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口煤業:“新基建”為智慧礦山添砝碼
自助刷卡、自動驗證信息、自動提取重量、自動沖洗……近日,在山東能源淄礦集團唐口煤業公司自動過磅終端前,從江蘇遠道而來的客戶李經理,體驗了一把“自助式”過磅服務。
“去年來買煤時,還沒有這么先進的設備。僅過去了半年的時間,只需要一張IC卡,就能暢通無阻。”李經理感慨地說。為提高煤炭發運效率和服務質量,該公司在煤炭發運出入口,安裝了無人值守自動過磅的ATM終端,實現了客戶自助刷卡、車輛信息智能管理等。而這僅是該公司打造“智慧礦山”的一個縮影。
加大“新基建”力度
打造智慧礦山管理系統
今年以來,唐口煤業公司加快“智慧礦山”建設步伐,在實現智能化生產的基礎上,深入推進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加大“新基建”力度,逐步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企業管理當中,著力打造智慧礦山管理系統平臺。
“我們按照加大‘新基建’工程的總體思路,投入200余萬元,打造了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為紐帶,以11個子系統信息無縫共享與協作為重點的‘智能控制中心’,初步形成了智慧礦山管理系統平臺的雛形。”唐口煤業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馬忠德說。
隨著該公司井下生產戰線的延長,施工地點逐步增多,圖紙更新較為頻繁,各單位需到地測部核對施工地點變化才能完成更新。針對這一問題,該公司創新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在協同辦公上,綜合GIS、龍軟等制圖技術,打造了集技術、機電、通防、地測等專業于一體的在線協同制圖與管圖平臺,構建起GIS“一張圖”協同管理系統,實現了安全信息集成共享、業務協同一體化管理。
“原來更新一下通風系統圖,要往地測部跑好幾趟。現在好了,只需點擊鼠標就可完成施工地點更新,整個過程不到1分鐘。”該公司通風防塵部部長牛俊國說。
談到大數據技術應用的效果,該公司生產服務隊隊長葛德志最有感觸,以往向井下運輸物料,僅是簽字、領料、領礦車就要消耗不少時間,物料下井后還要專門派人跟送。“現在好了,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知道物料運送到了什么位置,不用擔心送錯地方。簽字、領料也是網上辦公,省去了不少時間。”葛德志說。
為提供更方便的輔助運輸服務,該公司依托大數據管理,成立了“一站式”物流中心,引進國內首個精準定位智能化調度系統。“車輛實時定位精度達到0.5米以內,車輛調度精準率與周轉率較之前分別提高了16.7%和21.4%,同時減少了4名車輛統計調度人員。”該公司運搬工區區長山耀斌說。
升級改造信息系統
實現關鍵崗位無人值守
新技術、新設備的不斷推廣應用,對信息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該公司升級改造了礦區工業以太環網和無線通信系統,形成一級節點為萬兆交換設備、二級節點為千兆交換設備的工業環網系統和4G無線通信系統相結合的傳輸架構,為智慧礦山建設鋪設了信息化“高速公路”。
信息系統的進一步完善,讓大數據技術應用如虎添翼,也為該公司更多關鍵崗位實現無人值守奠定了基礎。
唐口煤業公司通過增設遠程控制站、聲光報警系統、通信網絡轉換器等,率先將主提升、南副井提升系統集成至本部副井控制室,實現了“萬米遠程駕駛”功能。同時,該公司將井下各皮帶機子系統的控制整合至集控平臺,集中控制6部不同系統、總運距超過1.1萬米的大型皮帶機,實現了地面集控室對各部皮帶機運行狀態的智能控制,累計減員55人。
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不僅僅體現在生產輔助上,在安全管理上同樣適用。
“井下人員精確定位系統采用國際最先進的傳輸技術和無線測距定位技術,巡檢周期不超4.5秒。該系統可以接入安全監測、應急廣播等其他子系統,最終通過數據倉庫實現應急聯動。”該公司信息中心主任朱禮建說。目前,該系統已順利完成調試并投入運行,系統靜態定位精度誤差為0.1米至0.2米,實現了入井人員目標精確定位跟蹤、報警求助、預警救援、考勤統計、歷史數據記錄查詢等各項功能。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加大‘新基建’工作力度,進一步融合各系統模塊,實現數據的集中處理,最終實現礦井全部圖層化管理、實時動態可視化管理、智慧生產調控、智慧技術保障、智慧決策為一體的智能管理系統。”馬忠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