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永煤礦采煤工作面作業規程
敘永煤礦采煤工作面作業規程
采煤工作面名稱:S1214采煤工作面
編 制 人:譚春祥
施 工 隊負 責 人:鄭 彬
生 產 科 長:卓小明
總 工 程 師:何平均
主管生產礦長:謝開建
批準日期:二OO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會 審 意 見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處理意見:
會審單位及人員簽字
生產技術科: 年 月 日
安全通風科: 年 月 日
安全副礦長: 年 月 日
生產副礦長: 年 月 日
總工程師: 年 月 日
礦 長 年 月 日
總工程師批準意見:
年 月 日
目 錄
第一章 概況
第一節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關系
第二節 煤層
第三節 煤層頂底板
第四節 地質構造
第五節 水文地質
第六節 影響回采的其它因素
第七節 儲量及服務
第二章 采煤方法
第一節 巷道布置
第二節 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藝
第三節 地質構造
第四節 采煤設備配置
第三章 頂板控制
第一節 支護設計
第二節 工作面頂板控制
第三節 運輸巷、回風巷及端頭頂板控制
第四節 礦壓觀測
第四章 生產系統
第一節 運輸
第二節 “一通三防”與安全監控
第三節 排水
第四節 供電
第五節 通訊照明
第五章 勞動組織和主要技術指標
第一節 勞動組織
第二節 循環作業
第三節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第六章 煤質管理
第七章 安全技術措施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頂板
第三節 防治水
第四節 爆破
第五節 “一通三防”與安全監控
第六節 運輸
第七節 機電
第七節 其它安全技術措施
第八章 災害應急措施及避災路線
作業規程學習和考試記錄
作業規程補學和考試記錄
作業規程復審意見
第五節 水文地質
該工作面周圍無采空區、老窯水、地表水和鉆孔水,在掘進運輸巷和回風巷過程中未發現有水患影響,該礦井矛口灰巖屬含水層,但位于工作煤層下方,對回采無影響,但在回采過程中,要嚴防構造水對工作面的影響。
第七節 儲量及服務年限
一、工作面工業儲量:
360m×100m×1.1m×1.5T/m3=59400T
二、工作面可采儲量:
59400T×0.97=57618T
三、工作面服務年限:
57618T÷11523.6T/月=5月
第二章 采煤方法
第一節 巷道布置
一、采區設計、采區巷道布置情況:
該工作面屬S12采區,機巷位于+998m水平,風巷位于+1028m水平。
二、工作面運輸巷:
S1214機巷作為工作面運輸巷,該巷全長約388m,巷道斷面規格為2.5m×2.5m,采用梯形架棚支護,主要是為工作面運煤、進風、行人服務。
三、工作面回風巷道:
S1214風巷作為工作面回風巷,該巷全長約470m,巷道斷面規格為2.5m×2.5m,采用梯形架棚支護,主要是為工作面回風、行人、運料服務。
四、開切眼:
S1214工作面開切眼為現工作面安裝機組切眼,切眼寬度為2.6m,高為1.3m( 即煤層高度),安裝機組前采用木支柱支護頂板,安裝機組時更換為單體液壓支柱配合鉸接頂梁支護頂板,主要是為工作面安裝設備、通風服務。
五、溜煤眼:位于S12采區+998m水平區段石門處,主要是為工作面機巷內的煤轉載至S12皮帶運輸機上運出服務。
六、硐室及其它巷道:
位于S12采區+998m區段石門與S12采區人行道之間布置一硐室,采用裸體支護,主要是為工作面的移動變電站、噴霧泵等設備安設服務。
第二節 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藝
一、采煤方法:根據本礦井煤層賦存狀況,結合本工作面機巷、風巷布置情況,選用走向長壁后退式采煤方法,
二、采煤工藝:
(一)落煤方式:工作面采用采煤機落煤;工作面上、下切口采用放炮落煤。
(二)爆破作業
1、爆破條件:
炮眼角度:炮眼與風流方向成80°夾角
循環進度:1.2m
炸藥的種類:二級煤礦乳化炸藥
雷管的型號及段數:1—5段毫秒電雷管
炮眼利用率:100%
炸藥消耗量:1.8Kg/循環
雷管消耗量:6發/循環
2、爆破說明表:
3、嚴格執行“一炮三檢制”和“三人聯鎖放炮制度”,放炮地點及其附近20m內瓦斯濃度達到1%時嚴禁放炮;每次放炮前,詳細檢查放炮母線質量達到規定要求,檢查工作面電器設備,保證無失爆現象;工作面停風、微風時嚴禁放炮;每次放完炮后,必須等15分鐘以上待炮煙散盡后,待瓦檢員檢查瓦斯、由放炮員檢查確認無瞎炮后同意施工后方可作業。
4、放炮警戒:工作面機巷距工作面下切口100m以外、工作面風巷距工作面上切口100m以外由班組長指派專人看守,并設立放炮警戒,放炮時撤出工作面所有人員至工作面機巷100m以外的安全地點,風巷切口放炮時放炮地點位于工作面機巷內距離放炮地點100m以上的安全地點,機巷切口放炮時放炮地點位于工作面機巷內距離放炮地點100m以上的安全地點。放完炮后由班組長親自撤出放炮警戒。
5、工作面鉆眼采用ZM15t(18)型煤電鉆 臺數:2臺 電壓等級:127V
三、工作面正規循環生產能力和服務年限:
W=LShrc=100m×1.2m×1.1m×1.5 t/m3×0.97=192.06t
式中:W:工作面正規循環生產能力,t;
L:工作面平均長度,m;
S:工作面循環進尺,m;
H:工作面設計采高,m;
R:煤的密度,t/m3;
C:工作面采出率,%
第三節 設備配置
一、支柱:
1、DZ14—25/100型外注式單體液壓支柱:最小支撐高度為0.87m,最大支撐高度為1.4m,工作行程為0.53m,工作阻力25噸力,工作面支護用。
2、DZ25—30/100型外注式單體液壓支柱:最小支撐高度為1.7m,最大支撐高度為2.5m,工作行程為0.8m,工作阻力30噸力,工作面機巷、風巷超前支護或工作面垮高處用。
