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西南煤海第一“劍”——記貴州能化發耳煤業公司智能機械化建設團隊
作者:煤礦安全網
2018-07-18 09:36
來源:煤礦安全網
“填補了西南地區智能化采煤的空白”;“開創了貴州省采煤工作面‘無人駕駛’的先河,在貴州煤炭開采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10多批次、千余人學習觀摩……從今年5月26日到6月底,《光明網》《中國煤炭報》《中國煤炭網》《貴州日報》以及貴州電視臺等數十家主流媒體和各界人士把目光聚焦到座落于烏蒙山下的貴州能化發耳煤業公司。
從“傳統作業”到“智能領航”,從“不敢想”到“想不到”,貴州能化發耳煤業公司歷時9個月的鏖戰,用大無畏的氣慨和責任擔當,建成西南地區四省一市唯一智能機械化綜采工作面,改寫了貴州煤炭開采歷史。
這一輝煌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一個團隊的艱辛付出,他們就是貴州能化發耳煤業公司智能機械化建設團隊。
7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黨組書記寧吉喆到該公司調研智能機械化建設時說:“這是一支講奉獻、敢擔當的隊伍!”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
任務艱巨、責任重大。2017年5月,貴州省召開能源工業轉型升級發展大會,時任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現任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要求,加快研制符合貴州煤炭賦存特點的機械化裝備,聯合開展煤礦機械化智能化技術攻關,建設一批協同控制智能化井群、一體化控制的智能化礦井。
六盤水市時不我待,于2個月后,將發耳煤業公司31004工作面定為智能機械化升級改造試點之一,務必于2018年5月底前達到投產驗收要求。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與集團公司本部礦井相比,貴州區域煤礦大都為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地質結構極其復雜,開采難度相對較大,想在這種條件下實現智能機械化開采無疑是癡人說夢。在西南地區沒有先例,國內也只有少數條件好的礦井實現了工作面的智能化生產,既無成功的經驗借鑒,也無相關資料可查。
“貴州如此復雜的地質條件能不能搞智能機械化?說心里話,我們是外鄉人過河——心里沒底。”貴州能化副總經理崔相杰說。
“世上本無路”。貴州能化兩級公司機電、采煤等專業的10余名專業人員組成了智能機械化建設團隊,開啟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新征程。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團隊,在做了大量調研工作后,他們很快就意識到了此項工作的艱巨性,決定走出去,開闊一下視野,借鑒兄弟單位的先進經驗。
崔相杰帶著團隊成員遠赴山東濱湖煤礦智能機械化采煤工作面進行現場觀摩學習,開拓眼界,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
“濱湖煤礦的地質條件也不怎么好,和我們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他們能搞智能機械化采煤工作面,我們為什么不能?”在學習回來的途中,崔相杰一掃之前的疑慮。
貴州能化黨委書記、董事長姚秀通鼓勵大家:“我們要發揚‘小米加步槍’的創業精神,就是掉下10斤肉也要把這塊‘硬骨頭’啃下來!”
