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圖壁縣小甘溝煤礦災害預防處理計劃
第一節 煤礦簡介
一、礦井發展概況
我煤礦始建于1994年,隸屬與新疆呼圖壁縣煤炭多種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初期生產能力3萬噸/年,于1995年10月進入生產階段。
經過10年的緩慢發展之路,在2004年煤礦響應國家關于對小煤礦規劃思路的要求,進行礦井生產規模的技改工程,并進行了為期3年的改擴建,將生產能力提升至9萬噸/年,于2008年10通過了相關行管部門的審核驗收。
2009年7月,根據市場需求,我煤礦經過分析研究,綜合礦井煤層、巷道和設備等特點,決定在9萬噸/年生產規模的基礎之上進行90萬噸/年的礦井改擴建工程。
在進行改擴建過程中,最主要的是采煤方法的更新換代。由此,在與哈密設計院相關領導研究后決定采用綜采工藝替換原來的懸移支架開采工藝,并于2009年7月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安裝過程。
目前,礦井綜采設備已全部安裝到位,處于試生產階段。配套的巷道改造、地面生產系統等均同步進行,計劃于2011年6月完成90萬噸/年規模的改造工作。
二、礦井簡介
新疆呼圖壁縣煤炭多種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小甘溝煤礦位于呼圖壁縣南西225°方位60km處。行政區劃屬呼圖壁縣雀爾溝鎮管轄。礦區呈不規則形狀,南東—北西長1.2~1.3km,南北寬1.0km,面積約1.25km2。中心地理座標:
東經86°21′03.5″,
北緯43°48′42.5″。
自呼圖壁縣城向西沿312國道行32km至大豐鎮,自大豐鎮沿X146號公路南行47km至國防公路,均為柏油路面,可四季通車;自國防公路南行1km后,向東沿位于鐵列克薩依溝(又名小甘溝)中的運輸道路至礦區4.0km均為簡易砂石路面,通行條件良好。故礦區外部交通便利,而礦區內山高坡陡,施工、通行困難。
礦區位于天山北麓的中山區,處在西溝河以東、東溝河以西的小甘溝兩側,總的地勢是南高北低,南北向嶺谷相間的特征,溝谷窄小,山嶺陡峻。海撥1650~2050m,高差在400m左右,地形切割強烈。
礦區內小甘溝為干溝,只在暴雨季節和融雪期偶發洪水。東溝河位于礦區東4.0km處,其水位低于1950m,是區域的侵蝕基準面。
礦區屬溫帶大陸干旱氣候,因處于天山北坡,區內森林、草場茂
氣候比較濕潤。年平均氣溫6℃,7月份平均氣溫22.2℃,最高氣溫36.4℃, 1月份平均氣溫-11.8℃,最低-28.8℃。5~8月多雨,常成暴雨降落,每年10月降雪,次年3月底、4月初消融,年平均降水量371.79mm,年平均蒸發量1881.65mm。凍土深度1m。
礦區位于沙灣~瑪納斯~呼圖壁地震帶內,該帶新構造運強烈,地震頻繁。據新疆地震局資料,近百年間,礦區及臨近區曾發生中、強震14次,其中1906年12月23日沙灣縣西南牛圈子八級大地震(史稱瑪納斯大地震)破壞嚴重,故本區屬地震多發區,14次中、強地震。
根據新疆地震局1978年出版的地震圖冊,對烈度等級的劃分,礦區的烈度為7級。
三、礦區經濟概況
礦區及鄰近區是呼圖壁縣能源基地,有國營、集體、個體煤礦30余座,年產煤近百萬噸。所產煤炭主要供瑪納斯電廠和呼圖壁縣的工業、民用需要,部分銷往石河子市和奎屯市。
除采煤業外,還有旅游業及其他產業。
礦區南部的山區森林資源豐富,盛產杉樹、松樹。
居民有哈、漢、回等民族,哈族從事畜牧業為主,也有從事采煤業。
礦區內無農業、生活所需的糧食、蔬菜由大豐鎮、呼圖壁縣供給。
礦井供水水源:設計采用礦區南側出露的地表泉水處打井做為將來飲用水水源地,采用鋪設管路將水引至工業區的方式供水。目前礦上已對該區作了抽水實驗,其水質和水量均達到飲用標準和水量要求。
四、礦井供電
礦井電源:本礦現有一回專線供電電源,由2.8km以外的南山礦區的西溝變電所供電線路專線引入,電壓等級為10KV,該變電所容量為1500KVA,該回路可作為該礦的第一電源。
第二供電回路引自塔西河變電所的河哈線路,電壓等級35KV,此變電所距本礦15Km,由專線引入第二電源,以確保礦井安全生產用電。
另,本礦井準備有500的柴油發電機組作為備用電源,以解決主扇、抽水等安全生產的備用電源。
礦井供電電壓等級為:
地面:380/220V;
井下:10KV、660V、127V。
通訊: 該礦地面辦公室已安裝有國內固定直撥電話,可進行對外聯系。
五、地質特征
1、區域地層
區域出露的地層呈北西西—南東東帶狀分布,由南而北依次出露有:中石炭統前峽組,下侏羅統八道灣組、三工河組,中統西山窯組、頭屯河組、上統齊古組、喀拉扎組,下白堊統吐谷魯群。
2、區域構造
區域構造主體為簡單的單斜,中生代地層北北東向傾斜,走向上地層傾角變化不大,局部受F1斷層影響有變陡甚至倒轉,傾向上傾角變化不大,一般為10°~25°。
3、礦區地質概況
礦區范圍內出露的地層僅有侏羅系中統的西山窯組,以及廣的第四系沖洪積及風黃土。侏羅系地層主要分布于小甘溝西部,在東部只零星分布于陽坡山脊處。
礦區構造較為簡單,總體為近東西走向陡傾的單斜構造,局部被北東和北東向的壓扭性平移小斷層錯斷。
礦區內斷裂主要為北西西向和北東向的兩條小斷層,編號分別為Fx-1和Fx-2。
4、煤質
煤礦各煤層煤的物理性質基本相同,外觀為黑色,條痕黑褐一黑棕色,瀝青光澤,斷口貝殼狀-梯形,節理不發育,煤多呈條帶狀結構,致密塊狀構造。
1)發熱量(QB·DMJ/kg):
B1煤層原煤發熱量平均為32.84,B21煤層為32.99,B22為32.72,B3為30.56,B4為32.18,其中B3煤層最低,B1煤層最高。
2)煤的低溫干餾:
根據低溫干餾試驗換算后的焦油產率可知各主要煤層中除B3煤層屬高油煤外,其余為富油煤。
3)煤的粘結性:
B3、B4煤層的粘結指數為0,B1、B21、B22都屬于不熔融粘結和不膨脹熔融粘結。
