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deo id="xkmid"><menu id="xkmid"></menu></video>
    <source id="xkmid"><menu id="xkmid"><kbd id="xkmid"></kbd></menu></source>
    <video id="xkmid"></video>

      <b id="xkmid"><tbody id="xkmid"><menu id="xkmid"></menu></tbody></b>
      <u id="xkmid"><small id="xkmid"><kbd id="xkmid"></kbd></small></u>

      <b id="xkmid"></b>
    1. 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網!

      2011年度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及災害預防計劃

      作者:佚名 2011-12-10 20:40 來源:本站原創

      第一項目部
      2010年12月1日
      目錄
      1、工程及地質概況 5
      1.1工程概況 5
      1.2地質概況: 9
      1.2.1自然地理與經濟狀況 9
      1.2.2礦井地質 10
      1.2.3水文地質 12
      1.2.4煤層 15
      1.2.5瓦斯 15
      1.2.6煤塵 16
      1.2.7自燃 16
      1.2.8地溫 16
      2、施工方案與計劃安排 16
      2.1施工方案 16
      2.2施工計劃安排 16
      2.3施工設備計劃 18
      2.4勞動力配備計劃 19
      3.輔助系統 20
      3.1壓風系統 20
      3.1.1工作面耗風量計算 20
      3.1.2主管路選型計算 21
      3.1.3工作面支管路選型計算 22
      3.1.4噴漿巷道管路選型計算 22
      3.2供電系統 22
      3.2.1臨時變電所安裝 22
      3.2.2電纜選型 23
      3.3井下排水系統 23
      3.3.1 2#主斜井排水系統 23
      3.3.2 21采區排水系統 24
      3.4通訊系統 26
      3.5供水系統 26
      3.6運輸系統 27
      3.6.1出煤路線 27
      3.6.2材料設備運輸路線 27
      3.7地面攪拌上料系統 28
      3.8 通風系統 28
      3.8.1通風方案概述 28
      3.8.2通風系統方案設計的原則 29
      3.8.3工作面風量計算和局扇選型 29
      3.9 礦井監測監控系統 32
      3.9.1 監測監控系統 32
      4、職業健康與安全技術措施 34
      4.1職業健康 34
      4.2入井人員安全技術措施 34
      4.3機掘安全技術措施 35
      4.4安裝刮板輸送機安全技術措施 37
      4.5刮板輸送機拆接安全技術措施 37
      4.6刮板輸送機司機操作安全技術措施 38
      4.7膠帶機(含轉載皮帶)使用安全技術措施 38
      4.8延伸皮帶機尾安全技術措施 39
      4.9“一通三防”管理 39
      4.11頂板管理 43
      4.12礦井防治水措施 44
      4.12.1防治水機構 44
      4.12.2防治水管理措施 44
      4.13運輸管理 46
      4.14電氣設備使用安全措施 47
      4.15綜合防塵及防火、滅火措施 47
      4.15.1自救器使用方法 47
      4.15.2綜合防塵措施 48
      4.15.3井下防火、滅火管理 49
      4.16防治硫化氫及瓦斯積聚措施 49
      4.16.1防治硫化氫措施:預防硫化氫中毒措施 50
      4.16.2硫化氫中毒后的應急措施 50
      4.16.3防止有害氣體積聚措施 51
      4.17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情況 51
      4.17.1監測監控系統 51
      4.17.2井下人員定位系統 53
      4.17.3壓風自救系統 55
      4.17.4壓力水自救系統 55
      4.17.5通訊聯絡系統 56
      4.17.6緊急避險系統 56
      5、質量保證體系(質量計劃) 56
      5.1  質量目標 56
      5.2 質量保證體系程序 57
      5.2.1項目部各部門、人員的職責及權限 57
      5.3作業指導書 60
      5.4檢驗、實驗和試驗 61
      5.5質量保證措施 61
      6、環境保證措施 62
      7、礦井災害預防計劃 62
      7.1瓦斯、煤塵災害防治 63
      7.2防治水災 63
      7.3礦井防火 64
      7.4頂板防治 64
      7.5發生各項重大災害事故時處理措施 64
      7.6避災線路 68
      7.7事故搶險職責 70
      7.8 安全技術措施費用 72
       

      1.2地質概況:
      1.2.1自然地理與經濟狀況
      1、自然地理
      本區位于山西省興縣縣城北20km處,行政區劃隸屬于興縣魏家灘鎮管轄,其地理坐標為:
      東經:111°05′30″~111°08′33″
      北緯:38°32′40″~38°44′39″
      斜溝煤礦(新建井)位于興縣魏家灘鎮,省級218公路從設計主井口北側通過,向東60km可達岢嵐火車集運站,經北同蒲鐵路線可達全國各地:今年初投運的專用鐵路線岢(嵐)—瓦(塘)線,并行于218省級公路線,它的建成進一步提高了礦山的交通運輸能力,由此可見,區內交通較為便利。本區屬呂梁山脈的西北端,山河交錯,溝壑縱橫,山川層疊,侵蝕沖刷劇烈,地勢總體為南北高中部低,最高點位于井田東南角寨則卯村西,海拔1254.0m,最低點位于井田中東部的嵐漪河谷地,海拔924.0m,最大相對高差330.0m,區內大面積為第三、四系松散層所覆蓋。礦區地層以碎屑巖為主,層狀結構,地形地貌條件簡單,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層巖性單一,構造簡單。本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冬季漫長寒冷少雪,春旱風大升溫較快,夏季短暫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天氣晴朗。據《興縣志》記載,年平均氣溫為8.1℃—12.8℃,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9.4℃,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23.2℃;極端最低氣溫為-29.3℃(1958年1月16日),極端最高氣溫為38.4℃(1961年6月11日),全年平均太陽總幅射為559080J/cm2。全年風向以東風為主,西風次之,歷年平均風速2.4m/s,最大風速可達20m/s。多年平均降雨量為625mm,年最大降雨量為844.6mm(1964年),降雨量分配極不均勻,多集中于每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占全年的66.2%。年平均蒸發量為2090.8mm,最大蒸發量為2541.0mm(1972年)。年平均無霜期為174d,初霜一般出現在9月26日至10月13日之間,終霜一般在翌年的4月3日至4月20日之間。最大凍土深度130cm左右。
      2、經濟狀況
      興縣國土面積為3165.3km2,總人口251622人(2000年),其中魏家灘鎮耕地總面積為818717畝,所屬人口22376人。區內耕地貧瘠,人口稀少,主要農產品以豆類、谷類和玉米為主,一年一收,畜牧業不甚發達,勞動力有較大剩余。工業主要為煤炭和農副產品加工等,是當地的主要經濟來源(以上資料源于《興縣志》)。
      1.2.2礦井地質
      1、地質構造情況
      根據《山西省河東煤田興縣斜溝井田勘探地質報告》,該區構造簡單,總體上為一走向近南北,傾向西的單斜構造。地層傾角小于15度,一般為9~12度。區內整體節理不發育,僅在局部見較發育的節理,根據山西省河東煤田興縣斜溝井田勘探地質報告闡述:礦區內沒有巖漿巖侵入,地表和鉆探過程中也未發現斷裂構造和陷落柱,僅東南部發現有寬緩狀小褶曲,地表常見滑坡現象。
      2、地層及構造
      在實際施工及鉆孔勘探中礦井主要含煤地層由老到新有:
      石炭系上統太原組(C3t)
      巖性為深灰色—灰黑色炭質泥巖、砂質泥巖、粘土巖,灰白—灰黃色中厚層狀細—中粒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生物碎屑灰巖、煤層及泥巖等。發育有水平和交錯層理,含有豐富的動、植物化石和菱鐵礦結核;底部為灰白色細—中粒砂巖(S1晉祠砂巖)與本溪組分界,與下伏本溪組地層呈整合接觸。為巷道開拓中主要含煤地層之一,主要含有9、10、11、12、13、14、15號共七層煤,局部10號和12號煤層出現分叉現象,分為10下和12下煤層,其中13號煤層為全區穩定的可采煤層之一,10、12號煤層為局部可采的不穩定煤層,其余為不可采不穩定煤層。一般本組出現3-4層海相灰巖,結合鉆孔資料,地層厚度一般為69.74-106.84m,平均84.48m。地層厚度由勘探區中部向四周逐漸變薄,特別是向南、向北變薄較明顯,向東由于出露地表而風化剝蝕嚴重,地層保存不完整,變化趨勢不太明顯。
      該組為海陸交互相含煤地層,可分為三段:
      ①太原組一段(C3t1):包括晉祠砂巖(S1)至13號煤層頂部砂質泥巖的一套地層。其沉積特征是以黑色泥巖、砂質泥巖及煤層為主,夾有薄層砂巖、炭質泥巖、粘土巖,含有主采的13號煤層及不可采的14、15號煤層。沉積環境由濱海相過渡到濱海沼澤相。底部的晉祠砂巖為灰白色細---中粒砂巖,厚度為0.88—11.35m。本段地層厚度為21.44—34.11m,平均28.11m。
      ②太原組二段(C3t2):自13號煤層頂部的砂質泥巖頂至K4石灰巖頂,巖性主要為粗—細粒砂巖、砂質泥巖、泥巖和三至四層石灰巖,含大部可采的10、12號煤層及不可采的11號煤層。本段沉積環境表現為間歇性的海侵與海退,在海退時期成煤。本段地層厚度為32.39—46.89m,平均37.90m。
      ③太原組三段(C3t3):自K4石灰巖頂至S4北岔溝砂巖底,巖性主要為中---細粒砂巖、泥巖、砂質泥巖,局部相變為粘土巖,含不可采的9 號煤層。沉積特征是從下向上由砂巖漸變為灰黑色泥巖、砂質泥巖,沉積環境相應為砂質潮坪相、沼澤相、泛濫盆地相。本段地層厚度為5.61—15.67m,平均13.10m。
      3、二疊系下統山西組(P1s)
      與下伏石炭系上統太原組地層呈整合接觸關系,出露范圍基本與太原組一致,其底界以淺灰色中厚層中—粗粒石英砂巖(S4北岔溝砂巖)與太原組分界。是勘探區內另一主要含煤地層。該組下部巖性為灰黑色泥巖、炭質泥巖,粉砂巖,砂質泥巖和煤層,泥巖中可見菱鐵礦結核;中上部為灰白、灰黃色中厚層狀長石石英砂巖,巖屑石英雜砂巖、石英砂巖、長石巖屑砂巖,灰黑色泥巖、砂質泥巖和煤層,砂巖中發育有平行層理和斜層理。本組主要含有2、3、4、5、6、8、8下號共七層煤,其中8號煤為全區穩定可采的主要煤層,4、5、6號為不穩定的局部可采煤層,其余為不穩定的不可采煤層,其中8下號煤層雖然煤層厚度可采,但均為單點工程,很難連成有規模的可采區段;同時在個別鉆孔中,其它煤層也有分叉現象存在。本組厚度根據鉆孔資料統計為49.53~87.16m,平均68.72m。本組地層厚度變化不明顯,變薄與變厚的地段位于勘探區中部,特別是嵐漪河兩側,因出露地表遭受風化剝蝕厚度明顯減小。
      該組為河流三角洲相含煤地層,分為上下兩段。
      附:圖1-1地質柱狀圖

      1.2.3水文地質
      1、構造對礦井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
      礦區受區域構造的控制,呈單斜構造,未發現其他構造痕跡,但我項目部在11采區的結尾施工中,涌水量明顯增大,疑為老窯積水滲透,經詢訪考證施工地點臨近高家卯老窯開采區域,伴隨著井下巷道的開拓,對地應力的進一步破壞,有利于促使斷層以及其他構造與其發生補給。
      2、井筒和礦井涌水量計算(摘自礦井地質勘探報告)
      井筒和礦井涌水量均采用大井疏干法進行了計算,計算公式采用承壓轉無壓公式
      Q=1.366K(2HM-M2-h02)/log(R0/r)
      式中:Q—預計井筒和礦井涌水量(m3/d)
      K—滲透系數(m/d)
      H—含水層底板以上水頭高度(m)
      M—含水層厚度(m)
      h0—“大井”中水頭高度,疏干后h0=0(m)
      R0—“大井”影響半徑,R0=R+r0(m)
      r0—“大井”半徑r0=√F/π(m)
      F—坑道計算面積(m2)
      計算結果評述
      13號煤一個采區的礦井涌水量為974.61m3/d(40.6 m3/h),應為最大礦井涌水量。一個采區的正常涌水量應比照斜溝現采煤礦的礦井涌水量420 m3/d使用。
      表1-5 礦井涌水量計算表