3、SGB630/150C型刮板運輸機:1臺,工作面用。
4、SGB—620/40T刮板運輸機:3臺,機巷轉載用。
5、DSJ80/40/2×40型可伸縮皮帶運輸機:1臺,機巷用。
第三章 頂 板 控 制
第一節 工作面頂板控制
一、正常工作時期頂板支護方式:
1、采面按傾斜開采,采用末排密集支柱切頂、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
2、采用“三、四排”控頂,基本點柱柱距為0.6m,排距為1.2m,工作面機道臨時支護采用1.2m鉸接頂梁鉸和2.2m的∏型鋼梁支護頂板,機道的寬度為1.5m,最大控頂距為5.1m,最小控頂距為3.9m,放頂步距為1.2m。(詳見附圖所示)
3、工作面正常支柱采用DZ14-25/100型單體液壓支柱配合HDJB-1200型金屬鉸接頂梁支護頂板,單體液壓支柱與鉸接頂梁采用懸臂梁的支護方式支設,排柱距要摻成直線,每一行的鉸接頂梁必須鉸接并打好水平楔,鉸梁與支柱的端面距不得大于0.3m。
4、基本支主和密集支柱的迎山角為3-5°。
5、臨時支護:工作面完成一個循環后,新進刀時,采用∏型鋼梁每隔1.2m位于正式支柱第一排支柱中間∏型鋼梁伸向煤壁進行臨時支護,每根∏型鋼梁下支設兩根單體液壓支柱,第一根支柱支設位于正式支柱第一排支柱中間,第二根支柱支設位于第一根支柱向煤壁方向0.6m處,∏型鋼梁距離煤壁0.3m;工作面貼幫支護每隔2m在煤壁側進行支護。
6、密集支柱:
密集支柱為每相鄰兩根末排基本支柱間增設1根單體液壓支柱,新增設的單體液壓支柱采用鉸接頂梁或長不得小于30cm,寬不得小于20cm,厚不得小于5cm的木墊板作為柱帽支護。
在摻新密集支柱時,密集支柱每隔5m留設一安全出口,此安全出口支柱柱距為0.6m,,安全出口必須能使人順利地通過新補的密集支柱,等回完柱后把安全出口支柱補齊。
二、正常工作時期頂板特殊支護方式:
1、工作面若遇垮塌較小的頂板支護時,必須嚴格按作業規程中規定的排柱距支設支柱,頂板空頂的部分必須用材料鉸接牢實至頂板。
2、工作面若遇垮塌較高、面積較大的頂板支護時,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摻設臨時支柱或戧柱等,縮小工作面柱距,頂板空頂的部分必須用材料鉸接牢實至頂板。
三、回柱放頂:
1、采用人工回柱放頂,回柱至少三人一組協同操作,一人回柱,一名有經驗的人員觀察頂板情況,一人運送材料等。回采初期工作面每5-8m設一組從柱,沿傾向按間距為200mm布置,且每組支柱不得少于3根。
2、回柱時采用分段回柱,每段回柱從下往向進行回柱,每組分段長度≮15m,分段地點必須選擇采空區頂板充分垮落、工作面頂板完整、支護可靠、退路暢通的地點。
3、回柱放頂前必須補齊所缺支柱,注液加固15m內范圍的所有支柱,摻好臨時護身支柱,維護好安全退路。
4、工作面采煤機割煤完成一個循環支設好前排支柱和新密柱支柱后,回柱按先采空區側后煤壁側的順序逐根進行,新密集支柱必須超前于舊密集回撤點1-3m。
5、回柱時,先將回柱器掛在回柱地點上方安全牢實的支架上,并栓牢待回支柱,然后回柱人員站在煤壁側距離回柱點上方遠距離卸壓,待頂板垮塌穩定后,迅速取出支柱。
6、為了增強密集支柱的穩定性,防止支柱丟失和卸壓支柱傷人,末排切頂密集支柱必須根根栓繩,即將繩子系于支柱的手柄上,且在交接處要搭接牢實。
7、采面回柱并支護后剩下的多余支柱摻在第二排支柱內側,與第二排支柱間隔0.2m,且摻在正常支柱頂梁下,以便需要用支柱時隨時取用,但不得影響行人、運料等。
8、回柱時,嚴禁其它任何工序與其平行作業,相鄰回柱點之間的距離必須大于15m。
9、遇以下情況時均嚴禁回柱:
A:基本支柱未支設齊。
B:采空區懸頂超過作業規程規定又未采取措施。
C:安全退路不暢通或有人在附近休息時。
D:特殊支護不齊、護身支柱未摻。
四、平行作業的安全距離及有關要求:
采煤機割煤、移溜、支柱可平行作業,采煤機割煤時,距離機組落后15~20m后待把煤出凈后方可移溜,移溜后按作業規程規定的排柱距支設支柱。
五、特殊時期的頂板控制:
(一)工作面初采及初次來壓的頂板控制:
工作面在初采時和工作面初次來壓時,加強工作面排柱距管理,在壓力較大的地段必須加設點柱,并且頂板鉸接頂板要牢實穩固,經常檢查工作面支柱是否有卸壓的情況,每班上班工作前,要逐根支柱加液壓,保證支柱的初撐力。
(二)過斷層及頂板破碎時的頂板控制:
工作面在回采過程中,若遇地質構造或頂板破碎時,支柱柱距相應縮小0.2米,隨時檢查工作面支柱和鉸接頂梁的完好性,若有垮塌的頂板必須及時用材料鉸接牢實至頂板;工作面在割煤時,若遇斷層需破煤層頂板或底板時,工作面內要提前準備好所需用相應高度的支護材料和柱帽、柱鞋等。
(三)工作面末采的頂板控制:
工作面回采要結束時,在結束前,采煤隊要提前準備好工作面所需用的支護材料,在回采完前三天開始對工作面的支柱進行更換出來,在更換支柱時,采用木支柱換出單體液壓支柱的方式,即割煤機每進一個循環時,就用木支柱摻設支柱,在回柱時,先摻好新密集后再回出原老密集的單體液壓支柱。在摻設新密集支柱時,嚴禁同一排支柱有不同類型的支柱控制頂板。
第二節 運輸巷、回風巷及端頭頂板支護
一、工作面運輸巷、回風巷的頂板控制:
(一)工作面運輸巷、回風巷超前支護:
工作面煤壁側往南0-10m段,巷道上、下幫位于原棚架棚梁下方采用11號工字鋼作頂梁,頂梁下每隔0.8m分別支設單體液壓支柱,10-20m段巷道上幫位于原棚架棚梁下方采用11號工字鋼作頂梁,頂梁下每隔0.8m支設單體液壓支柱。超前支護的單體液壓支柱初撐力不得小于50KN。
(二)工作面運輸巷、回風巷加強支護:
1、風巷、機巷維護:
A:回采過程中,必須加強順槽維護,巷道凈高不得低于1.8m,巷道凈斷面不得低于3.0㎡,行人側寬度不得小于0.7m。
B:S1214工作面風巷尾部沿真傾向設置一排擋矸密集,擋矸密集支柱不得少于5根單體液壓支柱。
C:S1214工作面機巷尾部沿真傾向設置一排擋矸密集,擋矸密集支柱不得少于5根單體液壓支柱,在平巷向工作面傾斜方向上布置一條擋矸砂礅,砂礅寬3m,高以鉸牢實至頂板為止。
2、順槽回撤:
A:風巷回撤與工作面密集支柱回撤同步,若工作面特殊情況時不能與密集支柱同步時,最大可遲后0.8m,但與工作面回柱放頂時的距離不得小于2.4m。
B:當頂板壓力小且頂板完整、穩定時,采用人工回撤;當頂板壓力大,頂板破碎松軟時,只能用回柱絞車回撤。
C:回撤前,必須敲幫問頂,找凈危巖活石,摻好臨時護身支柱,維護好安全退路,保證退路安全暢通。
D:在專人看頂板的情況下,用單體支柱托起待回支架的頂梁,人工掏出棚腿柱窩,用回柱器或回柱絞車拉出棚腿,然后人在安全地點遠距離回撤,待頂板冒落穩定后用長柄工具取出頂梁。
E:用回柱絞車回撤時,必須嚴格按《絞車回柱操作規程》有關規定執行。
二、工作面上下端安全出口的支護、管理:
(一)支護形式:
工作面上下端口采用四對八梁抬棚支護,頂梁長為3.6m的∏型鋼梁或11號工字鋼梁,每根頂梁下支設三根單體液壓支柱,同一組的兩根頂梁交錯1.2m,梁間距為0.2m,組間距中對中為0.75m,交替前移步距為1.2m。
(二)質量要求:
在工作面上下端頭超前缺口的斜長為3.0m,高度≮1.1m,深度為≮1.5m,當煤厚≥1.1m時超前缺口的高度為全煤厚,嚴禁破頂、底板;若煤厚﹤1.1m時,必須破底,保證缺口高度≮1.1m。
(三)與其它工序間的銜接關系
缺口放炮與檢修工作間的銜接:在放炮時,工作面及工作面運、回風巷嚴格按放炮有關規定執行,工作面內不得有人與放炮無關的工作。
三、支護材料的使用數量和存放管理:
工作面采高根據煤層賦存穩定的情況下,確定工作面采高為全煤厚,在回采過程中不破頂、底板。
單體液壓支柱、∏型鋼梁及金屬鉸接頂梁等支護材料數量的確定:
1、工作面斜長100m,支柱柱距0.6m,排距1.2m。機、風巷道超前支護單排支護各20m,雙排10m,共計單體液壓支柱76根,∏型鋼梁28根。
2、基本支柱三排:100÷0.6≈166.7根,取167根,167×3=501根。
3、貼幫支柱:100÷2=50根。
4、密集支柱:100÷0.6≈166.7根,取167根,167×2=334根。
5、四對八梁支柱:8×3×2=48根。
6、金屬鉸接梁:100÷0.6≈166.7根,取167根,167×4=668根;臨時支柱:100÷1.2≈83.3根,取84根,84×2=168根;∏型鋼梁:100÷1.2≈83.3根,取84根。
7、備用支護材料:支柱120根,∏型鋼梁12根及金屬鉸接頂梁70根,3.6m長的11號工字鋼梁2根,木料50根,楠竹跳板50塊,50根2.0m長(Ф≥200mm)的坑木支護頂板。
工作面總需要支柱數:1297根;∏型鋼梁:124根;鉸接頂梁:738根;3.6m長的11號工字鋼18根。
工作面所有支柱和鉸接頂梁、∏梁和工字鋼梁,各種規格型號必須統一編號管理,工作面不需用的支柱和工作面被損壞的支柱,必須及時打運出地面存庫檢修待用。
第四章 生 產 系 統
第一節 運 輸
一、運輸設備及運輸方式:
(一)運煤設備及裝載方式:
工作面采用一臺SGB630/150C型刮板運輸機出煤,運輸平巷采用一臺SGB-620/40T型刮板運輸機作為轉載,運輸平巷采用DSJ80/40/2×40型可伸縮皮帶運輸機運煤,石門采用兩臺SGB-620/40T型刮板運輸機作為轉載直運區段煤倉。
(二)輔助運輸設備及運輸方式:
工作面運料采用礦車或平板材料車從S1214工作面回風巷進入工作面內,絞車道采用絞車提升,平巷采用人工推車。
二、移刮板運輸機(工作面和運輸巷等)、皮帶運輸機的方式:
1、移工作面刮板運輸機的方式:
工作面采煤機每次割煤時,遲后于采煤機20m待煤出凈后用單體液壓支柱向煤壁方向推移刮板運輸機0.6m后停止推動。
2、工作面運輸巷移溜:
工作面運輸平巷刮板運輸機安裝總長度不得小于80m,其中至少有50m安設平作為移刮板運輸機過渡用,另不少于30m開始起坡吊掛為轉載至皮帶運輸機服務。當刮板運輸機轉載縮短50m后,待移了皮帶運輸機,緊跟移動刮板運輸機向外50m。
3、工作面運輸巷移皮帶:
工作面運輸巷移皮帶,每當工作面向前推進50m時,皮帶運輸機向外移50m,移皮運輸機時,皮帶運輸機的機頭不動,調節皮帶運輸機的張緊裝置至最小,然后減少皮帶長50m,平巷安設一臺回柱絞車拉皮帶運輸機機尾向外50m為止,然后連接好皮帶,最后調節皮帶運輸機的張緊裝置至規定要求為止。
三、選矸點設置及矸石的運輸:
工作面出煤和運輸平巷運煤時,工作面刮板運輸機司機、平巷刮板運輸機轉載司機要選出工作面出煤時的矸石,選出的矸石要堆碼在巷道較寬的位置,然后利用檢修班時間統一用刮板運輸機和皮帶運輸機至礦車運出至地面。
四、運煤路線:
S1214工作面――S1214工作面運輸平巷――+998區段煤倉――+930煤倉――+930水平運輸大巷――集中軌道上山――主平硐――地面。
五、輔助運輸路線:
地面――主平硐――集中軌道上山――+930水平運輸大巷――S12絞車道――1214工作面回風平巷――工作面。
第二節 “一通三防”與安全監控
一、通風系統:
(一)風量計算:
1、按瓦斯(或二氧化碳)涌出量計算:
Q=100qk=100×1.5×1.6=240m3/min。
式中:q:工作面絕對瓦斯涌出量,1.5m3/min
K:工作面的通風系數,取1.6
2、按工作面每班工作最多人數計算:
Q=4NK=4×29×1.3=150.8 m3/min
式中N:工作面同時工作的最多人數,29人
K:備用系數,取1.3
3、按炸藥量計算:
Q=25A=25×0.9=22.5 m3/min
式中A:一次放炮的最多炸藥消耗量,0.9Kg
4、按工作面溫度計算:
Q=60vs=60×0.5×(3.9+5.1)÷2×1.1=148.5 m3/min
式中S:工作面控頂距斷面積平均值
V:工作面風速,取0.5m/s
5、按風速驗算:
(1)按工作面最低風速驗算最小風量:
Qmin=V小×S大×60=0.15×(5.1×1.1)×60=50.49 m3/min
(2)按工作面最高風速驗算最大風量:
Qmax=V大×S小×60=4×(3.9×1.1)×60=1029.6 m3/min
6、確定工作面實際需要風量:
經風量計算和驗算,結合本礦井相鄰工作面生產的實際情況,要有利的排除工作面上隅角的瓦斯,確定S1214工作面初期風量為250 m3/min,在回采過程中,若需要改變工作面風量再作補充。