按照中國煤炭分類標準(GB5751-86),B1、B2、B3、B4煤層均為31號不粘煤,它們具有特低灰分、特低硫、特低—中磷、中高發熱量、富油—高油等特點,可作為工業及民用煤,部分可作為配焦用煤,也可作為氣化和煉油用煤。二、煤層頂底板三、瓦斯、煤塵和煤的自燃
4)瓦斯
在生產地質調查工作中收集了煤炭工業協會2009年4月29日的礦井瓦斯等級鑒定批復意見,確認本煤礦礦井瓦斯相對涌出量為4.08 m3/t;瓦斯絕對涌出量為0.68 m3/min;礦井二氧化碳相對涌出量為1.8 m3/t,二氧化碳絕對涌出量為0.3 m3/min,屬低瓦斯等級礦井。
5)煤塵爆炸性
地質工作中,在采煤工作面上采集了B3、B4兩層煤的爆炸性測試樣,其結果均為“有爆炸性”詳見表1-3-2多經公司小甘溝煤礦煤塵爆炸性試驗成果表。
另外依據各煤層的工業分析中固定碳與揮發份的關系,計算爆炸性指數,其結果均大大高于是10%,故礦區所有煤層的煤塵均具爆炸性危險。
6)煤的自燃傾向
從測試成果看礦井的這兩層煤,為不易自燃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煤礦范圍內地表露頭部分已火燒,形成燒變巖區,說明測試的自燃傾向性指標在該礦區只具有相對意義。
六、火燒區
礦區范圍內B3、B4煤層地表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火燒,形成火燒區,據遠調資料:西山窯組煤層在區域上古火燒垂深多在80-140m。據該礦1985年地質工作資料和調查了解礦區內,古火燒標高隨煤層厚度不同,露頭地勢不同而有所變化,調查中未在生產巷道中見有火燒,故確定一般深度5~30m。
第二節 礦井主要生產系統簡介
一、通風系統
礦井通風方式為分區式通風,由主、副斜井進風,斜風井回風。通風方法為機械抽出式。其反風方式采用風機反轉的方法來完成。
1、主要通風機的選擇:
安裝兩臺FBCZN0.18/2×75型對旋式通風機,一臺工作,一臺作為備用,最大供風量為70立方/s。本風機可通過調節電機功率改變通風機轉速從而調整礦井風量。
2、通風路線
礦井通風系統詳見通風系統圖,其通風線路為:
地面→主、副斜井→井底車場→軌道上山→1699水平采區運輸順槽→工作面→1682水平回風順槽→總回風巷→斜風井→地面
二、礦井防滅火系統
根據本礦井的開拓開采條件和煤層賦存條件,礦井防滅火采用了綜合防滅火,其主要措施有采后封閉、氮氣防滅火、地面回填堵漏等。
針對礦井防火需求,在地面風井口附近工業廣場建造制氮機房,安裝一臺GL-80AT型制氮機,流量160~180m3/h,濃度98%以上;從制氮機房沿回風斜井→總回風巷→運輸上山→+1679水平運輸順槽→采煤工作面敷設一趟D50鋼管作為輸氮管路。
三、礦井防塵系統
沿斜風井敷設一趟D50無縫鋼管至+1699水平上部車場,作為井下主要防塵供水管路。在+1699水平甩車場處設三通并變徑,沿+1690水平回風巷、軌道上山、運輸上山敷設D50管路至+1682水平運輸順槽和掘進繞道,然后接D50管路至回采工作面和掘進工作面。
采煤工作面及掘進工作面的供水管路每隔50米設一個三通,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巷設全斷面凈化水幕,刮板輸送機機頭、溜煤眼口等各轉載點設霧化噴頭,用于消防及防塵灑水。并在回風巷內設備用水池,作為回采工作面乳化液泵站用。掘進工作面備有水針和灑水軟管,用于灌裝水炮泥和防塵灑水。
從地面沿主斜井敷設一趟D50鋼管至井底車場,設置三通和霧化噴頭用于主斜井的消防及防塵灑水。自井底水倉安設有D50無縫鋼管,通過運輸上山至+1682水平回風巷,作為礦井的另一條供水管路備用。
四、提升運輸系統
采煤工作面順槽運輸采用DTL-80型帶式輸送機。主斜井井底配套有2.5T電瓶車運輸。主斜井提升采用1米的大傾角膠帶輸送機運煤。副井采用單滾筒2米絞車來提升物料。
五、主排水系統
礦井采用集中排水,在井底車場+1620水平設井底集中水倉,選用3臺150D30×4型多級離心泵,其中一臺工作,一臺備用,一臺檢修;安設兩路D108×4型無縫鋼管作為排水管路沿主斜井井敷設直通地面沉淀池,形成礦井的排水系統。
六、安全監控系統
本礦井目前裝備有一套KJ90-F16型安全監控系統進行礦井瓦斯適時監控,井下共設置監控分站4臺,采、掘工作面均按照《煤礦安全規程》要求配備有完善的甲烷、溫度、風速、一氧化碳、水位、開停、負壓等監控探頭,進行全天24小時不間斷檢測。
在防滅火方面,礦井安裝有GC4085型火災束管監測系統,并配備一套300m3/h的地面注氮設備,定期向空區注氮。注氮管路自機房開始,沿風井→總回風巷→采區軌道順槽→工作面敷設一條注氮管路,管路采用N50無縫鋼管通過法蘭盤連接。
另外,煤礦還配備有一套KJ125型人員定位系統,對礦井所有入井人員進行適時檢測,目前系統運轉正常。
七、工作面生產系統
采煤工作面采用綜采放頂煤一次采全高采煤方法。工作實行“三八”制作業模式,每班配備一名跟班礦領導,一名區隊長指導生產,并按規定每班配備有瓦檢員、安全員、測風員等安全人員跟班作業,進行隨時監測。
第三節 瓦斯、煤塵事故的預防與處理
一)認真落實“先抽后采、監測監控、以風定產”的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針,切實把防治瓦斯的各項管理規定及瓦斯治理措施落到實處。不斷提高“一通三防”現代化水平,努力提高抗御瓦斯災害的能力,防治瓦斯爆炸事故。預防瓦斯事故可采取如下安全技術措施:
1、不斷完善礦井通風系統,使通風系統合理、穩定、可靠,實行分區通風。
2、礦井、采區應有足夠的風量,采掘工作面配風量滿足安全生產需要,消除采掘工作面不合理的串聯通風。加強巷道貫通后的通風管理和局部通風管理工作.杜絕巷道出現無風、微風和局部通風機出現循環風現象。
3、嚴格落實恢復通風、排放瓦斯、停送電的安全措施。因臨時停電或其他原因局部通風機停止運轉,在恢復通風前,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規定進行瓦斯檢查,只有瓦斯濃度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方可人工開啟局部通風機,恢復正常通風;否則,必須制定瓦斯排放措施。