      3、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
      石炭系和二疊系砂巖裂隙水,在裸露區接受大氣降水和季節性河流補給后,順巖層傾斜方向運移。上部含水層在溝谷中以侵蝕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下部含水層向西排出井田外,現采煤礦的礦坑排水和民井開采是主要的排泄方式。
      4、突水情況分析
      2011年度,我部所施工區域面臨的水害隱患主要有兩個:一是奧灰水,二是老窯水。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①奧灰水:據業主提供的地質報告,斜溝井田煤系地層、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僅煤系底部的奧陶系灰巖巖溶水為具承壓的強含水層,水位標高+850m—+854m之間,井田范圍內大部分開采地段屬帶壓開采,奧灰水對各開采煤層的生產安全有一定影響。13號煤層底板等高線645m以東區域(21采區三條上山所處區域)突水系數小于0.06MPa/m,屬于突水性安全區;當巷道標高達到854m(21采區回風上山里程約1970m處,帶式輸送機上山里程約2170m處,輔助運輸上山里程約2020m處)后,屬于不帶壓掘進區域;13號煤底板等高線+645m-+330m之間區域(二水平南翼大巷、水倉、變電所、泵房所處區域)突水系數介于0.06~0.15Mpa/m之間,屬于巖層完整塊段突水性安全區,在沒有大的構造下,一般不會發生突水問題。
      但為保證施工安全,需要對工作面突水系數進行實際計算,計算如下:
      2011年施工區域內最低工作面(水倉)標高:H1=620m
      奧灰水水頭標高:H2=854m
      高差:h=H2-H1=234m
      水頭壓力:P=h*γ=234m*104N/m3=2.34*106N/m2=2.34MPa(其中,γ為水的比重,取104N/ m3)
      則最低工作面突水系數為
      T=P/M=2.34/50.85=0.046<0.06(其中,M為底板隔水層厚度,依據斜溝井田地質勘探報告取50.85m)
      所以,在沒有大的構造下,一般不會發生突水問題。
      ②老窯水
      根據斜溝礦地測科提供的資料顯示:井田內及其相鄰地區關停礦井7個,分別為白家溝煤礦、店灣煤礦、陽坪煤礦、高家峁煤礦、黃輝頭煤礦、馬圐圙煤礦、范家疃煤礦,以上煤礦均分布在井田東部邊界上。
      2011年度,我部施工的二水平南翼大巷、水倉、泵房、變電所等工程處在井田中央部位,不受老窯水威脅。21采區三條上山與11采區三條上山在平面近似重疊,平行布置,相對標高在60-70m左右,由于11采區已經施工完畢,已經探明其掘進區域內不受老窯水威脅,所以21采區三條上山在到達11采區停頭位置以前,不受老窯水威脅,但是如果超過11采區停頭位置繼續向前施工,將會受到右前方高家峁煤礦老窯水威脅。
      所以,為保證施工安全,當21采區三條上山施工至11采區停頭位置時,應及時與礦方聯系,確定探放水方案后再行施工。
      1.2.4煤層
      井田內主采煤層為山西組8號煤層和太原組13號煤層,2011年所施工的工程全部處在13號煤層。
      根據山西省河東煤田興縣斜溝井田勘探地質報告: 13號煤層位于太原組下部,上距8號煤層50.52m-78.10m,平均52.42m,下距S1砂巖15.97-36.94m,平均23.76m,距奧陶紀頂層鐵鋁巖50.85m,煤層厚度為5.95-16.68m,平均13.88m,含夾矸0-6層,一般為0-3層,夾矸厚度為0.00-0.90m,一般為0.08-0.43m。為結構簡單—較簡單層位穩定的全區可采煤層,是全區的又一主采煤層。由勘探地質報告資料得知由勘探區中部向南北兩側厚度在逐漸變薄,特別是南側變薄較為明顯。實際揭露13號煤煤的直接頂板以砂質泥巖為主,局部為砂巖。砂質泥巖為頂板時,以山西省河東煤田興縣斜溝井田勘探地質報告2405孔資料分析,抗拉強度平均為0.43MPa,抗壓強度平均為125.03MPa,飽和抗壓強度70.10MPa,該巖層的RQD值為21。巖石質量指標4.9,巖體質量指標為優,屬Ⅰ類巖體,頂板基本穩定。砂巖為頂板時,以0801孔資料分析,抗拉強度為1.85MPa,抗壓強度變異范圍在90.7-139.1MPa之間,平均109.53MPa,該巖層RQD值為67,巖體質量指標為優,屬Ⅰ類巖體,頂板穩定。
      13號煤底板多為泥巖,飽和抗壓強度平均46.1MPa,RQD值為21。巖體質量指標3.2,為優,屬Ⅰ類巖體,但該巖層軟化系數為0.76,在遇水作用下有底鼓現象。其頂板巖性為砂質泥巖和泥巖,老頂為中粗粒砂巖,常見炭質泥巖偽頂;底板巖性為泥巖和砂質泥巖,有時為粉砂巖或泥灰巖,普遍存在著炭質泥巖偽底,施工時應注意對幫部及頂板支護、觀察工作。
      1.2.5瓦斯
      根據撫順煤科院化驗結果,瓦斯絕對涌出量為0.28m3/min,實測21采區巷道回風流瓦斯濃度為0.04%。但山西省河東煤田興縣斜溝井田勘探地質報告論述:13號煤瓦斯含量范圍為0.00ml/g·r~2.22ml/g·r,太原組各煤層甲烷含量相對來說高于上部山西組各煤層。說明太原組各煤層的圍巖條件略好于山西組各煤層。從瓦斯成分測定結果知:各煤層瓦斯成分以氮氣為主,其次為甲烷,二氧化碳和甲烷含量甚微,特別是甲烷大都檢測不到。垂向上隨著煤層埋藏深度的增加氮氣含量略有減少,二氧化碳有所增加。根據所測煤層瓦斯成分,本區瓦斯分帶可劃為:二氧化碳—氮氣帶和氮氣—沼氣帶,以前者占大多數。根據鉆孔瓦斯資料,本區各可采煤層均為低瓦斯。但鄰近的孫家溝礦井實際開采經驗表明,隨著開采深度增加,礦井瓦斯涌出量急劇增加,預計本礦井生產初期,開采井田淺部至中深部,瓦斯含量較低,在實際施工中應加強對瓦斯的監控。 此外,在2#主斜井揭露13#煤層、21采區采掘13#煤層過程中,局部區域發現硫化氫氣體,在施工中應重點監測。
      1.2.6煤塵
      根據撫順煤科院化驗結果,煤塵爆炸指數為40.55%,具有爆炸性。
      1.2.7自燃
      根據撫順煤科院化驗結果,煤層自燃傾向等級為Ⅱ級,自燃。
      1.2.8地溫
      根據實測的溫差為9-18度,本區恒溫帶在100-300m左右,實際變化范圍在10.5-15℃;根據測試結果,在此基礎上隨著季節的不同略有變化,地溫變化梯度一般為0.05-2.98℃/100m,平均1.09℃/100m,本區屬地溫正常區。
      2、施工方案與計劃安排
      2.1施工方案
      2011年度,所有工程均采用綜合機械化掘進方式,根據巷道技術特征,合理配備綜掘設備,除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采用MB670掘錨機施工外,其余巷道采用EBZ260或EBZ230綜掘機施工,各綜掘機后通過配置SSJ100或SSJ80皮帶、刮板機等設備將煤矸轉載至下組煤井底煤倉,通過2號主斜井主運輸皮帶運輸出井。
      2.2施工計劃安排
      2011年井巷工程計劃完成井巷掘進工程量7797米,煤巷綜掘月進度指標為300m/月,2011年井巷工程高峰期計劃投入5個綜掘隊。
      21采區:目前已經全部開工,通風、供電、供風、運煤等各大系統都已完善,2011年,每月按300m進度指標進行施工,2011年12月底竣工。
      二水平南翼大巷開鑿:二水平南翼回風大巷已于2010年11月份開工,計劃2010年元月份施工結束;皮帶和輔運計劃一月份開工,每月按200m進度指標進行施工,九月底施工結束。
      水泵房、變電所、內外水倉:計劃2011年4月開工,每月按100m進度指標進行施工,計劃7月底施工結束。
      工程進度安排詳見:
      表2-1 第一項目部2011年施工計劃
       

       每個噴漿隊井下直接工配置為36人,每隊輔助人員10人,共5個隊,總計230人。
       其他輔助人員配備
       運搬隊80人,機電科68人,通風隊45人,工程組18人,后勤組23人,經管組11人,安監站5人,項目部班子7人,合計:257人。
       綜上,全項目部共需配備人員配置為957人。
      3.輔助系統
      3.1壓風系統
       2011年度,壓風系統由地面的6臺SA-120空壓機環網集中供風和井下1臺移動壓風機供風組成,壓風管路敷設路線為:地面壓風機房---2#主斜井井筒---13#煤大巷行人聯絡巷---下組煤煤倉上口---21采區帶式輸送機上山---21采區1#聯絡巷---分支引至各工作面,合計供風量為:140m3/min。此外,在井下安設3臺移動壓風機,專供巷道噴漿用風。
       壓風管路在安設過程中,主管路每500米安裝1個PN159/25總閥,進入工作面支路上每隔300米安設1個PN100/25閥門,每50米安設1個PN40/25支路球閥。
       2011年度井巷工程,按5個綜掘工作面考慮,風動設備消耗風量明細如下。
      表3-1        每個綜掘工作面風動設備及耗風量統計

