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在綜采一線的煤海尖兵
戰斗在綜采一線的煤海尖兵
——記雁崖煤業公司綜采二隊班長劉海漁
年僅四十三歲他,已經在百米井下奮戰了16個春秋。幽深的井巷,印著他堅實的足跡;浪潮般涌出的煤炭,分明閃爍著他晶瑩的汗滴。是難割難舍的煤海情,在他的心中永遠的漲潮,牢牢得“拴”住了這位煤海尖兵的心。他就是同煤集團雁崖煤業公司綜采二隊優秀共產黨員、小班工長劉海漁。
自踏進礦山的大門,他把自己交給了礦山,交給了“礦工”這神圣的名字。時光如行云流水般淌過,他從一名普通的青年,成長為優秀的礦工,成為一名出色的班長和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一頁頁翻過的日歷上,寫下了他來去匆匆的腳步;時光的攝象機,拍下了他忙忙碌碌的身影;一本本榮譽證書,默默地為“劉海漁”三個字綴上了耀眼的光環。
劉海漁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個頭瘦高,其貌不揚,但是工作起來卻是虎虎生威,干勁十足,熟悉他的人沒有一個不夸他的。十幾年來,他帶領全班同志發揚了煤礦工人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克服了種種困難,出色地完成了生產任務,他所帶的班組,連續多次獲得公司先進集體,連續14年安全無事故,2009年他所帶的班組獲得全國優秀班組光榮稱號,他用模范的行動展示了一名樸實的煤礦工人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的精神風貌。
2001年,劉海漁懷著滿腔熱血,與滾滾煤流、沸騰的綜采工作結下了緣,他調到綜采二隊當上了一名采煤工。來到綜二采隊,他虛心向有經驗的師傅學技術,不懂就學,不會就問,三個月后全部掌握了采煤整套技術,成為班中的骨干。就這樣憑著吃苦耐勞、虛心好學、勤奮上進的精神,他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名新工人很快成為了一名技術熟練的骨干,并且擔任了綜采二隊的一名生產班班長。劉海漁深知自己的責任之重和肩上的壓力。他每月下井班數都在26班以上,遇到工作面條件差的時候,他更是“盯”在工作面,常常全月一班不落地出滿勤。每逢生產任務重、接替緊張等關鍵時刻,劉海漁更是以隊為家,常“住”井下。對設備檢查、安全管理、頂板控制為主的綜采生產工藝流程了如指掌,爛熟于腦。無論是班中交接還是工作安排,他都能做到統籌兼顧,不留死角,對安排的工作有布置、有落實,交接班時問題什么時候處理完,什么時候再升井,絕不把問題留給下一班。在他的帶領下,該班日產、月產記錄多次刷新。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只要劉海漁一聲令下,一班總能敢于擔當,勇挑重擔。
成績面前,劉海漁沒有滿足,而且帶領大家實干。在綜采隊條件艱苦過程中,針對頂板破碎、壓力大、斷層多,在這種情況下,他發揚硬骨頭精神,帶頭苦干。哪里條件差、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處處發揮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2013年綜采二隊遭遇了公司采煤史上開采難度最困難的煌斑巖工作面,經過全隊上下技術人員一起研究,確定了一種新的生產工藝,就是先爆破,再割煤,他積極主動要求第一次使用這種方法,他幫背頂、竄鋼梁,時時處處走在最前,在背頂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將手刮傷,鮮血直流,他撕下一塊毛巾在手上纏了幾道,又投入到工作中,在他的幫助下,這個三班沒有因拉機頭而影響后部溜子放煤,小班仍然割出了規定的三刀煤。這個月他所帶領的班組,原煤產量、小班得分均獲平行班之首。
身為一班之長,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由于對采煤技術樣樣精通,所以在井下哪里有困難他就出現在哪里。在我隊今年開采的8301工作面推到1750米時,由于地質條件惡劣,全長228米工作面竟有160多米出現三分之二巖段,給采煤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工作難度之在可想而知。而他卻樣樣活都干在前,工作一天累得筋疲力盡也從不叫一聲苦,仍然堅持長年出滿勤干滿點,經過半個月的奮戰,順利通過地質構造區。有一次工作面頂板出現變化,煤幫超前片幫嚴重,在指揮剎頂時,一塊石頭掉下來打在他的腳上,腳腫得不敢著地,可是他一天也沒有身在家里,他說:“條件不好正是用人的時候,我不能呆在家里,我得上班”。就是靠著執著的信念和頑強的精神,他依然同工人一樣下井,一樣在工作面奮戰,終于順利地度過難關。
敢抓敢管,堅持原則是他的又一特點。雖然他當班長的時間不過兩年,但提起他不怕得罪人,從來不開面卻是盡人皆知。說到他的敢抓敢管,表現在對待工作一絲不茍,毫不放松,每天在工作面上下不知要爬多少趟,只要他發現哪段有隱患存在,他都會毫不留情地指出,并監督工人處理完才可以離開。說到他堅持原則,不管是誰出現了違紀現象,他都敢給予處罰,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由于他嚴肅認真,使得班組工作都能夠站排頭,為全隊職工樹立了榜樣。
作為一個生產班的班長,但他時刻想的都是綜采隊的全局。有一次由于破碎機壞了,本來是包機人員處理但是由于包機人員人手不夠,他得知情況后立即帶領兩名員工配合包機處理,以最快的速度修好了破碎機,為采煤盈得了寶貴的時間。還有一次夜班快出班時,綜采工作面后部溜子斷底鏈,其他員工都已出井,他趴在墊起的溜槽底下直至將掉刮板全部托上槽,后部溜子開起來正常以后他才肯升井。
他不但在生產中是領頭雁,而且還善于耐心的做好班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次有名新工人在工作中和一名老工人發生了口角,他聞訊后,立即把二人叫到一起,進行調解,使二人言歸于好,而且二人后來還成為最好的搭檔,成為生產中的骨干力量。
劉海漁就是這樣用一名共產黨員的真誠工作精神,忘我地工作著,他把這種赤誠和愛,更多地獻給了他所眷戀的采煤事業。現在,地層深處仍然天天有他的影子,他仍在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一名礦工的遠大理想,實踐著一名共產黨員在黨旗下那莊重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