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榆林治沙精神陜煤北移精神之我見
身處陜北地區的陜煤企業,目前正在蓬勃發展,這不僅成就了陜煤集團的發展,更促進了榆林地區的發展,這些企業既是陜煤北移精神的產物,也身處榆林毛烏素沙漠邊緣,身受榆林治沙精神的熏陶,更有延安精神延續,本文淺談這三種精神關系,探索對企業的啟示。
一、什么是延安精神、榆林治沙精神、陜煤北移精神
延安精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榆林治沙精神:不畏艱難、敢于斗爭、矢志不渝、開拓創新。
陜煤北移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爭創一流的敬業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和團結進取的協作精神。
二、延安精神、榆林治沙精神、陜煤北移精神之間的關系
延安精神是紅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中國共產黨創造的一種革命精神。從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在這里領導、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誕生了毛澤東思想,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石。
榆林治沙精神是榆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惡劣自然環境的斗爭史,是陜北的土特產,是陜北精神的一種,也是榆林人民在歲月變遷中對延安精神的繼承和發展。
陜煤北移精神是陜煤面對關中煤炭資源枯竭,轉戰陜北的一次戰略轉移,也是企業發展與自然資源的斗爭史。陜煤北移精神是陜煤集團的特產,是陜煤精神的一種,也是陜煤人用實際行動發展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榆林治沙精神、陜煤北移精神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畏艱難,開拓創新的精神。
延安精神的本質是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榆林治沙精神的本質是為榆林人民服務,陜煤北移精神本質是一切為了職工,他們的本質都是為人民服務。
延安精神比較明顯的標志是毛澤東同志寫的十個沒有:“這里(延安)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花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摩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
榆林治沙精神的標志就是毛烏素沙漠從地球上消失,告別“流沙”時代。
陜煤北移精神的標志就是陜煤集團在陜北站穩腳跟,檸條塔公司、紅柳林公司、張家峁公司、小保當公司、曹家灘公司等的成長。
這三種精神的標志都是一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延安精神是榆林治沙精神、陜煤北移精神的根。榆林治沙精神、陜煤北移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地方延續。
三、這種精神對我們的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講到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如果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基、紅色革命文化是靈魂,那么,榆林治沙精神和陜煤北移精神就是血肉。
這種精神對個人的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中講到,上山下鄉的經歷對我們影晌是相當深的,形成了一種情結叫“黃土情結”。在遇到困難時想到這些,就會感到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來選擇,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關鍵是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否則,環境再好照樣會走錯路。
榆林治沙精神的代表人物石光銀,1984年初,國家鼓勵個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出臺后,石光銀敢為人先,毫不猶豫地帶領妻兒,把家搬到沙區,和鄉政府簽訂了承包治沙3000畝的合同,成為全國農民承包治沙的第一人。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治理荒沙、堿灘22.8萬畝,累計植樹4000多萬株(叢),在毛烏素沙漠的南緣,營造了百余里長、幾十里寬的綠色生態屏障。石光銀同志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200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他還被聯合國邀請出席防治荒漠化會議,介紹治沙經驗,并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世界優秀林農獎”,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這種精神對企業的啟示:
陜煤集團成立15年來,一大批胸懷大局的陜煤人講政治、敢擔當,響應陜煤號召,放棄關中地區優越舒適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轉戰陜北,開疆拓土,建功立業,經過不懈奮斗和拼搏,克服重重困難建成了一批大型煤炭和煤化工項目,使陜煤集團成功實現了戰略北移。
2005年5月,一群北移人沿著滾滾的黃河水一路北上,途中選擇了在檸條塔落戶扎根。寒來暑往,四季更迭,他們戰嚴寒斗酷暑與檸條一同生長。經過十五年奮斗,一座嶄新的現代化礦井屹立在了煤海之巔,形成了“高大上”的精神品質,助力檸條塔這艘航母在新時代的征程一路高歌猛進,創造出更輝煌的奇跡。
總而言之,延安精神、榆林治沙精神、陜煤北移精神是身處陜北地區陜煤企業的魂,激發這些國有企業和企業人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