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6瓦斯尾巷掘進工作面探放水設計說明書
作者:佚名
2011-11-18 21:30
來源:本站原創
探放水設計
第一章 探放水說明書
第一節 積水概況
我礦2326瓦斯尾巷掘進工作面,因與2324采空區距離較近,加之現在正為雨季,為了防止水害的發生,礦方必須高度重視堅持探放水原則。
(1)2326瓦斯尾巷為下山掘進,上鄰2324采空區,正前方為礦邊界,因此積水范圍應在600-650米之間,積水量大約500m³,水壓<0.5Mpa。探水線沿積水線外推80米。
第二節 水文地質
礦井位于華北陸臺沁水盆地的西部邊緣,西臨霍山隆起,區域地層走向北東,北北東向,傾向南東,地層由西向東,從老至新依次出露,由太古界變質巖系,寒武、奧陶碳酸鹽巖類,到含煤地層的海陸交互相沉積,最后接受了第三、四系沉積,大面積的碳酸鹽巖類地層成為區域巖溶地下水的補給區,根據水文地質單元劃分,本區屬于廣勝寺泉域。
廣勝寺泉出露于洪洞縣城北東15km、霍山山麓與平原地區交接處的坡積物中,標高581.6m,出水點集中,該泉1990年以前平均流量為3.91 m3/s,2004年為2.92m3/s,泉域面積1392km2,其中灰巖裸露面積642km2,動態穩定性較差,與大氣降水相關關系不很顯著,年均水溫變化幅度不大,一般在14℃左右。
區域內主要含水層按其含水類型可分為:
(1)松散巖類孔隙水
含水巖組主要由第四系松散沉積的砂卵礫石層組成,主要分布于沁河谷地帶,一般厚20~60m,為農田灌溉及生活用水的含水層,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和周圍部分砂泥巖山區地下水。主要排泄場所是當地地表水系和其周圍的深部含水層。
(2)碎屑巖類裂隙水
含水巖組主要由二疊系山西組、上、下石盒子組砂巖組成,厚約40m左右,泥巖、砂質泥巖、頁巖為隔水層,二疊系上、下石盒子組砂巖裂隙水單位涌水量0.0008~0.472L/s·m,屬弱含水層,山西組砂巖厚8~10 m,單位涌水量0.0005~0.23L/s·m,含水層以風化裂隙和構造裂隙為主,屬弱含水層,補給來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入滲補給,排泄除少部分沿構造破碎帶向深部運動外,其余以沿傾向運動為主,徑流區與排泄區不明顯,由于相對呈層狀,不同層位的含水層各具補給區,構成若干小的含水系統,其間水力聯系較弱。
(3)碎屑巖夾碳酸鹽巖類裂隙水
由石炭系太原組砂巖和3~6層石灰巖組成,厚22m,為區域主要含水層之一,其富水性的強弱取決于裂隙巖溶發育程度。地下水主要有兩個補給來源,首先是依靠大氣降水的補給,其次是依靠上覆含水層地下水的補給。排泄方面,煤系地層分布地區溝谷縱橫,地下水排泄條件尚屬良好,常以泉水形式流出地表,此外在許多情況下,該區地下水沿裂隙、斷層也排向奧陶系石灰巖含水層中。
(4)碳酸鹽巖類巖溶水
本類型含水層組包括自中寒武至奧陶統的一套石灰巖、泥灰巖、白云巖等可溶性巖石,富水性極為不均勻。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地表水和相鄰地區其它含水層地下水的補給。地下水總的徑流方向由北東向西南,區域巖溶水水位標高640~680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