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圪節:老去的是容顏,積淀的是精神
“礦井總有老的時候,石圪節關閉了,就像人的一生,從小到大到壯年到老年,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今年已經83歲的古杜堯向記者述說著。
記 憶
古杜堯1955年8月從撫順煤校畢業后,被分配到石圪節成為井口第一個從學校畢業出來的機電技術員,后來成為了石圪節的總工程師,設計了“三天輪”提升裝置,主導了石圪節第三次技術改造。
老人戴著老花鏡,翻著他留存多年的石圪節珍貴史料,滿懷自豪的給記者梳理著他陪石圪節一起成長、一起變老的足跡。
回顧石圪節礦業公司的”一生”,不管是哪個時代,她都緊跟著國家的脈搏跳動。1945年8月18日,在抗日戰爭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候,石圪節礦工在共產黨員的領導下,挺身而出,奮起反抗,把苦難的石圪節礦從日寇的手中奪了回來。朱德評價石圪節是一面硝煙中的戰斗之旗。革命的火種深耕在石圪節的土地里,民族大義也流淌在石圪節的血液里。
在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時期,石圪節礦源源不斷地為國家奉獻著煤炭,為國家前進的車輪注入了強勁的動力,也孕育了“艱苦奮斗、勤儉辦礦”的石圪節精神,涌現出許傳珩、屈天富、杜金明等硬漢勞模。石圪節礦被周恩來總理樹為全國工交戰線的五面紅旗之一,蜚聲全國。
進入21世紀,面對資源枯竭的現狀,石圪節礦不等不靠,堅定地開始了第三次創業,在探索資源枯竭型老礦轉型跨越發展方面進行實踐和創新,實現了黑色煤炭綠色發展。他們的實踐不僅使老礦煥發出新的精氣神,還在新時代下進一步發展和充實了石圪節精神。
今天,在在國家供給側改革的浪潮中,石圪節礦業公司再次走在了前列,成為潞安首批關閉的4座礦井之一,并僅僅用兩個多月時間,就完成了封井的工作,為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工作做出了貢獻。
“能為國家煤炭去產能做出貢獻,石圪節還是光榮的。” 在和記者的聊天中,古杜堯的眼眶一直是濕潤的。
( 文 /新聞中心 韓健 郭艷霞 圖/張靜 )
責任編輯:姚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