4、排放瓦斯前必須制定專門的瓦斯排放措施,并按《煤礦安全規程》規定進行報批,嚴格按措施進行排放。
5、嚴格執行瓦斯檢查制度,杜絕空班、漏檢、假檢現象。巡回檢查人員要按規定時間、線路進行檢查。
6、礦井按規定配齊便攜式瓦斯報警儀。下井人員要按《煤礦安全規程》規定佩帶便攜式瓦斯報警儀。
7、煤與半煤巖巷掘進工作面、采煤工作面及瓦斯涌出異常的巖巷掘進工作面必須設專職瓦斯檢查員跟班檢查瓦斯。
8、加強礦井安全監測監控系統的管理工作,保證系統完好正常運行。各采掘工作面和機電峒室等要按要求上齊、上全監測探頭,瓦斯斷電功能做到數據準確、靈敏可靠。
9、充分利用先進的通信技術發布礦井安全監測信息,各礦井要建立健全安全監測信息發布管理制度,規定安全監測信息發布流程;配齊安全監測機房值班人員,保證安全監測機房24小時有人值班,并應確保監測主機超限聲響報警功能正常。當瓦斯超限時,應立即停產,迅速采取措施處理。并及時將瓦斯超限的原因、處理情況、防范措施等反饋給企業總調度室。
10、建立完善瓦斯抽放系統。瓦斯抽放礦井采掘抽關系要合理,積極探索適合本礦井的瓦斯抽放技術、抽放工藝、抽放方法,抽放效果必須達到規定要求,方可布置工作面回采。要合理布置鉆場和鉆孔,提高礦井瓦斯抽放率,減小風排瓦斯壓力。
11、加強掘進于作面瓦斯管理,消滅掘進頭瓦斯事故。高瓦斯礦井必須完善“二專兩 閉鎖”和雙風機、雙電源自動切換裝置。
二)防止瓦斯引燃措施
1、嚴格“一炮三檢”制度。
井口檢身工嚴格遵守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嚴禁明火和易燃易爆物品進入井下。
2、嚴禁井下從事電焊、氣焊、氧焊、噴燈烘烤等作業。
3、對電氣設備、電纜,要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規定進行安裝、懸掛、使用,堅持日檢制度,發現問題及時維修,嚴禁失爆電器入井,電氣設備做到“三無”“四有”。
4、防止漏電產生點擊火花和機械撞擊火花引燃、引爆瓦斯造成火災和瓦斯爆炸。
二、礦井煤塵防治措施
(一)降塵措施
1、所有的進、回風巷道要暢通無阻,各個采掘工作面要有足夠的風量、風速,防止煤塵積聚。
2、經常清掃、洗刷所有巷道,防止煤塵積聚。
3、掘進工作面降塵措施必須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
4、采煤工作面要采取灑水降塵措施,安裝防塵灑水管路。(附灑水降塵圖)
(二)防止煤塵引燃的措施
1、嚴格“一炮三檢”制度。
2、井口檢身工嚴格遵守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嚴禁明火和易燃易爆物品進入井下。
3、嚴禁井下從事電焊、氣焊、氧焊、噴燈烘烤等作業。
4、對電氣設備、電纜,要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規定進行安裝、懸掛、使用,堅持日檢制度,發現問題及時維修,嚴禁失爆電器入井,電氣設備做到“三無“四有”。
5、防止漏電產生點擊火花和機械撞擊火花引燃煤塵、造成瓦斯煤塵爆炸。
三、煤與瓦斯突出的預兆
1、采掘工作面遇斷層、破碎帶、褶皺等地質構造帶時極易發生煤與瓦斯突出事故。因此,在此處要求礦部制定專門的安全技術措施提前防治。
2、煤與瓦斯突出前,瓦斯監測數據變化異常,出現忽高忽低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受地質構造影響,突出前瓦斯釋放不穩定,但均超出規定的安全值。
3、瓦斯突出前,一般伴隨有刺鼻的H2S氣味(臭雞蛋氣味)。
4、突出地點,煤(巖)層頂底板通常會有裂隙、煤線紊亂現象,裂隙紋理不明顯,周圍若有水,則出現鐵銹斑痕。
5、突出地點一般屬于地壓應力集中區,壓力較大,現場一般會出現煤層脫層、冒頂片幫等現象。
6、煤礦瓦斯爆炸的重大危險源主要是甲烷,瓦斯爆炸的必要條件有:
1)甲烷積聚超限且濃度達到5%~16%。
2)空氣中氧含量大于12%。
3)引燃引爆熱源必須大于甲烷最小點燃溫度650~750℃。
在一般的礦井條件下,氧濃度是滿足的,只要積聚的瓦斯達到爆炸濃度范圍,同時具有引燃熱源,就有發生瓦斯爆炸事故的可能。因此,礦井須加強對瓦斯積聚程度的監測,一旦發現超標,就要發布事故預警,避免爆炸事故的發生。
四、發生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時的處理原則
1、立即撤退井下受威脅區域的人員, 并切除災區電源。
2、搶救遇害人員,組織礦山救護隊探明事故地點、范圍和氣體成分,發現火源立即撲滅,防止二次爆炸。
3、在確定無二次爆炸的可能時,應迅速修復破壞的巷道和通風設施,恢復正常通風,排除煙霧,清理巷道。
4、對充滿瓦斯(二氧化碳)的主要巷道應加強通風,并迅速將高瓦斯(二氧化碳)直接引入回風道中排出礦井。
5、排放高濃度瓦斯的井口附近,必須嚴格清除煙火和切斷電源,嚴禁人員通行。
6、采取瓦斯排放措施,防止封閉區瓦斯聚集。對工作面進行瓦斯抽放,直至確認封閉區不再有爆炸危險性,以防封閉區瓦斯濃度再次聚集而發生爆炸。
7、采取從地面注氮方法降低封閉區氧濃度。封閉時,發火區溫度、CO濃度都很高,所以不能在火區附近工作。此時可以從地面向火區注氮,降低火源點附近氧濃度和煤溫,保證工作面安全。
8、消滅火源高溫點。采取向發火區注氮等方法,使高溫點溫度降低到可引起瓦斯爆炸的下限溫度以下。
9、用水封閉火區,如果發火區兩端比較低,可以在撤離人員的情況下,向發火區所在巷道兩端送水,直至用水封閉火區。火區用水封閉,能夠保證密閉無漏風,而且一旦封閉區內發生爆炸,兩端的水密封能有效地消除爆炸引起的沖擊波,防止爆炸引起的大火蔓延。
10、救護隊員穿過支架破壞地區或冒落堵塞地區時,應架設臨時支護,以保證隊員在這些地點的往返安全。
11、同時,在處理瓦斯爆炸事故時應注意如下問題:
1)問清事故性質、原因、發生地點及出現的情況。
2)切斷通往災區的電源。