      3.1.1工作面耗風量計算
      1、每個綜掘工作面使用的壓風量(各風動設備同時使用最大用風量)
      Q`1=n1q1+n2q2+n3q3 +n4q4+n5q5 =3×3.2+2×2.8+1×1+1×1
      =17.2m3/min
      Q`1:機掘工作面使用的總壓風量 m3/min
      ni: 每個工作面耗風設備的臺數 i=1,2,3,4,5
      qi: 每臺風動設備的耗風量 i=1,2,3,4,5
      2、掘錨機工作面使用壓風量
      Q`2=n1、q1、+n2、q2、+n3、q3、=2×2.8+1×1+1×1
      =7.6m3/min
      Q`2:掘錨機工作面使用的總壓風量 m3/min
      ni: 掘錨機工作面耗風設備的臺數 i=1,2,3
      qi: 掘錨機工作面耗風設備的耗風量 i=1,2,3
      3.1.2主管路選型計算
      1、采用地面壓風系統供風的3個綜掘工作面和1個掘錨機工作面管路選型
      Q總1=nQ`+ Q`2=3×17.2+7.6=59.2m3/min
      空壓機需總排氣量
      Q=αβγΚQ總=1.1×1.1×1.06×0.65×59.2
      =49.3m3/min
      α : 漏風系數 取1.1
      β: 機械磨損系數 取1.1
      γ: 海拔高度修正系數 取1.06
      Κ: 同時使用系數 取0.65
      Q總1:3個綜掘工作面和1個掘錨機工作面耗風量
      總干線壓風管路直徑選型:
      按管道中空氣的平均壓力為7.5Kgf/cm2,壓縮空氣流速為8m/s。
      管路直徑 d=20=20 *=140㎜
      經過計算,利用2#主斜井施工時使用的φ150*4.5鋼管作為壓風主管路,能夠滿足要求。
      2、采用1臺移動壓風機供風的1個工作面,即21采區帶式輸送機上山管路選型
      空壓機需總排氣量
      Q`1=αβγΚQ總=1.1×1.1×1.06×0.65×17.2
      =14.3m3/min
      α : 漏風系數 取1.1
      β: 機械磨損系數 取1.1
      γ: 海拔高度修正系數 取1.06
      Κ: 同時使用系數 取0.65
      總干線壓風管路直徑選型:
      按管道中空氣的平均壓力為7.5Kgf/cm2,壓縮空氣流速為8m/s。
      管路直徑 d=20=20 *=76㎜
      經過計算,在工作面安設φ108*4.5鋼管作為壓風主管路,能夠滿足要求。
      3.1.3工作面支管路選型計算
      Q`= Q`1=n1q1+n2q2+n3q3 +n4q4+n5q5 =3×3.2+2×2.8+1×1+1×1
      =17.2m3/min
      工作面需供風量:
      Q=α.β.γ.Q`=1.1×1.1×1.06×0.9×17.2
      =19.9m3/min
      壓風管路直徑為:
      d=20=20 89
      根據計算,工作面施工選用φ108×5.5㎜鋼管作為壓風管路,能夠滿足要求。
      3.1.4噴漿巷道管路選型計算
      每個工作區采用1臺移動壓風機供風,即在21采區安裝1臺移動壓風機供風,南翼大巷安設1臺移動壓風機供風,12采區安裝1臺移動壓風機供風,專為巷道噴漿用。
      附:圖3-1壓風管路布置圖
      3.2供電系統
      根據項目部施工計劃,5個綜掘工作面同時施工為用電高峰期。
      3.2.1臨時變電所安裝
      目前,下組煤井底措施巷臨時變電所已初步形成。21采區施工工作面供電采用“三專兩閉鎖”, 10KV進線電源,從上倉措施巷臨時變電所內的10#、5#、3#高壓配電裝置分別引出高壓電纜,分別供三條上山的電源,即:10#高開供回風上山上段和下段,3#高開供帶式輸送機上山和輔運上山下段,5#專供輔助運輸上山,高壓電纜沿途經過上倉措施巷---1#主斜井井筒---+700m水平8#煤南翼輔助運輸大巷----1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上組煤輔運石門---副斜井延伸段---下組煤井底措施巷,高壓電纜沿途單趟敷設1300米,三趟共計3900米,根據負荷計算(附計算過程)電纜分別采用:1趟MYJV22- 8.7/15kv 3*50 和2趟MYPTJ-8.7/15kv 3*35的高壓電纜。此外,在下組煤井底措施巷臨時變電所內的兩個回路上,分別設置1臺315干式變壓器,作為通風專用變壓器。
      附:圖3-2供電系統圖
      表3-1臨時變電所內設備明細表
      表3-2負荷統計明細表
      3.2.2電纜選型
      ①21采區回風上山上段和下段
      I=P總1/1.732/10= 1550.6 /1.732/10= 89.5A<160A
      綜合考慮,電纜選用MYJV22- 8.7/15kv 3*50的電纜,額定載流量為160A,所選高壓電纜,能夠滿足施工需求。
      ②21采區帶式輸送機上山上段和輔助運輸上山下段
      I=P總2/1.732/10= 1468/1.732/10=84.8A<130A
      綜合考慮,電纜選用MYPTJ- 8.7/15kv 3*35的電纜,額定載流量為130A,所選高壓電纜,能夠滿足施工需求。
      ③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
      I=P總3/1.732/10= 698.9/1.732/10=40.4A<130A
      綜合考慮,電纜選用MYPTJ- 8.7/15kv 3*35的電纜,額定載流量為130A,所選高壓電纜,能夠滿足施工需求。
      3.3井下排水系統
      3.3.1 2#主斜井排水系統
      維持現有排水系統,即利用3臺BQW50-18.5kw的污水泵,井下2臺(1臺運行,1臺備用),地面1臺備用,將2#主斜井的涌水排至1#主斜井清撒平巷內的水泵房,水泵房內安裝2臺MD85-45*2排水泵(1臺運行,1臺備用),此外,在地面備用1臺MD85-45*2多級泵泵體。根據實測資料,該區正常涌水量為20m3/h,最大涌水量為40m3/h,平均涌水量為30m3/h,排水管路選用φ108×6mm鋼管,能夠滿足排水需求。
      排水路線:2#主斜井井底---13#煤大巷行人聯絡巷---行人斜巷---1#主斜井井底撒煤清理及水窩泵房聯絡巷---上組煤檢修斜巷---上組煤永久水倉。
      附:圖3-3排水管路布置圖
      3.3.2 21采區排水系統
      1、排水方案
      1)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
      ①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上段:掘進工作面水沿21采區輔運巷臨時水溝排至21采區臨時水倉。21采區臨時水倉共兩個,安裝2臺MD85-45*2的多級水泵(1臺使用,1臺備用),此外,地面1臺備用檢修泵,利用該泵將水經21采區輔運巷、下組煤井底措施巷、副斜井排至一水平(8#煤)輔助運輸石門的永久水溝,然后水沿著水溝經一水平輔助運輸石門、1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700m水平8號煤南翼輔助運輸大巷流入上組煤永久水倉。
      ②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下段:配備3臺18.5kw的污水泵 (1臺使用,1臺備用,1臺地面備用檢修泵),把反掘的水排至21采區臨時水倉內。
      2)21采區帶式輸送機上山
      工作面施工水及井巷涌水沿著臨時水溝流至下組煤井底煤倉上口硐室永久水溝,經下組煤井底煤倉上口硐室、二水平北翼帶式輸送機巷、13號煤大巷行人聯絡巷永久水溝流至二號主斜井永久水溝,順著二號主斜井井筒流入井底撒煤清理及水窩泵房聯絡巷(臨時水倉),通過BQW50-18.5kw的水泵(1臺使用,1臺備用, 1臺地面備用檢修泵),將水排至一號主斜井井底撒煤清理及水窩泵房聯絡巷,利用MD85-45*2的水泵將水排至上組煤永久水倉。
      3)21采區回風上山及二水平南翼回風大巷
      21采區回風上山及二水平南翼回風大巷的水均沿著臨時水溝流到最低點,即泄水聯絡巷與二水平南翼回風大巷貫通處,然后水沿著臨時水溝進入泄水聯絡巷永久水溝,經泄水聯絡巷、13號煤大巷行人聯絡巷流到二號主斜井永久水溝,然后至二號主斜井井底撒煤清理及水窩泵房聯絡巷(臨時水倉),通過BQW50-18.5kw的水泵(1臺使用,1臺備用,1臺地面備用檢修泵),將水排至一號主斜井井底撒煤清理及水窩泵房,利用MD85-45*2的水泵將水排至上組煤永久水倉。
      2、水泵選型
      由于21采區臨時水泵房至11采區輔運石門處的落差為:78m,最大涌水量為40.6m3/h。
      1) 排水管路直徑選型
      d1=0.0188=0.0188
      =0.1292m=129.2㎜<150mm
      Qe:水泵額定排水量
      vp:排水管經濟流速
      經計算,選用φ150×4.5排水管,能夠滿足使用要求。
      2) 排水管路壁厚驗算
      δ1=0.5d(-1)-δc
        =0.00016m=0.16㎜<4.5mm
      經計算,所選管路壁厚符合要求。
      式中δ:管壁厚度
        d:所選管路內徑 0.150m
        p:水管內部工作壓力,估算可取p=1.1*78=0.086MPa
      :管材許用應力取= 80 MPa
      δc :附加厚度,取δc=0.0015m
      3)水泵排水能力驗算
      水泵流量驗算
      Q=24*KQc/T1=24*0.6*40.6/12=48.7m3/h<85 m3/h
      水泵揚程驗算:
        H=(H1+H2)/ Ys =(78+2)/0.92=86.8m<90m
      Qc---礦井平均涌水量 m3/h
      K------涌水量不均衡系數
      T1-----水泵排出24小時涌水所需時間,取12h
      H1-----吸水高度 m
      H2-----排水高度 m
      Ys-----水管效率 取0.92
      經計算,選用MD85-45×2水泵作為排水設備,能夠滿足生產需要。
      3、水倉容量計算
      21采區最大涌水量為40.6 m3/h,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內設置水倉2個(單個水倉容量為28.8m3),2#主斜井井底撒煤清理及水窩房聯絡巷作為臨時水倉(水倉容量20.6*30.5=628.3 m3),共同承擔21采區涌水,根據煤礦安全規程第280條規定“采區水倉的有效容量應容納4h的采區正常涌水量”, 21采區4h的正常涌水量為:4*40.6 =162.4m3,而3個水倉的容量為685.9 m3,完全能夠滿足施工需要。
      3.4通訊系統
      根據礦方要求,通訊系統并入礦方管理,每個工作面設置2部防爆電話,21采區帶式輸送機上山公用1m皮帶設置2部電話,臨時泵房和變電所各設置1部,井下共計需要20部,地面各職能部門及掘進隊共計配備27部,3部備用,合計需要50部,目前,礦方提供的線路能夠滿足通訊要求。
      3.5供水系統
      壓力水源從礦方安裝在下組煤井底措施巷與21采區輔運巷交叉口處的φ150×4.5的供水支管閥門上,接至各個工作面,要求:至工作面段壓力水管每300米安設1個PN100/40總閥,每50米裝1個ΦPN40/40支路球閥。
      為保證各工作面壓力水水壓能夠滿足施工需要,所以在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三號聯絡巷處,設置2臺D25-30*9(1用,1備)的加壓泵,專對21采區三條上山壓力水進行加壓。
      壓力水壓力驗算:
      1m水柱的壓力為9.8KPa,該水泵揚程270m,經計算垂直壓力可達到3.2MPa,計算過程:現在壓力水源的高程為:+1020m,而21采區三條上山最高點為回風巷,其高程為+961m,最高點與水源井的落差為59m,經過加壓后,21采區最高點的最大壓力為:(270+59)*9.8/1000=3.2 MPa,根據《煤礦安全規程》第六十九條第四款規定內噴霧壓力不得小于3MPa,外噴霧壓力不得小于1.5MPa,經驗算,該系統能夠滿足施工需求。
      附:圖3-4壓力水管路布置圖。
      3.6運輸系統
      3.6.1出煤路線
      在21采區帶式輸送機上山安裝1部SSJ-100/2*200皮帶機作為主運煤皮帶,各隊通過聯絡巷內的刮板輸送機將煤矸轉載到該皮帶上,形成出煤系統。
      1、21采區回風上山下段:SSJ-80/2*55皮帶(需要2部)緊跟綜掘機,在1號聯絡巷內安裝1部620刮板機將煤矸轉載至皮帶上山的公用SSJ-100/2*200皮帶機上,形成出煤系統。
      2、21采區回風上山上段:SSJ-80/2*55皮帶緊跟綜掘機,在三號聯絡巷內安裝1部620刮板機將煤矸轉載至皮帶上山內的SSJ-100/2*200皮帶機上,隨著工作面不斷延伸,根據需要逐步在回風上山內搭接2部SSJ-80/2*55皮帶機,形成出煤系統。
      3、21采區帶式輸送機上山:SSJ-80/2*55皮帶緊跟綜掘機,由于二號聯絡巷口進車需要,所以在此安裝一部620刮板機,將煤矸轉載至公用1m皮帶上,直接進入煤倉。
      4、21采區輔運上山上段:SSJ-80/2*55皮帶緊跟綜掘機,在二號聯絡巷安裝一部620刮板機將煤矸轉載至二號聯絡巷口的620刮板機上,將煤矸轉載至21采區帶式輸送機上山公用1m皮帶上,進入煤倉。
      5、21采區輔運上山下段:SSJ-80/2*55皮帶緊跟綜掘機,在一號聯絡巷安裝1部620刮板機,將煤矸轉載至21采區帶式輸送機上山公用1m皮帶上,進入煤倉。
      3.6.2材料設備運輸路線
      1)21采區輔運上山上段:
      副斜井---下組煤輔運石門--21采區輔運上山上段--工作面
      2)21采區皮帶上山:
      副斜井---下組煤輔運石門---21采區輔運上山下段---2#聯絡巷---21采區帶式輸送機上山---工作面
      3)21采區回風上山上段:
      副斜井---下組煤輔運石門---21采區輔運上山下段---2#聯絡巷---21采區回風上山---工作面
      4)二水平南翼回風大巷:
      副斜井---下組煤輔運石門---21采區輔運上山下段---2#聯絡巷---21采區帶式輸送機上山下段---1#聯絡巷---二水平南翼回風大巷---工作面
      5)21采區輔運上山下段(水倉、泵房、變電所施工區):
      副斜井---下組煤輔運石門--21采區輔運上山下段--工作面
      附:圖3-5運輸路線圖
      3.7地面攪拌上料系統
      利用現有攪拌上料系統,即: PLD-1600配料機配1臺JS-1500攪拌機系統1套, PLD-1600配料機配1臺JS-500攪拌機系統1套,以滿足施工需要。
      3.8 通風系統
      3.8.1通風方案概述
      礦方通風系統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風,抽出式通風方法,分別布置有三個進風井和一個回風井,目前石塔吉溝風井的主扇型號為FBDCZ-№34功率為2×800KW,運行角度為49°/32°,礦井全負壓為1780Pa,總回風量為18135m³/min,副斜井進風量為8894m³/min,一號主斜井進風量4692m³/min,二號主斜井進風量為4557m³/min。
      2011年施工通風系統布置在礦方永久通風系統中,目前采用在連接上下水平的回風立眼進行通風,現階段的總風量為2400m³/min左右,隨著工作面的增多,根據甲方計劃,在二水平南翼回風巷與回風立井貫通后,回風立井將作為臨時進風井使用,同時在順安施工的23103輔助運輸巷內增加施工兩個回風立眼,預計于2011年元月底投入使用,到時預計總風量將達到5000m³/min,能夠滿足7個工作面施工需要,在我單位施工期間,回風立眼將服務于整個21采區巷道施工完畢,局部通風也按照回風立眼通風方式進行布置。局部通風距離均以2000m考慮,局扇性能計算及選型詳見下面章節。
      3.8.2通風系統方案設計的原則
      1、縮短獨頭通風的距離,服務于關鍵線路,盡快形成全負壓通風系統。
      2、所有工作面局扇均布置兩臺,一臺使用一臺備用,雙電源自動切換。
      3、布置安全監控系統,做到瓦斯治理監控有效。
      3.8.3工作面風量計算和局扇選型
      1、每個工作面有效風量計算:
      按人數計算用風量:
      Q效=4×N=4×60=240m3/min
      Q效—掘進工作面實際需要的風量
      ni—工作面同時工作的最多人數(交接班時)
      按最低風速計算用風量:
      Q效=60vSi=60×0.25×22.3=334.5m3/min
      Q效—掘進工作面實際需要的風量
      v—煤巷掘進最低風速,取0.25m/s
      Si—巷道的掘進斷面積,取最大工作面斷面積22.3m2
      按CH4絕對涌出量計算用風量:
      Q=100·q·K
      Q------風量 m3/min
      q------CH4最大絕對涌出量 0.375m3/min
      K-----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數取 1.7
      Q=100×1.12×1.7=190.4 m3/min
      Q掘—掘進工作面實際需要的風量
      Q瓦—CH4絕對涌出量
      K—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數取1.6
      根據AQ1056—2008《煤礦通風能力核定標準》第29條第1款有關膠輪車需要風量的計算。
      Q膠輪車——井下采用膠輪車運輸的礦井,尾氣排放稀釋需要的風量。
      是因為膠輪車在井下運輸時所排出的有害氣體,影響井下空氣質量,需要利用新鮮風流進行稀釋。在煤礦井下膠輪車配風標準尚未出臺之前,可參考下式計算配風量:
      Q膠輪車i=4 × ni× Pi ×ki × 1.36 ( m3/min)
      =4 × 1× 22×1 × 1.36
      =119.68 ( m3/min)
      式中:Q膠輪車i——第i個地點膠輪車尾氣排放稀釋需要的風量,m3/min;
      ni——第i個地點膠輪車的臺數,臺;
      Pi——第i個地點膠輪車的功率,我項目部使用膠輪車功率為22kW;
      Ki——配風系數,第i個地點使用1臺膠輪車運輸時,ki為1.0;第i個地點使用2臺膠輪車運輸時,ki為0.75;第i個地點使用3臺及以上膠輪車運輸時,ki為0.50;
      1.36——kW與Hp的換算系數,lkW =1.36Hp。
      局部通風機的實際需要風量計算
      Q局=1.2 Q掘 m3/min
      Q局=1.2×334.5
      Q局=401.4 m3/min
      Q掘—掘進工作面需要的風量,取上式所計算出的最大值,334.5m3/min ;
      1.2—風筒最大漏風率15%時的系統。
      2、局扇選型計算:
      沿程摩擦阻力計算:
      R摩=6.5×α×L/D5
      R摩=6.5×0.0032×2000/0.85
      R摩=126.95 N×s2÷m8
      R摩-風筒的沿程摩擦阻力 N×s2÷m8
      α-風筒的摩擦阻力系數 N×s2÷m4
      L-風筒全長2000m
      D-風筒直徑 0.8m
      接頭風阻
      R接=n×ξ×γ/(2×g×S2 )
      R接=100×0.09×1.2/(2×9.8×0.52 )
      R接=2.2 N×s2÷m8
      R接-風筒接頭風阻 N×s2÷m8
      ξ-與其相對應的局部阻力系數
      n-接頭個數
      γ-空氣相對密度 1.2kg/m3
      S-風筒斷面 0.5 m2
      g-重力加速度 9.8m/s2
      出口風阻
      R出=0.818×γ/g×D4
      R出=0.818×1.2/9.8×0.84
      R出=0.24
      R出-出口阻力 N×s2÷m8