時間是關鍵,當務之急,他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智能化設備的相關知識,摸清31004工作面和7個輔助系統的情況,盡快拿出技術方案和措施。2017年8月,集團公司審議通過了技術方案,并下發了會議紀要。
這個團隊牢記使命,在設備還未到礦之前,就已投入到緊張的籌劃中。每周召開一次碰頭會,分享學習心得和體會,破解存在的難點和“瓶頸”;分頭與設備廠家聯系獲取設備安裝說明書;通過網絡、刊物等收集智能機械化、信息化安裝等理論知識;采取電話、微信等方式與廠家技術人員探討交流。
負責運輸系統的機電運轉工區區長陳克志由于文化底子相對簿弱,“如何實現智能化減速器及電動機進行溫度、壓力、流量、位移、轉速等參數的檢測”這一原理一時間在他腦中糾結,左思右想也想不通,他一拍桌子:“離了張屠夫,就吃連毛豬?我就不信這個邪!”他再次埋進書堆里,對著原理圖一看就是幾個小時,邊看邊畫邊做筆記,遇到難點及時打電話與產家技術人員請教,僅這一個問題做了筆記近200頁,電話拔出30多次,通話時間長達3個多小時,耳旁時常都有鳴鳴響聲。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摸清了原理。
寶劍鋒從磨礪出
“我們堅持把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作為企業發展引擎,大力推進‘三化’建設,把‘不可能’變為‘可能’,堅決實現煤礦企業‘無人則安、少人則安’的目標。”貴州能化總經理孔慶軍在專題工作會上信心滿滿地說。
2018年2月,整個智能機械化建設安裝、調試工作全面啟動。
31004工作面傾斜長度為220m,走向長度為913.5m,煤層傾角8~24度,采高平均1.7m。此次任務僅31004綜采工作面就需安裝液壓支架146臺,刮板輸送機、采煤機、刮板轉載機各1套,附屬設備800余臺,配件8000余個,光纖和信號線共3000余米。
由于時間緊、任務量大,他們開啟了“5+2”、“白+黑”的工作模式,白天扎根在安裝、調試現場,晚上在辦公室根據安裝過程中遇到的疑問,與廠家設計和技術人員進行技術銜接,交流解惑。
黨的十九大代表、發耳煤業公司采煤副總工程師朱加賢,就是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的親歷者,對升級改造智能化系統“性格和脾氣”摸得一清二楚。
2017年10月,從北京開會回到煤礦,朱加賢就被委以重任,主抓智能機械化系統建設。
要搞一個高大上的智能機械化系統,對他來說,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朱加賢說,過去綜采工作面,煤機至少3人,支架3人,加上其他輔助工人,一個班20多人,整個采面80多人,勞動強度很大,而且還時常要注意防范煤層掉下的煤塊,安全小事故時有發生。建設智能機械化綜采工作面是人心向往,眾望所歸。
可是他帶領的綜采二區100多名礦工弟兄對這些“洋科技”不但從沒見過,連聽都沒聽說過。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為了讓職工了解并掌握智能化綜采設備的安裝、使用方法,他每天抱著設備安裝說明書死記硬背,利用班前、班后會及工余時間組織職工學習,帶領職工到組裝調試現場參觀,盡快熟悉智能綜采設備性能及工作原理。遇到了難題,他就給職工們“打氣”,在一次設備測試現場,他拍著胸口說道:“我的礦工兄弟沒有弱者,只要我們努力干,就沒有干不好的事。”在他的帶動下,全體職工的積極性高漲,掀起了學習的熱潮。
在井下智能化控制臺安裝期間,因安裝精度要求極高,稍有偏差就會影響設備操作靈敏度,朱加賢和職工在現場一待就是10個多小時,也經歷了多次返工,經過不斷的測量、調試,終于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傳感器數值誤差、操控系統故障、軟件頻繁改寫后的匹配……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
由于原支架為集團公司調劑設備,沒有電液控及傳感器安裝固定點,為解決將電液控和傳感器固定在支架上的難題,機電科副科長宋健背著至支架固定點用螺栓固定。每個主閥重80多公斤,他用弱小的身軀當了“起重機”,硬生生的把主閥托起來,直至安裝固定。上井洗澡后,他才感覺到肩上火辣辣的疼痛難忍,脫下衣服一看,肩上全是滲出的血印。
井下試生產調試期間遇到的最大難題當屬支架的液壓系統。
31004工作面頂板壓力大、地板軟、瓦斯大、構造多。壓力始終跟隨支架前行,支架易串底,推進困難。整個工作面共146架支架,每架支架上有2個安全閥、1個壓力傳感器、1塊壓力表、1個紅外線接收器、3個傾角傳感器、1個行程傳感器、1個人機界面操控箱。問題發生的時候根本找不出原因,壓力表、安全閥、壓力傳感器輪番大批損壞。
“最糟的時候一周內就損壞了85個,那段時間,廠家技術人員也找不出問題,朱加賢、綜采二區區長袁濤連續跟兩個生產班,熬得眼圈紅腫紅腫的。”宋健記憶猶新。?