(二)通風路線::
1、新鮮風流:地面――主平硐――集中軌道上山――+930運輸大巷――S12采區絞車道――S1214工作面運輸平巷――工作面
2、污風風流:工作面――S1214工作面回風平巷――S12采區人行道――+1064總回風平巷――礦井回風斜井――地面
二、瓦斯防治:
1、瓦斯抽放:因本工作面絕對瓦斯涌出量小,暫未進行瓦斯抽放。
2、工作面冒頂和上隅角、容易發生瓦斯積聚的瓦斯防治和處理方法:
(1)、根據原回采工作面瓦斯分析,主要是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較高,工作面采空區內所積聚的瓦斯積聚至工作面上隅角,當上隅角瓦斯涌出量不大時,可加大工作面進風量,提高工作面風速,必要時用風幛沖散上隅角積存瓦斯。
(2)、消除大面積空頂現象,加強采煤工作面頂板管理,嚴禁頂板超高垮落形成空洞。
(3)、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涌出量較大時,采用FQ№4氣動壓抽式軸流局部通風機排出工作面上隅角的瓦斯。
三、綜合防塵系統
(一)防塵管路系統:
1、風井高位水池――礦井回風斜井――+1064總回風平巷――S12采區人行道――S1214工作面回風平巷和工作面
2、風井高位水池――礦井回風斜井――+1064總回風平巷――S12采區絞車道――S1214工作面運輸平巷
(二)綜合防塵措施:
1.防止礦塵產生
采煤機割煤時采用內、外噴霧;在施工切口爆破時采用水炮泥;在工作面和運輸平巷各轉載點采用噴霧灑水降塵等。
2、定期清掃工作面運輸巷、回風巷的粉塵。
3.通風除塵
它是綜合防塵的措施之一。對于懸浮在空氣中難以沉降的粉塵,采用通風的方法將粉塵排除工作面。
4.隔爆措施
在工作面運輸平巷和回風平巷開口向內分別布置兩組隔爆水袋,運輸平巷和回風平巷距離工作面進回風口不得大于200m處分別布置一組;運輸平巷和回風平巷開口點向工作面方向50-70m處分別布置一組。每組隔爆水袋總水量不得少于900L,隔爆水棚的排間距為1.2m—3.0m,隔爆水棚的棚區長度不得小于30m,首排水棚距工作面的距離必須保持60-200m范圍內。
5.個體防護
加強個體防護,采煤機割煤、刮板運輸機和皮帶運輸機運煤時必須佩戴防塵口罩。
6.組織管理措施
定期對接觸粉塵作業人員進行體檢,對患塵肺病患者必須按國家規定給予治療,療養和調離有害作業崗位。
(三)噴霧和灑水防塵點的設置及有關要求:
1、防塵點的設置:采煤機滾筒附近、工作面刮板運輸機機頭轉載處、平巷刮板運輸機和皮帶運輸機各轉載處、回風平巷內等。
2具體要求:各防塵點在噴霧和灑水時防塵水必須成霧狀防塵;每個防塵點至少安設一組防塵裝置,每組防塵裝置的噴嘴不得少于3個;采煤機運行或刮板、皮帶運輸機運行時,必須打開各點防塵裝置,采煤機或運輸機停止時,關閉各點防塵裝置。
(四)隔絕瓦斯爆炸措施:
1、加強通風管理,防止工作面和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積聚;工作面垮高處,必須采用導風法排出瓦斯。
2、強化瓦斯自動監測與專職檢查,工作面安設瓦電閉鎖裝置,嚴禁瓦斯超限作業。工作面瓦斯濃度嚴格按《煤礦安全規程》第
3、加強對機電設備維護檢查,消滅電氣失爆,落煤前人工截斷回風系統中的設備電源。
4、落實放炮制度,強化炮眼裝填質量和放炮管理。
四、防止煤層自然發火技術措施:
本礦井煤層屬不易自燃煤層,因此,在回采過程中,主要是預防外因火災。
(一)綜合防滅火措施:
1、防火措施:
(1)一切人員要禁止攜帶煙草及點火工具下井。
(2)井下禁止用燈炮取暖和使用電爐。
(3)不準存入汽油、煤油和變壓器油,機械用過的棉絲、紙殼和布頭等要放在蓋嚴的鐵桶內,并定期送出地面處理。
(4)井下采用防爆設備,電動機電煤鉆等電器設備要有過流漏電、短路的綜合保護,電器設備要性能良好,電路敷設要符合要求,避免產生電氣火花發生火災。
(5)嚴禁使用失效結塊、受潮炸藥,嚴格執行打眼、裝藥、放炮的操作規程和爆破說明書的規定,特別是炮眼中煤粉要掏干凈,裝藥量、炮泥長度符合規定,炮泥充填緊密,禁止無封泥或把煤粉當作炮泥。
(6)電氣設備要擺放在散熱條件好的地方,共用電纜不能成堆碼放,必須按規定高度懸掛好,嚴禁雞爪子、羊尾巴、明接頭出現。電器設備停止使用后,一定要斷電。
(7)為了迅速撲滅井下初起的火災,在機電硐室、材料庫等處,要配備有至少2個滅火器和足夠的細砂,并定期檢查滅火器材的質量達到要求。
2、滅火方法:
在盡可能的情況下利用火源附近的砂子、滅火器、巖粉等直接滅火。
(1)、用砂滅火:
當機電硐室電器設備、電纜油料著火時,可用砂子或巖粉去覆蓋,特別是放炮引起的火災,初期可就地用砂埋熄。
(2)、滅火器滅火:
在對電器滅火時,采用干粉滅火器。
(3)、挖出火源:當火源范圍小,人員能夠接近時,可把火源挖除掉。
(二)防滅火要求:
處理井下火災的基本原則:
1、當發生火災時,每個人必須嚴守紀律,服從命令,決不能驚慌失措,盲目行動。最先發現火災的人,根據火災性質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盡力在火災初期將其撲滅,同時迅速向調度值班員匯報火情。
2、將火災內和一旦發現瓦斯煤塵爆炸而受威脅的人員撤離危險區。
3切斷火區電源,防止人員撤退和處理事故中人員觸電和發生瓦斯煤塵爆炸。
4、設專人檢查瓦斯和風流變化,并控制煤塵飛揚,在有爆炸危險時立即撤出人員。
5、積極組織人力、物力控制火勢,直接滅火無效時應采取隔絕滅火法封閉火區。
6、嚴密注視頂板變化,防止因燃燒造成頂板垮落傷人和造成風流風量變化。
機電硐室火災處理中的注意事項:
1、井下機電硐室一般空間小,橡套電纜開關及油脂易燃,火勢發展快,而且在進風巷,如果不及時撲滅就會燒毀設備,煙霧很快順風流蔓延,給采掘工作面造成很大的威脅,對機電硐室的火災要集中一切力量,直接滅火。
2、在處理火災過程中,要切斷電源,最好用砂子、干粉滅火器滅火。如果火災已經擴大,要先隔絕火源,再用直接滅火法滅火。
五、監控系統:
(一)各種監控點的設置及傳感器安裝要求:
探頭T1:安設在S1214風巷距機尾回風口不得大于5m處,隨采面推進移動。
