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deo id="xkmid"><menu id="xkmid"></menu></video>
    <source id="xkmid"><menu id="xkmid"><kbd id="xkmid"></kbd></menu></source>
    <video id="xkmid"></video>

      <b id="xkmid"><tbody id="xkmid"><menu id="xkmid"></menu></tbody></b>
      <u id="xkmid"><small id="xkmid"><kbd id="xkmid"></kbd></small></u>

      <b id="xkmid"></b>
    1. 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網!

      東灘煤礦測量事故案例匯編

      作者:煤礦安全網 2014-10-27 21:48 來源:煤礦安全網

      目錄

      第一類 水準尺立尺錯誤 1

      第二類 儀器損壞或故障 1

      第三類 找錯測點引起的測量事故 5

      第四類 井下標定數據計算錯誤 9

      第五類 距離記錄錯誤導致標定錯誤 11

      第六類 業務聯系書草圖尺寸標注錯誤造成的施工錯誤 12

      第七類 施工單位執行中、腰線錯誤 13

      第八類 貫通點巖性錯誤導致巷道沿導向層貫通錯誤 14

      第九類 中線延伸不及時導致巷道方向偏差 15

      第十類 貫通巷道兩端起算資料誤差導致貫通誤差大 16

      第十一類 未按要求測量檢驗角 16

      第十二類 標定后未進行一個測回測量 17

      第十三類 現場環境因素對人員的安全威脅 18

      第十四類 未按要求進行導線復測復算 19

      第十五類 143下4(西)綜采工作面揭露143上06-1(西)軌順老巷道事故分析 20

      第十六類 4305-2切眼位置偏差事故分析報告 22

      第十七類 14300運順透14312切眼硐室事故分析報告 23

      第十八類 14315軌順貫通事故 24

      第一類 水準尺立尺錯誤

      案例1

      事情經過:1988年北翼軌道巷用兩次儀器高觀測水準,造成測量高程值錯誤。儀器型號:S3水準儀,作業人數4人。

      原因分析:經過檢查分析,發現立尺人員把轉點布置在一放置地面的隱藏的水管上沒發現,而立尺人員在立塔尺時,自己又站在水管上,造成水管上下移動,致使轉點與水準樁間兩次儀器高差值較大。

      預防措施:在水準測量時,水準尺應立在尺墊上或堅固的地面上,做好標記,并保持立尺垂直。

      案例2

      事情經過:96年西軌大巷,井下水準測量,其中一站多個測回不合格。儀器型號:S3水準儀,作業人數4人。

      原因分析:測量水準時,儀器物像抖動,造成一測回兩次儀器高不合格,發現塔尺安置在了隱蔽的噴漿管上,不穩固,造成多次測量不合格。

      防范措施

      測量水準時,塔尺安置一定要立在堅固的地面,或者使用尺墊。

      第二類 儀器損壞或故障

      案例3

      事情經過:2000年測量人員對143上06-2東軌順進行導線觀測并進行中線標定,升井后,進行導線資料計算時發現,其中有一站導線邊長比第一次導線觀測長了8.000米,

      原因分析:經過檢查儀器發現,測距儀顯示面板上后第四位中間有一橫長線污漬,恰好位于0的中間(原測距儀顯示面板數據以方8為底數),致使儀器觀測人員在測距讀數時,把0讀成8。

      預防措施:在觀測前,應對儀器進行必要的檢查,用軟布擦拭鏡頭污物,升井后要擦凈儀器表面浮塵,并放在室內干燥通風處,打開儀器箱自然晾干。儀器型號:DTM352全站儀,作業人數5人。

      案例4

      事情經過:2009年1305運順中線延伸標定,在觀測檢驗角時,觀測人員連續觀測了6個測回,半測回互差和兩測回互差均達不到規程精度要求。

      原因分析:經檢查發現,全站儀的基座螺絲松動,在旋轉儀器時導致儀器的中心有位移,致使觀測數據不合格,經更換基座后觀測,數據恢復正常。

      預防措施:測量前,要檢查儀器基座基座螺絲是否松動。

      案例5

      事情經過:2010年東翼第一回風巷導線聯測,在觀測水平角時,觀測數據時多次觀測均不合格,影響了當天工作。儀器型號:DTM352全站儀,作業人數5人。

      原因分析:經升井檢查分析發現,是三腳架架頭固定螺絲松動,致使儀器安設后不穩定,導致觀測數據異常,經更換三腳架后觀測,數據恢復正常。

      預防措施:測量人員在入井時要認真檢查所攜帶的儀器基座和三腳架是否有螺絲松動,并定期對基座和三腳架進行維護。

      案例6

      事情經過:1998年,測量人員在北翼142提斜進行導線測量,爬提斜時,一名測量人員同時攜帶測距儀和經緯儀,爬到提斜上變點放儀器時,肩膀上懸掛的礦燈滑落,碰在儀器讀數窗部位,造成讀數窗光學反光系統故障,無法讀數,影響了測量作業。儀器型號:010B經緯儀配MINI2測距儀,作業人數5人。

