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安全風險管控體系研究與實踐
我國煤礦重大以上事故多為責任事故,管理因素分析主要存在一些問題。為此設計新的安全管控模式,在《煤礦三級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管控體系》中融入風險評價方法,建立以“規范的人性化管理方法,科學的風險控制措施,嚴格的責任落實機制”為核心,科學規范的《煤礦安全風險管控體系》。
一、建立安全風險管控機制。
1、安全風險管理是使系統的安全風險水平是可接受的、保證系統是安全的、防止事故發生的規定。事故的演變流程為:危險源在超出設定安全界限狀態下,形成隱患→隱患在受到外部因素刺激下產生不期望的后果→產生的后果造成事故發生。
2、安全風險評價是從危險源向事故演變過程的各個環節入手,保證危險源在可控范圍,消除隱患和事故致因,從源頭上預防事故發生。為此建立《安全風險管控程序》,各級層責任明確;制定《礦井重大危險源風險評價表》、《系統、工作面風險評價表》、《班組、崗位現場隱患排查評價表》,詳細分析各工序存在風險及等級、需采取的措施;現場懸掛專業《事故樹》,控制因素明確;研發《煤礦虛擬現實安全培訓系統》提高員工素質;建立《現場應急救援體制》實現快速高效救援等。
3、針對具體系統或作業項目,從事前、事中、事后實施“三級風險防控機制”。
(1)、事前安全風險評價。
事前(工作前),各級管理人員分層級對管轄系統進行全面風險評價,制定針對性措施,超前防控。包括:礦井重大危害風險評價、井下區域性風險評價、礦井安全生產系統改變和調整前、單項工程開工前、作業規程和安全措施制定前等。
(2)、事中隱患排查與風險評價。
事中(工作過程中),現場進行隱患排查、評價與隱患治理,進行過程風險控制。包括:各級管理人員的定期隱患排查與風險評價、特種作業人員班中隱患排查與風險評價、作業項目開展過程中,現場集體作業及單人崗位隨時排查隱患與風險評價治理。
制定《事故隱患分級、分類認定標準》,將易發生事故的特殊生產工藝、人的行為因素、環境安全狀況、設備完好情況以及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環節,全部納入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范圍。制定各工種《班中隱患排查圖表》,全面準確地列出可能出現隱患內容,便于準確、無遺漏排查隱患,進行風險評價,根據風險等級確定治理等級和措施。
(3)、事后安全風險再評價。
事后(隱患治理后),對隱患治理效果再評價,保證治理到位;對系統進行安全風險再評價,確認安全技術措施落實情況,確保殘余風險達到最低可接受水平,實現安全風險管理的閉合。針對發生事故后(包括未遂事故)開展專項評價:事故分析→確定造成事故因素→找出觸發致因→對照專業事故樹查找管理漏洞→確立整改措施→對改進后的管理狀態再評價等。
二、實施科學的風險管控措施。
1、將安全管理行業標準融入作業規程中,制定工作執行標準,實現安全管理與生產操作的統一;利用系統科學的方法辨識危險源,對系統的安全性進行定性或定量預測分析,尋求最佳的危險源控制與處理對策,達到系統安全的目的。
2、根據系統風險評估等級,采取對應的風險控制方案,建立科學、高效的風險管控機制與措施。針對現場實際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開展科技攻關,采取一系列的科技管控措施,確保管控有效。
三、強化各級安全責任落實機制。
1、強化逐級檢查,礦領導檢查專業組→專業組檢查區隊→區隊檢查班組→班組檢查崗位。對漏查隱患或治理不及時到位的,由上一級進行追究,確保執行到位。
2、加強各層級安全責任意識,保障安全管理工作常態化,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集中體現在建立“安全管理責任體系、安全監督檢查體系、安全責任前追后糾體系、安全管理制約體系”。
3、建立安全隱患排查治理臺賬,開發《事故隱患排查治理信息平臺》,實現隱患排查治理信息網絡化,確保隱患發現及時、責任明晰、措施準確、治理到位。
基于現代風險管控方式,將隱患排查治理與風險評價相結合,創建的《煤礦安全風險管控體系》,達到了“超前預判、超前防控、過程控制”的管理高度。(作者單位:冀中能源張家口礦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