探頭T2:安設在S1214風巷開口點以里10~15m處。
各傳感器安裝位于巷道中,距離棚梁不得大于0.3m,距離棚腿不得小于0.2m,定期檢查傳感器的靈敏,保證傳感器正常監控。
(二)瓦斯傳感器報警、斷電濃度設置:
T1報警濃度為≥1.0%,斷電濃度≥1.5%;T2報警濃度為≥1.0%,斷電濃度≥1.0%。
(三)斷電范圍及恢復送電要求:
當工作面和工作面回風流中瓦斯濃度達到規定的斷電濃度時,能自動斷開工作面和工作面回風側非本質型安全電源;復電時的瓦斯濃度均<1.0%。
(四)采煤機機載瓦斯傳感器:
采煤機機載瓦斯傳感器報警、斷電濃度設置:報警濃度為≥1.0%,斷電濃度≥1.5%,當瓦斯濃度超過1.5%時,能自動斷開采煤機和刮板運輸機的電源,復電時的瓦斯濃度<1.0%,自動恢復采煤機和刮板運輸機的供電電源,采用人工手動啟動采煤機和刮板運輸機。
第三節 排 水
一、水源確定和涌水量:
該工作面在掘進過程中,未發現有較大的水源,在回采過程中,主要水源是支柱的卸壓水、頂底板滴水,水量不大。
二、排水方式:
1、S1214平巷采用型號為BOS12-20.3.0Kw潛水泵機械排水至S12絞車道。
2、排水管用≮2吋的無縫鋼管。
3、臨時水倉布置在距離工作面運輸平巷內下幫側向外30-40m處,臨時水倉至工作面水溝必須暢通,水倉的容積為≮1m3。
4、排水路線:
工作面――臨時水倉(經水泵機械排水)――S12采區絞車道――+930運輸大巷――集中溜煤道――+783水平運輸大巷――主平硐――地面。
第五節 照明、通信和信號
一、照明:+998泵站硐室內安裝不少于2盞防爆型照明燈供硐室內的照明用。
二、通訊:工作面機頭、機尾、+998泵站硐室內分別安設一臺防爆型電話。
三、提升、運輸、轉載信號裝置的種類和用途:
1、信號種類:聲音信號和光信號
2、信號用途:開啟設備和停止運轉設備時能發出聲音和光信號。
3、信號規定:
聲音信號:1表示停 2表示開(向上運行) 3表示開(向下運行) 4表示問鐘 5表示有人在設備范圍內工作完和有人員行走完
光信號:每次聲音信號響起的同時,伴隨著閃紅燈供給操作人員明示。
第五章 勞動組織及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第一節 勞動組織
采用“三八”作業制,即兩采一準,生產班每班進兩刀,每刀進深0.6m,循環進度為1.2m;各班在勞動組合上要求新老兼配,每班至少有兩名技術全面、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職工兼任正、副組長負責該工作面的安全、生產、質量等工作,若工作面遇影響時,由值班隊長負責統一安排現場工作。
第五節 照明、通信和信號
一、照明:+998泵站硐室內安裝不少于2盞防爆型照明燈供硐室內的照明用。
二、通訊:工作面機頭、機尾、+998泵站硐室內分別安設一臺防爆型電話。
三、提升、運輸、轉載信號裝置的種類和用途:
1、信號種類:聲音信號和光信號
2、信號用途:開啟設備和停止運轉設備時能發出聲音和光信號。
3、信號規定:
聲音信號:1表示停 2表示開(向上運行) 3表示開(向下運行) 4表示問鐘 5表示有人在設備范圍內工作完和有人員行走完
光信號:每次聲音信號響起的同時,伴隨著閃紅燈供給操作人員明示。
第五章 勞動組織及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第一節 勞動組織
采用“三八”作業制,即兩采一準,生產班每班進兩刀,每刀進深0.6m,循環進度為1.2m;各班在勞動組合上要求新老兼配,每班至少有兩名技術全面、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職工兼任正、副組長負責該工作面的安全、生產、質量等工作,若工作面遇影響時,由值班隊長負責統一安排現場工作。
第六章 煤 質 管 理
一、煤質指標:
該工作面開采煤層屬C19煤層,全水分為3.7%,灰分為20.14%,揮發分為8.73%,硫分為0.17%,發熱量為25.87兆焦/千克。
二、提高煤質的措施:
1、加強頂板管理,防止發生冒頂、竄矸事故。
2、工作面在正常情況下,嚴格控制采高,嚴禁隨意破頂底板;工作面過斷層時盡量減少破頂、底板。
3、當采面局部出現厚度大于0.5m,長度大于5m的夾矸時利用檢修班時間進行放炮取矸,矸石全部排入采空區。
4、工作面和平巷各轉載司機選矸,直徑大于70mm的矸石選至巷內,利用檢修班時間集中排入采空區或裝車外運,嚴禁進入煤倉。
5、運煤系統各轉載點必須使用噴霧防塵,嚴禁用水管直接向煤炭內加水。
6、工作面運輸平巷內,即時排出多余的水,嚴禁刮板將水帶入煤炭內。
三、提高采出率措施:
1、工作面割煤時,不得隨意留設頂底板煤。
2、出煤時,必須把工作面內(除刮板運輸機段以外)的浮煤出凈,工作面2㎡內平均浮煤厚度不得超過30mm。
3、定期清理運輸平巷內的浮煤。
第七章 安全技術措施
第一節 一般規定
1、每班進班前必須開好班前井口會,了解上班工作情況及存在的問題,講清當班安全注意事項及處理辦法。
2、嚴格執行隊干、班長現場安全質量驗收制度。
3、各工種、工序堅持經常性敲幫問頂工作,找凈危巖活石,對一時無法找下的危巖必須打好可靠的臨時支護后,才準進行作業。
4、各班在工作前及出班前,當班隊干必須對整個工作面范圍進行安全、質量檢查,對不符合要求立即進行整改。
5、回柱嚴格按《操作規程》支柱管理工中的相關內容執行。
6、割煤嚴格執行《操作規程》采煤司機的相關條款執行,大塊煤炭要破碎到直徑小于0.3m方可進入系統。
第二節 頂板管理
1、加強敲幫問頂,找盡危巖活石。
2、強化支護質量,及時補齊所缺支柱,嚴禁使用失效支柱或自動卸載支柱,絞接頂梁在支護時,每相鄰絞梁要用插銷絞好絞梁以形成一個整體支護頂板。
3、摻好臨時支柱,嚴禁空頂作業。
4、加強頂板動態監控,掌握地質構造和頂板壓力規律,及時調整支護措施。
5、嚴格控制采高,防止破壞煤層頂板及煤幫的穩定。
6、及時清除煤壁傘檐,保持煤幫平直,煤壁松軟時必須及時移架至煤壁。
7、保證支柱支護強度,防止因頂板壓力前移而破壞煤壁的完整性。
8、端頭單體支護齊全,機風巷破碎段用斜撐支柱托住上下出口上方巖幫,回撤單體支柱和金屬棚時必須維護好退路,摻好臨時護身支柱。