3)進入災區時須首先認真檢查各氣體成分,待不再有爆炸危險時再進入災區作業。
4)偵察時發現明火或其他可燃物引燃時,應立即撲滅,以防二次爆炸。
5)有明火存在時,救護隊員的行動要輕,以免揚起煤塵,發生煤塵爆炸。
五、處理事故的材料及儲備
1、處理事故所必須的材料在井上、下消防材料庫;
2、材料、設備的種類和數量見后附表
第四節 火災事故的預防與處理
一、礦井火災事故的預防
堅持落實“預防為主,消防并舉”的治理原則。制定礦井防滅火規劃與落實工作,完善防滅火設施;礦井進行合理和規范化開采,切實把火災防治的各項管理規定及措施落到實處。不斷提高“一通三防”現代化管理水平。預防火災事故可采取如下安全技術措施:
1、設置地面和井下消防水池及水管路系統;
2、進風井口及各機電硐室設置一定數量的消防器材;
3、在井下或地面適當地點設置消防材料庫,庫內要準備齊全各種滅火用品;
4、開采有自燃發火煤層的采掘工作面作業規程中必須有防火的專門措施,每十天進行一次氣體成份分析;
5、生產礦井主扇應具備反風裝置,必須在10min內改變巷道風流方向,其供風量不小于正常風量的40%,每年進行一次反風演習;
6、自然發火礦井應建立綜合防滅措施,建立相應的防滅火系統,并報行業主管部門審批。
7、不斷完善礦井通風系統,使通風系統合理、穩定、可靠,實行分區通風。
8、加強礦井安全監測監控系統的管理工作,保證系統完好正常運行。各采掘工作面和機電峒室等要按要求上齊、上全監測探頭。
9、充分利用先進的通信技術發布礦井安全監測信息,各礦井要建立健全安全監測信息發布管理制度,規定安全監測信息發布流程;配齊安全監測機房值班人員,保證安全監測機房24小時有人值班,并應確保監測主機超限聲響報警功能正常。
10、開采有自然傾向的煤層,應采取以下防止煤層自燃發火的安全技術措施:
1)必須選擇煤層切割量少、丟煤少、回采速度快、采空區漏風小的采煤方法。工作面必須采用后退式布置,同時在主石門采區石門上方,必須留有煤柱,禁止采掘。
2)必須先選擇有利于防止自燃發火的巷道布置方式和支護形式。
3)在有自然傾向煤層中掘進巷道時,禁止空幫空頂,禁止堆積浮煤。(冒落高度超過2m時,要采取防火處理);
4)采區相鄰的安全煤柱中不允許掘進巷道貫通。
5)開采自燃發火煤層的礦井中,采煤工作面結束后,必須盡快撤出設備、軌道,進行永久封閉,最遲不得超過一個月。
6)開采有自燃傾向煤層,必須對采空區采取預防性灌漿或采用注氮措施。
7)及時封閉采空區,防止采空區因氧化而自燃發火。
二、火災事故的預兆
煤礦火災事故的重大危險源主要是氣體和溫度,火災事故發生的預兆現象有:
1、井下巷道浮煤超標;
2、空氣中一氧化碳的含量大于0.0024%。
3、巷道或采空區溫度比平常有顯著的升高;
4、在一般的礦井條件下,礦井通風是穩定的,只要采空區或巷道存有一定的浮煤,在風流氧化作用下或機械摩擦等原因的作用下,就有發生火災事故的可能。因此,礦井須加強對氣體特別是井下一氧化碳的監測,一旦發現超標,就要發布事故預警,避免火災事故的發生。
三、井下發生火災事故時的處理原則
發生火災事故后,煤礦企業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的進一步擴大,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迅速查明并組織撤出災區和受威脅區域的人員。
2、切斷火區電源;
3、任何人發現井下火災時,應視火災性質,災區通風和瓦斯情況,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滅火,并迅速報告礦長。
4、電氣設備著火時,首先切斷電源。在切斷電源前,只準用不導電的滅火器材進行滅火。
5、搶救人員和滅火工作中,必須指定專人檢查瓦斯、CO、煤塵等有害氣體濃度及風流、風量變化情況,采取防止瓦斯煤塵爆炸及人員中毒的措施。
6、在發火初期一般都采用水滅火。發火初期的火勢較小,井巷風流仍沿著既定方向流動,滅火比較容易。
7、用水滅火:用水滅火是一種有效經濟的方法,但必須注意:水源要充足,否則不能用水向高溫水源處澆;水應從外圍逐漸撲滅火源中心;電氣設備著火時,必須停電后滅火,應注意水煤氣爆炸傷人,滅火人員應站在上風方向。
8、直接挖出火源:火源范圍小,且能直接到達火源流,穩定無瓦斯爆炸氣體,無一氧化碳中毒。
9、密閉墻隔絕法,就是把入風側和回風側通向火區的巷道予以封閉,隔離巷道風流中的氣氛,迫使明火熄滅。要求閉墻位置選擇恰當,封閉范圍愈小愈好,密閉墻嚴密不漏風。
10、為加速火區熄滅,隔絕后再采取其它手段進行滅火的方法,如向火區灌漿、注入氮氣等方法。
11、救護隊員穿過支架破壞地區或冒落堵塞地區時,應架設臨時支護,以保證隊員在這些地點的往返安全。
12、同時,在處理火災事故時應注意如下問題:
1)保持正常通風,穩定風流方向。
2)維持原風向,減少供風量;
3)停止主扇或實行風流短路。在瓦斯礦井實行短路風流時,不允許將危險濃度的瓦斯送入火區,停風措施易使瓦斯積聚到危險濃度,引起瓦斯爆炸事故。
4)反風。當火災發生在總回流中(井口房、井底車場、總進風巷等)應進行全礦井反風,阻止火災進入井下采掘面。總之,根據礦井條件及火災情況,在某地點發生火災時,也可采用局部反風或風流短路的方法縮小災變范圍;
5)問清事故性質、原因、發生地點及出現的情況。
6)切斷通往災區的電源。
7)進入災區時須首先認真檢查各氣體成分,防止氣體中毒事件的發生;
8)偵察時發現明火或其他可燃物引燃時,應立即撲滅,以防爆炸事故的發生。
9)有明火存在時,救護隊員的行動要輕,以免揚起煤塵,發生煤塵爆炸。
第五節 頂板事故的預防與處理
一、頂板事故的預防措施
堅持先支護后采掘的原則。礦井進行合理和規范化開采,不斷提高工作面開采的技術水平或采煤方法。防止頂板事故可采取如下安全技術措施:
1、減少頂板暴露面積和縮短頂板暴露時間;
2、及時掛梁或探板,及時打柱;頂板用小板等插嚴;如果煤壁松軟,煤壁一律背好。
3、掛梁、探板和支柱必須保證質量。
4、減少放炮對頂板的震動破壞。實現措施是:不放頂眼炮,底眼要稀且少裝藥,每次同時放炮眼數要少。在工序安排上。回柱放頂、放煤和割煤三大重要工序要錯開一定距離一般為15m左右,以減少它們對頂板共同作用。