      原因分析:一是攜帶儀器不規范,一人攜帶兩臺儀器爬上山,二是佩戴礦燈不規范。

      預防措施:1、儀器攜帶要規范,不能一人同時攜帶兩臺儀器爬上山。

      2、人員行走時要將礦燈帶到安全帽上。

      案例7

      事情經過:全站儀在運輸順槽巷測導線時,同一個角度觀測了多個測回仍不合格,致使當天的工作無法進行。儀器型號:TC802全站儀,作業人數5人。

      原因分析:升井后檢查發現儀器正常,可能的影響因素,一是儀器安置在皮帶機頭附近,皮帶機頭機電設備產生的磁場對全站儀造成影響,造成測量數據不準確,二是設備運行造成儀器震動。

      預防措施:1、儀器點盡量選擇遠離皮帶機頭或者大型電器設備,減少電磁場對全站儀等電子儀器的影響。2、全站儀在溫度較高的巷道使用時,應該提前將儀器箱打開一段時間,達到儀器與環境同溫,避免儀器因溫度影響導致測量值不合格。

      案例8

      事情經過:測距儀棱鏡放置地點不規范造成棱鏡丟失。

      原因分析:測量人員在綜掘迎頭測導線時,把棱鏡放置在溜子道邊上,當溜子開動時,棱鏡受溜子震動,而滑落到溜子道,棱鏡進入煤流而丟失,且影響了當天的工作。

      預防措施:測量人員現場測量時,要將儀器放置在安全的地點,并有專人看管,嚴禁人員離開儀器。

      案例9

      事情經過:全站儀在井下測量現場遷站過程中,丟失物鏡調焦螺旋,影響測量工作正常進行,經檢查是物鏡調焦螺旋丟失,立即派人延路線向后尋找,在提斜下車場找到了丟失的物鏡調焦螺旋。

      原因分析:使用徠卡TC802全站儀觀測目標時,物鏡調焦螺旋調到最大限度,導致其脫離鏡頭,而沒有發現,在遷站過程中將其丟失。

      預防措施:測量人員要嚴格安操作規程操作儀器,提高操作技能,嚴禁各類調節螺旋行程超限。

      案例10

      事情經過:井下對儀器整平對中時,垂球突然掉下,砸掉儀器望遠鏡光學瞄準器上,導致光學瞄準器損壞。

      原因分析:垂球線未栓牢固。

      預防措施:使用前要嚴格檢查垂球是否旋動靈活,垂球線是否牢固,對點時,垂球線拴牢固,防止其下滑。

      案例11

      事情經過:井下西翼測導線返回途中,電池丟失。

      原因分析:由于攜帶測距儀時,儀器電池和儀器分開帶回,其中一名測量人員帶著電池在返程人行車上交給拿工具包的另一測量人員,交接時背包人員和交電池人員未交接好,造成電池遺漏在人行車座椅上,升井后發現電池丟失,下井尋找時未找到,影響正常使用。

      預防措施:電池及測量工具等應規范攜帶,電池應裝在儀器箱內,嚴禁將電池、棱鏡等裝在衣兜或工具包內,以防損毀或丟失。

      第三類 找錯測點引起的測量事故

      案例12

      事件經過:2007年東翼一采區軌道巷與東翼一采區回風巷導線網改造,導線觀測完成后發現導線方位閉合差大、超限。儀器型號:T2經緯儀,作業人數7人。

      原因分析:經重新觀測發現,后視點EH17的線繩掛到了電纜鉤上,后視人員到位后,沒有進行導線點檢查確認,直接懸掛垂球照后視,造成導線觀測時,角度閉合差3′,致使導線觀測閉合差超限。

      預防措施:測量人員在進行井下測量時,無論是后視、前視或儀器站人員,必須要確認好點號是否正確,導線點線繩是否垂直不受其他物體影響;向前延伸測量時,儀器站記錄人員要跟后視人員交接好點位,嚴防用錯點。

