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deo id="xkmid"><menu id="xkmid"></menu></video>
    <source id="xkmid"><menu id="xkmid"><kbd id="xkmid"></kbd></menu></source>
    <video id="xkmid"></video>

      <b id="xkmid"><tbody id="xkmid"><menu id="xkmid"></menu></tbody></b>
      <u id="xkmid"><small id="xkmid"><kbd id="xkmid"></kbd></small></u>

      <b id="xkmid"></b>
    1. 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網!

      張先塵——矢志礦業誠治學

      作者:田子龍 2024-08-31 08:16 來源:煤礦安全網 張先塵 矢志礦業誠

        一、新人新風新時代,振奮振翅起高飛

        我與礦大的相識,可以說是一種機緣巧合。我一共上了三所大學,解放前,我就讀于重慶大學機電系;解放后,我重新參加高考,去到了唐山工學院采礦系,也就是現在的西南交大;兩年后,由于院系調整,唐山工學院采礦系合并到了中國礦業學院。當時,一起合并的還有北洋大學采礦系、清華大學采礦系等,中國大學所有聞名的采礦系都合并到了中國礦業學院。中國礦業學院在解放前是私立的焦作工學院,解放后由國家接管,從私立轉變為國立,正式更名為中國礦業學院。我與礦大的不解之緣也就由此開始。

        當時,我們國家積極學習蘇聯模式,包括教育改革。1952年,國家開始實行院系調整。院系調整不僅僅是學校不同院系的合并,更是涉及到整個國家的生產、工業、建設、辦學體制等方面。國家在那個時候提出的要求很現實——將教學和生產建設聯系起來。因此,這個階段的辦學是按專業組合管理院校,各個學校的采礦系都合并到了中國礦業學院,可以說,當時的中國礦業學院是中國礦業的主導。

        當時,中國礦業學院的辦學制度主要是以軍事大學、干部學校為參考。在學業方面,學生上課時的教室和座位都是固定的,每位學生還擁有自己的抽屜,自己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在生活方面,學生不僅不用交學費,學校還會發放生活費,可以用“管吃、管住、管穿”來形容。不過,在我就讀時,制度又有所改變,學生沒有這種“享受”了,但可以申請貧困補助,得到一定的生活費。相較之下,未經改革的舊大學學風相對自由散漫,學生上課既沒有固定的教室,在課堂上也不用簽到,更沒有課后作業,學生的思想也較為傳統和滯后。院系調整后,中國礦業學院學生的生活得到了明顯改善。

        二、院系調整初結緣、治煤冶礦定遠志

        1952年院系調整期間,學校還在天津辦學。1953年9月,中國礦業學院天津部分的師生員工及圖書、儀器、設備等順利搬到了北京。當時,校園里除了田地,幾乎什么也沒有。畢業后,我服從工作分配,留在了中國礦業學院任教。

        當時,我們國家對蘇聯的學習還處于起步階段,許多教育計劃只是停留在研究層面,并沒有實施。而且,這個階段還有蘇聯專家在學校進行指導。在天津上課時,蘇聯專家是用俄文講課的,這就需要一位翻譯向我們轉述授課的內容。蘇聯專家主要負責授課和制定教學大綱,課后學校老師便會根據教學內容給同學們出一些思考題,比如給定一個條件,讓你設計如何采礦等,深入指導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啟發。這種教學模式是比較特殊的,也是很有效果的。

        當時,國家在教育層面十分重視專業與工業的對口性。那時的采煤和現在的采煤在定義上迥乎不同,以前的含義廣而淺,但現在的研究專而深。先前流行“礦冶不分家”這一說,也就是采礦和冶金屬于一個系。所以,礦冶系的學生學得比較廣,既要學習礦業專業的知識,還要學習冶金專業的知識,課程壓力比較大。解放后期,采礦和冶金這兩個專業的分開了,但當時的采礦專業和現在的還是不太一樣。那時的采礦專業是一個較為龐大的集合概念,包括了金礦、油礦、煤礦等種類,還包括選礦、采礦、篩選、粗加工等流程。我在唐山上大一時,不僅要學習礦石的相關知識,還要用礦石做一些試管分析。院系調整后,到高年級就開始分專業了。大一大二學習基礎課程,大三則分流至采煤組、采金組、采油組和選礦組。我所在的采煤系也有好幾個專業,包括管理、測量、建井等。

        1955年,國家倡導向科學文化進軍,提出了研究生的教育建設,要求學生大力攻讀副博士,相當于如今的碩士、博士。當時,合并后的研究生教育與現在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也有所不同。剛開始,研究生教育意味著工作分配。學生畢業后,有的是分配當教師,有的是分配當技術員,還會留下一部分作為研究生。研究生是跟著蘇聯專家學習的,學校也相應地安排了俄文的學習課程。在我上研究生時,會遇到一些本科階段沒有學習過,或是深入研究的內容。但現在,以往高級的課程都成了普及的知識,本科生也可以學習概率論、數據分析等課程。

        自從院系調整、蘇聯專家來校指導后,學校認真地根據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改正,比如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研究生指導等,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一步一步地發展。

        研究生畢業后,我選擇留在采煤教研室。學院里還有通風安全教研室、礦山測量教研室等,采煤教研室是較為主要的教研室。當時,采煤教研室共有兩位教授、一位助教和后續來的幾位講師。張新言先生講授采煤概論,我當了他的助教,主要講的也是采煤概論。當然,在教學上不能一概而言,教研室掌管著學習事務,需要兼顧其他課程,除了采煤概論這門課程,我還會按照工作安排輪講其他課程。

