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能源棗礦集團蔣莊煤礦:自主研發礦用儀器AI智能收發系統
日前,筆者跟隨山東能源棗礦集團蔣莊煤礦信息監測中心主任趙德偉來到該礦井口信息大廳,參觀他們剛剛建成投用的儀器發放室,看到一排排煥然一新、帶有超大顯示屏的櫥柜整齊排列,正值下井高峰時段,前來領取礦用儀器的職工絡繹不絕。
然而,偌大的井口信息大廳卻看不到一名工作人員。筆者疑惑地問道:“咱礦的儀器發放工為何不見了蹤影?”
趙德偉笑著走到寫有“礦用儀器AI智能收發系統”字樣的屏幕前,刷了一下臉,系統隨即彈出他的姓名、工號等信息,并在右邊屏幕出現光瓦儀、三用儀、四用儀、便攜儀等的選擇對話框。他選擇了自己需要的儀器圖標,點擊確認按鈕后,系統即刻播報“趙德偉,152號柜”,話音剛落,只聽“砰”的一聲,152號柜應聲而開,趙德偉拿出自己需要的儀器,全程僅用10秒鐘。
“現在,礦用儀器AI智能收發系統取代了儀器發放工。當井下人員歸還儀器時,他們只需將自己的面部貼近人臉識別儀下方的識別區域,系統立即播報歸還人姓名及相應的柜門號,對應該儀器的柜門便會自動打開,領用人員將儀器放入相應櫥柜的充電底座上,關閉柜門,完成儀器歸還,整個過程僅需5秒種。”趙德偉說。
據了解,光瓦儀、三用儀、四用儀、便攜儀等是保證煤礦井下安全生產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管理人員、瓦檢員、安監員以及具有特殊工種的人員下井時必須攜帶這些礦用儀器。以往,該礦下井人員在井口領取或歸還礦用儀器時,需要儀器發放工查找、登記并監測儀器的使用狀態,領取一臺礦用儀器平均需要1.5分鐘。
“以前,我們每個班至少2個人,一人操作電腦,另一人為礦工師傅們拿各類儀器,特別是在上下井高峰時段,領取歸還儀器的人員常常排起長隊,使我們手忙腳亂,效率還很低。”干了20余年儀器發放工作的鐘紅軍說。礦用儀器AI智能收發系統上崗后,鐘紅軍欣喜不已。
據介紹,這套由蔣莊煤礦信息監測中心應用AI人臉識別、智能鎖、傳感器、觸摸屏等先進技術自主研發,集智能識別、領取、歸還、監測等功能于一體的系統,不僅將鐘紅軍和她的同事們解放出來,還實現了儀器發放室的無人值守,工作效率翻倍提高。
“功能如此強大,造價一定不菲吧?”筆者問道。
趙德偉介紹,這套系統除了采購櫥柜等相關設備產生一些費用外,其核心軟件和系統全部由該礦自主研發,節約了30萬元的成本。
不僅如此,以往無論是發放或歸還礦用儀器僅設有1個窗口,而此次升級改造共投入7套礦用儀器AI智能收發識別模塊,相當于開辟了7個窗口,可讓7名職工同時領取,大大提高了儀器收發效率。該系統還能實時監測各類儀器的使用狀態,根據用電情況,實現充滿電后自動斷電功能。在儀器出現損壞或需要維修時,領用人員點擊報修按鈕,系統便會自動反饋給維修人員,維修人員收到信息就會立即對其進行維修。
“我們充分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技術,打造少人化、智能化礦井。該系統投入使用后,我們不僅大大提高了礦用儀器的收發效率,還進一步將儀器收發人員解放出來,這也讓我們離智慧礦山又近了一步。”該礦礦長張培龍說。(尹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