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責、嘲諷、否定、說教、隨意評價、貼標簽、任意打斷,這些語言暴力使人們之間僵硬、隔閡、冷漠。幸運的是上帝送來了一位非暴力天使!他就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
他早年生活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充滿暴力的生活環境促使他去了解是什么讓人們互相傷害,以及什么樣的交流方式有助于矛盾的和平解決。這個愿望引起他對臨床心理學的興趣。1961年,他從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獲得了該專業的博士學位。他的導師是卡爾·羅杰斯。1963年,他創立了非暴力溝通模式。非暴力溝通作為一種交流方式,目前已在世界各地被廣泛地運用到各個層面和各種環境中,幫助預防和解決學校、家庭、商業、醫院、監獄等環境中的矛盾與沖突,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實現高效溝通。
溝通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無處不在,它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是建立人際關系的橋梁,可是有的人并不擅長溝通。比如以下場景:
上級對下級:“你一天到晚遲到,是不是要我送你一個鬧鐘?”同事對同事:“這是安排給你的工作,憑什么交給我?”老師對學生:“作業完成的這么差,不要上學了!”丈夫對妻子:“就你事多,你到底能不能快點啊!”這些都是暴力的言語表達方式。書中提到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出于對生命的愛而希望人們思想和行動的改變,從而有助于生命的健康成長。
大多數人意識不到暴力的語言容易引起別人的痛苦。據作者研究,我們很容易被暴力的情緒掌控。道德批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強人所難是四種暴力的方式。
非暴力溝通, 也被稱作“愛的語言”,適用于各個層面的交流和各種環境,它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幫助,它的運用非常簡單,就是將四個要素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公式:“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
首先,對于觀察是仔細看正在發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說出結果,不帶有情緒和評判。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其次,表達感受,只有更清楚地表達感受,才使溝通更為順暢,當我們說“我覺得”時,常常并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第三,說出需求,一個人如果生氣一定是他的某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批評和指責往往暗含著期待。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求,往往會得到積極的回應。最后,請求幫助,將我們希望他人做什么,具體詳細的提出,只有我們把自己想要的回應講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回應。
非暴力溝通的公式是:“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只有真誠傾聽,獲得反饋,詳細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境界豁然開朗。
我們不妨把非暴力溝通的公式貼在便簽上,當需要開口說話和解決問題時,就能隨時調整表達方式。如果你覺得溝通成了你生活中的障礙,不如試試看看這本書吧。(張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