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跨越的采煤雄師
從零跨越的采煤雄師
——記趙莊煤業綜采準備隊
這是一支穩步成長、迅速崛起的一線隊伍;這是一群搏擊煤海、情義勝天的鐵血漢子;這是一支敢打硬仗、能啃骨頭的鋼鐵之師。
——題記
2016年,綜采準備隊成功完成3次初采,3次末采,6次搬家倒面,并順利通過3個陷落柱,5個斷層,6個異常區,創造了單月最高生產原煤47.3萬噸的好成績,為礦井產能銜接作出了卓越貢獻。
成績令人驚嘆,背后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作為該公司最年輕的綜采隊組。年輕,意味著朝氣蓬勃,意味著無盡的可能,但同時也更意味著荊棘和艱辛。
“剛成立的時候太難了,隊員主要來自零工隊組,具有兩年以上綜采經驗的人員不足40%,重要工種幾乎沒有骨干。”
“有時候我下井跟班看著頂板快塌落了,工人們都不懂是怎么回事,都意識不到危險,都不知道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每往前走一步都特別難。”在采訪中,回顧隊組剛成立時的情形,準備隊的隊干部們、班組長們,不約而同地用了同一個字“難”。
是啊,作為一支成立僅有兩年的一線隊組。在這兩年期間,職工來來走走,隊長換任三屆,直至2016年8月份全隊的人員才趨于穩定。這是一支毫無基礎的隊伍,一支從零開始的隊伍。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支隊伍,在一個個構造面前闖關奪隘,實現了奔跑式成長。
2016年9月26日,綜采準備隊向5312面挺進。之前地測預報顯示,此處地質復雜、構造極多。可真正身臨其近,一層一層揭開它的面貌,才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它可怕的殺傷力。滿眼滿眼的矸石像疤痕般布滿整個煤壁,細細碎碎的頂板像流沙般可能隨時塌落,煤體稍稍偏幫就可能壓死工溜。落差大,采高大,3個異常區兇猛地咆哮著,似要將人機活活吞下。三機被硬矸破壞地傷痕累累,不停地換下、抬出、再換、再抬出。最艱難的時候,一天甚至出不了一刀煤。幾乎所有的人都同時感覺到,此處雖無硝煙,卻比真正的戰場更加激烈。
“沒辦法,要產煤,必須過了構造,我們只能往前拱。” 這是兄弟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以后的每一天,構造區域都在不斷擴大,設備像傷病員一樣,一個個包扎又撤下。很長一段時間,準備隊的兄弟們幾乎無法正常采煤,他們只能在巷道中摸索著、匍匐著,遇到矸區便立即停下,打眼放炮再前進,再遇到再停下,如此循環,操作采煤機的職工思想必須處于高度集中狀態,稍有不慎便會發生機電事故。
大自然的嚴峻考驗砥礪著勇者的意志。在困難面前,準備隊的兄弟們一個都沒有少。沒有經驗,他們就邊摸索邊創造經驗;人員不夠,他們就打連班、不分你我一起上;失敗一次,他們就跌倒爬起、反復再來。領軍人物陳智敢沒日沒夜盯在井下,一個月住在了新聯建。一口冷水、一個硬饅頭,他經常是扒拉幾口就帶領著兄弟們在井下鏖戰。全隊干部職工們更是將“餐桌”擺到了工作面,把床鋪移到了值班室。生產班壓溜斷鏈了,檢修能手侯勇剛聽聞后剛上井又急速下井,處理了十余個小時后,又開始了自己的下一個檢修班;副隊長原志交家里臨時有事,無法跟班,安全隊長李海林立馬頂上,跟完早班又跟夜班;實習技術員韓升輝聽說乳化液泵不正常,主動帶著一群人奔赴井下,開始了搶修……所有的干部職工們都擰成了一股繩,誓與構造抗戰到底!
很快,有了摸索出的一些作戰經驗,準備隊的兄弟們通過及時注漿、拉架、調架、頂溜以及控制采高,不斷地改進作戰方法,一點一點啃,一步一步挪。11月14日,5312面順利渡過艱難構造,累計推進32米,生產逐步恢復正常。
荊棘載途,坎坷一路,準備隊的兄弟們披荊斬棘,慨當以慷,以趙莊人獨有的硬漢精神打贏了一場漂亮的硬仗!
盡管起步維艱,歷經艱難,準備隊的兄弟們從零開始,在困難中磨練融合,也日趨成長成熟,逐漸成為礦井發展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走進準備隊會議室,看到整潔干凈的桌椅,兩旁蓬勃的綠植,自己焊制的文化角,醒目鮮活的標語……這是一個年輕的隊組,更是一個有活力的隊組。盡管煤壁森冷,心中永遠鏗鏘跳躍!在趙莊的旗幟下,綜采準備隊,時刻準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