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白建莊礦業:讀《遠方的霓虹》有感
作為一個讀書愛好者,從劉慶邦的《神木》、《礦工男女》,到李佩甫的《生命冊》,再到陜西本土作家陳彥的《裝臺》,亞東的《陜北煤老板》,《風起毛烏素》、《煤礦子弟》,在煤礦工作這六七年,關于小說也看了不少,要說最中意的,還算是這邱布銀先生的這本《遠方的霓虹》。
初看完小說,感覺跟路遙老師的《人生》似乎有幾番相似之處,同樣是一部謳歌農村青年追逐夢想的勵志小說,同樣的高加林和高大山,同樣的劉巧珍和韓曉燕,但看完第二遍,感覺作者想帶給讀者的,遠非印證“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這句話,而是一部深刻反映當代愛情、婚姻、家庭、官場現狀的現實小說。
小說背景取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陜南農村,主人公高大山從小身患惡疾,家庭貧窮,但他不屈不撓、刻苦讀書,在那個年代,能考上中專無疑于鯉魚躍龍門,而高大山正是憑借堅強的意志,在獲得優異學習成績的同時,也獲得了韓曉燕的芳心。
或者,對于高大山來說,他是幸運的,雖然因為家庭原因,在學校里略顯孤獨,不太和別人交往,然而,曉燕卻從沒有低眼看她,看著大山一天消瘦下去,偷偷的在他桌兜里放吃的,讓高大山少年的心頓生漣漪。
特別是書中曉燕第一次去大山家里,面對一個光鮮亮麗的女子的到來,大山娘不知道該如何招呼,讓進屋吧,屋里亂糟糟的,昨天剛下場雨,收割的麥子無處存放,暫時碼放在屋里,只有一個過人的過道,地上全是散落的麥穗,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大家都瓷眼看著曉燕,嘴里哼哼唧唧,不知如何是好...
種種細節的反襯,一個漂亮懂事、有情有意的韓曉燕,在讀者眼中躍然紙上,然而,隨著大山考上中專的離去,她的心也似乎全部被掏空,從別人的只言片語中,她變得患得患失,她害怕或者擔心大山的移情別戀。一個叫張嵐的城里女孩對大山展開了猛烈的追求,而她這邊,一個公安局長的兒子對她更是糾纏不休。其實,他們彼此是深愛對方的,但隨著二人誤會的不斷增大,一段原本美好的愛情也隨著二人的意氣用事而戛然而止。
婚后的彼此并不幸福,曉燕由于賭氣嫁給了一個自己并不愛的人,加之對方的背叛,最終也只能匆匆離婚;而大山雖然有了正式工作,脫離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命運,但小科員的收入畢竟是微薄的,沒有屬于自己的房子,長期寄宿于女方干部家庭中,寄人籬下的感覺,生活中諸多不便,夫妻矛盾日益顯現。特別是自己的岳父由于私人生活作風問題,被從區委書記撤職之后,原本復雜的同事關系變的更加復雜,他想離開,但別無選擇,他想用工作業績向大家證明自己并是不靠走關系而獲得這份工作,辛辛苦苦繼續三年,原本屬于自己的“副主任”的職位卻花落他人,官場暗流、明爭暗斗,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終,他選擇了回鄉創業...
路遙說過:生活啊,生活!有時候它把現實變成了夢想,有時候它又把夢想變成了現實。
從高大山身上,我們看見了他不甘平庸、不甘貧窮,不斷向命運挑戰的一面。然而,現實與理想之間產生強烈的反差,也形成了他矛盾復雜的性格特征。縱觀他的人生,總是充滿跌宕起伏,不斷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后得到,而高大山也在其中品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或者說,高大山的一生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從農村到城市,再從城市到農村,城市的霓虹只具備召喚的力量,無法使主人公落地生根,而當他在城市混出一番天地之時,也是霓虹消失之時,另一道霓虹卻在故鄉的群山間冉冉升起...
罷讀文章,掩卷沉思,但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堅守自己心中的那份霓虹,讓夢想永遠守望霓虹。(劉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