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百芳:一句話引起的糾結與反思
一句話引起的糾結與反思
說起來,是很可笑的一件事。
朋友告訴我:一個星期天,他們一班人參加一同事舉辦的婚宴,起初大家都不愿喝酒、而且以各種理由推脫。按說,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符合中央精神,也對身體有益處。然而,有一同事有興趣喝酒,也可能是出于對新人的祝賀,他舉杯很強勢地向大家講:要“干啥像啥”,剎時氣氛凝固,大家面面相噓。確實這句話在當時的婚宴上很有沖擊力,加之主人熱情有加,在相互對視了一會兒,沒有任何人提出反對的情況下,都端起了酒杯,情愿不情愿地毅然一飲而盡,盡顯豪氣。隨后就有了交杯換盞。你來我往,好不熱鬧,盡都顯示出了個人魅力與豪情壯志,婚宴氣氛也達到了高潮,后來就有了......。
第二天,相互見面,有的說:“昨天真喝的太多了,很難受”;有的說:“昨天回家后被老婆臭罵了一頓”;有的說:“以后再也不喝了、出盡洋相”......。總之盡是后悔之意,也可能是真話,沒有人提當時不愿喝又為什么喝了。為什么這樣一句“干啥像啥”的話,大家就如此在乎呢?我想,都不外乎在于面子,但為什么又如此在乎于面子呢?這就顯示了人性最脆弱的一面——跟風、作作。假如當時有人就是不喝、事情會是這樣嗎?
是的,面子很重要。面子往往代表的是正氣、是正能量。但面子有時也是心理之鬼,是裝出來的。為什么國人很講面子,特別是在場面上,面子有時是給對方看的,有時是給自己看的。就如婚宴上,這是一種陋習。
既然很講面子,為什么卻處處失面子,就如前一段時間網上傳出的一名國人去日本旅游,本來顯示的是中國人富裕起來了,有出國旅游的欲望,也有出國旅游的資本,這代表了很多中國人的想法,也很有面子。但是他竟然在退房時將酒店的馬桶蓋順走,我相信他能出國旅游,不可能買不起馬桶蓋,出國之前是不是有計劃買馬桶蓋,為什么順走了酒店的馬桶蓋呢?這不丟個人面子嗎?不丟國人面子嗎?這件事確實影響很大,也丟了國家的面子。再如一些地方政府、企業或某些領導個人,為了面子,而建起來的很多面子工程,勞民傷財、圖得一時或一個時間段的面子而不計社會成本、不想公共效應,最后弄得人財兩空、民怨四起,給國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有很多領導個人因中間夾雜私貨而鋃鐺入獄,這不丟面子嗎?回想起近幾年處理的很多黨員干部、權貴,此歷歷在目。這就不由使我想起了另一說法——“干啥想啥”。“干啥想啥”也很有面子,我們平時干什么事,干工作為什么不能把“干啥想啥”置于“干啥像啥”之首,就如參加婚宴這一件事,想想明知酒喝多難受、喝多遭罪、喝多出丑,怎么不想這個結果而要如此在乎“干啥像啥”呢?
在某個崗位干某些工作,把前后聯系,想到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綜合分析利弊,得出結論,你所做出的決定會是理智的,會是有利于工作的,會是有利于真正的面子。這就是我說的“干啥想啥”。
誠然很多事情很復雜,存在很多變數,很難處理,何必不再想想,通過大家共同協商,共同出主意想辦法,共同制定應策,而不拍腦袋,一語定乾坤,最后的結果會不好嗎?
現在更缺的是“干啥想啥”之實質內容,而不是“干啥像啥”之表面內容。只要把“干啥想啥”做足了,更有了“干啥像啥”的面子支撐,我想沒有干不成的事,沒有成不了的業。
我們主張“干啥想啥”其實就是主張在其位謀其事,不因“干啥像啥”而顧全面子,失了里子,不因“干啥像啥”而失了最實質的東西。
干好一份工作,干好一件事情要永遠把“干啥想啥”挺于“干啥像啥”之前,這才是一個人干好工作的前題。
單位:陜煤化澄合王村社區
作者:石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