      案例13

      事件經過:2011年東翼三采區回風巷與東翼第一回風巷導線復測時,儀器在1H19站觀測的水平角值與第一次觀測值不符,角度相差±7。儀器型號:DTM352全站儀,作業人數6人。

      原因分析:后視點線繩被錨索掛住,后視人員到位后,沒有進行導線點及線繩檢查,直接懸掛垂球后視,造成導線觀測角錯誤。

      預防措施:測量人員在進行井下測量時,無論是后視、前視或儀器站人員,必須要確認好點號是否正確,導線點線繩是否垂直不受其他物體影響;向前延伸測量時,儀器站記錄人員要留下與后視人員交接好點位,嚴防用錯點。

      案例14

      事情經過:2011年東翼三采區回風巷與東翼第一回風巷導線觀測時,儀器在H25站觀測的水平角值與第一次觀測值不符。儀器型號:DTM352全站儀,作業人數5人。

      原因分析:經重新檢查測量發現,當儀器搬離H27站后,后視人員沒有看到儀器觀測者的燈語,沒有及時遷到導線點H25處照后視,而是繼續在導線點9L4處后視,致使觀測的水平角值錯誤。

      預防措施:測量人員在進行井下測量時,無論是后視、前視或儀器站人員,必須要確認好點號是否正確,導線點線繩是否垂直不受其他物體影響;向前延伸測量時,儀器站記錄人員要留下與后視人員交接好點位,嚴防用錯點。

      案例15

      事件經過:2010年東翼一采區回風上山導線觀測時,一測量人員到1H50導線點處照后視,未進行點位確認,見到一根線繩即懸掛垂球進行后視,致使后視點錯誤,導致測角值錯誤。儀器型號:DTM352全站儀,作業人數6人。

      原因分析:儀器站人員未后視人員交接點位,致使用錯點。

      預防措施:測量人員在進行井下測量時,無論是后視、前視或儀器站人員,必須要確認好點號是否正確,導線點線繩是否垂直不受其他物體影響;向前延伸測量時,儀器站記錄人員要留下與后視人員交接好點位,嚴防用錯點。

      案例16

      事件經過:143下05軌順巷道中線調整時,組長安排有關人員到5Eg3導線點處調整后的巷中線進行后視,后視人員到一個導線點位置后未經確認,即在導線點上懸掛垂球進行后視,致使調整中線與巷道巷中線不符,經檢查發現,后視點錯誤。儀器型號:DTM352全站儀,作業人數5人。

      原因分析:儀器站人員未后視人員交接點位,致使用錯點。

      預防措施:測量人員在進行井下測量時,無論是后視、前視或儀器站人員,必須要確認好點號是否正確,導線點線繩是否垂直不受其他物體影響;向前延伸測量時,儀器站記錄人員要留下與后視人員交接好點位,嚴防用錯點。

      案例17

      事情經過:三采區二皮機尾聯標定彎道控制距離偏差1米,2002年,標定三采區二皮機尾聯彎道時,發現彎道位置不對,偏差一米,檢查后發現施工單位控制點用錯,造成彎道位置出現偏差,控制點用錯。

      原因分析:彎道控制點標注不清,包括控制點在內的一組中線都被標注了紅漆,造成現場施工人員用錯點。

      預防措施:控制點要用紅漆標注點號,與其他中線點的標注區分開來,并在業務聯系書中按現場情況注明。

      案例18

      事情經過:96年,西翼43運車場彎道標定方向錯誤,在第二次標定時發現錯誤,并及時改正。

      原因分析:經檢查分析,發現后視點搭在吊掛的電纜上,造成撥角錯誤。

      預防措施:1、進行井下測量放線工作,必須進行檢查角檢查測量,確認檢查角合格后,方可進行下一站的測量、放線工作。2、測量人員在進行井下測量時,無論是后視、前視或儀器站人員,必須要確認好點號是否正確,導線點線繩是否垂直不受其他物體影響;向前延伸測量時,儀器站記錄人員要留下與后視人員交接好點位,嚴防用錯點。

      案例19

      事情經過:1998年,在45運順槽撥角開門,測設拐180度車場中線,方向出現較大偏差,在第二次延線時,發現了方向錯誤,造成施工巷道偏離。

      原因分析:經過現場檢查測量和分析,導致事故的原因是,在測導線時,儀器觀測者去前方幫助前視人員找點,回來后,記錄者未檢查儀器對中點是否為導線點,就盲目安好儀器,觀測儀器者也進行確認,就開始觀測,造成放線方向偏差。

