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心宇:上善若水
上大學時有一門必修課《先秦傳統文化與社會思想》,講課的先生是個研究“老莊”的學者。整整一個學期,每周兩次,看著謝頂的老先生在講臺上眉飛色舞地大談特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我腦子里除了白發白眉白須的白衣老人和太極拳的招式之外真的是別無他物了,也始終無法理解那些饒嘴的話究竟有何魅力。
昨天下班回到家,一進門女兒就拿著一本書撲到我懷里,得意洋洋地對我說:“媽媽,給你的書本,陜師大的書本。”看了一眼她遞到我手里的書,竟然是當初那本《先秦傳統文化與社會思想》。接過書隨手翻了翻,竟發現里面的內容很有趣,當初晦澀的文字已變的通俗易懂。
“上善若水”四個字,被時下里的很多人掛在嘴邊,有事兒沒事兒就會拿出來說說。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四個字的后面還跟著“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十三個字呢?老子把這三句話寫在《道德經》里,就是想讓世人明白:做人最好的處世辦法就是像水一樣,給萬物帶來好處而不爭,扶持他人不求回報;并且要讓自己處于低位,堅持虛心慎重的態度,不能因為別人受了自己的恩惠就對別人趾高氣昂。
水,到底是怎樣的呢?
我們周圍到處都是“水樣”的東西。海水、礦泉水、茶水、酒水、墨水、藥水……這些東西,如果離開了水就完全失去了它們存在的意義。滄海沒了水就成了桑田,茶水沒了水就成了茶葉,酒水沒了水就成了酒糟,墨水沒了水就成了干性的化學元素,藥水沒了水也無法完成它治病救人的使命。正是無形無狀無色無味的水,潤物細無聲般地潛移默化著它身邊的事物,讓它們從無用變為有用。而勞苦功高的水,卻不爭不搶,永遠把自己放得很低,排在最后的位置,像守護神一樣耐心的守護著它前面光芒四射的東西,即使一輩子不被世人重視,即使一輩子活得暗淡無光,也是心甘情愿、舒緩平和。
如果同一些沒有那么美好的事物在一起,水就會變成污水、臟水、泥水、血水……面對這些誰都不愿多看一眼甚至會退避三舍的東西,水又一次以寬宏示人,包容了所有的污垢與不美好。就算背負了一世的罵名,一樣活的坦坦蕩蕩、毫無怨言。試想如果沒了水,這個世界如此多的不堪與鄙俗將何去何從?
桌上的水,清澈的,透亮的,像極了女兒的眼眸。人之初不僅僅是性本善,而且應該是人之初心如水。最初來到世上,每個人都是上善,都是足夠寬宏與包容的;只是走著走著,就變了。增添了其他事物美好的,漸漸驕傲了,便不再愿意屈居人后,爭著爭著就將自己推到了“高處不勝寒”的境地,少了謙卑、多了虛榮,從此無法做到水一般的“利萬物而不爭”;混入了雜質的,也從最初的包容演變成為同流合污,怎樣沉淀都無法將雜質過濾掉,從此便無法保持自己當初的清澈透明。
人畢竟不是水,不可能和水一樣永遠上善,即使做到上善,也只能是“若水”而不可能做到“是水”。
女兒睡著了,書看完了,水也喝完了。看著玻璃杯里的水滴,小小的,安安靜靜的,同女兒一般可愛。對于女兒,我并不想讓她成為學業有成、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那樣的人生太累;我只想她能成為善良的人,一生過的像水一般上善,她無需包容世間的所有,只要有水一樣的靈魂,快樂的幫助她身邊的人就足夠了。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