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能手“霍大拿”
創新能手“霍大拿”
正值初夏,十一點鐘的太陽也是夠毒辣的,在九龍礦的制修科大院里,職工們依舊掛著臉上的汗水忙碌著。其中,一個小伙子蹲在地上仔細的研究著什么,時而還比劃比劃,臉上的汗珠也顧不得擦拭,安全帽下嚴肅的表情帶著疑惑,黝黑的皮膚與明媚的陽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個小伙兒就是九龍礦一掘進區創新小能手霍俊小。
霍俊小是一個肯吃苦、肯鉆研,非常有上進心的人。自2007年12月參加工作至今,從一個普通修理工到機電組長、設備網員到現在一掘進區工長,十三年的礦工生涯里,練就了一身本領。這次,他在進行日常發放物料時,無意間聽到職工說起,在井下綜掘機橋式皮帶搭接皮帶緩沖架運輸過程中,每班都需要拖皮帶機尾緩沖架向前掘進,皮帶機尾緩沖架高度低拖拽式不方便,且機尾清理不便,時常造成皮帶跑偏,磨損皮帶現象,于是,他就想方設法設計一套皮帶機尾緩沖架增高裝置,這就出現文章開頭那一幕。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深入井下查看實際情況,利用閑暇時間畫圖、設計,再到制修大院研究,本著簡單方便、省工、省時、又節省成本的原則,利用廢舊皮帶機尾緩沖架將鋼梁固定鐵墩去掉后,安裝到現有鋼梁固定鐵墩上,經過反復試驗和使用,加工制作了皮帶機尾緩沖架增高裝置。該裝置制作簡單,在拖機尾和清理機尾淤煤時更加方便、省事,節約成本萬余元,為小巷安全運輸提供了保障。
在“四效管理”活動中,他更是積極參與其中,在日常工作中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了創新。由于井下地面潮濕,錨索長時間在地上存放會生銹,而且碼放不集中,容易造成物料埋壓、丟失的現象。他反復研究,利用廢舊80mm扁鐵焊接成三排掛鉤,頂部打眼固定在幫錨桿上,將錨索分三排懸掛在錨索放置架上。這樣創新制做的錨索放置架,安裝方便,在放置錨索時既能擺放整齊又與地面保持相對距離,防止了受潮生銹和丟失,保證了材料的高效使用。
他就是這樣一個肯動腦筋、肯下功夫的人。慢慢的,“霍大拿”的稱號開始在廠區傳開。每當別人問起他這么多創新是怎么做到的,他總是哈哈一笑說:“我只是做了別人想做,沒有做的事情”。(通訊員董浩韓金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