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安全生產關——記永煤公司退役軍人常智龍
把好安全生產關——記永煤公司退役軍人常智龍
□ 通訊員丁廉潔 秦海濤
“嘀噠噠嘀嘀嘀噠……”
7月30日22時50分,永煤公司新橋煤礦夜班通勤火車上,通風隊瓦斯檢查工常智龍和宋仁義正在車廂內討論夜班分工,這時從常智龍口袋里突然傳來軍隊的沖鋒號聲,令人感到新奇。
常智龍拿出手機接通,沖鋒號聲才停下。掛了電話,常智龍告訴筆者:“退伍之后,這個鈴聲一直‘陪著我’,我專門把它設置成我們隊同事們的電話鈴聲,‘沖鋒號’一響就說明有任務。今天安排我到井下密閉檢查點檢查。”
體型偏瘦、眼睛炯炯有神的常智龍,曾是蘭州二十一集團軍某部的一名野戰步兵。1999年,他從部隊復轉,輾轉各地,靠打工維持生計。2007年,他來到新橋煤礦通風隊,干了7年的風筒工、2年的測風工,后來干設施、跑瓦檢……
軍隊大熔爐里煅造出的韌性、靈性和剛性讓他敢于直面挑戰。2009年,當他第一次面對井下通風作業時,那顆年輕的心仿佛一下子沒了方向。糾結過后他暗暗告訴自己:“我是軍人,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絕不能當工作的逃兵,一定要干出個樣子!”一切都要從頭學起,一切從點滴學起,他把技能訓練當作部隊的基本功訓練。他“啃下”《井下風筒規程》《測風技能》……“消化”作業標準,“吸收”不斷變化的作業模式,他結合工作實際,按圖索驥,以規章為綱,深耕細作地找到風筒作業環節的制定依據、標準要求等,并分門別類地做好筆記,向老師傅們請教,很快就成為了風筒工的一名技術能手,把風筒整理的平直、無破口、無漏風,曾受到安監局領導的好評。經過兩年的工作經驗和不斷學習,他不僅保障了礦井通風的安全,還探索出風筒異徑加工,自動倒臺工藝,完成了由“橄欖綠”到“煤黑子”的蛻變。
軍人素質、黨員標簽,使常智龍堅持以身作則,遇到困難就沖在前面。2018年6月,當他得知隊里瓦檢員人員不足,影響區隊整體工作進展。他主動找到隊長,申請調到瓦檢班。當被問到為什么別人都不愿意跑瓦檢你愿意時,他告訴隊長:“當兵三年,我們野戰步兵每天都要背著30斤的裝備跑25公里越野,跑瓦檢我體力充足。”
翻看通風隊的考勤表,常智龍在瓦檢班的出勤率是數一數二的,別人不愿意上夜班,他上。井下二區域瓦斯檢查點多,路程遠,測量瓦斯難度很大,很多人都不愿意去。他主動要求到那里去,他說:“有困難的地方就是我的崗位,就是我的戰場。”
在日常的瓦斯檢查工作中,他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和礦上的瓦斯檢查制度,仔細檢查瓦斯濃度,1個班下來,2次上山,5公里路程,23個瓦斯探頭,34個瓦斯排版,306次測量……一年在井下行走1825多公里,常智龍常常告誡自己,瓦斯測量關系到礦井的安全,為此他每個班都會選在瓦斯測量難度大和位置偏遠的地方檢查。
在通風隊,常智龍還被職工們親切稱為“多面手”,那是因為他不僅是一個責任心極強的人,而且還是一個砌墻高手,井下砌密閉、砌風門、測瓦斯樣樣都能拿得出手,在砌密閉墻的過程中,他通過不斷的摸索和積累經驗,自己獨創砌墻的方式不僅解決了砌墻不實、漏風、跑風的現象,而且更穩固了。
從手握鋼槍保衛國家的部隊軍人到檢測瓦斯守護煤礦安全的礦工,他把把軍人的優良作風帶到崗位,用忠誠和奉獻在煤海深處續寫軍人的風采。由于安全生產工作業績突出,被河南能源評為2010年度“優秀班長”,他本人還因經常年如一日的扶助已故戰友的母親和孩子,當年還被評為“感動河南能源十大人物”;2012年被授予“商丘市青年五四獎章”,2018年度公司“優秀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