      γ-空氣相對密度 1.2 kg/m3
      g-重力加速度 9.8m/s2
      D-風筒直徑 0.8 m
      彎頭局部阻力計算
      R彎=n×ξ×γ/2×g×S2 N×s2÷m8
      R彎=2×1.25×1.2/2×9.8×0.52
      R彎=0.6
      R彎-風筒彎頭風阻 N×s2÷m8
      ξ-與其相對應的彎頭局部阻力系數;取1.25
      n-彎頭個數;
      γ-空氣相對密度 1.2 kg/m3
      S-風筒斷面 0.5m2
      g-重力加速度 9.8m/s2
      局扇全壓計算:
      h= (R摩+ R接+R出+R彎)Q2
      =(126.95+2.2+0.24+0.6)×(401.4/60)2
      = 5817.8 pa
      h—工作風壓 ,pa
      Rm—沿程摩擦風阻 ,N.S2/m8
      Rz—接頭風阻 ,N.S2/m8
      Rc—出口風阻 ,N.S2/m8
      Q—工作面所需風量, m3/s
      上述計算中局扇所需工作風量為401.4m3/min,需要最大風壓為5817.8 Pa。經查,FBD-NO6.3型局部通風機,電機功率為2×30KW,風量為560—310m3/min,全壓為640~7310 Pa,配Ф800mm阻燃、抗靜電膠質風筒一趟,能滿足21采區巷道的施工需要。在21采區巷道施工中,將全部采用FBD-NO6.3/2×30KW局扇進行通風。
      則總需要風量為:Q總=Q需*4=401.4*4*1.3=2087.28 m3/min
      礦井全負壓配備與21采區的風量應不少于2087.28 m3/min
      在礦井的施工過程中,應及時測風,當發現風量不足時,及時與甲方通風部門聯系進行風量調控,保證風量滿足施工的需要。
      附:圖3-6通風系統圖
      3.9 礦井監測監控系統
      根據《煤礦安全規程》和公司《通防專項規定》,所有二期工程都要安裝安全監測監控系統。我單位目前統一使用甲方的KJ90A型瓦斯監控系統,該系統運行穩定,具備監測監控的各項功能,符合GB 3836—2000和AQ 6201—2006規定。
      3.9.1 監測監控系統
      1、系統介紹:
      KJ90NA瓦斯監測系統由監測傳感器、井下分站、信息傳輸系統和地面中心站等部分組成。
      甲烷傳感器:又叫瓦斯探頭,由掘進隊負責懸掛,通風隊負責管理,其甲烷傳感器懸掛要求為:垂直懸掛、距巷頂(頂梁)不得大于300mm,距巷道側壁不得小于200mm,距迎頭小于5m。
      開停傳感器:又稱風機開停傳感器,其與饋電傳感器同屬于開關量傳感器,實時的傳輸風機的開停和工作面動力電源的饋送狀態。
      風筒開關傳感器:連續監測風筒是否有風的裝置。安裝在距離工作面20米處的風筒上。
      一氧化碳傳感器:連續監測礦井環境氣體中一氧化碳濃度的裝置。垂直懸掛在巷道的上方風流穩定的位置,距頂板(頂梁)不得大于 300mm,距巷壁不得小于 200mm,并應安裝維護方便,不影響行人和行車。裝有帶式輸送機巷道中的回風口10-15m 處應設置一氧化碳傳感器,報警濃度為0.0024%CO。
      饋電傳感器:連續監測礦井中供電開關負荷側有無電壓的裝置。
      井下分站:設置在井下供電硐室,距離巷道底板的高度不應小于0.3m,并加支架牢固固定。
      信息傳輸系統:地面中心站到井下分站之間采用光纜線傳輸,井下分站到各個信息采集點采用專用的屏蔽傳輸電纜傳輸,不能與井下通信電纜合用,與動力電纜的距離不小于0.5m。
      地面中心站:礦井監測系統中心站應配備2臺計算機,1臺工作,1臺備用,并配有打印機和屏幕顯示器。地面中心站設有專用監控室, 24小時有專人值班。
      2、系統功能與維護管理
      系統有瓦斯超限聲光報警和斷電/復電控制功能。
      系統有瓦斯風電閉鎖功能。
      系統有饋電狀態監測功能。
      系統有中心站手動遙控斷電/復電功能,斷電/復電響應時間不大于系統的巡檢周期。
      系統有異地斷電/復電功能。
      系統有備用電源,供電時間不少于2小時。
      系統有自檢功能,當系統中傳感器、分站、主站、傳輸電纜等設備出現故障時,報警并記錄故障時間,故障設備,以及查詢及打印。
      系統有雙機備份,并具有手動切換功能。
      系統有實時存儲功能和打印功能。
      系統有列表顯示功能。
      系統有模擬量實時曲線和歷史曲線顯示功能。
      系統有柱裝圖顯示功能,以便直觀的反映設備開機率。
      系統有防雷電功能。
      監控人員必須24小時值班,每天檢查監控設備及電纜,并用光學瓦斯檢查儀和便攜式瓦斯報警儀與瓦斯傳感器進行對照,并記錄結果報到監測值班員。當兩者的讀數誤差大于容許誤差時,以數據大者為依據,并在8小時內對兩種設備進行調效完畢。
      經常移動的傳感器、斷電器、以及電纜必須由專人及時移動,嚴禁擅自停用。
      凡經大修的傳感器,必須經計量檢定合格后方可下井使用。
      監控和監視系統由通風隊主管,機電科和各掘進隊配合。
      必須繪制監控系統圖,監控技術資料定期保存,對井下事故記錄長期保存。
      嚴格《轉發集團公司煤礦建設企業通風瓦斯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中煤五公司便【2006】29號)文件第六章安全監控的規定管理,煤巷工作面和回風流中瓦斯傳感器的報警點按照甲方統一要求設置為0.8%。斷電點設置為1.3%。
      附:圖3-7監測監控系統布置圖
      4、職業健康與安全技術措施
      4.1職業健康
      1、必須采用濕式鑿巖;
      2、掘進機、刮板機及皮帶輸送機轉載點噴霧良好;
      3、定期沖刷巷道巖幫,消除浮塵;
      4、高噪音設備使用消音器;
      5、所有入井人員必須佩戴防塵口罩、自救器;
      6、在高噪音區作業人員(局扇、工作面打眼工)必須佩戴耳塞;
      7、噴漿手、噴漿機司機、照明工、皮帶機、掘進機司機必須佩戴防塵罩或防護手套;
      8、變電所值班人員、電工、壓風機司機作業時,必須配有絕緣手套和絕緣膠靴。
      4.2入井人員安全技術措施
      1、入井時,須佩戴好礦帽系好帽帶、礦燈、穿好工作服。
      2、上車前,必須服從調度人員指揮,不能擁擠入車。
      3、下車時,待車停穩后,陸續下車,不得擁擠,以免發生意外。
      4、所有人員必須熟悉井下避災路線,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快速撤離。
      4.3機掘安全技術措施
      1、掘進機司機必須是專職司機,持證上崗,司機要達到會使用、會維護、會保養、會檢查和會排查故障,禁止非專職司機操作。
      2、掘進機司機必須配備正副司機,副司機要協助正司機看護巷道成形。
      3、掘進機開機前,機組前后5m范圍不得有人,割煤前必須提前3分鐘發出警報,啟動截割部延時必須在8S以上,截割部電機應空載啟動。
      4、掘進機要保證照明正常、急停開關靈敏可靠,各類保護齊全有效。
      5、掘進機司機不得擅自離開工作臺,離開時應向工作面作業人員說明,并切斷掘進機供電電源。
      6、操作掘進機進退時,司機要與副司機密切配合,嚴格關注兩幫及頂板已打設的永久支護,嚴防掘進機掛壞,對掛壞的支護當班處理。
      7、當遇到大炭卡溜時,要及時切斷機組電源,正副司機用大錘人工破碎后方可開機繼續掘進,禁止用刮板輸送機強拉。
      8、掘進機遇到超過設計硬度的巖石時,應退出掘進機采用放炮方法通過,并另外制定安全技術措施。
      9、用掘進機截割頭割底板時,禁止抬起鏟板,掘進機前進后退,左轉右轉時,必須抬起鏟板
      10、掘進施工過程中,必須由看護機尾工,監護二運轉載皮帶和SJ—80皮帶機尾的運轉正常,并看護隨機電纜、水管保證完好及二運吊道。
      11、割煤完畢后,要將掘進機切割頭落地,切斷閉鎖掘進機電源后人員方可進入工作面實施支護作業。
      12、堅持掘進機的日常檢修和維護,掘進機開啟過程中司機要嚴密觀注運轉、傾聽聲音,有異常及時停機檢查,嚴禁機組帶病運轉或甩保護運行。
      13、更換截齒或檢修掘進機各部位時,必須切斷電源控制回路開關,設專人監護。嚴禁任何人在掘進機截割臂下停留、檢修和穿越。
      14、掘進機割煤時要開啟內外噴霧,保證內外噴霧效果,保證掘進機油溫正常和割煤時降塵。
      15、掘進機要定期保養檢修,易損件要及時更換,定期對各部位進行潤滑,及時檢查油位,油量不足時要及時加油。
      16、根據《煤礦安全規程》第七十一條規定
      (1)掘進機必須裝有只準以專用工具開、閉電氣控制回路開關,專用工具必須由專職司機保管。司機離開操作臺時,必須斷開掘進機上的電源開關。
      (2)開動掘進機前,必須發出警報,只有在鏟板前方和截臂附近無人時,方可開動掘進機。
      (3)檢修掘進機時,嚴禁其他人員在截割臂和轉載橋下方停留或作業。
      (4)無照明燈時,禁止開機割煤,截割頭運輸時,機組前方不得有人。
      (5)噴霧滅塵裝置不能正常使用時,禁止開機割煤。
      (6)油泵倒輪或起動不了時,應立即停機。
      (7)切割頭電機起動延時,要求在8—11秒范圍內。
      (8)開始截割時,應使截割頭慢速靠近煤巖,當達到截深后,再根據負荷情況和機器的振動情況下,加大給進速度;截割頭橫向給進截割時,必須注意前一部的銜接,應一刀壓一刀地截割,重疊厚度要適宜。
      (9)切割硬巖和掘上下巷道及在崎嶇不平的底板作業時,要放下穩定器支撐,在移動機器時,必須將穩定器先收回。
      (10)切割中如發生冒頂、倒棚、出水等緊急情況時,應用“急停”旋鈕停機。
      (11)在支護和架棚過程中,司機嚴禁離開操作臺。
      (12)截割時,盡量避免截割帶負荷起動,同時要注意不要讓機器經常超負荷運轉。
      (13)運轉中對掘進機的電纜必須倍加保護,避免遭受水淋、撞擊、彎曲、擠壓和炮崩。
      (14)當用截割架的懸臂抬起支架頂梁進行支護時,嚴禁開動截割電機,此時應鎖住截割電機控制開關的操作把手,以防誤動作造成人身傷亡事故
      (15)噴霧除塵管接頭處脫開或噴嘴嚴重堵塞時,應停機檢修,嚴禁手持水管站在截割頭附近在直接噴水,以防事故發生。
      (16)工作時司機必須注意前后左右工作人員的安全,司機操作處的應加防護頂棚,當機器后退時,要提前通知后面人員。
      (17)工作時空頂距不能超過作業規程所規定的最大空頂距,柱窩要挖到實底。
      (18)下班時,截割臂要升平擺正,然后退出掘進機,以防掛倒棚。
      (19)注意截割頭在最底工作位置時,禁止將鏟板抬起,截割部與鏟板之間距不得小于300mm,嚴禁截割頭與鏟板相碰。
      (20)操作前,應先開橋式轉載膠帶→刮板輸送機 → 掘進機,停機時先停掘進機 → 刮板機 → 橋式轉載膠帶。
      17、掘進機電控操作程序
      (1)開機前,先進行例行的巡視和開機前的檢查工作;
      (2)將操作箱上的急停按鈕拔出,拉出到正常位置;
      (3)用專用工具將操作箱的電源開關打到“通”位置;
      (4)將控制箱中故障檢測開關打到“正常”位置上;
      (5)打鈴預警起動油泵電機,然后起動切割電機(只有操作箱上的支護開關轉動至“運行”位置時,切割電機才能起動),開機過程完成;
      (6)停止運行可以通過轉動相應電機操作開關到停止位置,即停止電機運行,當急停時,通過按下操作箱上的急停按鈕,或者按下控制箱上的急停按鈕或按下掘進司機側急停按鈕來實現;
      (7)當操作者離開司機席時,必須將操作箱上的“急停”按鈕推進去,并用專用工具將電源開關打到“斷”位置。
      4.4安裝刮板輸送機安全技術措施
      1、將煤溜機頭、過渡槽座穩后,打好壓溜柱,確保機頭牢固可靠。
      2、對接煤溜:人工將煤溜部件抬至合適位置后,使用撬棍將煤溜部件對接起來,不得直接用手。
      3、接火:從移變上引出電源,接一臺合適的控制開關后,為煤溜電機通電。
      4、試運轉:對接完后,給減速器及煤溜各潤滑點加(注)油,檢查煤溜各處對接無問題后,用控制開關啟動煤溜。
      5、正常運行:待煤溜空載運行一段時間后,確認無問題即可投入生產使用。
      4.5刮板輸送機拆接安全技術措施
      1、嚴禁點碰接溜,堅持使用千斤頂接鏈器接溜。
      2、接溜期間機尾及兩側嚴禁有人。
      3、拆接鏈時,要先檢查開關靈敏情況,將煤溜開空,并將接口開至合適位置,停電閉鎖開關后,用接鏈器將鏈拆開或接上。
      4、煤溜運行時要保持信號暢通。
      5、使用千斤頂接鏈器應保證千斤頂性能可靠,各處油封良好,伸縮靈敏。煤溜大鏈各處均完好、強度足夠。
      6、使用千斤頂接溜器要專人看護接鏈器平衡板,防止接鏈器脫出溜槽傷人。
      7、作業時,操作人員應站在溜子側面,不得騎在溜子上作業。
      4.6刮板輸送機司機操作安全技術措施
      1、司機持證上崗,嚴格按操作規程操作,嚴格執行檢修制度
      2、認真檢查傳動裝置、機頭部及各部螺栓是否齊全可靠;檢查通訊訊號系統是否暢通,操作按扭是否靈敏可靠;
      3、檢查減速箱油量是否符合規定,檢查液力偶合器水介質及減速箱有無滲漏現象;
      4、點開輸送機,無問題后試運轉一圈,細聽各部聲音是否正常,檢查所有鏈條、刮板連接螺栓有無丟失或松動和彎曲過大等現象,如有應立即補齊、擰緊或更換;
      5、檢查文明生產情況。
      6、聽清信號,信號不清不準操作;
      7、經常觀察鏈條,連接環、托叉、護板等狀態,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刮板輸送機運行前,首先要檢查巷道內有無障礙物,輸送機上是否有人工作,必須對刮板輸送機進行試起動,起動時要發出起動信號。
      8、經常注意電動機、減速箱的運轉聲音,如發現異常響聲,應立即停機檢查,處理后方準重新開動;
      9、液力偶合器的易熔塞不準使用其它材料代替或堵死;
      10、應把溜槽中的煤、貨輸送完畢再停機;
      11、清理機頭各部,不得壓埋電動機,減速箱,保持良好的文明生產環境;
      12、認真填寫工作日志,把當班輸送機的運轉情況向接班人交明
      4.7膠帶機(含轉載皮帶)使用安全技術措施
      1、膠帶機司機必須經培訓考試合格后持證上崗,嚴格堅持交接班制度,禁止帶故障運行。
      2、接班后,認真對膠帶機頭(尾)50m范圍內進行檢查,應在停機狀態下進行,