        三、北學蘇聯南援越,苦心編纂《采煤學》

        解放后,學校按照蘇聯的教學模式,引進了畢業設計,即結課后學生需完成一份總結性、綜合性的獨立作業,以檢驗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954年,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學院的教師率先試驗完成畢業設計。當時,我們教研室抽選了包括我在內的三名老師。蘇聯專家有許多事情需要做,所以他并不會全過程進行指導,只提供了一份大綱,其他的需要自己查找資料。我的設計是一個礦的開采,最開始是方案設計,再是初步設計,然后是技術設計,以及施工設計。最初的框架是粗略的,需要一步一步細化到可以實施的階段,即施工圖的設計。畢業設計相當于開始的方案設計。由于只有一個大綱,沒有具體的做法,也沒有可借鑒的道路,我們只能盡最大努力設計好條件,畫好每個圖,當時也沒有復印機,全靠自己雙手用透明紙描畫。

        畢業設計完成后,便會上交審查,之后還會統一安排答辯。我們三位老師也將迎來學院有史以來的首次答辯。答辯時,副院長鐘子云、蘇聯專家們都在場。當時沒有投影儀,我們便直接把圖掛在臺上去講,答辯過程像是做報告,匯報完畢后接受領導專家的提問。最后,我的答辯獲得了優良的成績,這也算得上是試點成功了。

        1955年,學生開始按照規定程序完成畢業設計。考慮到畢業設計需要對礦上存在的問題展開深入了解,還涉及很多機密的資料且較不易收集,畢業設計劃分了組別,每個組有一位指導教師,負責六到八個學生,而我擔任的是畢業設計組的組長。

        畢業設計結束以后,我從教研室秘書被提拔為教研室副主任。張新言先生是當時的采煤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1956年初,學校安排了幾位教師學習俄文,我也在其中。俄文的學習屬于拓展學習,那時候的我除了要學習俄文和畫畫,還要負責教學,所以說時間比較緊張。

        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派出援越軍事顧問團,援助越南人民的抗法斗爭。在教育領域,1958年,國家工業部下設了中紀學校,我被調過去當文教專家。我在越南待了一年,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培養教師、檢查礦區、編寫講義。

        1958年開始,以中國礦業學院為主,其他15個學校為輔,共同編寫《采煤學》的新教材。東西方國家對于教材的編寫大有徑庭,西方國家的采煤與商業、工業結合得較為緊密,因此西方大學的采煤專業并沒有固定的教材,課本主要參考大量不同的雜志。而蘇聯在教學方面有一套完整的教材,教學過程是按部就班、一絲不茍的,這種模式也更符合我們國家采煤教育的需求。我國原先的采煤課程是使用美國的一本手冊進行教學的,在理論的分析上較為缺乏,尤其到了解放后,隨著教學體制的改革,教學問題漸漸凸顯出來。教材作為基礎,是教學發展的最低要求。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煤層條件不一樣,采煤技術不一樣,所需的教材也是不同的,因此,本土教材的編寫格外重要。

        《采煤學》這本教材的主編是張新言先生,我是副主編。1959年3月,我從越南回國參與教材初稿的修改。我們希望這本新教材能夠展現煤礦教育領域的新風采,并作為建國十周年的獻禮。時間緊,任務重,最終我們趕在了國慶節之前交稿,特別不容易。第一本采煤學教材就是這樣誕生的。

        四、何不策足據要津,風物長宜放眼量

        2019年是學校建校110周年,作為一名老教師,我有許多心里話想說一說。

        一所學校發展的關鍵在于人——人與成果、人與學術。大學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培養人才,沒有人才便難以發展科學,沒有先進科學便難以推動國家建設。學校應登高望遠、雅量豁然。中國礦業大學的教育,不能局限于學校的前景,更要前瞻整個中國的礦業,著力培養高水平人才。

        在歷史方面,中國礦業大學不僅繼承了焦作工學院的傳統,還保留了北洋交大、唐山工大、清華大學的意氣。中國礦業大學是中國礦業教育的里程碑,我們要研究中國礦業大學校史,也要鉆研中國礦業的歷史。希望在校史館展覽時,我們能夠透過資料看到承載了礦業厚重而雄勁歷史的中國礦業大學。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學校在建設方面需要有這樣的胸懷。中國社會長足進步,礦業發展飛速,學校也應乘時乘勢,大步向前走。學校要想排名高,師資力量得強,就必須要有“大師”。以往的“放羊式教育”有優點,也有弊端。大師的培養并不是像斗蛐蛐般斗出一個王,而是需要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學校也應該把這個當作一件大事。誠然,做好大事會存在重重的阻力,但是我們學校既然以“中國”冠名,就得有承得起這份榮耀的擔當,有破除萬難的勇氣。

        礦大從百余年的光陰里走來,歷經14次搬遷,12次易名,變化的是一個個名字,傳承的卻是一股拼搏進取的礦大精神。“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以此精神與大家共勉。

      煤礦安全網(http://www.ychlsm.com)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礦安全生產網 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2. <video id="xkmid"><menu id="xkmid"></menu></video>
      <source id="xkmid"><menu id="xkmid"><kbd id="xkmid"></kbd></menu></source>
      <video id="xkmid"></video>

        <b id="xkmid"><tbody id="xkmid"><menu id="xkmid"></menu></tbody></b>
        <u id="xkmid"><small id="xkmid"><kbd id="xkmid"></kbd></small></u>

        <b id="xkmid"></b>
      1.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