5、選擇合理的開采方法。為減少開采形成的高壓力,應避免形成殘留煤柱,實現無煤柱開采;避免上、下部殘留煤柱或工作面停采線;選擇合理的開采順序,避免形成孤島形工作面,以減緩破碎頂板的進一步惡化。
6、初采時不得推采開切眼的另一幫煤柱。
7、工作面有條件的盡量布置成俯斜方向,避免仰斜開采,上下平巷與工作面盡可能布置成直角或大于60°的交角,避免出現銳角。并且要沿破碎頂板掘進,避免挑頂掘進。
8、對于節理裂隙發育的破碎頂板,要使工作面對著主節理的傾向推進,否則頂板容易出現純開裂隙或臺階下沉。
9、合理選擇支護形式。
10、嚴格執行“敲幫問頂”制度。
11、充分利用先進的礦壓檢測技術,利用壓力計、頂板動態儀和頂板下沉報警儀等儀器儀表進行有效監控,及時測量初次來壓和周期來壓的相關信息。
12、工作面及時進行強制放頂措施。
二、頂板事故的預兆
煤礦頂板事故主要是礦山壓力作用,頂板事故發生的預兆現象有:
1、頂板下沉量或下沉速度明顯增大(一般為5Cm左右);
2、煤層頂板出現裂痕,伴隨有脫層的斷裂聲音。
3、工作面礦壓檢測數據比平常明顯增大5-20MPa,支柱出現下沉和異常漏液現象;
在一般的礦井壓力條件下,礦井頂板是穩定的,工作面支護設備完全能滿足控頂要求。但在推進過程中,人為破壞了上部頂板的壓力平衡,而出現異常,就有可能發生頂板事故。因此,礦井須加強對頂板特別是頂板下沉量、下沉速度的監測,一旦發現超標,就要發布事故預警,避免頂板事故的發生。
三、頂板事故的處理原則
發生頂板事故后,煤礦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的進一步擴大,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迅速查明并組織撤出災區和受威脅區域的人員。
2、發生井下頂板事故時,應視事故性質、災區通風和瓦斯情況,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首先暢通通風路線,并迅速報告礦長。
3、探明冒頂區范圍及被埋壓、堵截人員數。
4、恢復冒頂區正常通風,如一時無法恢復,可利用水管、壓風管向被埋壓、堵截人員輸送壓縮空氣。
5、在處理事故中,必須始終堅持由外向里的順利進行,并加強支護,防止二次冒頂。
6、遇有大塊巖石威脅遇險人員,可用千斤頂等工具移動石塊,盡量避免破壞冒落巖石堆積狀態,不得亂刨、亂挖。
7、處理頂板事故的過程中,嚴禁冒險作業。處理時,必須由外至里進行先支護,后救援的原則。
8、處理冒頂區段,跟班礦領導、井隊長和安全員必須現場指揮,抽調至少2人以上的老工人配套作業,1人工作、1人監視頂板,發現有垮落流矸、片幫預兆時,要將人員立即撤至安全地點。
9、冒落高度在1m以上時,構頂前先檢查瓦斯,嚴禁瓦斯超限作業。
10、處理冒頂前,要把障礙物清理干凈,確保退路暢通。
11、出現大面積冒頂時,支護應由外及里逐架進行,并由跟礦長或井隊長現場指揮。
12、處理冒頂事故時,嚴禁井下進行一切放炮作業。
第六節 水災事故的預防與處理
一、水災事故的預防
認真落實“有疑必探、先探后掘(采)”的治理方針,切實把防止水災的各項管理規定及措施落到實處。不斷提高“一通三防”現代化水平,努力提高抗御礦井水災的能力。預防水災事故可采取如下安全技術措施:
1、巷道的掘進斷面不宜過大,以小斷面進行為準,受壓面積小。同時應有兩個安全出口,用于通風、流水和撤人。一般情況下應雙巷掘進,必要時在聯絡巷之間開掘安全躲避硐室。
2、掘進巷道坡度不準起伏不平,以免低處的水流不出去,施工人員有被堵的危險。
3、上山方向的水害威脅未消除或正在探水時,為保證下山工作人員的安全,應暫停其工作,等水害威脅消防后再繼續工作。
4、探到老空并已放水的掘進工作面,如果不能馬上與老空掘透而在幾天后再掘進時,應重打2—3個檢查孔,以免原有的鉆孔坍塌堵塞而重新積水。切不可冒然掘進。
5、探水巷道必須嚴格掌握巷道掘進方向,沿著探水孔的中心線掘進,以免造成超前距和幫距縮小而遭遇老空透水。如因地質變化必須偏離時,應進行補充鉆探或采取其它措施予以補救。
6、大部分積水已經放出,還應注意盲巷老空積水或因斷層的隔離而形成的孤立積水區。
7、合理選擇巷道掘進的爆破方法,在探水眼嚴密掩護下,且保持超前距和幫距時,可以采取多打眼、少裝藥、放小炮的方法,以利于保持煤體的穩定性。
8、嚴格執行“三不裝藥”制度,即炮眼或掘進工作面有出水征兆不裝藥;超前距不夠或偏離探水方向不裝藥;掘進工作面支架不牢或空頂距超過規定時不裝藥。
9、為了預防探放水以后又重新積水造成事故,上山巷道或坡度大的穿層斜石門掘進接近老空放炮時,應將所有人員撤到聯絡巷或下部平巷。
10、掘進打眼沿釬桿向外流水時,應停止工作,不準撥出或搖晃釬,要設法固定,并向調度室匯報,聽候處理。
11、老空放水后允許恢復掘進時,還必須注意:當掘進到離老空3—5m處應無打2—3個檢查孔進行一次再檢查,只有證實積水確已放凈后方可揭露老空。揭露老空時,要先由小斷面從放水鉆孔上方與老空打透,還要注意處理瓦斯、硫化氫等有害氣體。
12、在受水威脅地區施工的所有人員,都必須熟悉避災路線,懂得突水后的急救知識。
13、掘進中各班班(組)長必須在掘進工作面交接班,交接允許掘進剩余的距離,嚴禁超越。
14、掘到批準位置時,其最后0.5m停止放炮,用手鎬采齊迎頭,以利于下次探水時,安全套管不致安設在被炮震松的煤巖層內。
15、其它安全技術措施。
1)做好采掘前的勘探工作,水災預測及透水預防措施,建立預防水災的措施計劃。
2)對礦井的排水系統經常進行檢查、維修、保養,配備備用水泵。
3)采掘時必須按照“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方針,堅持有水先放的原則,并制定好安全預防措施。
二、水災事故的預兆特征
煤礦發生水災事故(透水)前,具有以下預兆情況出現:
1、掛紅。水中含有鐵的氧化稱,在水壓作用下,通過濾煤(巖)裂隙時,附著在裂隙表面,出現暗紅色水銹。
