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安全分析
作者:馬文龍
有一句話說的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道理很樸素,放置于四海而皆準。
這幾年,安全生產工作可以說是“烏云壓城”,聲勢浩大。國家層面的監管理念在創新,公司層面的安全管理機制在不斷完善,各領域安全檢查專項行動前仆后繼,一浪高過一浪。但安全生產事故時有發生、現場違章現象不斷。作為一名基層安全管理人員,首要“靜下心”來分析原因到底出在哪里?
眾所周知,造成安全事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根據我們的經驗和已發生的事故案例,絕大部分的安全生產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的,占到事故的90%以上(工作站位不當、不遵守安全作業規程、不正確佩戴勞動保護用品、設備和工具的使用不當)等等。這里面關鍵點就是當人的不安全行為與物的不安全狀態發生交叉的時候,就是事故發生的時候。今天時間因素,我們主要講一講人的不安全行為。人的不安全行為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消失的行為”一種是“顯現的行為”,“顯現的行為”易于發現,及時制止糾正、改正,就可避免事故發生。但更為關鍵的“消失的行為”才是安全管理的難點和盲點。那么什么是“消失的行為”;員工在看到他們所在區域有管理人員時,他們是否會改變行為,從不安全到安全作出反應,如(調整個人裝備、改變身體姿勢、改變作業方法、改用正確的工具、停止作業等),這些反應通常說明員工知道正確的操作方法,只是沒有去執行。舉個例子:一名作業人員在高空平臺上動火作業,沒有正確懸掛安全帶,當看到安檢人員時,馬上正確懸掛“安全帶”,但檢查人員并沒有看到。那么這種行為即為“消失的不安全行為”。施工人員因檢查人員的出現,在短時間內謀些行為會完全的“消失”。由于消失的很快,檢查人員無從發現,也就談不上糾正和改正。從而為安全生產埋下了隱患。這也正是施工現場違章現象不斷的根本原因之一。
那么找出了“病因”我們就要“對癥下藥”。開出的“藥方”有兩味藥;一、要提高安全認知。什么是安全認知,就是人們在面對風險時,知道該怎么做,包括安全規程、安全常識特別是崗位作業標準。只有安全認知能力提上來了,我們職工的安全意識才能提高。安全專家顧思全說:“缺乏安全認知,職工就會稀里糊涂受傷害。缺乏安全意識,事故就會不請自來”,所以我們要想實現安全生產,就要不斷地提高我們的安全認知。業務培訓是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之一,也是安全生產的基礎保障。只有職工技能素質提升了安全認知到位了,安全作業才能有保障。二、安全心智重塑。簡單的來分析就是人們面對問題時不同的心理反應,從而導致不同的行為方式。我們來分析一下幾種典型的不安全心理。僥幸心理是許多違章人員在行動前的一種重要心態,有這種心理的人,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規程,缺乏安全認知,而多數是“明知故犯”,他們大多數人認為“違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傷人、傷人不一定傷我”。這種僥幸心理的持續“發酵”勢必會引發大量的“消失的不安全行為”。再就是麻痹心理,這種心理在行為上表現為習慣性違章,什么是習慣性違章,就是指常年累月積攢下來的不良作業傳統和工作習慣,違反安全工作規程的行為,并且沒有及時糾正而逐漸固化為常態做法的錯誤行為。存在這樣問題的職工一般都存在這樣的想法;就是一直都這么干也沒出事,關鍵好像還省時省力,時間一長自我認知為就應該這么干,慢慢就會放松警惕。造成現場寧愿冒險作業,也不愿多伸一次手、多走一步路、多張一次口。這也是造成“消失的不安全行為”的另一主因。
以上不管是“安全認知”的匱乏,還是“不安全心理”在作祟,都是造成“消失的不安全行為”的主因。當下我們應深刻的認識到,“消失的不安全行為”最終導致的結果必然是事故。通過分析及“對癥治療”我們要達到的療效就是每名職工都建成“銅墻鐵壁”般的自主“安全意識”,只有這樣我們的安全生產才能長治久安、穩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