       包括頂幫支護安好情況,皮帶跑偏情況,托棍轉動情況等檢查。
       3、在確認完好后,開機信號,接到機尾許可信號,并在前部設備正常運行后,方能準備開機,嚴禁隨意開機。
       4、開機時操作者嚴禁站在減速機及電機上。
       5、運行過程中任何人員不得接觸膠帶運轉部位。
       6、膠帶司機嚴格堅守崗位,不得隨意離開,更不能任意叫人代替。
       7、禁止人員蹬爬皮帶或運送物料。
      4.8延伸皮帶機尾安全技術措施
       1、作業膠先將皮帶松開,然后用鋼絲繩(采用5繩),長度不小于6m)將皮帶的機尾靴或機尾拴住,掛在掘進機牽引裝置上進行拖拉,如一次不能拖拉到位,要依次重復拖拉直到到位為止。
       2、拖拉時先檢查拖拉鋼絲繩的情況,鋼絲繩必須雙繩,繩卡打設要不少于三道,單蹄要均勻,打繩卡時應一反一正,發現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更換或重復新打設。
       3、拖拉時,鋼絲繩兩側、掘進機前嚴禁有人作業或停留,同進機尾看護人員要站在轉載皮帶后面進行監護,嚴禁有人通過和作業。
       4、拖拉時,掘進機必須要均勻吃力,嚴禁出現閃動,并設人觀察掘進機的履帶運行,防止履帶銷外竄。
      4.9“一通三防”管理
       1、掘進機作業時,應使用內、外噴霧裝置,內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不得小于3Mpa,外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不得小于1.5Mpa;如果內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小于3Mpa或無內噴霧裝置,則必須使用外噴霧裝置和除塵器。
       2、炮采工作面應采取濕式打眼,使用水炮泥;爆破前、后應沖洗煤壁,爆破時應自動噴霧降塵,出煤時灑水。
       3、對于固定防塵設施安裝后,其供水的壓力和流量至少測定一次,防塵系統變化時再進行測定;對于如采、掘工作面等隨時變化的防塵設施,其供水的壓力和流量每月至少測定一次。壓力和流量達不到規定時要設置增壓增流措施,保證防塵設施處足夠的壓力和流量。
       4、隔爆水棚應設在直線巷道內,與巷道的交叉口、轉彎處的距離要保持50—70m,與風門的距離大于25m。隔爆水棚的說明牌要標明安設地點、水棚類型、棚區長度、巷道斷面、水槽(袋)數量、水槽(袋)容量、設計水量、實際水量、管理單位、管理人員。
       5、主要隔爆水棚的棚區長度不小于30m,輔助隔爆水棚的棚區長度不小于20m。采掘工作面的主要隔爆水棚要及時移動,保持首列水棚距工作面的距離在60~200m范圍。集中式水棚的用水量按巷道斷面積計算:主要隔爆水棚的用水量大于400L/m2,輔助隔爆水棚的用水量大于200L/m2。
       6、每周至少檢查1次隔爆煤塵設施的安裝地點、數量、水量及安裝質量是否符合要求。
       7、噴霧自控裝置及水幕系統,應有專人負責管理,定期檢修。
       8、在采取一系列防塵措施后,仍不能使用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達到衛生標準時,作業人員必須佩戴個體防塵用具。
       9、工作面必須配備足夠數量的滅火器材。
       10、火源:必須按《規程》要求嚴格實行明火管制,建立健全的明火管理制度,切實做到:
       ①、嚴禁攜帶明火下井;
       ②、井下電焊、氣焊作業必須嚴格按照《規程》規定進行;
       ③、電器設備必須有防雷擊和防短路保護裝置;
       ④、每個煤巷工作面和回風流必須安裝噴霧灑水裝置;
       ⑤、電機設備應放在通風條件良好的地方,嚴禁電機的過熱工作,產生短路火災;
       11、可燃物:所有可燃物的存放和管制必須嚴格按《規程》執行,切實做到:
       ①、嚴禁井下作業人員穿戴化纖衣服等易燃物品下井;
       ②、嚴禁攜帶易燃、易爆品下井。確屬井下需要者,必須符合規定,并辦理手續;
       ③、井下使用的棉紗、布頭、紙和潤滑油等必須存放在蓋嚴的鐵桶內,嚴禁扔、灑在井巷、硐室內;
       ④、在井下清洗風動工具必須在專用地點內進行;
       ⑤、嚴格限制可燃性支護使用范圍;
       ⑥、井下必須使用阻燃(不延燃)性電纜、風筒。
       ⑦編制火災應急救援預案
       12、通風部門至少每十天進行一次全面測風,采掘工作面和其它用風地點根據需要隨時進行測風,并應根據測風結果及時進行分析、比較,必要時進行風量調整。
       13、進工作面都應實行獨立通風。若采用串聯通風時,必須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第114條之規定。
       14、加強巷道貫通管理。根據《煤礦測量規程》要求,機械化掘進相距50米時,工程技術組負責人必須向項目技術負責人報告,并以書面形式通知通風及相關單位。通風部門應做好貫通后調整通風系統的準備工作。施工單位必須編制專門的巷道貫通安全技術措施,并由技術負責人組織生產、通風、安全、機電、地測等有關部門審查批準,方可進行巷道貫通作業。巷道必須經通風負責人審批后,方可貫通。巷道貫通時,通風部門派主管通風的人員在現場統一指揮;巷道貫通后,通風部門必須按有關規定和措施及時調整通風系統,防止瓦斯積聚和通風系統紊亂,待通風系統正常、風流風向穩定、無瓦斯積聚超限等問題時,方可進行下一步工作。
       15、嚴格按照《礦井通風質量標準化標準》要求,搞好礦井質量標準化工作。
       16、加強通風設施管理,各車場、聯絡巷等處的風門及其閉鎖等裝置要完好,在行人和運料時,不準同時打開兩道風門,也不允許長時間打開一道風門。主要風門必須實現閉鎖,并保證正常使用。
       17、局部通風機安裝前必須測定安裝地點風量,只有在全風壓供風量大于局部通風機吸風量時,方可安裝局部通風機,否則不準安裝局部通風機。
       18、局部通風機的安裝和使用必須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第128條的規定,使用局部通風機進行供風的工作面,無論工作或交接班時,都不準停風。局部通風機必須設專人看護,現場交接班,杜絕無計劃停風,因檢修、更換局部通風機等原因需要停風時,必須預先辦理停電停風申請書,并在撤出人員,切斷電源后,方可停止局部通風機的運轉。因停電或其他原因造成局部通風機停風時,現場負責人必須立即撤出人員,切斷停風區的電源,并向生產、通風調度匯報。恢復局部通風機通風前,必須先檢查局部通風機及其開關附近10米范圍內和停風區的瓦斯,只有停風區中最高瓦斯濃度不超過1.0%和最高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1.5%,同時局部通風機及其開關附近10米以內風流中的瓦斯濃度不超過0.5%時,方可人工開啟局部通風機,恢復供風。
       19、堅持“管理、裝備、培訓”三并重原則,加強瓦斯管理“三道防線”建設,按高瓦斯礦井管理要求,繼續建立完善瓦斯管理制度,并嚴格監督執行。
       20、進一步完善礦井監測監控系統,根據公司《低瓦斯礦井按高瓦斯礦井管理標準》,對瓦斯及各種傳感器的安設位置、報警點、斷電點、斷電范圍按規定要求設置,并由自動化科定期對各種傳感器進行校正。
       21、所有煤或半煤巖巷掘進工作面局部通風機都要實行“三專兩閉鎖”供電,保證局部通風機正常運轉。當局部通風機停止運轉或掘進巷道內瓦斯超限時,能立即自動切斷局部通風機供風巷道內的一切非本安型電器的電源。最大限度地減少無計劃停風次數,在高瓦斯掘進工作面使用局部通風機雙風機雙電源自動切換裝置。
       22、下井時必須按規定攜帶便攜式瓦斯報警儀,儀器發放部門應定期對儀器進行校正。
       23、必須建立完善的瓦斯檢查制度和其他有害氣體檢查制度,并嚴格監督執行。高瓦斯工作面應設專職瓦斯員進行檢查,掘進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的地點及其它放炮地點每班檢查次數不得少于三次,特殊作業地點要制定特殊的瓦斯檢查措施。其它地點的瓦斯檢查按《煤礦安全規程》第149條的規定執行。
       24、對處于高瓦斯區的掘進工作面可根據情況制定“一通三防”專項補充措施。對停工無人作業的巷道也要按規定檢查瓦斯,防止因巷道塌落或涌水堵塞而造成風量減少引發瓦斯積聚。對于臨時或永久停工需停風的工作面要實行三斷(斷管路、斷軌道、斷電纜),并進行密閉管理。
       25、高瓦斯區的采掘工作面在編制作業規程時,要制定專門的瓦斯管理安全措施和瓦斯排放措施。巷道開口時首先必須安好局部通風機,設置瓦斯探頭,并經檢查正常使用后方可開工。
       26、對于井下各類密閉管理的巷道,尤其是在啟封密閉排放瓦斯時,必須制定嚴密的安全技術措施,認真貫徹執行。
       27、加強瓦斯排放管理。如果停風區瓦斯濃度超過1.0%或二氧化碳濃度超過1.5%,最高瓦斯濃度和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3.0%時,必須采取安全措施控制風流排放瓦斯,使排出的瓦斯與全風壓風流混合處的瓦斯濃度和二氧化碳濃度都不得超過1.5%,只有恢復通風的巷道風流中瓦斯濃度不超過1.0%和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1.5%時,方可人工恢復局部通風機供風巷道內電氣設備的供電。當停風區中瓦斯濃度或二氧化碳濃度超過3.0%時,必須制訂排瓦斯措施,(掘進工作面可在作業規程中預先制定)報礦總工程師批準后,由通風、安全部門科(隊)長進行排放。
       28、加強 “一通三防”知識、自救器使用等內容的培訓與考核,提高職工素質,增強防災自救能力,通風、安監部門要定期對有關工種進行抽查,對不合格者要下崗培訓。
       29、機電部門負責防止機電設備、機械摩擦及運輸膠帶等產生火花,運輸部門負責防止因撞擊等原因產生火花而造成瓦斯煤塵事故。
       30、加強隊伍的素質培養和提高,不斷地適應高瓦斯礦井的管理要求。
       31、煤巷掘進時必須考慮風量充足和降低煤塵,以風定產,防止瓦斯積聚和超限作業。
       32、建立完善合理的測風測塵制度,保證掘進工作面風量充足、粉塵濃度不超標。
       33、風機實現“三專兩閉鎖”,煤巷必須實現雙風機雙電源自動切換裝置,保證閉鎖裝置和雙風機雙電源自動切換裝置正常發揮效能。
       34、加強風筒 的管理和維護,保證風筒完好,減少漏風。
       35、井下通風設施必須按標準進行施工和管理。
       37、定期對風機進行保養和維護。
       38、加強煤塵管理,嚴格落實綜合防塵措施。回風巷、掘進工作面加隔爆水棚。
       39、加強安全監控系統管理。
       40、加強瓦斯檢查和通風設施檢查。
       41、加強安全監測系統管理,隨時注意瓦斯的變化情況。
      4.11頂板管理
       1、冒頂征兆:頂板出現響聲、掉渣(頂板嚴重破裂時,會出現頂板掉渣現象,掉渣越多,說明頂板壓力越大,這是發生冒頂的危險信號)、片幫(冒頂前煤壁所受壓力增加,煤也將變得松軟,片幫煤比平時增多)、裂縫、漏頂、脫層(頂板快要冒落時,常出現冒頂脫落現象,有時脫層很難發現,可用敲幫問頂的辦法來判斷,當脫層很厚時,無法用敲幫問頂方法來決斷時,要用震動問頂法來處理),巷道出現以上征兆時,必須立即組織人員進行處理。
       2、堅持實行“敲幫問頂”制度,堅持使用前探梁,采用一掘一支,嚴禁空頂作業。
       3、加強地質預測預報工作,遇特殊構造(斷層、破碎帶、陷落柱等)段及時采取方案并編制專門措施,加強支護。在每個月初之際由工程技術組向各施工區隊下月施工地質預報書。
       4、安裝頂板離層監測儀由本隊技術員負責觀測并記錄,距離工作面500m范圍以內的每天觀測一次,距離工作面500m范圍以外的每周觀測一次;將觀測的記錄報工程技術組,工程技術組復印留存檔,將原件報送礦生產科。若遇頂板離層儀觀測遇異常情況,將異常報至工程技術組,工程技術組報至礦生產科進行處理。
      4.12礦井防治水措施
      4.12.1防治水機構
       成立防治水領導小組,對我項目部2011年主要生產工作面和可能出現重大水害事故的工作面,進行重點管理。
       組  長:沈 偉
       副組長:張廣建  蔣  峰  常  濤   徐善輝  王旭升  那才泉
       成  員:彭克良  梁仲景  劉貴福   張寶忠  謝士龍  杜明忠 
       于幫望  王志濤  吳清平   郭江輝  陳紹偉  楊  乾 
       謝  偉  倪鴻冰  季慶鑫   郭躍登
       防治水專業技術人員:楊乾   謝偉
       防治水小組辦公室設在工程科,辦公室主任由彭克良同志擔任,防治水領導小組負責人由沈偉同志擔任,負責項目部防治水方案確定,張廣建同志具體負責防治水技術管理工作,工程科負責防治水具體管理業務工作,各隊負責實施。
      4.12.2防治水管理措施
       ㈠ 預測預報
       1、建立礦井水文觀測系統,每月定期觀測、記錄,及時填寫臺帳,分析涌水量變化異常的原因。
       2、做好水文資料上臺帳工作。
       3、做好《礦井水情水害預報》月報、季報、年報,及時發放并進行月、季、年預報的總結
       4、每月進行一次防治水隱患排查,并編制《礦井防治水隱患排查報告》。
       5、施工中要建立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臺帳,做好已揭露地層描述編錄工作;必須編制或向業主索取月度地質預測預報,并認真分析;在施工過程中,要認真分析工作面向前60m區域范圍內巷道頂、底板地質條件,有無地質構造、含水層、老窯以及對施工的影響。
       ㈡ 地面防治水措施
       1、根據井上下對照圖對其地表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處理。
       2、雨季來臨前,由安監牽頭對礦區范圍的主要河溝、地面塌陷區域、邊山的穩定性、要害場所等進行調查、勘測。對查出的隱患要寫出相應的調查報告,由礦井防治水專項整治工作領導組召開專題會議,定施工單位、定整改措施、定時間及時處理,確保安全渡汛。
       3、認真編制雨季“三防”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成立雨季“三防”領導小組,組織搶險隊伍,儲備足夠數量的搶險物資,做好汛期防洪、防灌井工作,確保礦井安全渡汛。
       ㈢ 井下防治水措施
       1、主水倉
       雨季前,督促業主對礦井排水設備和供電設施進行一次全面檢修,清挖水倉、水溝和沉淀池,開展一次聯合排水試驗。
       2、掘進工作面
       ⑴ 掘進中應加強工作面水情水害觀察,特別是煤層露頭和帶壓開采區域,發現工作面或其他地點有掛紅、掛汗、空氣變冷、出現霧氣、水叫、頂板淋水加大、頂板來壓、底板鼓起或產生裂隙出現滲水、水色發渾、有臭味等突水預兆時,必須停止作業,采取措施,立即報告礦調度室,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                                   
       ⑵ 綜掘隊組在編寫作業規程時,都要有防治水的具體措施和詳細的避水災路線。各巷道都要設置明確的路標,寫明巷道名稱和發生水災時出坑方向。                                                                  
       ⑶ 煤層露頭掘進巷道和帶壓掘進巷道施工隊組必須堅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防治水原則,按地測科下發的超前探放水設計及施工安全技術措施進行施工,必須按設計中規定的超前距進行掘進,并做好打鉆記錄。       
       ⑷ 掘進工作面排水系統必須緊隨工作面,排水系統完善可靠,排水能力充足。                                                      
       ⑸ 在巷道低洼積水處設置臨時水倉,配備足夠的排水設備,及時排出積水。                
       ⑹ 建立采區水倉,定期清理水倉淤泥,保證水倉有一定的抗水災能力。                                                       
       ⑺ 督促業主利用測氡和瞬變電磁法對陽坪煤礦(已關閉)、扒樓溝煤礦、高家峁煤礦(已關閉)采空區進行探測,查明采空區范圍、積水標高、積水量;確定積水線、探水線、警戒線。在巷道掘進至探水線前,工程科水文技術員提前編制相應的探放水設計及施工安全技術措施,并附有鉆孔設計圖、排水路線圖、避災路線圖等;隊組在接到工程科發放的《探水施工票》后停止掘進,并配合由地測科組織的探放水工作。探放水工作結束后,要組織驗收檢查,確保清除安全隱患。                                   
       ⑻ 在巷道掘進的上方有工作面采空區積水,由工程科水文技術員提前編制探放水設計及安全措施,探放采空區積水。                     
       ⑼ 對帶壓開采礦井新采區必須進行三維地震勘探和電法勘探,做到新采區開發前初步摸清區內地質構造及其導水性。                                 
       ⑽ 帶壓掘進區域,采用物探與鉆探相結合的手段,查明隱伏構造及其導水性,采取相應治理措施。
       ㈣ 防治水工程
       所有工作面必須嚴格執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防治水原則,預先編制超前探放水鉆孔設計及施工安全技術措施,每個工作面配備探放水設備,在掘進過程中,進行超前探放水工作。
      4.13運輸管理
       皮帶運輸,嚴禁重載啟動。
       刮板機機頭機尾必須打設壓柱固定牢靠,禁止乘人,使用刮板機運輸物料時,嚴格按《煤礦安全規程》要求操作。
       綜掘機司機、皮帶機司機、刮板機司機、調度絞車司機、信號把勾工必須持證上崗,嚴格按各自操作規程操作。
      4.14電氣設備使用安全措施
       1、井下電器設備、纜線杜絕失爆。
       2、電氣設備上架擺放整齊,纜線吊掛整齊。接頭安全防爆,發生故障應由當班維護及時處理。
       3、綜合保護齊全,可靠靈敏,接地線符合要求。
       4、掘進設備停止作業必須停電,開關閉鎖至零位。
       5、耙矸機前后20m范圍纜線設備嚴加保護,發現電纜有破口或設備故障未排除立即處理,否則不準強行送電。
       6、電器設備及纜線必須經防爆小組檢查合格后方可入井。
       (1)機電設備管理采用個人包機制,并掛完好標志牌、整定牌和各開關停送電牌。包機人負責所承包設備的維護檢修,保證設備完好,杜絕失爆現象,嚴禁設備帶病運行和甩保護運行,所有電氣設備,機具必須經常維護和保養,保證設備性能完好,安全防爆,設備完好無損做好個人承包設備的清潔工作,并在班后填寫記錄、匯報設備運轉情況。
       (2)操作人員在使用機械前,必須先檢查后工作,嚴禁帶病運轉。
       (3)非機電人員禁止私自拆卸機電設備和供電線路。
       (4)加強設備管理,電纜吊掛整齊,
       (5)嚴格井下交接班制度,交清機械設備運轉情況。
       (6)刮板機司機要持證上崗專職固定,做好保養工作。
       (7)刮板機必須有遠程操作按鈕并且離司機不能太遠使司機在作業時能夠即時停止和啟動。若失靈時不準繼續使用,嚴禁用開關啟動。
       (8)綜合保護齊全,可靠靈敏,接地線符合要求。
      4.15綜合防塵及防火、滅火措施
       2011年,所有井下作業人員必須佩戴隔離式自救器,自救器使用時間為60分鐘,能夠保證人員在60分鐘內撤到安全地點。
      4.15.1自救器使用方法
       1、佩戴時,將腰帶穿入自救器腰帶環內,并固定在背部后側腰間。
       2、使用時,先將自救器沿腰帶轉到右側腹前,左手托底,右手下拉護罩膠片,使護罩掛鉤脫離殼體丟掉。再用右手掰鎖口帶扳手至封條斷開后,丟開鎖口帶。
       3、左手抓住下外殼,右手將上外殼用力拔下丟掉。
       4、將挎帶套在脖子上。
       5、用力提起口具,立即拔掉口具塞并同時將口具放入口中,口具片置于唇齒之間,牙齒緊緊咬住牙墊,緊閉嘴唇。