2、掛汗。水在水壓作用下,通過煤巖裂隙在煤巖壁上凝結成水珠,此時巷道接近積水區。但有時空氣中的水分遇到低溫煤塊也會掛汗,這是一種假象。所以,遇到掛汗時,要辨別真偽,其辮別真偽,其辨別方法是剝去一薄層,觀察新暴露面是否也有潮氣,若有則是透水先兆。
3、煤壁變冷。工作面按近大量積水時,氣溫驟冷,煤壁發涼,人一進去就有陰冷的感覺,時間愈長就愈感到陰涼。但受地熱影響較大的礦井,地下水溫高,當掘進工作面接近時,溫度反而升高。
4、出現霧氣。當巷道溫度很高時,積水滲到煤壁后引起蒸發而形成霧氣。
5、水叫。井下的高壓積水向裂縫擠壓與兩壁發生磨擦而發生嘶嘶的叫聲,說明已很接近積水區。若是煤巷掘進,則透水即將發生,這時必須立即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人員。
6、頂板淋水加大。
7、頂板來壓,底板鼓起。
8、水色發深,有臭味。老空水含鐵質變成紅色,酸度大,水味發澀。斷層水呈黃色,水無澀味而發甜。溶洞水大多在石災巖中遇到,水呈黃色或灰色,有時帶有臭味,有時也出現掛紅。沖積層水色發黃,往往夾有砂子,開始時水小,以后逐漸增大。
9、工作面有害氣體增加,積水區向外散發出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
10、裂隙出現滲水,如果出水清凈,則離積水區尚遠;若出水渾濁,則離積水區已近。
11、出現以上征兆現象,有可能發生礦井水災事故。所以,必須根據現場觀測,適時發布事故預警,避免事故的發生。
三、水災事故的處理原則
發生水災事故后,煤礦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的進一步擴大,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發現上述透水預兆時,必須停止作業,撤出災區人員,判明情況,報告礦井調度室。
2、切斷電源,保持正常通風;
3、關閉井底水倉等各部位的防水閘門;
4、根據災害情況,盡量保持井下所有巷道的風量供應,啟動壓風裝置,防止次生事故的發生。
5、隨時檢測井下各部位的氣體情況,出現異常,及時匯報;
6、清理巷道障礙物,確保撤退路線暢通;
7、根據現場情況,必要時可設置隔離防水墻;
8、救護隊員穿過支架破壞地區或冒落堵塞地區時,應架設臨時支護,以保證隊員在這些地點的往返安全。
第七節 災害處理措施
井下發生重大事故后必須立即撤出災區人員停止災區供電,并迅速通知礦調度室報告礦長、技術負責人等有關人員,并立即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召請礦山救護隊,同時迅速成立搶險指揮部,指派救護隊進入災區搶救遇難人員,指揮部根據救護隊偵查的災區情況制定救災方案,直至災害消除。
一、安全培訓
由煤礦安全科針對礦井的安全問題和本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進行全員培訓工作,培訓工作計劃和時間安排執行本礦井的安全培訓計劃的相關規定,培訓內容包括:
1、現場的自救和互救的基本知識或常識;
2、本煤礦的避災路線和井下主要安全知識;
3、救護儀器的使用技能;
4、對礦輔助救護隊由安全科進行每月1次的安全儀器裝配訓練;
5、礦井生產過程中重點防范的部位和地點;
6、其它相關內容;
二、避災路線
1、當工作面發生水災時,應迅速通知運輸巷工作人員和掘進工作人員撤離,由采區回風——總回風巷——主風井安全出口。運輸班工作人員由軌道上山——回風上山——總回風——主風井的安全出口。
2、當回采、運輸、掘進發生瓦斯、煤塵爆炸火災時,所有工作人員迅速佩戴自救器由采區運輸巷——軌道上山——主斜井撤離。
三、井下救護
在事故發展初期,涉及范圍和危害程度都比較小,這往往是消滅事故、減少損失的最有利時機。因此在場人員應盡量利用現有設備和工具及時進行處理。同時,盡可能了解事故的性質和地點及范圍,迅速報告礦調度室,如不能及時消滅事故,就由現場負責人或有經驗的老工人帶領,選擇最短的避災路線迅速佩帶自救器,預防發生事故。
1、井下所有作業人員都要佩帶自救器,預防發生事故。
自救器是一種輕便適用的自救器材,體積小、便于攜帶安裝迅速作用時間短的個人呼吸保護裝備,當井下發水、火、瓦斯煤塵爆炸和瓦斯突出要迅速配戴,盡快撤離災區。
2、安全撤退的原則
1)當發生火災和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時,進風側的人員,應迎著風流撤退。
2)位于回風側的人員,可佩帶自救器或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最快的速度,取捷徑進入新鮮風流中。
3)無論沿什么路線撤退,當爆炸沖擊波或火焰襲來時,都應面部向下匍匐在水溝中,避開爆炸沖擊波與火焰后再撤退,以減輕燒傷。
4)如遇通路被堵塞切斷時,應躲入避難硐室,或尋找適當地點等待營救。
3、避難時注意事項
1)進入躲避硐室前,應在洞外留有衣物、礦燈等明顯標志,以便救護人員及時發現。
2)躲避時要保持安排不急躁,盡量匍匐在巷道底部,保持精力減少氧氣消耗,避免及入更多的有毒氣體。
3)硐室內只留一盞礦燈照明,其余礦燈全部關閉,以便再次撤退時使用。
4)被水堵在上山時,不要急躁亂跑,水被排走露出棚頂時,不要急于出來,要防二氧化碳和硫化氫中毒。
5)躲避時間過長獲救后,不要過多飲用食品和見到強光,嚴防損傷消化系統和眼睛。
四、事故的報告程序
1、礦井發生任何事故,當班人員或現場人員必須在10分鐘內上報礦調度室;調度室值班人員及時通知礦領導,由礦長負責組織人員調查和上報公司主要負責人。
2、立即報告: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報告煤礦礦長,礦長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報告縣安監局,同時報告公司主要領導。
3、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災難執行縣級救援程序;