9、機道內嚴禁行人,凡更換截齒、檢修設備、機頭、機尾清收浮煤等需要進入機道作業時,必須支好臨時支柱后,確認無安全患隱后方可進入機道作業。
10、支柱初撐阻力和端頭面距必須符合要求。
第三節 爆破管理
1、打眼按照《煤礦操作規程》規定執行。
2、裝藥放炮按照《煤礦安全規程》第315~346條規定執行。
3、施工超前安全上下切口放炮時,放炮母線長度不得小于100m,且放炮點必須位于進風巷中。
4、嚴格執行“一炮三檢制”、“三人連鎖放炮制”。
5、放炮前由班長派人在能進入爆破點的所有通道設立警戒,撤出警戒區域內所有作業人員,警戒點必須距爆破地點大于100m。
6、炮前以≮18MPa的泵壓對所有單體進行二次注液,炮后及時扶起倒柱。
7、炮眼充填必須符合《煤礦安全規定》要求,嚴禁反向爆破。
8、放炮前加固附近10m 范圍內的支護,采用坑木和楠竹跳板或舊皮帶將附近20m 范圍內的管線、油缸活柱、電纜槽等機電設備保護好,并經現埸值班隊長檢查符合要求后,方可放炮。
第四節 防治水管理
工作面發現有掛紅、掛汗、空氣變冷、出現霧氣、水叫、頂板淋水加大、頂板來壓、底鼓或產生裂隙出現滲水、水色發渾有嗅味等透水征兆時,必須停止工作,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工作面機巷、風巷和工作面要隨時了解有無水患情況,當發現有異常情況時,人員必須立即撤出工作面,并沿著水災避災路線撤出至地面等待處理,在處理時,要加強對有征兆的地點進行加固。
第五節 機電管理
1、割煤
(1)割煤前割煤司機必須檢查機組部件是否齊全,螺栓是否緊固,操作控制系統是否靈活,油位是否符合要求,排除煤壁及機組運行空間內的各種雜物。
(2)開機前必須發出信號,撤出煤壁側及機組附近5.0m內的無關人員,開啟噴霧冷卻系統,開動采面刮板輸送機。
(3)割煤時牽引速度控制在1.0~1.5m/min范圍內,空機牽引速度不大于4m/min。遇構造或頂板破碎地段,牽引速度不得大于0.5m/min.
(4)割煤司機必須兩人協同作業,隨時注意頂板、煤壁、行走電纜及刮板輸送機運行情況,發現意外立即停機,并通過機組上的閉鎖裝置停止刮板輸送機運轉。
(5)割煤時確保煤壁直、底板平整、不留傘檐,采高符合規定要求。
(6)機組停運、檢修或更換截齒時,必須對機組和刮板輸送機進行停電閉鎖和在停機位置采取護幫護頂,并打開滾筒離合器,并將機組開關打到零位。
(7)割煤前,必須切斷回風流中的所有動力電源。
2、設備檢修及維護見機電專項措施。
3、其它要求
⑴加強對各類設備的維護檢修,做好檢修記錄,確保設備臺臺完好。
⑵各類司機必須持證上崗,每班進班作業前必須對設備狀況進行全面檢查,消滅電氣失爆,嚴禁帶病運行。
⑶各類電氣保護必須齊全,嚴禁隨意短接閉鎖回路。
⑷嚴格執行停送電管理制度,設備檢修嚴禁帶電作業。
第六節 運輸管理
1、絞車提升
⑴風巷打運材料需要用絞車時,要有專人定期檢修,每班使用前要由電鉗工或絞車司機檢查絞車的完好及可靠性,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嚴禁設備帶病運轉;建立健全包機檢查制度,掛牌標明負責人并做好檢修原始記錄。
⑵各類電氣保護、聲光信號必須齊全,安全設施必須可靠,嚴禁隨意短接閉鎖回路。
⑶嚴格執行“行車不行人,行人不行車”的規定。
⑷運輸“四超件”時必須編制專門措施。
⑸絞車司機必須持證上崗,工作時精力集中。
⑹嚴格執行停送電管理制度,設備檢修嚴禁帶電作業。
⑺回柱絞車回柱時,必須嚴格按《絞車回柱操作規程》規定進行。
2、刮板運輸機管理
⑴刮板運輸機安裝完畢,必須經礦機電部門現埸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⑵嚴禁用刮板運輸機運送材料、設備,開動刮板運輸機前司機必須清除刮板運輸機內大塊煤矸,雜物等。
⑶開溜前必須檢查穩柱是否牢固可靠,并發出開溜信號,嚴禁人員搭乘或跨越正在運轉的刮板運輸機,防止斷鏈傷人。
⑷開溜時,司機不準位于刮板運輸機運行方向的正前方,運行過程中,嚴密監視刮板運輸機運行及附近支架情況,發現異常立即停機處理。
⑸移溜前,提前替換風機巷的端頭點柱,人工清凈浮煤,確保底板平整。
⑹機頭、機尾穩柱必須牢固可靠,將機頭段移到位后,立即打牢機頭穩柱,然后依次移溜。
⑺移溜需改換支柱位置時,必須提前摻好替換支柱,嚴禁空頂移溜。
⑻正常情況下,移溜必須滯后機組后滾筒20m進行,移溜時確保SGB630/150C刮板運輸機彎曲度不大于5度,彎曲過渡段長度不小于15m,保證過渡平緩。移溜后必須保證刮板運輸機平、直、穩、溜槽接頭嚴密無錯口,并與順槽刮板運輸機正常搭接。
⑼每班必須要對工面及運輸平巷的刮板運輸機進行浮煤清理,并在每臺轉載刮板運輸機間做一到三個機窩,隨時清理機窩的浮煤,保證機窩內無浮煤影響刮板運輸機的運行。
⑽皮帶運輸機每班必須有專人對皮帶進行浮煤清理,并隨時了解皮帶工作情況,如發現有跑偏時,要及時調整好,現調整皮帶跑偏主要從脫滾的位移程度來進行。保證皮帶在運行中,不得有大量的浮煤跑出皮帶。
3、防止刮板運輸機滑移、上竄處理措施
⑴嚴格控制機頭機尾推進度,確保刮板運輸機成直線。
⑵采面刮板運輸機機頭推移到位后在機巷摻設斜撐支柱托住機頭架,以防止刮板運輸機下滑。
⑶當刮板運輸機出現上竄(下滑)時,立即采用俯斜開采(仰斜開采)手段。使刮板運輸機復位,隨后按機頭機尾同步回采推進。
4、防止刮板運輸機斷鏈措施
⑴檢修人員定期對刮板運輸機檢查、維護,保障刮板運輸機正常運轉。
⑵發現刮板運輸機有異常情況時,必須停機處理后方可繼續作業。
⑶工作人員進班后,先空機開啟刮板運輸機試運轉,檢查刮板運輸機鏈條是否有損壞,螺絲是否齊全牢固,發現問題必須立即處理。
⑷刮板運輸機工作時,要控制好刮板運輸機的負載量,嚴禁超負荷運行。
⑸嚴禁用刮板運輸機打運材料,在特殊情況時必須用刮板運輸機打運行,必須編制措施同意后方可作業。
⑹刮板運輸機開啟時,刮板運輸機司機和其它人員嚴禁正對刮板運輸機的運行方向。
⑺每班作業完出班時,必須要把刮板運輸機上的所有煤、矸等全部出完形成空機運行后方可出班。
⑻刮板運輸機司機出班時必須向下一班刮板運輸機司機交接上班刮板運輸機的運行情況。
