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集團常村煤礦:綜掘隊司機隨身帶尺
潞安集團常村煤礦精心護佑“常村煤”品牌,在煤質把控上下足功夫。
劉忠義是綜掘1.1隊的一名機組司機,在他的工裝口袋里,總是裝有一把鋼卷尺。原來,為了保證煤質,常村煤礦規定“各采掘工作面必須嚴格控制采高,根據支架型號,最高要小于等于3.4米,正負誤差100毫米;嚴禁超高割矸,嚴禁留頂底煤回采”。為此,綜掘1.1隊給每名機組司機都配發了一把鋼卷尺,在掘進過程中,機組司機會隨時拿出鋼卷尺測量巷道高低,避免割頂挖底,從源頭上提升毛煤質量,減輕入洗負擔。
劉忠義說:“現在這種形勢,對待煤質的問題誰也不敢‘含糊’,摒棄了‘差不多’思想,弦繃得更緊了。”
綜采工作面煤幫上的工作支護材料,也很容易混入煤流中,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便于責任追究,該礦對井下綜采工作面的支護材料按照綜采一隊紅色、綜采二隊藍色、綜采預備隊黃色的方式,給支護材料刷上不同顏色的漆。
常村煤礦生產調度指揮中心副主任趙江潮說:“一旦在皮帶上發現了鐵器,可通過顏色來辨別是哪個單位的,以此作為考核依據進行責任追究。責任輕的,扣單位績效考核分;嚴重的,將上升到煤質事故進行分析,按照過失、嚴重‘三違’等處理。”
同時,該礦在全礦范圍內建立起了由各相關單位組成的煤質網絡,每個單位作為一個網點,每個網點成員由單位負責人和各班的班長組成,由單位負責人對網點總負責。在各生產隊組,每班都有一名煤質網員,負責監督檢查本單位煤質規定、措施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匯報,并責令當事人整改。
采訪中,職工談論最多,也是筆者感受最深的話題,就是煤質管理重在過程,由事后控制變為事中控制,追求動態達標,從源頭上使煤質管理無漏洞、無盲區、有成效。
為滿足市場需求,該礦開展技術創新,運用“無源在線灰分儀”,通過高靈敏度的γ射線探測器計算灰分數值,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成立對標管理工作組織機構,結合具體工作,把開展對標管理與全年煤質指標完成相結合,找差距,提質效。通過加強綜放工作面放煤管理,嚴格執行后溜放煤見矸即停等規定。
盡管措施不少,但遇到地質條件十分惡劣時,如何洗出好煤,還得下功夫。
“這幾天的煤,一會兒矸多,一會兒水大,特別難控制,稍微不留神,就超標了。” 洗煤廠主洗車間主洗一班班長張偉說。只見他一會兒調調風壓,一會兒拿起探桿,探測一下介質的水位,龐大的跳汰機上,他一刻也閑不著。
張偉說:“保證煤質是分內工作,而且煤質好壞與自己的獎金也直接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