4、事故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①事故發生單位情況;
②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
③事故的簡要經過;
④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
⑤已經采取的措施;
⑥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5、事故報告后出現新情況的,應當及時補報。并應在事故發生后24小時內寫出事故書面報告,按上述程序逐級上報:
1)發生事故災變情況后,現場作業人員應立即向礦調度室匯報情況,說明事故地點、時間、現場人員情況、事故情況等。
2)調度室接到事故匯報后,通知:礦長、總工程師、副礦長和救護隊等相關負責人。
3)礦長接到通知后,根據事故災變情況進行調查核實,下達救災搶險命令,開展搶險救災。
6、事故現場保護
事故發生后,應保護好事故現場;并安排警戒保衛組人員趕赴事故現場,負責做好警戒保衛和維護治安秩序。
第八節 組織機構
當發生重大災害時,立即報告安監局和礦山救護隊,并成立小甘溝煤礦搶險救災指揮部,指揮部的成員主要由煤礦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負責組織實施事故搶救技術方案,及時組織制定現場工作計劃,對參與搶救的人力、設備、物資進行統一調度,下達命令,維持煤礦井口秩序,簽發人員入井許可證,由公司經理、煤礦礦長、機電、通風、后勤保障和礦山救護隊人員、醫院醫護人員組成。
一、搶險救災指揮部成員:
總 指 揮:降紅兵(礦長)
副總指揮:昌吉州煤礦救護隊主要負責人
總工程師: 陳 斌
成 員:安全副礦長: 何 慶
生產副礦長: 王潤福
機電隊長: 劉新虎
辦公室主任:劉延山
財 務 科:師建華
材 料 采購:白永剛
后 勤:陶 楓
二、指揮部成員的主要職責:
1、總指揮 主要負責處置事故的指揮協調工作,在礦總工程師和副礦長的協助下,制定營救人員和處置事故的作戰計劃。
2、副總指揮 是礦長處理事故的助手,在礦長領導下組織制定營救人員和處理事故的作戰計劃。 根據人員營救和事故處理的作戰計劃,負責組織處理事故所必需的工人待命,及時調集救災所必需的設備、材料。
3、礦山救護隊 負責全面指揮領導礦山救護隊和輔助救護隊,根據人員營救和事故處理作戰計劃規定的任務,完成對災區遇難人員的援救和事故處理。
4、安全副礦長 按照礦長命令負責改變礦井通風系統,為實現自然通風及恢復主通風機運轉做好技術指導工作,重視主通風機的工作狀況,組織完成必要的通風工程,組織瓦斯排放并執行與通風有關的其他措施。
5、生產副礦長 按照礦長命令負責協調各方面的工作,協助礦長進行搶救、撤人和災害處理。
6、現場指揮部成員 按指揮部要求有序撤到安全地點直至地面,清點人數,及時向調度室匯報,井隨時接受礦長命令,完成有關搶救和災害處理任務。在撤退前當班第一責任者負責將動力、主副風機、饋電開關打到零位并閉鎖,關閉供水閥門。
7、指揮部下設事故搶救組、事故調查組、善后處理組、機電組、通風組、后勤保障組、醫療組和警戒保衛組。
三、事故搶救組負責組織制定事故搶救技術方案,協助礦山救護隊現場搶救和協調救災所需的設備、物資。
組長:呼圖壁縣小甘溝煤礦安全副礦長 何慶
成員:安全科科長: 徐金成
總工程師: 陳斌
昌吉州礦山救護隊所有成員;
呼圖壁縣人民醫院領導及現場搶救醫生;
呼圖壁縣公安局治安民警;
呼圖壁縣安監局領導及專業人員。
四、事故調查組負責事故現場維護,協助安監局領導進行事故調查。
組長:呼圖壁縣小甘溝煤礦生產副礦長:王潤福
成員:煤礦所有安全員
安監局領導及專業技術人員
五、善后處理組負責組織救援受傷人員,維持礦區治安,處理死難人員的撫恤、賠償等工作。
組長:呼圖壁縣煤炭多種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財務科長: 師建華
成員:呼圖壁縣煤炭多種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財務會計: 陶 峰
六、機電組其工作職責是:根據總指揮部工作計劃,在煤礦范圍內及時調集救災所必需的設備,提出需外購或外單位支援的設備、物資清單,組織對主要提升機、主要通風機、變電所、主要排水泵等主要設備的運行狀況進行有效監控,確保正常運轉,保證運輸系統完好,通信系統暢通。
組長:小甘溝煤礦機電隊長 劉新虎
成員:煤礦機電隊所有人員
七、通風組工作職責是根據指揮部工作部署,對礦井風流進行調度,對井下通風、瓦斯、火情等情況進行監控,對入井人數進行監控,簽發入井特別許可證。
組長:小甘溝煤礦總工程師 張永才
成員:煤礦技術科人員
八、后勤組工作職責根據指揮部工作計劃要求,組織為處理事故所必須的工人待命,調集救災所必需的材料物資,安排好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等后勤保險工作。
組長:辦公室主任 劉延山
成員:材料庫管 景積成
公司出納 陶 峰
食堂管理員 師新華
九、醫療組主要工作職責是對遇險受傷人員實施醫務搶救。主要由呼圖壁縣人民醫院人員組成。
十、警戒保衛組其主要工作職責是協助或配合專業礦山救護隊的行動,根據總指揮要求完成對災區遇難人員的求援和事故處理工作。
組 長:徐金成
成 員:煤礦輔助救護隊成員
呼圖壁縣煤炭多種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小甘溝煤礦
2011年1月15日
附表1:煤礦救護裝備情況表;
附表2:救援物資儲備情況表;
附表3:煤礦輔助救護隊員名單表;
附表4:外部救援通訊表
附圖5:
1、《礦井通風系統圖》
2、《礦井供電系統圖》
3、《礦井避災路線圖》
5、《井上下對照圖》
6、通信錄表。
附表1
小甘溝煤礦輔助救護隊儀器裝備情況表
序號設備器材名稱型 號單 位數 量
1正壓氧氣呼吸器ZYHS-120(2h)臺4
2正壓氧氣呼吸器ZYHS-240(4h)臺17
3自救器AZY-45臺17