       6、兩手同時抓住兩個鼻夾墊的圓柱形把柄,將彈簧拉開,憋住一口氣,使鼻夾墊準確地夾住鼻子。
       7、戴好頭帶。將頭帶分開,一根戴在頭頂,一根戴在后腦勺上。
       8、戴好安全帽,迅速撤離災區。
       9、撤離災區時若感到吸氣不足時,就放慢腳步,做長呼吸,待氣量充足時再快步行走。
      4.15.2綜合防塵措施
       1、綜合防塵嚴格按照《規程》規定和《中煤第五建設公司第一工程處一通三防管理制度與規定》中的有關要求,嚴格執行綜合防塵管理制度
       ⑴建立綜合防塵工作責任制,劃分各單位防塵職責范圍,實行分區,分片包干,做到責任明確;
       ⑵定期取樣,測定粉塵制度;
       ⑶制訂和編制的掘進作業規程或施工安全技術措施中必須有綜合防塵措施,否則不能開工;
       ⑷有防塵設施的不使用不準作業,防塵設備發生故障維修不好的不準作業;
       ⑸巷道要定期、定人、定責任范圍,清掃、沖冼。
       2、井下防塵用水與生產用水公用,采用由地面在1#主斜井和副斜井中敷設靜壓水管至井下,再安裝分水管路至各工作面。
       3、主要運輸巷道要實行水幕凈化,矸石裝載點、漏煤眼放煤口、輸送機轉載點和卸載點都必須安設噴霧裝置或除塵器,噴漿和噴射混凝土要采取潮噴和濕噴及使用除塵風機等綜合防塵措施。
       4、在井下所有主要運輸巷道、主要回風巷道、上下山和正在掘進的巷道中的壓力水管路(即防塵灑水管路)必須每50M安設一個三通,并設閥門,以供清洗巷道時使用。
       5、巷道掘進的噴霧灑水裝置巷道每100m設一道;
       6、放炮必須使用水炮泥,放炮前后灑水降塵并且使用凈化水幕進行降塵。
       7、采掘工作面主要產塵源處的作業人員必須佩戴防塵口罩、膠皮手套等個人防護。
       8、各掘進隊應指定專人,每月定期沖洗巷道積塵,及時清理底板堆積煤矸、煤塵等,底板積矸不準超過軌面。
      4.15.3井下防火、滅火管理
       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要求嚴格實行明火管制,建立健全明火管理制度,切實做到:
       1、嚴禁攜帶明火下井;
       2、工業廣場內的進、回風井口20M內嚴禁煙火;
       3、井下嚴禁使用燈泡取暖和使用電爐;
       4、井口和井下電氣設備必須有防雷擊和防短路的保護裝置;
       5、井下和井口房電焊、氣焊作業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規定進行;
       6、嚴禁使用產生火焰的爆炸材料和爆破工藝;
       7、井下作業巷道內必須設置消防沙箱與滅火消防器材,所有井下工作人員都必須熟悉滅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并熟悉本職工作區域內滅火器材的存放地點。
       8、任何人發現井下火災時,應視火災性質、災區通風和瓦斯情況,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滅,控制火勢,并迅速報告通風調度和調度室。在現場的項目部通風隊長、班組長應依照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的規定,將所有可能受火災威脅地區(由于火風壓造成風流逆轉和可能發生瓦斯爆炸的地區等)的人員撤離危險區域,并組織人員利用現場的一切工具和器材進行滅火。
       附:圖4-1防塵、防滅火圖
      4.16防治硫化氫及瓦斯積聚措施
       我部通過與礦方通風、生產技術、地測等部門聯系,均未找到硫化氫的有關資料,但為保證施工安全,特制定以下措施。
      4.16.1防治硫化氫措施:預防硫化氫中毒措施
      1、加強工作面的局部通風管理,杜絕風筒的跑漏風,發現破口及時修補;嚴格控制風筒到工作面的距離,不得超過5米;
      2、掘進工作面必須實現雙風機雙電源,三專兩閉鎖完好,能自動切換,按照《規程》的有關要求每天進行切換,并有記錄可查;
      3、實行短掘短支,放慢掘進速度,掘進一排支護一排,工作面的支護緊跟迎頭,嚴格控制空頂距離;
      4、針對硫化氫的特性,在掘進時,使用好綜掘機的內外噴霧,施工隊應加強內外噴霧系統的維護,保證霧化效果良好,在掘進過程中應加強對工作面的灑水,每班按照要求對巷道進行沖洗,同時在巷道內加強噴霧系統的安裝密度,以溶解硫化氫,降低硫化氫的濃度;
      5、嚴格控制硫化氫氣體超限作業,當硫化氫濃度超過10PPm時,必須停止工作面作業,撤出人員,待氣體濃度稀釋至10PPm以下時后方可恢復作業;
      6、硫化氫監測工作由當班瓦斯檢查員負責,瓦檢員必須攜帶便攜式檢測儀并在正常掘進時在工作面進行監護,發現超限及時要求停止作業;
      7、利用生石灰對巷道中的硫化氫氣體進行稀釋,在21采區巷道內由各施工隊在巷道內撒布生石灰,用以降解硫化氫氣體;
      8、工作面進行掘進作業時,必須開啟巷道內的除塵噴霧,增加巷道內的濕度,利用水稀釋硫化氫。
      9、巷道施工中進行鉆探打眼時,必須必須由監測人員在現場進行盯防,打鉆時人員必須位于新鮮風流上風側,不能正對施工鉆孔,現場必須配齊通訊設備、監測儀器等,出現水涌出、氣體涌出時必須撤出人員,不得拔出鉆桿;
      10、當巷道出現無計劃停風時,由當班跟班干部配合瓦檢員撤出所有施工人員至全風壓處,恢復送風必須執行排放氣體措施。
      11、每班瓦斯檢查員攜帶硫化氫檢測儀,在班中巡回檢查,超限及時匯報、處理。
      4.16.2硫化氫中毒后的應急措施
      1、當發生硫化氫事故時,必須向所有施工人員發出警告,佩帶自救器迅速沿避災路線撤出,待撤到安全地點后,必須在第一時間向調度室匯報,說明現場的情況;
      2、有人員中毒時,必須在現場跟班干部的統一指揮下將中毒人員運送至新鮮風流中,并實施現場急救同時向調度室和有關部門匯報。
      4.16.3防止有害氣體積聚措施
      1、強化瓦斯檢查員的職業責任心和勞動紀律,加強瓦斯檢查監測工作,嚴格執行巡回檢查制度,堅決杜絕空班漏檢、假檢;
      2、合理安排施工,杜絕出現盲巷及其他易造成瓦斯積聚的不易通風地點;
      3、加強局部通風管理,掘進巷道內的風筒,要吊掛平直,逢環必吊,環環扣緊,異徑風筒要設過渡節,先大后小,風筒接頭要有反壓邊,風筒無破口,要做到耳聽無聲音,手摸無感覺。保證工作面的有效風量符合作業規程中的規定,不得出現微風或無風現象,風筒到工作面的距離嚴格按照作業規程中的要求執行,煤巷不大于5m,巖巷不大于10m;
      4、加強瓦斯監測,工作面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安裝瓦斯監控設備,瓦斯傳感器的吊掛地點符合要求;
      5、加強高冒區的瓦斯檢查和管理工作,在出現高冒區時,必須采用填充或者導風排除高冒區內的瓦斯。
      4.17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情況
      4.17.1監測監控系統
      1、監測監控系統簡介:
       目前,我項目部使用礦方監測監控系統,礦方按照《煤礦安全監控系統及檢測儀器使用管理規范》(AQ1029-2007)的要求,統一配置安裝KJ90型監控系統,由重慶煤科院生產,該系統主要由監控中心監控設備、監控分站、各類傳感器及其他輔助設備組成,傳輸平臺采用工業以太環網平臺+現場總線。
      監控中心監控設備包括監控主機、地面環網交換機、打印機、不間斷電源、電源避雷器等設備。中心站設備均采用當時主流技術的通用產品,并滿足可靠性、可維護性、開放性和可擴展性等要求。
       系統采用先進的分布式處理模式,能充分發揮各部分設備的性能優勢,結構簡潔,可操作性強,便于系統的日常維護及管理。系統主干連接為樹型結構,安裝擴展簡單。該系統設計為分層結構,具體組成如下:
       地面監控中心站及網絡終端等,是整個監控系統的核心,負責整個系統設備及監測數據的管理、定義配置、實時數據采集、分析處理、統計存儲、屏幕顯示、查詢打印、實時控制、遠程傳輸、畫面編輯、網絡通訊等任務。網絡終端完成系統監測信息異地實時共享,能夠以文本或圖形方式顯示安全生產信息,查詢各類報表數據。地面監控中心站及網絡終端等設備之間的連接采用局域網方式。
      傳輸平臺:工業以太環網傳輸平臺。
       系列化智能監控分站,主要完成對所監測的傳感器數據采集、數據預處理、分類顯示、報警、斷電控制、與地面監控中心站的數據通訊、所接傳感器的集中供電等;各類模擬量傳感器、開關量傳感器及斷電控制器等設備,是整個監測系統最前沿的終端設備,負責對各監測點的物理數據采集、就地顯示、超限報警、信號傳輸、對監控分站控制指令的執行等。
       該監控系統具有模擬量、開關量、累計量采集、傳輸、存儲、處理、顯示、打印、聲光報警、控制等功能,用于監測甲烷濃度、一氧化碳濃度、風速、風壓、溫度、煙霧、饋電狀態、風門狀態、風筒狀態、局部通風機開停、主通風機開停,并實現甲烷超限聲光報警、斷電和甲烷風電閉鎖控制,由主機、傳輸接口、分站、傳感器、斷電控制器、聲光報警器、電源箱、避雷器等設備組成的系統。在地面調度中心安裝有中心主機和備用UPS電源,礦井監測監控系統中心站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
      2、井下監控系統安裝情況:
       我項目部施工區域使用4臺瓦斯監控分站,分站模擬量與開關量可以隨意互換。不受口的限制,充分提高了分站端口的利用率,使系統設計更加優化。該分站在井下分站完全斷電情況下之后恢復供電,即使井下分站與地面中心站失去通訊聯絡,分站也能夠繼續、獨立地進行工作,自動恢復記憶,按照事先給定的要求實現瓦斯超限斷電報警、斷電和復電控制功能,斷電邏輯可實現瓦斯風電閉鎖裝置和瓦斯斷電儀的全部功能,斷電距離大于2.5km。
      當與閉鎖控制有關的監控設備未投入正常運行或故障時,立即切斷相關電源并閉鎖;當與閉鎖控制有關的監控設備工作正常并穩定運行后,自動解鎖。
      按照規范要求,我項目部井下掘進工作面全部安裝了瓦斯、煙霧、一氧化碳、風筒、遠程斷電控制器、風機開停等傳感器,傳感器的設置數量和位置嚴格按照標準執行。
      4.17.2井下人員定位系統
       1、系統概述和構成:
       我項目部使用礦方統一配置的KJ236(A)礦井人員定位考勤系統,該系統提供了豐富的數據、圖形信息,讓用戶迅速了解井下人員的當前位置情況、行走路徑,按照煤礦的實際情況提供考勤的功能,當礦井出現險情和災害時,根據人員分布情況提供最佳的逃生路線,同時給救援人員提供相應的救援措施,提高應急救援工作的效率;有力保障礦井安全,提高了煤礦的生產效率。
      2、技術特點(功能特點):
       讀卡器的數據存儲功能:讀卡器在通訊中斷或主機發生故障時,可存儲2個小時的識別卡數據。
       雙向通訊功能:系統實現了識別卡(無線編碼器)與地面中心站雙向通訊的功能,中心站可尋呼識別卡(無線編碼器),識別卡(無線編碼器)可向中心站發送緊急報警信息。在采掘平面圖或巷道布置平面圖上實時動態顯示報警人員的相對位置。
       信息錄入功能:系統具有單位部門和人員信息的錄入、修改、刪除的定義,以及煤礦實際應用中的班次定義、班次靈活分配的功能。   報警功能 :對于指定的禁區,如果有人員進入,實時報警,并將報警信息以語音提示、彈出窗口等方式顯示,并顯示進入禁區的人員信息,對于井下礦工的求救報警除了以上提示外,在采掘平面圖或巷道布置平面圖上切換到求救人員的位置,并且閃爍;通過設定相應工種的下井時間,對超過時間的人員發出報警,并給出相關人員的信息。
       人員軌跡和信息查詢功能:可查詢當前井下人員的數量及分布情況。查找任一指定井下人員在某個時間段內的活動軌跡,并在圖中畫出實際的行走軌跡;選定某一區域,可獲得當前該區域的人員信息,選定某一讀卡器,可獲得經過讀卡器的人員信息和時間,以及所在區隊班組、主要工作地點、每月下井次數、下井時間、每天下井情況等顯示、打印、查詢等功能。 
       豐富的地圖功能:具有放大、縮小、移動、標尺測距、視野控制、中心移動、圖層控制、地圖打印等功能。
       圖形繪制功能:系統提供的圖形編輯軟件能制作矢量圖形,并且可導入AutoCAD格式的圖形;繪制的圖形在配套的監測的B/S終端上可實時刷新顯示,圖形具有放大、縮小、移動等功能。 
       豐富的井下考勤功能:可具體顯示每個下井人員的下井時間和升井時間,并根據工種的時間規定判斷不同工種的人員是否足班,從而確定該次下井是否有效。同時可形成多種靈活的考勤統計報表,各種報表可導出excel報表,考勤數據可供直接調用。 
       緊急求救功能:發生緊急事件時,通過礦工配帶的識別卡可主動發出求救信號,及時、準確地發現緊急情況,同時系統提供最佳逃生路線,最大程度上保證救援工作的及時性。
       人員搜救功能:遇到災變等嚴重情況時,首先利用監測中心站最新的位置信息發現遇險人員的大致地點,然后利用手持的無線搜救儀去尋找識別卡,精確的尋找遇險人員位置。這樣極大的方便了人員搜救,使遇險人員能夠得到及時救助。
      緊急廣播功能:緊急情況發生時,可以通過監測中心站對每個礦工配帶的識別卡(無線編碼器)進行廣播,將信息快速地傳達到現場。有效地保證指揮的統一性和行動的一致性。 
       系統具有備用電源功能:停電后分站和讀卡器可連續工作2小時以上,保證存儲數據不丟失。 
       系統具有電壓不足提示功能 :當動目標配帶的識別卡(無線編碼器)電壓不足時,系統軟件、編碼器能夠指示電壓不足,當電不足時識別卡至少還能工作7天以上。 
       系統軟件雙機熱備份功能:系統主體軟件采用先進的實時喚醒技術,使主備機具備雙機自動切換功能。 
       軟件結構:系統軟件采用C/S和B/S相結合的結構形式,把業務邏輯層和表現層分開,在瀏覽器瀏覽實時人員監測信息和圖形監測信息時無須另加任何軟件。 B/S結構的瀏覽終端可在LED大屏上實時顯示監控軟件定制的矢量圖形、數據、表格以及煤礦的其他文字圖表信息(1024*768或以上)。同時向外提供統一的數據接口。 
       系統安全性:數據的管理采用SQL Server2000,所有的用戶和權限采用集中授權,所有操作和登陸留有日志;只有超級用戶和管理員才能修改數據和增加、修改用戶以及權限的功能。
       信息傳輸:分站采用CAN總線傳輸,分站與讀卡器采用RS485傳輸;最大通訊距離不小于10km,傳輸速率4800bps,誤碼率≤10-8,巡檢時間≤20s。
       無線距離:讀卡器與識別卡的尋呼通訊距離(空間無障礙)≤150 m,識別卡與讀卡器通訊距離(空間無障礙)≤100 m。
       抗干擾性 :系統無線通訊采用2.4G直接序列擴頻通訊技術,抗干擾能力強,通訊距離遠。
      4.17.3壓風自救系統
       壓風系統采用地面6臺SA-120螺桿式壓風機和井下3臺移動壓風機集中供風(移動壓風機分別設置在12采區輔運下山巷口,21采區2號聯絡巷,南翼回風巷1700米處),壓風管路沿途經過2#主斜井井筒---13#煤大巷行人聯絡巷---下組煤煤倉上口---21采區帶式輸送機上山---21采區1#聯絡巷---分支引至各工作面,敷設說明:
      1、主管路采用Φ159的無縫鋼管,沿途每500米設置1個總閘閥。每50米設置1個PN40/25的分支球閥。
      2、從21采區1#聯絡巷至各個工作面的分支管路,每300米設置1個PN100/25的總閥,每50米設置1個PN40/25的分支球閥。
      3、管路吊掛采用鋼絲繩吊掛在幫錨桿或頂錨桿上,沿途安裝的管路每6米加裝一個抱箍;鋼絲繩的另一端固定在巷道幫相應的錨桿上。
      4.17.4壓力水自救系統
       壓力水源從礦方安裝在下組煤井底措施巷與21采區輔運巷交叉口處的φ150×4.5的供水支管閥門上,接至各個工作面,具體各工作面的管路敷設情況如下:
      1、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
       從交叉點處---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工作面
      2、21采區帶式輸送機上山
       從交叉點處---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二號聯絡巷---21采區帶式輸送機上山---工作面。
      3、21采區回風上山上段
       從交叉點處---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下段---21采區1#聯絡巷---21采區回風上山----21采區回風上山上段---工作面。
      4、二水平南翼大巷
       從交叉點處---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下段---21采區1#聯絡巷---21采區回風上山----21采區回風上山下段---工作面。
       敷設說明:
      1、從21采區下組煤井底措施巷至各個工作面的分支管路,每300米設置1個PN100/40的總閥,每50米設置1個PN40/40的分支球閥。
      2、管路吊掛采用鋼絲繩吊掛在幫錨桿或頂錨桿上,沿途安裝的管路每6米加裝一個抱箍;鋼絲繩的另一端固定在巷道幫相應的錨桿上。
      4.17.5通訊聯絡系統
       目前,通訊系統接入礦永久通訊系統,每個工作面設置2部電話,機頭和工作面各1部,即:+700m水平南翼回風大巷2部,12輔助運輸大巷2部,12采區變電所1部,二水平南翼大巷2部,21采區回風上山2部,21采區帶式輸送機2部,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2部。要害場所共6部,即:主運輸皮帶機頭機尾各1部,3個水泵房各設置1部(21采區水泵房,1#主斜井底水泵房,2#主斜井井底水泵房),變電所各設置1部(2#上倉臨時變電所,下組煤井底措施巷臨時變電所)。井下共計設置19部,另設2部備用。
       另外地面各職能部門辦公室各設置1部,共計27部,,2部備用。
      4.17.6緊急避險系統
       項目部配備615個ZH-30型化學氧式自救器和270個ZL-60隔離式自救器,其中含49個ZH-30型化學氧式自救器備用。
          目前,礦方正在積極完善六大系統建設,井下避難硐室、防爆小靈通礦井無線電移動通信系統正在規劃中。
      5、質量保證體系(質量計劃)
      5.1  質量目標
       1、做好事前控制、過程控制工作,杜絕質量隱患;
       2、原材料、構配件、設備進場檢驗、復試全部合格;
       3、分項工程驗收一次合格率達100%;
       4、分部工程驗收一次合格率達100%;
       5、單位工程驗收一次合格;
       6、顧客滿意率92%以上;
       7、設備完好率達95%以上;
       8、創煤炭行業優質工程;
       9、創煤炭行業“太陽杯”工程;
       10、爭創“魯班”獎。
      5.2 質量保證體系程序
      5.2.1項目部各部門、人員的職責及權限
      5.2.1.1項目經理質量職責
       (1)貫徹執行國家的安全法規、法令、條例及上級主管部門的各項指令;
       (2)執行公司的質量方針,對質量政策和目標的保持和實施負責;
       (3)負責項目部組織機構的建立,健全并保證其有效運轉;
       (4)對現場施工負組織、協調、管理責任,對實現施工質量要求負具體領導責任;
       (5)確定并提供充分且適宜的基本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和專業技能、施工機具、檢驗、測量和實驗設備、計算機軟件等);
       (6)每月組織一次對質保管理部門檢查工作,對質保體系的狀況和適用性進行審查;
       (7)負責項目部所簽合同的管理,定期檢查合同落實情況。
      5.2.1.2項目部技術負責人質量管理職責
       (1)負責工程施工中的技術管理工作;
       (2)組織編制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負責審批項目部的施工技術措施、作業規程、質量計劃;
       (3)組織工程質量技術分析會,對重大問題做出技術決策;
       (4)負責施工中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實施;