宋健將工作面的礦壓記錄和每天儀表的損壞情況繪制成折方圖,通過圖表曲線看附件損壞情況一目了然,嚴重程度讓所有人坐不住了。都是構成自動化操控的關鍵器件,卻找不出問題,就意味著過不去這道坎了。
他把安全閥、壓力表帶回辦公室解剖,拍照,發往專業機構進行咨詢,仍然找不出問題所在。
他幾乎每天吃睡都在辦公室,分析頂板誘因,研究產品質量,不斷進行試驗。經過十多天的日日夜夜奮戰,最終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即水錘效應,問題也最終得到了有效解決。
梅花香自苦寒來。2018年3月20日,50天時間,這個團隊就圓滿地完成了此次智能機械化建設31004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及礦井綜合信息化管控平臺、通風、壓風、排水、原煤運輸、供配電、工業視頻監控7個信息化子系統的安裝任務,比公司計劃的工期縮短了5天時間。
直掛云帆濟滄海
3月25日,31004智能化綜采工作面開始試運行。
發耳煤業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孫守義坦言,智能化項目規劃之初,企業領導層也曾經有過擔憂,鑒于貴州特殊的煤層賦存和高瓦斯突出等不利條件,怕投進去的錢打了“水漂”。
? ? ? ? 他的擔心,不無道理。
就在試運行期間,因工作面片幫嚴重,采煤過程中煤機滾筒甩煤,加上拖曳鏈頻繁彎折等因素,造成了多處光纜扎傷或損壞。
這個團隊更換了多種光纜,效果不理想。后來采用鋼絲鎧裝光纜,但效果還是不理想。最后,他們將光纜穿入高壓液管內進行防護,終于解決了這一難題,但這樣又增加了敷設難度,因為硬邦邦的高壓液管,在拖曳鏈內有限的空間里,敷設很困難,為了確保試運行,他們不得不加班加點地干,在井下連續摸爬滾打了5天5夜。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我代表驗收組宣布,貴州能化發耳煤業公司智能機械化建設項目通過驗收!”5月16日,驗收專家組組長、貴州省煤礦設計研究院研究員李紹泉院長宣布驗收結果,31004采煤工作面通過驗收,成為西南地區唯一省級智能化采煤工作面。
喜訊傳遍礦區,但有一人卻高興不起來。
機電科長馬廣偉半年多沒休假,為攻克電器設備實現智能化控制的難題,他經常整夜未眠,吃喝都在井下。就在項目驗收通過后的第二天,他請了兩天假回家看望家中父母和年老的奶奶,踏入家門后才知道,在半月前公司31004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和輔助系統7個子系統聯合調試運行期間,84歲的老奶奶因肺氣腫已經入院治療,此時才回到家中。想起從小奶奶對他的疼愛,面對眼前兩難的選擇,他鉆心疼痛的淚水一下子控制不住就流了出來……
現如今,31004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已正常運行,在貴州能化發耳煤業公司地面安全生產調度指揮中心,操作人員按下控制平臺上的啟動鍵后,膠帶運輸機、轉載機、刮板輸送機、液壓支架等設備按照指令自動開始運行,在大屏幕上清晰可見。通風機、壓風機、原煤運輸、變電所、排水泵房五個子系統由集控中心遠程操控,實現了無人值守,生產效率提高了21%,減少用工89人,年節約人工成本800多萬元。
31004智能化綜采工作面的建成,不僅僅吸引了國家級、省級、行業媒體的關注,還得到了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貴州省政府、貴州省能源局、六盤水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的高度評價,并且還有一大批省內外學習考察團前來學習觀摩。
面對各級領導的鼓勵和鞭策,貴州能化發耳煤業公司智能機械化建設團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不渝為建設智能化礦井奉獻光和熱。(趙光禮 李明鋒 楊寶海)











下一篇:“兵哥哥”退伍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