4自動蘇生器ASZ-30臺2
5呼吸器校驗儀AJH-3臺2
6瓦斯檢定器10%、100%臺6
7溫度計0~1000C支1
8采氣樣工具套1
9災區電話ZDK套1
10引路線金屬芯套1000
11擔架、繩梯、風帳套2
12保溫毯條1
13銅頂斧、礦工斧、錘、鎬、鍬套2
14氧充填泵CT-300臺1
15氧氣瓶2L個2
16起訂器防爆把2
17清凈罐個5
18自救器氣密檢查儀ZJ-2臺1
19小鎬、小鍬把2
20瓦工工具套1
21電工工具套1
22急救箱個1
23信號喇叭個2
24皮尺10m把1
25卷尺2m把1
26戰斗服套1×13
27膠靴或膠鞋雙1×13
28安全帽頂1×13
29礦燈盞1×13
30背包個1×13
31聯絡繩長2m根1×13
32燈帶條2×13
33氧氣呼吸器工具套1×13
34防塵口罩武安301、302個30
35礦山救護車100km/h輛1
附表2
救援物資儲備配備情況登記表
序號物資名稱單位數量儲藏地點備注
1紅磚塊10000井下、地面消防材料庫
2水泥噸5井下、地面消防材料庫
3砂子立方20井下、地面消防材料庫
4木板材立方10井下、地面消防材料庫
5礦用工字鋼噸20地面材料庫
6風筒米500地面材料庫
7救災用專用工具套5地面材料庫小件器具
8救援充氣起重墊套1地面材料庫
9便攜式充填泵臺2救護車配備
10帳篷頂5地面材料庫
11擔架副5地面材料庫
12絕緣靴雙20地面材料庫
13脈沖電話臺2地面材料庫
14應急圓木材立方10地面材料庫
15液壓千斤頂臺5地面材料庫
1610噸吊葫蘆臺5地面材料庫
1711.5KW調度絞車臺2地面材料庫
18各型號電纜米1000地面材料庫
附表3
序號姓名年齡證件號碼培訓時間備注
1李宗輝28煤656008040011582007.9
2鄭建德26煤656008040011612007.9
3張明良31煤656008040011562007.9
4李宗鏈25煤656008040011592007.9
5楊繼軍29煤656008040011602007.9
6徐金成332008.9待培訓
7王國臣302008.9待培訓
8何元榮352008.9待培訓
9吳萬潮322008.9待培訓
10朱鵬332008.9待培訓
11薛多軍302008.9待培訓
12王亞平292008.9待培訓
13
14
15
16
17
18
小甘溝煤礦輔助救護隊人員登記表
附表4
小甘溝煤礦應急救援外部通信錄
姓 名職 務聯系電話
付 強煤炭局局長0094-4531188
林啟江煤炭局副局長0094-4509786
昌吉州礦山救護隊值班電話0094-2727168
昌吉州礦山救護隊隊長辦0094-2728336
昌吉州礦山救護隊副隊長辦0094-2726238
煤礦值班室0094-4250358
縣人民醫院0994-4511925
雀爾溝鎮派出所0994-4250236
雀爾溝鎮衛生院0994-4250039
公司值班電話0994-6821959
呼圖壁縣縣消防大隊0994-4533666
呼圖壁縣縣公安局0994-4502314
煤礦安全監察北疆分局
昌吉州煤炭工業管理局0994-2342459
新疆煤炭工業管理局0991-4511983
新疆呼圖壁縣煤炭多種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小甘溝煤礦
【2011年度】
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
編 制: 陳 斌
審 核: 曹 新 云
礦 長: 降 紅 兵
日 期: 2011年1月
部 門意 見簽 名
生產科
安全科
調度室
總工程師
礦 長
審 核 意 見 表
目 錄
第一節 煤礦簡介 1
一、礦井發展概況 1
二、礦井簡介 1
三、礦區經濟概況 2
四、礦井供電 3
五、地質特征 3
六、火燒區 5
第二節 礦井主要生產系統簡介 5
一、通風系統 5
二、礦井防滅火系統 6
三、礦井防塵系統 6
四、提升運輸系統 6
五、主排水系統 6
六、安全監控系統 7
七、工作面生產系統 7
第三節 瓦斯、煤塵事故的預防與處理 7
一、礦井瓦斯事故的預防措施 7
二、礦井煤塵防治措施 9
四、發生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時的處理原則 10
五、處理事故的材料及儲備 12
第四節 火災事故的預防與處理 12
一、礦井火災事故的預防 12
二、火災事故的預兆 13
三、井下發生火災事故時的處理原則 13
第五節 頂板事故的預防與處理 15
一、頂板事故的預防措施 15
二、頂板事故的預兆 16
第六節 水災事故的預防與處理 17
一、水災事故的預防 17
二、水災事故的預兆特征 19
三、水災事故的處理原則 20
第七節 災害處理措施 21
一、安全培訓 21
二、避災路線 21
三、井下救護 22
四、事故的報告程序 23
第八節 組織機構 24
一、搶險救災指揮部成員: 24
二、指揮部成員的主要職責: 24
前 言
針對小甘溝煤礦瓦斯、煤塵、煤層自燃傾向、冒頂、水災等災害因素,為了搞好安全生產,本著預防為主的方針、有備無患的原則,根據《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結合煤礦具體情況,編制了小甘溝煤礦2011年度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
具體的編制依據如下:
3、小甘溝煤礦井下實際生產、設備等情況;
4、煤礦《生產地質報告》;
5、上級下發的相關文件要求。
根據以上各類標準和要求,在結合礦井實際條件后,對我煤礦在水、火、瓦斯、頂板、中毒窒息等五大災害事故的認真分析后,總結事故在預防、治理和救援等過程中應采取的安全措施。
編制目的:通過有效的治理、預防和救援工作,將事故的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預防重特大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