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智慧 創新不止
匯聚智慧 創新不止
讓青春在瓦斯治理中精彩綻放
亭南煤業公司大學生千米鉆機班
(2015年6月3日)
亭南煤業公司大學生千米鉆機班成立于2012年3月,由15名平均年齡28歲的“80后”大中專畢業生組成,承擔著公司澳大利亞產和國產兩部千米鉆機的施工、維護任務。三年來,我們堅守“沒有抽不了的瓦斯,只有打不到的鉆孔”的理念,積聚大學生的創新智慧,煥發年輕人的“折騰”精神,“玩轉”了高科技、現代化的千米鉆機,以青春之名,展現了“大學生千米鉆機班”的銳意芳華,為礦井瓦斯災害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目前,累計施工鉆孔36.5萬米,抽采瓦斯9557.7萬立方米。班組先后榮獲淄礦集團“十佳班組”、第二屆“感動淄礦”人物、咸陽市“青年文明號”等榮譽稱號。
一、提升綜合素質,釋放班組青春能量
亭南屬于高瓦斯礦井,花巨資引進千米鉆機就是為降服瓦斯“氣老虎”。而千米鉆機屬于高科技、現代化的先進“武器”,必須要有一支懂原理、會操作、能維修的高素質專業化隊伍來應用。班組成立后,我們發揮大學生頭腦靈活、易于塑造、掌握新知識能力強的特點,全力開辟素質提升新途徑,使班組成員的青春能量充分激活。一是素質提升系統化。堅持“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在日常培訓途徑的基礎上,開通“技術研討QQ群”、“技術交流微信平臺”,黨支部每周組織一次業務知識集中學習、每月舉辦一次技術研討“論壇”、半年開設一次主題交流“班會”,讓大家碰撞智慧,交流思想,破解難題,形成共促共進共成才的長效機制。同時,采取“走出去輪訓,請進來培訓”的模式,安排班組成員分批到西安煤科院進行為期2個月的培訓,邀請澳鉆技術人員到礦蹲點培訓。通過不斷線的培訓提升,班組7名成員取得了國際通用的打鉆操作證書。二是平臺建設規范化。為保證班組成員創新有平臺、創造有空間,組建“大學生千米鉆機班工作室”,制定創新獎勵辦法,鼓勵大家利用業余時間集中創新、集中攻關、集中創造。三年來,完成創新成果22項,參與實施的“煤礦井下近水平千米瓦斯抽采孔隨鉆測量定向鉆進技術與裝備”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是崗位練兵實戰化。致力于操作技能的持續攀升,讓班組成員從現場中實踐,在工作中練兵,圍繞鉆機維修、故障處理、數據監測等內容,定期在井下組織競賽、現場比武,澳鉆與國產鉆操作員相互“較勁”、互相“叫板”,優勝者依據市場化考核的原則,適當給予獎勵,調動起了大家學業務、練技能的積極性,一個個文弱書生成為了打鉆的行家里手,創造出了單孔進尺1024米的國內最高紀錄。三年來,實現了安全“零事故”、設備“零故障”、質量“零廢孔”的“三零”目標。
二、提升創新能力,打造班組青春名片
我們認識到,雖然我們是“黑領”一族,但必須和“白領”一樣,懷揣夢想、擁有追求,用創新不止、創造不停地自信和激情,在百米井下打造大學生青春人生的“名片”,使年輕的煤礦工人活出不一樣的精彩。為此,我們鼓勵班組成員敢闖、敢干、敢嘗試,從抽采工藝優化革新著手,突破一個個技術難題,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有效提高了瓦斯抽采率。一是優化施工工藝。堅定“以鉆孔長度換取瓦斯濃度”的信心,結合礦井煤層構造特點,通過創新實踐,總結出“一支多孔”鉆進法,在一個主孔內施工多個平行分支孔,減少了移鉆和下孔口管的次數,大大增加了瓦斯抽采半徑。在施工205灌漿巷7號鉆孔時,我們打出了7個平行分支孔,使主孔的瓦斯濃度達到了80%,每分鐘瓦斯流量達到2.2立方米。