       (5)負責施工中措施工程、隱蔽工程的管理工作。
      5.2.1.3項目經理部生產副經理質量管理職責
       (1)負責項目部施工生產、安全管理工作;
       (2)審批并組織實施年、季、月施工進度計劃;
       (3)主持生產調度會,管理、協調施工生產活動。
      5.2.1.4項目經理部經營副經理質量管理職責
       (1)負責項目部勞資管理工作,確保合格的勞動力資源;
       (2)負責項目部物資、器材的供應工作;
       (3)負責項目部合同管理工作,跟蹤管理合同履行情況;
      5.2.1.5項目安全副經理崗位職責
       1、在項目經理領導下,對全項目部的安全生產負具體領導責任。
       2、認真貫徹執行國家關于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法令、規程、條例以及上級關于有關安全生產的指標,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
       3、經常研究施工生產中存在的安全問題,消除事故隱患;檢查各項規章制度、措施的執行情況,堅持不安全不生產。
       4、參加項目經理主持召開的安全辦公會議,對分管的安全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見,責成有關部門制訂安全措施,并檢查落實情況。
       5、發生重大事故要立即趕赴現場,指揮搶救工作。組織有關部門進行事故調查分析,對事故責任者提出處理意見,并督促責任單位吸取教訓,制訂防范措施。
       6、負責組織有關部門抓好礦建、機電設備、安裝等工程的全面安全工作管理,以及要害工種的安全管理
       7、在組織施工過程中,要狠抓各項安全基礎工作,搞好工作環境和工程質量,完善安全勞動保護制度,堅持文明施工。
      5.2.1.6質保部質量管理職責
       (1)參與質量計劃的編制和審查,對其運行情況進行檢查;
       (2)負責不符合項審查處理工作,并對糾正、預防措施的執行情況和效果進行跟蹤檢查;
       (3)定期向項目經理報告質量趨勢和質量活動運作情況;
       (4)負責工程質量的檢查管理工作,編制內部質量監查計劃,實施質保監查;
       (5)制定質保人員培訓計劃,包括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和考核要求等,負責對項目部全體職工的質量培訓;
       (6)有權向上級管理部門報告質量情況,并提出解決質量問題的辦法;
       (7)參與重要物項的驗收和工程的中間及竣工驗收;
       (8)做好質保文件的收集、記錄、整理、歸檔、保管等工作。
      5.2.1.7工程技術科質量管理職責
       (1)在項目部技術負責人的領導下,負責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和質量計劃;
       (2)組織對設計圖紙、加工圖紙以及業主提供的技術資料會審,并向施工隊作技術交底;
       (3)負責編制施工現場調查報告、工程開工報告,對特殊施工方案組織研究和論證,并制定施工程序;
       (4)參與物資和設備采購工作,以及對物資供方的調查和重要物項的驗收,負責對采購物資的送檢及檢驗的抽樣工作;
       (5)參與工程的中間及竣工驗收,負責對竣工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6)負責現場施工變更管理,負責編制設計修改、材料代用等技術變更文件并監督其實施情況;
       (7)負責對施工中隱蔽工程、措施工程的實施工作。
      5.2.1.8安監站長崗位職責
       1、負責對本單位各級領導、各職能部門貫徹執行國家的安全生產方針、政策、法令、規程、條例等行使監督權。
       2、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文明生產的方針,經常深入施工現場檢查,掌握安全生產動態,對存在的隱患提出處理意見和督促檢查、落實情況,及時向單位領導匯報,并提出改進安全工作的意見。
       3、負責監督安全技術措施的審批。
       4、參與施工安全技術措施的會審,參加工程中間驗收和竣工驗收。
       5、參加重大事故的調查處理。
       6、協助和檢查職工安全教育及要害工種人員的上崗和資格培訓工作。
       7、督促本部門安監人員經常深入施工現場檢查安全生產,重要建筑、安全工程必須檢查安全措施,并派人員現場跟班。
       8、負責組織有關人員對本項目部存在的危險源進行風險評價,并制定相應的控制方案。
      5.2.3.9計劃科質量管理職責
       (1)負責編制項目部的年、季、月度施工計劃;
       (2)負責對施工工程預、決算的管理;
       (3)負責對合同的管理和評審工作;
       (4)負責上報工程項目預算的執行情況和計劃統計報表。
      5.2.3.10供應科質量管理職責
       (1)負責編制物資采購計劃、采購文件和采購合同;
       (2)負責對所采購物項的交貨進度進行控制,監督供方按合同要求保質、保量、按時交貨;
       (3)負責采購物項的標識、檢驗以及對不合格項的標識和處置,負責物項的貯存、保管、發放供應等,對采購物項的質量負責;
       (4)負責物資供應方面的外部各種聯系。
      5.2.3.11施工隊質量管理職責
       (1)按照施工計劃、施工技術完成規定的施工任務;
       (2)編制施工作業措施、安全措施等施工文件;
       (3)負責對分項工程的檢驗和評定;
       (4)負責組織施工隊內的安全、技術培訓;
       (5)負責對不合格工程的處理和糾正、預防措施的制定。
      5.2.3.12施工班組質量管理職責
       (1)負責班組質量指標的分解、落實、和完成;
       (2)負責本班組的施工臺帳記錄;
       (3)負責班組之間的質量互檢工作;
       (4)開展“QC”活動和技術革新活動,努力提高工程質量和工作效率。
      5.3作業指導書
       開工前由項目經理部技術負責人組織,掘進隊技術員負責編制的作業指導書(施工安全技術措施)有:
       各工作面施工作業規程(安全技術措施);
       特殊地質構造加強支護安全技術措施;
       各有關專項技術措施;
       根據礦方應急救援預案,編制應急處置方案。
       作業指導書(施工技術措施)的編制、批準、實施按公司《關于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技術措施)管理辦法》的規定執行。
      5.4檢驗、實驗和試驗
       物質的檢驗和試驗按照公司《質量管理手冊》中的8.2.4.2采購產品的檢驗和試驗要求進行:
       (1)用于工程結構的產品如水泥、黃砂、石子、添加劑鋼筋等物資材料在使用前必須進行檢驗和實驗;
       (2)物資的檢驗和實驗原則上在現場進行,由項目經理部技術負責人組織;現場不具備檢驗和實驗能力的由工程科協助進行,送當地由資質的質檢部門檢驗和實驗。
       (3)進貨產品的確認
       項目經理部技術負責人根據對進貨產品的驗證記錄"質量證明書"以及出廠時的檢驗和實驗報告對進貨產品進行確認,并在《物質檢驗和實驗認定記錄》上簽署意見,合格產品由供應科在入庫單上簽字驗收入庫,不和格產品由材料組進行不和格標識,并禁止使用。
       產品和過程的檢驗和試驗按照《質量管理手冊》中的8.2.4.4施工過程的檢驗和實驗進行:
       (1)過程檢驗和實驗按分項工程、分部工程、單位工程、竣工驗收依次進行;
       (2)施工和檢驗人員應使用同一精度等級的檢驗、測量設備,并按有關規定定期檢驗;
       (3)加強班組自檢和分項、分部工程的檢驗,將不和格項消滅在施工過程中;
       (4)在分項、分部工程檢驗中發現不合格項,應立即進行處理,并執行《不和格品控制程序》。
      5.5質量保證措施
       1、認真貫徹執行ISO9001-2000版質量標準,貫徹執行公司的質量方針和目標,嚴格履行質量職責,執照項目部制定的各項管理制度,嚴格把關,不論是井下到井上,還是從光爆錨噴,到“一通三防”,到職工的“兩堂一舍”,處處顯的有條不紊,使施工過程的進行井然有序。
       2、健全機構,加強領導。項目部領導組織定期或不定期對質量及文明施工進行檢查,并成立施工質量和文明施工領導監督小組。小組成員按制定的質量和文明施工細則,每天對施工的質量進行監督檢查,并制定“三定表”,各部門要認真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妥善安排整改意見。
       3、施工區隊長嚴把質量關,切實搞好“QC”小組活動,采用PDCA循環程序方法開展,及時總結成果,注重實效,加強內部質量管理,認真做到“上標準崗、干標準活”。
       4、提高光爆質量,真正把光爆工作落實到實處,更好地節約材料降低成本。工程質檢部門實行跟班制,以加強全面監督和檢查,并對檢查情況予以相應的獎罰。
      6、環境保證措施
       1、設備檢修使用的帶油污染物必須由檢修人員及時回收后送交行政科統一處理。
       2、更換機油時要及時回收廢油,并送交行政科統一處理。
       3、井下施工水在井下入礦方永久水倉沉淀后排至地面經礦方地面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后重復使用。
       4、井下設置專用垃圾回收箱,對帶油棉紗等廢棄物指定地點存放,定期回收。
       5、井下礦碴進入礦方排矸系統,由礦方統一排放至指定排矸點。
       6、放炮員發爆器更換電池時必須以舊換新,將舊電池及時送回供應部門,最終由行政科統一回收處理。
       7、井下施工用水管路必須有專人檢查,嚴禁跑、冒、滴、漏現象,盡可能減少對水能源的浪費。
       8、各用電設備在不使用時要加閉鎖,杜絕空載運行,造成對電能源的浪費。
      7、礦井災害預防計劃
       2011年根據業主方總體安排,我項目部將主要承擔21采區3條上山、南翼大巷、水倉、泵房、變電所施工任務,巷道以全煤巷為主,半煤巖巷道次之,采用機械化施工作業線,依據以往的預防經驗、教訓、水文地質資料,2011年施工將面臨以下安全隱患:
       斜溝礦井為低瓦斯及煤塵爆炸危險礦井,依照低瓦斯礦井按高瓦斯礦井管理,2011年我項目部施工的巷道以煤巷為主,因此,瓦斯綜合治理、煤塵管理及頂板管理是全年安全工作重中之重。
       防治水方面,13#煤層屬巖溶水帶壓開采,一旦有導水斷層溝通,會造成淹井事故,因此,在施工中應堅持邊探邊掘、長探短掘原則,應在掘進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對斷層、陷落柱以及其他構造的發現和研究。
       頂板方面,2011年度施工巷道全部在13#煤層中掘進,有的是沿煤層頂板掘進,有的是沿煤層底板掘進,有的是沿煤層中間布置,所以頂板災害防治是2011年度施工中的重點。
       由于我項目部所有井巷工程已經全部納入礦方整體系統管理,井下多家施工單位作業,為保證施工安全,我部正積極與礦方協商,建議由礦方組織簽定安全協議,目前此事正在進行中。2011年度,我部應急救援體系執行礦方《斜溝煤礦2011年度應急救援預案》,但為保證應急救援預案的順利實施,我部應根據礦方總體應急救援預案編制應急處置方案(另編),現將全年礦井災害預防規劃詳述如下。
      7.1瓦斯、煤塵災害防治
       堅持三位一體監測體系,完善監測設備,配備雙探頭瓦斯斷電報警儀,新型便攜式瓦斯報警儀,增添光學瓦斯檢測儀 ,加強儀器檢修、校驗,確保靈敏可靠,加強瓦斯監控系統管理,24小時不間斷監測,定期進行煤塵深度監測、檢驗,定期沖洗巷道巖幫,繼續選調責任心強人員充實通風隊伍,備齊配足瓦檢員,堅持定期測風制度,保證巷道有效風量,杜絕微風區。通風隊要加強對已掘進巷道回風流瓦斯檢查,杜絕任何瓦斯局部積聚區域,對可能產生的積聚地點,必須建立瓦斯巡回檢查制度,并采取可靠的通風處理措施;堅持灑水降塵、停風撤人、瓦斯排放等制度,全面實施《一通三防管理細則》,杜絕違章施工。
       繼續加強職工培訓工作,力求通過培訓,建立一支思想好,作風好,技術能力強的施工隊伍。
      7.2防治水災
       在施工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煤礦防治水規定》,堅持“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原則進行井下探放水工作,重點抓好地質條件的預測預報,在地質不明情況下,一方面堅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則并且編制探、治、防水措施。另一方面,發現出水征兆,且壓力高、水霧大時,組織撤離,匯報后嚴格按上級決策積極組織排水搶險。
      7.3礦井防火
       地面防火工作重點抓好冬季“四防”,保證消防設施齊全可靠,嚴禁電爐、電暖氣取暖,特許使用火爐場所必須設專人負責,有專項措施,離人必須封死火爐,要有煙筒、彎頭,可燃物品遠離火爐、煙道。
       井下防火,重點抓好主要機電硐室和各種電氣設備完好,機電硐室及掘進工作面有足夠消防器材,每個掘進頭配備不小于2臺干粉式滅火器,要認真檢查各類電纜的連接和絕緣性能,預防電器火災。要通過培訓使廣大職工認識礦井火災的危害,撤離路線及自救器的使用辦法,杜絕因此造成的傷害事故。
      7.4頂板防治
          堅持使用前探梁作為臨時支護,嚴禁空頂作業,支護緊跟工作面,21采區、二水平南翼大巷每50米設置一個頂板離層監測儀,設專人進行觀測并做好觀測記錄。對有條件的巷道要及時進行噴漿,封閉圍巖,防止圍巖風化片幫或冒落。
      7.5發生各項重大災害事故時處理措施
       (一)、處理重大事故的組織措施
       1、成立救災指揮部
       總 指 揮:  沈偉
       副總指揮:  蔣峰    張廣建   常濤  徐善輝   王旭升   那才泉
       成    員:  項目部各職能科室及各隊組主管
       救災指揮部設在調度室。
       2、發生重大事故后匯報程序:當井下發生事故,井下人員立即匯報項目部調度室,項目部調度室向甲方調度部門匯報并同時通知項目部救災指揮部。
       3、發生重大事故后必須立即按順序召集單位和人員,通知名單見電話手機號碼表。
       4、處理事故過程中有關人員的職責:
       ①項目部經理:
       a、搶險救災自理災害事幫的第一責任者,負責全權指揮搶險救災。
       b、應及時會同項目部副經理有關科室研究確定切實可行的救災方案,做到指揮無誤,嚴防災害擴大。
       c、應首先迅速撤出災區和受威脅區域人員,搶救遇難人員。
       d、確定是否需要礦山救護隊協助搶險。
       ②項目副經理:
       a、根據災害的性質、發生地點、波及范圍,人員分布,救災的人力和物力情況,協助項目經理制定搶救方案,并組織實施,并根據方案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作同果斷及時主調整。
       b、在項目經理安排和指導下完成各項搶險任務。
       c、在實施搶險過程中,及時將各自負責的搶險工作的進展頭部反饋搶險指揮部。
       ③調度室:
       a、根據井下匯報事故發生時間、地點、情況迅速通知項目經理,及搶險拇指近況所有成員并作好記錄,并向礦管理處調度室處調度室和有關單位匯報。
       b、迅速統計出入井人員數目,反饋給搶險指揮部。
       c、及時下達搶險指揮部指令,并及時將指令執行情況反饋給指揮部。
       d、根據指揮部指令協調各部門事故搶險工作。
       ④安監站:
       a、發生事故立即趕到現場,參與組織搶險,制定搶險方案,并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b、依據搶險方案要求對入井搶險救災人員的安全井行監督。
       ⑤工程科:
       a、接到調度室事故災害通知后迅速趕到指揮部,參加搶險救災方案的制定。
       b、在副經理帶領下,參加搶險救災工作。
       ⑥機電科;
       a、接到調度室通知書后迅速趕到指揮部參加搶險救災制定。
       b、立即依據燈牌和自救器牌統計入井人員并反饋指揮部,同時根據指揮部指令發放搶險礦燈,并作好記錄。
       c、必須根據指揮部指令進行壓風、供水、排水、提升、運輸、供電系統的正常運轉。
       ⑦通風隊;
       a、接到調度室通知后迅速趕到指揮部參加搶險救災制定。
       b、依據指揮部指令改變通風系統,調整通風網絡,進行有害氣體監測,保證搶險人員安全,完成必要的通風臨時設施的構筑。
       c、局扇的運行和有害氣體情況并依照要求向指揮部匯報。
       ⑧掘進隊;
       a、接到調度室通知立即到指揮部參加搶險救災方案的制定意見。
       b、組織好工作人員按照相應的避災路線,迅速安全撤到地面,清點好人數并向調度室匯報。
       c、服從搶險指揮命令,組織相關人員參與事故搶險工作,或作相應的設施。
       d、嚴禁無關人員進入搶險現場并完成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⑨供應科:
       a、根據指揮部命令迅速各類搶險物資的調運,裝卸工作,迅速運到指定地點。
       b、保證車輛良好,迅速轉移傷員,并完成經理交辦的其他工作。
       、行政科及醫務室:
       a、負責搶險人員的生活保障。
       b、負責傷害人員急救護理及轉院工作。
       (二)計劃的貫徹和實施
       1、本計劃下發后各單位要認真組織職工貫徹學習。
       2、項目部每季度對本計劃補充修改,救災指揮部人員的電話號碼及時修改補充。救災時指揮部成員和手機必須保證24小時開機。
       救災指揮部人員手機號碼
       序  號  姓  名  手機號碼  固定電話
       1  沈 偉  13633587713  03586461218
       2  蔣  峰  15135827688  03586461229
       3  常  濤  13720905217  03586461221
       4  張廣建  13635587527  03586461215
       5  那才泉  15234384188  03586172118
       6  徐善輝  15135479757  03586461223
       7  王旭升  15103581899  
       8  劉貴福  15035865139  
       9  薛  勇  13593430762  
       10  高貫啟  15835189992  
       11  彭克良  18626028801  
       12  梁仲景  13111188439  
       13  張志國  13994837052  
       14  王開民  13593430516  
       15  余幫旺  15834239758  
       16  郭江輝  15934013963  
       17  謝士龍  15034298670  
       18  季慶鑫  15035816328  
       2、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第一項目部調度室
       辦公室主任:薛勇
       成員:當班調度員,當日項目部值班人員和相關科隊負責人。
       職責:
       (1)、承接各單位事故、災情匯報,請示總指揮是否啟動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2)、負責通知指揮部成員及其他相關人員到指揮部集合。
       (3)、傳達指揮部下達的各項指令。
       (4)、組織、協調對外救援等有關事宜,負責事故的上報。
       (5)、協助配合礦應急救援指揮部的工作。
       
