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deo id="xkmid"><menu id="xkmid"></menu></video>
    <source id="xkmid"><menu id="xkmid"><kbd id="xkmid"></kbd></menu></source>
    <video id="xkmid"></video>

      <b id="xkmid"><tbody id="xkmid"><menu id="xkmid"></menu></tbody></b>
      <u id="xkmid"><small id="xkmid"><kbd id="xkmid"></kbd></small></u>

      <b id="xkmid"></b>
    1. 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網!

      瞻仰故居聞家族軼事有感

      作者:馬關鎖 2017-07-15 10:25 來源:煤礦安全網

      瞻仰故居聞家族軼事有感

      晉城王坡村故居院中央的石桌上隱約有字。細觀之,乃“苦節可貞”和“光緒五年勒石”,作陪的三伯父告訴我,此乃祖墳上的一塊石碑。他還告訴我,抗戰時,原國民黨山西省教育廳廳長馬駿為擺脫日偽的威逼利誘,曾在此院內隱居耕讀,與我王家祖輩為鄰多年。他在這里躬耕隴畝,課妻教子,默默忍受著清貧和寂寞,拒不出山去當漢奸,保持了一個正直清白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民族氣節。聯想起當年,老祖母攜年幼的父親逃荒來到臨汾西山的深山窩鋪——河底馮南莊時,亦為一對馬姓母子收留。我王馬二姓確有不解之緣矣。

      久佇王坡故居前,

      感慨萬端拙于言,

      當年馬駿隱于此,

      甘做耕夫不做官。

      苦節可貞真堪嘉,

      未與日寇作漢奸,

      冥冥造物手暗牽,

      馬王二姓幾代緣。

      2001年農歷7月9日姑母祭日于晉城萬里村

      注:我的祖籍在晉城市澤州縣下村鄉王坡村。當年,喪夫守寡的祖母,因無法忍受族中堂兄弟們的欺凌,懷著一腔怨憤,領著年幼的不足十歲的父親,背井離鄉出外逃荒,歷經艱辛,最后終于在現在的臨汾市堯都區河底鄉馮南莊村落腳,并與另一個同樣是逃荒來此的馬氏母子結成一家。出走前,有個女兒留在晉城老家,嫁給鄰村一個殘廢軍人。由于交通和通信條件落后,來往不便,多年來母女之間音信完全斷絕。大概是1970年左右,經過輾轉尋訪,姑父姑母終于與祖母、父親母女、姐弟相認。2001年農歷7月初,姑母病逝,我隨父親一同“萬里”奔喪,漂泊異鄉六十年的父親,終于回歸闊別半個多世紀的故里。這次歸鄉,父親盡捐前嫌,在王坡舊居滯留了不少時日。堂兄堂弟、兒時玩伴,同榻而臥,燈下長談,封凍了六十年的恩怨情仇終于冰化雪消。

      如今,祖母、姑父姑母和父親均已先后作古,長眠于地下。值此慈愛的姑母祭日之際,雖然無法穿越千山萬水親臨姑母墳頭焚香祭拜,但對姑父姑母的思念緬懷之情,卻倍加濃烈。

      姑且翻檢出當年在赴晉城為姑母奔喪期間所題的幾首舊詩,整理發表,以表達我對慈愛的老姑父姑母的一份濃濃思念吧!(晉能集團四通煤業 馬關鎖)

      下一篇:清平樂(二首)

      煤礦安全網(http://www.ychlsm.com)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礦安全生產網 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2. <video id="xkmid"><menu id="xkmid"></menu></video>
      <source id="xkmid"><menu id="xkmid"><kbd id="xkmid"></kbd></menu></source>
      <video id="xkmid"></video>

        <b id="xkmid"><tbody id="xkmid"><menu id="xkmid"></menu></tbody></b>
        <u id="xkmid"><small id="xkmid"><kbd id="xkmid"></kbd></small></u>

        <b id="xkmid"></b>
      1.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