第七節 “一通三防”及安全監控
一、“一通三防”
1、加強對通風設施的維護管理,嚴禁損壞通風設施或同時開啟兩道風門。
2、根據不同時期生產需要,及時調整通風系統,優化風量分配。
3、瓦斯檢查員,必須執行瓦斯巡回檢查制度和請示報告制度,并認真填寫瓦斯檢查班報,每次檢查結果記入檢查地點的記錄牌上,做到“三對口”(即原始記錄、記錄牌板、瓦斯日報吻合)。瓦斯檢查員進行瓦斯及二氧化碳濃度檢查。每班至少檢查三次,同時嚴格執行“一炮三檢”和“三人聯鎖放炮制度”,對可能積聚瓦斯的垮高地段等,要每班設點檢查瓦斯,防止瓦斯積聚和超限。
4、瓦斯檢查員要認真執行井下定點手上交班制度,嚴禁空班、漏檢、假檢、誤檢。
5、發現瓦斯超限積聚,瓦斯檢查員必須查明原因進行處理,處理時要有礦山救護隊員或瓦斯檢查員在場,如果當班處理不完,瓦斯檢查員或礦山救護隊員除向調度室匯報外,必須在現場交接班,繼續處理直到完畢。
6、施工人員必須聽從瓦斯檢查員的指揮,若工作面瓦斯濃度達到1%時,嚴禁用電鉆打眼;或瓦斯濃度達到1.5%時,必須立即停止工作、撤出人員、切斷電源進行處理,待瓦斯濃度降至1%以下時方可恢復作業。
7、工作面停風時,由班組長清點人數至S12絞車道新鮮風流中,嚴禁在工作面逗留。
二、安全監測
1、安全監控設備必須定期進行調試、校正。
2、安全監控設備發生故障時,必須及時處理,在處理故障期間瓦檢員加強對工作面范圍內的瓦斯檢查。
3、必須每天檢查安全監控設備及線路是否正常,使用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或便攜式光學甲烷檢測儀與甲烷傳感器進行對照,發現誤差超限時必須及時處理。
4、地面安全監控中心必須實時監控工作面瓦斯濃度變化及被控設備的通、斷電狀態。
第八節 其它安全措施
初 次 放 頂
1、組織措施
⑴、礦成立S1214回采工作面初次放頂安全領導小組。
組 長:曾勇
副組長:陽作雙、何平均、謝開建、萬新強
成 員:生調科、安全科相關人員。
⑵、初次放頂由施工隊跟班隊干負責現場安全工作匯報,強行放頂時現場指揮組長必須親臨現場指揮。
⑶、現場指揮組長在初次放頂期間必須親臨現場指揮,深入現場了解情況及時處理實際問題,確保放頂工作順利進行。
2、初采、初次放頂措施
⑴準備工作完成后,必須經礦有關部門驗收合格后,方可開工。
⑵割煤后及時上齊鉸梁和水平楔作前探梁支護。
⑶采面開第一條幫必須上齊一排支柱和鉸梁,支柱選型合理,確保支柱的初撐力;新上的一排支柱按《作業規程》規定的柱距、排距進行架設,攉煤前認真進行敲幫問頂工作,嚴禁空頂作業。
⑷新上的支柱必須反復多次排盡柱內的空氣,支柱初撐力必須達到100KN/根。
⑸當工作面支柱上齊四排支柱時,開始初次放頂工作,放頂必須由有經驗的老工人組成,每組三人以上,回柱人員要先找好安全退路,且在專人看安全的情況下,方可開始回柱;其回柱間距不少于15m。
⑹初次放頂期間仍按“三、四排控頂,”見四回一的支護方式控制頂板,若頂板懸頂沿工作面走向達2m,傾向達5m時,必須采取打從柱進行加強支護。
⑺當工作面采空區頂板冒落高度超過采高的1.5倍時,經部門驗收合格后,即初次放頂結束。
強 行 放 頂 措 施
1、凡工作面懸頂沿走向達5m,沿傾向達10m時,必須立即停產進行強行放頂。
2、強行放頂炮眼打在2-3排基本支柱之間的頂板上,采用電煤鉆或風鉆打眼,眼深、眼距均為1.5m。
3、強行放頂時,由現場指揮小組組長親自到現場指揮強行放頂工作,警戒距下出口以外不小于100m的安全地點,放炮點并位于新鮮風流中,放炮時必須由班長布崗、撤人、斷電(切斷警戒區內非本安型電源的所有電源)并設置好柵欄和警標、清點人數,并向調度匯報布崗、斷電、撤人以及清點人數后,經調度同意后方可啟爆;放炮要求按“三大規程”中的規定執行,一次聯炮個數不超過20個,每次放炮后必須及時扶起崩倒的支柱,才能繼續強行放頂。
4、每班跟班隊干、班長、安全員必須注意觀察頂板情況,若有大壓預兆,立即撤出人員,待頂板穩定,按先加固支護后再恢復生產的原則安排工作。
第八章 災害應急措施及避災路線
一、人數統計:
工作人員每次入井前,必須經考勤站工作人員檢身并同意入井,交入井證后方可入井,考勤檢身人員要隨時清理好井下的工作人員,必須隨時了解井下工作人員的人數。
二、預防災害事故的措施:
嚴格按2008年敘永煤礦應急救援預安和2008年敘永煤礦災變計劃中的有關規定執行。
三、災害傳報方式:
首先發現事故的人員或班組立即用附近的電話盡快向礦調度室匯報,說明災害地點、性質、陂及范圍,同時事故發現人應采用最快的方法通知災害陂及的面所有人員撤離。
四、自救、互救方式:
1、當發生事故后,若發生瓦斯、煤塵爆炸、火災事故時,受災害影響的所有人員必須立即使用好自救器。
2、所有井下人員必須在接到警報后由本班值班隊長或班組長組織帶領下,按照避災路線撤到地面。
3、現場人員如果估計不能直接撤出災區時,應沉著冷靜的選擇現場所有材料盡可能的躲避到較安全的地點,等待救護人員來搶救。
4、為了防止事故擴大不能盡快的被救援時,受災人員應節約體能采取一切可能的自救措施,等待救護人員的救援,切不可肓目胡亂的避災,以免造成人員傷亡。
5、為了防止沖擊波的傷害,發生事故時要背向沖擊波方向,用濕澡巾保護好面部眼、口、鼻,躺在水溝里。
五、防止災害事故擴大的措施:
1、預防瓦斯事故擴大的措施:
生產過程中,切實遵照《規程 》的規定,充分發動群眾,認真采取防止瓦斯積聚和引燃的措施,瓦斯爆炸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放松警惕,稍加忽視,仍有發生事故的可能性。一旦發生瓦斯爆炸事故,應使其限制在局部地區,并盡可能縮小波及范圍,為此應采取以下措施:
(1)、工作面布置獨立的進、回風系統,消滅違反《規程》的串聯風、擴散通風、循環風。
(2)、通風系統要求簡單、風流穩定、設施牢固可靠、不用的巷道及時回收材料,進行封閉。
(3)、在回采過程中,盡量不丟盲巷。
(4)、風井的防爆門,要經常檢查。保持完好,不得將防爆門抵死。
(5)、按照防塵要求,刮板運輸機轉載點,進行噴霧灑水防塵,定期要對進、回風巷清掃,防止煤塵參與爆炸,回采工作面進、回風巷應設置隔爆水袋,避免瓦斯災害事故擴散波及其它區域造成更大損失.
