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6瓦斯尾巷掘進工作面探放水設計說明書
作者:佚名
2011-11-18 21:30
來源:本站原創
礦井水文地質條件
(1)奧陶系中統碳酸鹽巖類巖溶含水層
奧陶系中統灰巖巖溶地下水是煤系地層下伏的主要含水層,在井田范圍內,奧陶系灰巖埋藏較深,。但往東隨著埋深的增加,巖溶發育可能逐漸減弱。該含水層在區域西部廣泛出露,是本區的主要含水層組,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及地表水的滲漏補給。
(2)太原組石灰巖巖溶裂隙含水層
含水層包括K4、K3、K2石灰巖,K4、K3石灰巖厚度變化大,裂隙不發育,為弱含水層,據鉆孔消耗量為0.01-0.02m3/h, K2石灰巖較厚,為9號、10號煤層的直接頂板,但K2石灰巖裂隙不發育,據鉆孔消耗量為0.01-0.02 m3/h,為含水性弱的裂隙含水層。
(3)山西組、上下石盒子組砂巖裂隙含水層
主要為K7、K8、K9、K10中粗粒砂巖。K8砂巖成為3號煤層直接充水含水層,厚度0.80~7.40m,為下石盒子組與山西組分界標志層。若在淺埋藏地帶,風化裂隙較發育,易于接受大氣降水沿裂隙的滲透,流量為0.05-0.17L/s,隨埋深增加,風化裂隙減少,含水性減弱。因此二疊系砂巖為含水性弱的含水層。
(4)第四系砂礫孔隙含水層
含水層巖性為中更新統底部呈半膠結狀的砂礫層,厚度變化大,由于大氣降水和地表水補給條件較好,同時排泄條件也較好,因此,埋藏厚度大時,將成為地下水較豐富的孔隙潛水含水層。
井田內隔水層
(1)石炭系中統本溪組隔水巖層
本組以灰色、深灰色鋁土泥巖、泥巖及砂質泥巖為主,致密塊狀,局部有不穩定的石灰巖、細砂巖,裂隙不發育。層厚平均16.50m,屬于柔性巖石,水滲透能力很差,為煤系地層和奧灰水之間良好的隔水層。
(2)石炭系上統太原組隔水層
本組巖層中夾有厚層狀泥巖、砂質泥巖、粉砂巖,巖性致密,在斷層、裂隙不發育情況下,均為良好的隔水層,使太原組各含水層之間無水力聯系。
(3)二疊系下統山西組隔水層
本組巖層中夾有厚層狀泥巖、砂質泥巖、粉砂巖,巖性致密,在斷層、裂隙不發育處均為良好的隔水層,使山西組各含水層之間無水力聯系。1、2、3號煤層至K7砂巖之間有良好的隔水層泥巖、砂質泥巖、粉砂巖組成,在無斷裂貫通的情況下,1、2、3號煤層不會與K7砂巖含水層發生水力聯系。
(4)二疊系石盒子組隔水層
本組巖層中夾有厚層狀泥巖、砂質泥巖、粉砂巖,在斷層、裂隙、不發育處均為良好的隔水層,使石盒子組各含水層之間無水力聯系。2號、3號煤層至K8砂巖之間有良好的隔水層泥巖、砂質泥巖、粉砂巖組成,在無斷裂貫通的情況下,2、3號煤層不會與K8砂巖含水層發生水力聯系。
該區域的直接充水含水層為K8砂巖和3號煤層頂板砂巖,砂巖裂隙較發育,但砂巖厚度較薄,地表徑流條件好,接受補給條件有限,目前礦井開采2、3號煤層,礦井涌水來源主要為頂板淋水,井下正常涌水量為5m3/h,盡管開采2、3號煤層形成的導水裂隙帶容易溝通淺層地下水,由于富水性弱,難于形成水害威脅。
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推測井田附近,奧陶灰巖巖溶水水位標高約為590m左右,低于2、3號煤層最低底板標高,因此不會發生奧灰突水問題。該區域水害主要來源于采空區積水。
第三節 巷道布置及施工工藝
2326瓦斯尾巷與2324下順槽平行,之間的距離為6米,巷道布置在3#煤層底板上,使用錨桿錨索支護。巷道斷面規格為凈寬3.6m,凈高2.4 m,凈斷面8.64m2。
工藝流程:開機前準備 掘進機割、裝、運煤 臨時支護 清浮煤 錨網(索)支護 下一個循環。
2326瓦斯尾巷采用一次成巷方法,掘進與支護順序作業。
1.掘進采用掘進機掘進,一次成巷。
2.永久支護為錨桿錨索支護,工作面臨時支護必須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