       
       
       
       
       
       斜溝礦應急通訊電話:
       礦調度指揮部:6333733
       外部支援單位  救援電話  備注
       當地政府救援機構 110  
       當地醫療救援機構 120  
       礦長 0358--6362376  
       生產副礦長 0358--6362058  
       安全副礦長 0358--6362299  
       書記 0358--6362117  
       斜溝礦調度室 0358--6362001  
       斜溝礦救護大隊 0358--3600115  
       興縣縣委辦公室 0358--6322372  
       興縣縣政府辦公室 0358--6322352  
      7.6避災線路
       1、21采區避災路線:
       1)避水災路線:
       21采區回風上山:工作面——離工作面最近聯絡巷——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二水平輔助運輸石門——副斜井——地面
       21采區帶式輸送機上山:工作面——離工作面最近聯絡巷——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二水平輔助運輸石門——副斜井——地面
       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工作面——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二水平輔助運輸石門——副斜井——地面
       2)避火災、瓦斯、煤塵災害路線:
       21采區回風上山:工作面——離工作面最近聯絡巷——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二水平輔助運輸石門——副斜井——地面
       21采區帶式輸送機上山:工作面——離工作面最近聯絡巷——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二水平輔助運輸石門——副斜井——地面
       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工作面——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二水平輔助運輸石門——副斜井——地面
       3)避頂板災害路線:
       21采區回風上山:工作面——離工作面最近聯絡巷——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二水平輔助運輸石門——副斜井——地面
       21采區帶式輸送機上山:工作面——離工作面最近聯絡巷——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二水平輔助運輸石門——副斜井——地面
       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工作面——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二水平輔助運輸石門——副斜井——地面
       2、二水平南翼大巷避災路線:
       1)避水災路線:
       二水平南翼回風大巷:工作面——二水平南翼回風大巷——泄水聯絡巷——13號煤大巷行人聯絡巷——二號主斜井——地面
       二水平南翼皮帶大巷:工作面——13號煤大巷行人聯絡巷——二號主斜井——地面
       二水平南翼輔助運輸大巷:工作面——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二水平輔助運輸石門——副斜井——地面
       水倉、泵房、變電所:工作面——二水平南翼輔助運輸大巷——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二水平輔助運輸石門——副斜井——地面
       2)避火災、瓦斯、煤塵路線:
       二水平南翼回風大巷:工作面——二水平南翼回風大巷——泄水聯絡巷——13號煤大巷行人聯絡巷——二號主斜井——地面
       二水平南翼皮帶大巷:工作面——13號煤大巷行人聯絡巷——二號主斜井——地面
       二水平南翼輔助運輸大巷:工作面——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二水平輔助運輸石門——副斜井——地面
       水倉、泵房、變電所:工作面——二水平南翼輔助運輸大巷——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二水平輔助運輸石門——副斜井——地面
       3)避頂板災害路線:
       二水平南翼回風大巷:工作面——二水平南翼回風大巷——泄水聯絡巷——13號煤大巷行人聯絡巷——二號主斜井——地面
       二水平南翼皮帶大巷:工作面——13號煤大巷行人聯絡巷——二號主斜井——地面
       二水平南翼輔助運輸大巷:工作面——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二水平輔助運輸石門——副斜井——地面
       水倉、泵房、變電所:工作面——二水平南翼輔助運輸大巷——21采區輔助運輸上山——二水平輔助運輸石門——副斜井——地面
       附:圖7-1避災路線圖
      7.7事故搶險職責
      搶險救災的全權指揮者;
      事故發生后,必須立即趕到現場指揮搶救,并立即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
      應首先迅速撤出災區和受威脅區域人員,搶救遇難人員;
      了解事故詳細情況,會同總工程師等救災指揮組成員,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救災方案,做到指揮無誤,嚴防災害擴大。
      項目經理組織、搶險救災的第一助手;
      根據事故的性質,確定是否需要礦山救護隊協助搶險,必須事先對災害的情況進行偵察;
      根據災害的性質、發生地點、波及范圍、人員分布救災的人力和物力情況,協助項目部經理制定搶救方案,并組織實施,并根據方案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作出果斷及時的調整。
      搶險救災任務的具體領導者。
      在項目經理、總工程師的安排和指導下,完成各項搶險任務。
      在實施搶險過程中,及時將各自負責的搶險工作的進展狀況反饋搶險指揮部。
      發生事故,立即趕到現場,參與組織搶救主,制定搶險方案,并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對搶險救災物資的調運到位情況實行有效監督;
      依據搶險方案要求,對入井搶險人員進行控制;
      對搶險救災人員的安全進行監督。
      根據井下匯報事故發生時間、地點、情況,迅速通知項目經理、總工程師、安監、工程等領導部門,并作好記錄;
      統計出入井人員數目,反饋給搶險指揮部;
      搶險指揮部指令下達搶險指令,并及時將指令執行情況反饋給指揮部;
      根據經理指令,協調各部門事故搶險工作。
      接到調度室事故災害通知后,迅速趕到事故現場;
      根據井下災害的地點,協調經理、總工程詳細了解受災地點巷道的狀況,以便制定搶險方案。
      根據指揮部指令,負責供電、停電、主扇運行及狀態改變工作。依據燈牌和自救器牌統計入井人員,并反饋指揮部,以便指揮部決策救人。同時,根據指令發放搶險礦燈,作好記錄,保證主提升安全正常運行,并使安全梯始終處于備用狀態。
      依據指令改變通風系統,調整通風網絡,恢復通風,進行有害氣體監測,保證搶險人員安全,完成必要的通風臨時設施的構筑,恢復被破壞的通風設施,監控主扇的運行及改變工作。
      負責入井人員及井下人員運送,搶險器材及設備輸送,恢復井下被破壞的運輸系統;監控井口及周圍50米范圍嚴禁無經理鑒發證人員入井和無關人員圍觀。
      在事故發生后,按照相應的避災路線,迅速安全撤到地面,清點好人數,并向調度室匯報,服從搶險指揮部指揮,參與事故搶險工作。
      監護工廣,疏通圍觀,嚴禁無關人員進入搶險現場,并完成搶險指揮部交辦的其它工作。
      負責傷害人員急救、護理及轉院工作。
      負責搶險人員生活保障,傷害人員家屬安置及遇難人員善后處理工作。
      負責各類搶險物資的調運,裝卸工作,保證車輛良好,轉送傷員,并完成經理交辦的其它工作。   
       

      煤礦安全網(http://www.ychlsm.com)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礦安全生產網 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2. <video id="xkmid"><menu id="xkmid"></menu></video>
      <source id="xkmid"><menu id="xkmid"><kbd id="xkmid"></kbd></menu></source>
      <video id="xkmid"></video>

        <b id="xkmid"><tbody id="xkmid"><menu id="xkmid"></menu></tbody></b>
        <u id="xkmid"><small id="xkmid"><kbd id="xkmid"></kbd></small></u>

        <b id="xkmid"></b>
      1.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