澳大利亞廠家技術人員驚嘆道:“你們打出了不可能打成的鉆孔!”二是優化封孔工藝。實現瓦斯發電,瓦斯濃度必須保證在8%、流量在每分鐘25立方米以上,封孔質量好壞起到決定性作用。為此,我們進行大量的摸索實驗,成功將孔口套管內徑由100毫米擴大到150毫米,并運用PVC管代替銅管作為套管,使單孔流量提高了33%,又降低了封孔成本。同時,為保證鉆孔密封性,針對煤壁破碎的實際,對孔口周圍的裂隙,采取注漿堵漏,增強了煤壁的整體性。三是優化管路設計。為解決千米鉆孔涌水量大、阻力大的難題,創新設計制作了汽水渣分離器,配合孔口邊打邊抽裝置,杜絕了瓦斯噴孔現象發生,使煤渣和孔內涌水實現了有序分離。為隨時掌握抽采系統流量,安排專人負責鉆場管路的參數測定、分析和統計,發現問題及時制定措施進行處理,保證抽采系統瓦斯濃度穩定。
三、提升攻關能力,砥礪班組青春實力
因瓦斯治理應運而生的大學生千米鉆機班,優勢在能打鉆、潛力在能攻關。我們把現場攻關作為砥礪青春、增強實力的“練兵場”,活用創新利器,加大重點技術難題攻關研究,使棘手問題迎刃而解。一是攻破腐蝕性水質影響DGS監測系統數據采集技術。DGS測斜系統是VLD-1000千米鉆機測斜裝置的“大腦”,由于排渣使用的礦井水腐蝕性強,雜質多,影響DGS監測系統數據的采集。對此,我們利用下班時間查資料、做實驗,為鉆機水箱增加了磁化凈水裝置和酸堿檢測裝置,極大地降低了水質問題對鉆機DGS監測系統的影響。二是攻破利用坐標軌跡圖分析處理埋鉆事故技術。鉆機在鉆進的過程中由于速度過快或水壓過低、水量過小極易造成孔內煤屑不能及時沖出而出現埋鉆的風險。我們創新運用坐標軌跡圖分析鉆孔軌跡,進行埋鉆事故處理。一次,在井下施工泄水孔時,出現了埋鉆事故,我們通過分析監測裝置測量出鉆孔坐標軌跡圖,在事故孔周邊施工平行卸壓鉆孔,成功撈出被埋螺桿馬達、隨鉆測量裝置等,挽回損失170萬元。三是攻破高位瓦斯鉆孔抽放采空區瓦斯技術。樹立“向瓦斯要效益”的理念,著力研究采空區內高濃度瓦斯利用技術,充分發揮千米鉆機作用,向采空區施工高位瓦斯抽放鉆孔,加大采空區瓦斯利用。同時,對205采空區頂板冒裂帶瓦斯聚集區施工高位鉆孔,接入抽放系統,提高了抽采管網的瓦斯濃度。僅此一項,今年來就抽采瓦斯21.45萬立方米,增加發電量180萬度,取得經濟效益60余萬元。
四、提升降本能力,煥發班組青春活力
度危求進,大學生要有大學生的擔當,年輕人更要有年輕人的作為。我們牢固樹立成本制勝的理念,積極煥發年輕人的青春活力,從“微”入手,從尋找不一樣做起,走在了公司降本節支的最前列。一是“微替代”降投入。針對礦井水腐蝕性強,易使澳鉆鉆桿絲扣處的密封接頭和支撐環損壞,致使價值1.1萬元的鉆桿報廢的實際,大膽提出國產鉆桿代替進口鉆桿的設想。在實際改造中,成功攻克國產鉆桿比進口鉆桿直徑大,使鉆桿與DGS探管無法匹配連接的難題,經過現場使用與進口鉆桿無異,每根鉆桿節省7300元左右,年節約費用180萬元。二是“微創新”節費用。千米鉆機在施工中,由于受地質、水質、人員操作等影響,易導致孔底馬達內的萬向軸和驅動總成等部件損壞,而澳鉆廠家出于技術封鎖,維修時必須孔底馬達整體采購。為降低維修費用,我們創新制作孔底馬達液壓維修平臺,實現自主拆卸、維修,年節約維修費144萬元。三是“微改造”省支出。針對礦井煤巖硬度大、鉆頭磨損較快的實際,我們對報廢鉆頭進行改造,將廢鉆頭底部和上部進行截割,重新焊接,組成新的鉆頭投入使用。目前,鉆頭消耗量同比減少50%,年節省支出約5萬元。同時,結合現場鉆機回轉器卡瓦和夾持器卡瓦磨損較快的實際,在卡瓦上用焊條創新“補縫”,增強夾持器和回轉器與卡瓦之間的夾持力,年節省支出約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