巷→聯絡巷→井底車場→人行斜井→地面。
      2、北翼掘進工作面
      ①迎頭→聯絡巷→北翼11煤進風巷→聯絡巷→主斜井→地面
      ②迎頭→聯絡巷→北翼11煤回風巷→聯絡巷→井底車場→主斜井→地面
          第九節   2013年工作重點及責任劃分
         一、2013年工作重點
      1、為防止降水、地表水進入礦坑,對礦井附近地表各種通道、采煤塌陷區、巖溶塌陷以及可能滲水的洼地等,均應用粘土或水泥等進行回填堵漏;雨季前要編制“地面防洪預案”并下發到各單位組織學習,認真落實,確保防洪物資和防洪人員按時到位。
      2、2012年影響礦井采掘活動的老塘、老硐水較多,對采掘活動均有一定的影響,屆時應提前進行探放。
      3、加強對井下涌水量、地面降雨量觀測,建立中長期天氣預報制度、及時掌握地面降雨量和井下涌水量關系。并要繪制相關曲線圖。
      4、地面防洪排水設施必須在一季度結束前恢復和檢修完畢。進一步加固和完善工廣防洪圍堰的建設,確保洪水不能倒灌井下。
      5、全面落實公司技術管理規定和2009年12月下發的《煤礦防治水規定》。
      6、要建立健全防治水隊伍,指定專人進行防治水技術管理,配置必要的儀器、設備,滿足水文條件探查及水害治理的要求。防治水管理人員要經常分析、研究防治水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新情況,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
      7、提高采掘工作面的排水能力。在排水系統滿足安全生產需要的同時,各個掘進、回采工作面內的防排水設施、排水工程也要按照《煤礦安全規程》、《煤礦防治水規定》及礦制定的有關防治水專項措施中的要求配備、施工,以提高井下各工作地點的防災、抗災能力,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責任劃分
      1、地測科是礦井防治水工作的主管業務科室,負責防治水監督、管理方面的全面工作,地測科設專職水文地質人員,負責防治水的日常工作,定期分析研究、預測預報,解決防治水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防治水辦公室負責編制防治水計劃及工程設計,組織落實各項工作內容,并負責監督、檢查防治工程施工和驗收工程質量工作;觀測井上下各地點和工作面水量、水壓、水位變化情況,搜集整理各種資料,防治水管理人員要經常分析、研究防治水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有針對性的采取防治水措施。每月月末對當月防治水工作進行總結
      2、機電科負責礦井各排水點、水平排水系統排水設備的選型、安裝、維護及主要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測試等工作。負責對各水平變配電、泵房的監督管理工作,保證水泵正常運轉。
      3、地測科設計人員負責防治水工程如水倉、水溝及泄水通道的設計。在進行工程設計時必須根據煤礦設計規程要求綜合考慮防治水工程及各采掘工作面的涌水量對水溝的斷面積及流水坡度進行優化設計。
      4、生產科負責協調井下生產運輸,保證防治水設備、材料運輸暢通,負責全礦公共區域內水溝、沉淀池責任區的劃分,制定清倉計劃,并按時安排清倉隊伍,保證水倉的空倉容量經常保持在有效容量的50%以上,督促水溝的清理工作。                                                                  5、企管科、供應科負責防治水排水設備的購置,并配合機電科做好購置排水設備的選型工作。

      煤礦安全網(http://www.ychlsm.com)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礦安全生產網 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2. <video id="xkmid"><menu id="xkmid"></menu></video>
      <source id="xkmid"><menu id="xkmid"><kbd id="xkmid"></kbd></menu></source>
      <video id="xkmid"></video>

        <b id="xkmid"><tbody id="xkmid"><menu id="xkmid"></menu></tbody></b>
        <u id="xkmid"><small id="xkmid"><kbd id="xkmid"></kbd></small></u>

        <b id="xkmid"></b>
      1.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