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某礦水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作者:佚名
2011-11-18 21:36
來源:本站原創
體地勢東北部較高,西南部較低。煤礦區內海拔標高一般在1168-1221m之間。
按各地貌單元的成因,將本區地貌劃分為風沙地貌和黃土地貌二類。
風沙地貌:區內廣泛分布,約占總面積的90%,地貌類型為固定沙及半固定沙,植被覆蓋率較好。厚度一般幾米至十余米。組成物質是粉細沙、中粗沙和粉質沙土。風力作用是風沙地貌的主要成因。
黃土地貌:分布在煤礦區西南部的局部范圍,約占總面積的10%,梁頂平緩,常被薄層片沙覆蓋,沖溝陡深,地形高差較大,植被稀疏,為典型的黃土沖蝕地貌。
2、水系
煤礦區處于黃河一級支流榆溪河流域,區內地表溝流榆溪河支溝頭道河則溝由東向西從井田以北流過。
3、氣象
本區地處我國西部內陸,為典型的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為:冬季寒冷,春季多風,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四季冷熱多變,晝夜溫差懸殊,干旱少雨,蒸發量大,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等三個月。全年無霜期短,十月初上凍,次年四月解凍。
(二)水文地質
1、含(隔)水層水文地質特征
按地下水的賦存條件及水力特征將礦區內含水層劃分為新生界松散層孔隙潛水含水層和中生界碎屑巖裂隙承壓水含水層。
①新生界松散層孔隙潛水含水層
A、第四系上更新統湖積層,全新統風積砂、沖積層孔隙含水層
(a)風積砂:廣泛分布礦區地表,巖性為粉細砂,厚度變化大,透水不含水或含水微弱,在低洼地帶和灘地區與下伏薩拉烏素組構成同一含水層。
(b)沖積層:成條帶狀分布于榆溪河與禿尾河兩側,含水層為中細砂,局部為粗砂,孔隙大、透水性強,富水性好,含水層一般厚3-10米,水位埋深一般小于5米,礦化度小于300mg/L。
(c)湖積層:集中分布于沙漠灘地區,其它地區零星分布。主要含水層為薩拉烏素組,巖性以粉細砂、中粗砂夾亞砂土為主,結構松散,孔隙度大,易于接受補給,地下水賦存條件好。其富水性嚴格受地形地貌及含水層厚度的制約,一般在低洼處多形成富水性強區。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3 m,地下水化學類型為HCO3-Na或HCO3-Ca型水,礦化度小于300mg/L,是良好的生活用水。
B、第四系中更新統離石黃土及第三系上新統三趾馬紅土隔水層
廣布全區,連續分布,厚度0-175m,南厚北薄,巖性為一套黃、深紅、淺紫紅色粘土及亞粘土,含鈣質結核,富水性極差,是區內主要的隔水層組。
②中生界碎屑巖裂隙承壓含水層
主要有侏羅系中統安定組、直羅組、延安組及下統富縣組含水層。總體上看,本區含水層以侏羅系砂巖為主,其結構致密,裂隙不發育,富水性差,是一微弱含水巖組。
A、侏羅系中統安定組裂隙承壓含水層
分布于葉家灣-小草灣-王家伙場以西,厚度10.56-169.17m,上部巖性以紫紅、暗紅色泥巖、紫雜色砂質泥巖與粉砂巖為主,下部以紫紅色中、粗砂巖為主,夾有砂質泥巖。含水層主要在該層底部,其裂隙不發育,富水性差。據C54號孔抽水資料,含水層厚度28.85m,單位涌水量q=0.0564L/s.m,滲透系數K=0.205m/d,礦化度207mg/L,為HCO3-Ca•Na型水。
B、侏羅系中統直羅組裂隙承壓含水層
分布于青草界-黑龍溝-古廟梁以西,厚度變化大,一般為8.9-190.5m,上部為紫雜色、灰綠色泥巖與砂質泥巖互層,下部為黃綠色中、粗粒石英砂巖,大型交錯層理發育,是本段主要含水層,裂隙不發育,富水性弱。據C52號鉆孔抽水資料,單位涌水量q=0.093L/s.m,滲透系數K=0.35m/d,礦化度M=225mg/L,水化學類型為HCO3-Ca•Mg型。
C、侏羅系中統延安組裂隙承壓含水層
延安組厚度一般為275m左右,其巖性為一套中細粒砂巖與砂質泥巖,粉砂巖、炭質泥巖互層,節理、裂隙極不發育,富水性極差。從大量抽水資料可以看出:在垂向上,表現出隨著深度增加富水性變差,滲透系數變小,礦化度增加,水質相對變差的趨勢。延安組各主要可采煤層上部均有15m 左右的淺灰色中細粒砂巖,局部為粗粒砂巖,是各主要可采煤層的直接充水含水層。
③侏羅系下統富縣組裂隙承壓含水層
全區分布,平均厚度78.43m,巖性主要為粗粒砂巖,含礫粗砂巖,其次為紫雜色、灰綠色泥巖、粉砂巖。含水層主要為灰色厚層狀長石石英砂巖,裂隙不發育,富水性弱
上一篇:煤礦地質災害事故應急處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