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系化、系統化推進精益思想指導下的“算賬”文化落實落地中,王莊煤礦緊扣企業發展脈搏,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為目標,加快“數字礦山”建設,以數智賦能管理提質增效。其中,該礦充分發揮地測起點作用,針對采掘工作面過地質異常的地測起點數字化管控這一創新理念,成為該礦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有力注腳。
隨著采掘活動的不斷深入,礦井安全生產受地質構造等影響也逐漸凸顯,如何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提升地質構造的管控能力和安全管理能力,成為該礦亟需解決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該礦針對采掘工作面過地質異常的地測起點數字化管控主要包括起點數字化預測預報和動態數字化過程管控。 為了打好地測“前哨”基礎,做好起點數字化預測預報,該礦圍繞“基礎地質、瓦斯地質、水文地質”平臺建立主線,基于已有地質、瓦斯地質資料進行充分研判,多測點多角度對地質異常進行循環探測,精準預測圈定地質構造的發育形態和影響范圍,結合工作面順槽、切眼標高測量,采用平面加剖面相結合的方法,構建工作面過地質異常區的超前數字化、圖示化三維地質預報,直觀解答地質異常對工作面的影響范圍及影響長度,地質異常初始揭露位置及階段延伸趨勢,整體巖性和膠結狀態等,有效提升了礦井生產過程中地質異常區的管控能力。 除此之外,該礦基于起點數字化預測預報,采用“3+1”融合機制,開展動態數字化預測預報,并通過聯動信息平臺共享數字化信息,與生產、通風、抽采等進行充分研判和聯動響應,實現數字化管控的信息共享共判共治,達到采掘工作面過地質異常的精準管控目的。 該礦地測科推行的‘3+1’融合機制,即“3”為定期寫實測量,實現階段的地質異常的動態預報,動態調整巷道掘進腰線等提供數字化、圖示化指導。“1”為動態寫實測量,為精準安排工作面支架大溜的調整、整備工況的恢復及正軌循環提供直觀的數據支撐。8107工作面H53陷落柱是王莊煤礦綜采工作面通過的面積最大、影響范圍最廣、影響時間最長的陷落柱。工作面最大全斷面揭露石頭共89架,推進長度達到50m。在過此陷落柱期間,該礦地測科基于起點數字化三維預測預報,采用“3+1”融合機制實現工作面過地質構造期間的動態數字化精準管控,有效指導了現場工藝調整,保障了工作面42天時間內安全穩定的通過陷落柱,以及工作面推進過陷落柱后的精準沿煤層底板回采。除此之外,在9103措施巷過陷落柱、9103里風巷聯絡巷過穹窿構造,該礦地測科通過現場循環探測寫實測量,為巷道掘進過地質異常,精確找準目標層位提供了精確的數字化管控指導。 “接下來,我們會將地測起點數字化管控成效進行推廣利用,根據礦井實際將數字化管控向貫通、無導向層掘進、過風橋等特殊節點、重點環節的不斷延展,不斷提升現場變化的數字化管控能力,為礦井安全生產源源不斷地提供數字化、圖示化的‘前哨’指導。”王莊煤礦地測科科長李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