2、預防煤塵爆炸擴大措施
本工作面所屬煤層為C19煤層,該煤層煤塵無爆炸性。
煤礦生產情況復雜,要完全消滅煤塵爆炸因素是不容易的,因此必須考慮到,一旦發生爆炸,應設法把爆炸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盡量減輕災害的損失。限制煤塵爆炸擴大的措施即為隔爆措施,主要是在S1214工作面運輸巷、回風巷設置巖粉棚和隔爆水袋棚。
巖粉由架設于巷道頂部的巖粉板和框架組成,板上堆積一定的巖粉,當爆炸沖擊波傳來時,巖粉板震翻,巖粉散落下來形成濃厚的不燃巖粉霧,起到阻止爆炸火焰傳播和冷卻滅火的作用。
隔爆水袋是在巷道頂梁下掛設裝有一定水量的水袋,發生爆炸時,爆炸沖擊波使隔爆水袋被破壞而在巷道中形成水霧,可吸收爆炸火焰熱量,又可將小顆粒煤塵粘 結成大顆粒而迅速降落,可以有效地防止爆炸的蔓延。
六、事故搶救:
1、接到事故通知后,立即按災變計劃中《發生重大事故立即召集單位及人員名單》通知相關領導及礦山救護隊,立即到調度室組織搶救,并通知井下所有在波及范圍內的人員撤離。
2、礦井領導和有關人員接到通知后,立即到井口調度室集合,由礦長,總工程師、通風、生產、機電、安監、供應、后勤、救護、保衛、工會及有關業務部門組成救災指揮部和救災執行組,負責災害的搶救和處理工作。
3、指揮部迅速派遣礦山救護隊救護遇險人員及偵察災區,掌握遇險人數、位置、通風設施等的破壞程度,井下救護隊必須不斷地和指揮部取得聯系,指揮長會同有關領導根據了解的情況和事故現場的不同特點,制定出救災實施方案,救護隊長根據救災方案制定行動計劃報救災指揮部批準執行。
4、指揮部根據災情及時下達命令,組織好救災人員、救災物資和設備的準備,組織好醫務、家屬及治安保衛工作。
5、立即通知井口,控制人員入井,通知考勤檢身室、礦燈房,清理礦燈牌和做好下井人員的統計工作。
七、救災的措施:
礦井發生瓦斯爆炸事故后,災區里充滿了爆炸煙霧和有毒有害氣體,只有佩用氧氣呼吸器的救護隊才能進入災區工作,未佩帶氧氣呼吸器的人員, 不能進入災區回風巷中。
1、救護隊要提出救災的完善方案和措施、征得指揮部同意后執行。
2、選擇最短的路線,以最快的速度到達遇險人員最多的地點進行偵察搶救,一般情況下要沿進風方向進入災區,以保護救護隊的戰斗力,減少隊員體力消耗,有利于設立臨時救護基地,如果爆炸后進風巷要垮塌,冒頂和堵塞一時難以清理、維修,也可沿回風方向進入災區。
3、進入災區前,必須切斷通往災區的電源,如進入災區發現電源未切斷。電源設備附近瓦斯濃度達到危險濃度時,則不可盲目在災區拉開關。為了保證安全,一般在離災區較遠,瓦斯濃度小的井下中央配電室或采區變電室停送電。
4、搶救遇險人員是搶救中的主要任務,必須做到有巷必入,本著先救活者,后死者,先重傷;先易后難原則進行。
5、在進入災區偵察時,要帶有干粉滅火器材,發現火災及時撲滅,確認災區沒有火源,不會引起再次爆炸時,即可對災區巷道進行通風。
6、采取一切可能,盡快恢復原有通風系統,大風量排除瓦斯爆炸后產生的煙霧和有毒氣體,有利于搶救遇險人員,減輕遇險人員的中毒程度,消除對井下其他人員的威脅。
7、清除災區巷道的堵塞物。救護隊在偵察災區時,發現通往災區的巷道有垮塌、堵塞,要集中力量進行清理,如果是垮塌、堵塞嚴重,救護隊員在短時間內不能清除時,應考慮其它可能恢復通風救人的可行辦法。同時要恢復堵塞區外的通風,讓不佩帶呼吸器的人員能加強巷道清理修復工作,在此情況下,救護隊員應在現場監護、檢查,并要做好準備,一旦道路打開,立即進入災區救護遇險人員。
8、撲滅爆炸引起的火災:為了搶救遇險人員,防止事故蔓延和擴大,在災區內發現火源,立即撲滅,火勢很大,一時難以撲滅時,應制止火勢向遇險人員所在地點蔓延,尤其千方百計防止火源蔓延到盲巷附近引起瓦斯爆炸,火區內有遇險人員時,應制控制火勢、監測瓦斯、應全力救人。
9、最先到達事故地點的救護隊員,擔負搶救遇險人員和災區偵察任務,在進入災區后發現還有可能救活的遇險者,應迅速救出災區,發現確已犧牲的遇險者,應標明位置繼續向前偵察,偵察時除搶救遇險人員外,還應偵察火源、瓦斯及爆炸點情況,頂板冒落情況、支架、水管、風管、電氣設備、風流方向、災區氣體成份等,做好記錄,供救災指揮部研究全面措施,恢復生產方案。
10、救護隊中,擔負待機任務的救護隊員,待機地點,應選擇離災區最近,有新鮮空氣的地點,待機任務主要是做好緊急救人的準備工作,待機地點,應配有自救器、醫生、護士和抬送擔架人員。
11、恢復通風設施時,首先恢復主要的最容易恢復的通風設施,損壞嚴重,一時難以恢復的通風設施可用臨時設施代替。
12、在搶救事故中,救護隊要隨時與救災指揮部取得聯系。
八、避災路線
1、遇水災避災線路:
⑴工作面發生水災時人員撤離路線:
S1214工作面→S1214風巷→S12人行道、S12絞車道→+1064總回風巷→總回風斜井→地面。
⑵工作面發生火、瓦斯及煤塵災害時人員撤離路線:
S1214工作面→S1214機巷→S12采區絞車道→930m水平運輸大巷→集中軌道上山→主平硐→地面。
⑶工作面發生頂板事故時人員撤離路線:
①冒頂點以外的支護完好安全地點;
②采場以外的機、風巷支護完好的安全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