      預防措施:測量人員在進行井下測量時,無論是后視、前視或儀器站人員,必須要確認好點號是否正確,導線點線繩是否垂直不受其他物體影響;向前延伸測量時,儀器站記錄人員要留下與后視人員交接好點位,嚴防用錯點。

      案例20

      事情經過:1991年,測量人員在西翼45運標定中線,在進行第二次放線時發現中線方向錯誤,造成巷道偏離設計方位。

      原因分析:經現場檢查測量和事故分析,發現是第一次測量時后視點用錯了,造成方位錯誤。

      預防措施:進行井下測量工作,在向前延伸導線或標定中線時,儀器站記錄人員要留下與后視人員交接好點位后再離開,嚴防用錯點。

      案例21

      事情經過:1990年,測量人員在西翼45運向西翼總回風巷測設腰線,由于腰線測設錯誤,造成液壓支架運輸時巷道高度不夠,影響了工作面撤除工作。

      原因分析:經現場測量和事故分析,導致腰線錯誤的原因是,自45運車場起始腰線點向前雖然坡度是正確的,但是,起始腰線點不是原來的一米腰線,而是將原70工程處老的1.2米腰線,當做了1米腰線使用,造成巷高小了200毫米。

      預防措施:井下測設腰線時,首先要對腰線起始點進行確認或可靠檢核,無誤后再向前標定腰線。其次,放完腰線后,要測量腰線到頂板的高度,依此確定腰線是否滿足生產需要。

      第四類 井下標定數據計算錯誤

      案例22

      事情經過:2010年,測量人員在1305軌順(西段)通道標定開門中線,當通過第二個彎道標定1305軌順中線時,中線方位錯誤偏差1°00′。升井后,在進行導線計算時,發現了錯誤,測量人員立即下井,重新標定巷道中線,避免了由于標定中線方位錯誤造成損失。儀器型號:DTM352全站儀,作業人數5人。

      原因分析:記錄人員在計算方位角時,由于進位錯誤算錯1°00′,導致巷道開門中線方位比設計方位大了1°00′。

      預防措施:進行現場標定測量時,標定數據必須經2人復算,確認無誤后方可進行中線標定。

      案例23

      事情經過:2000年,測量人員在東翼一采區皮帶巷與東翼一采區軌道巷北邊界聯絡巷延設中線時,新放的中線與原中線相差較大,測量人員又后對第一次中線進行檢查測量,經檢查發現,第二次中線錯誤。儀器型號:010B經緯儀配MINI2測距儀,作業人數4人。

      原因分析:經現場分析發現,記錄人員計算方位角錯誤,致使標定中錯誤,測量人員及時進行了改正,避免了工程損失。

      預防措施:進行現場標定測量時,標定數據必須經2人復算,確認無誤后方可進行中線標定。

      案例24

      事情經過:2010年,測量人員在1306軌順(東段)進行導線觀測與中線標定時,由于施工單位噴漿施工造成導線點損壞,測量人員不得不后退幾個導線點進行測量、放線,新放的中線與原中線相差較大。儀器型號:DTM352全站儀,作業人數5人。

      原因分析:經過檢查分析,發現由于觀測站點較多,記錄人員在計算方位角時少加一站水平角,導致標定數據錯誤和中線偏離設計,隨后重新計算撥角方位標定方位,并經另一人復算,確認無誤后開始標定中線,避免了工程錯誤。

      預防措施:進行現場標定測量時,標定數據必須經2人復算,確認無誤后方可進行中線標定。

      案例25

      事情經過:2009年,測量人員在北翼上部軌道巷標定腰線,1000余米腰線標定后,在與原腰線閉合時,發現閉合差較大。萊卡N007水準儀,5人。

      原因分析:經過重新檢查測量發現,中間有一個腰線點少加了坡度調整值,導致腰線不符合要求。重新進行腰線標定,滿足了工程要求。

      預防措施:進行腰線標定時,前視人員要對所放的每一組腰線進行編號,并記錄腰線點間的記錄,計算坡度調整值,并由另一位前視人員核對無誤后,方可進行腰線標注。

      第五類 距離記錄錯誤導致標定錯誤

      案例26

      事件經過:2010年,測量人員在北翼3號聯絡巷標定鉆孔時,由于標定錯誤,導致鉆孔為透到設計位置。儀器型號:50米皮尺,作業人數2人。

      原因分析:經現場測量和事故分析發現,測量人員現場標定時,將標定距離173.635米記成了178.635米,致使鉆孔位置偏離設計5.000米。

      預防措施:測量人員進行井下標定前,準備的標定資料要經2人核實無誤,方可帶到進行,以免錯誤。

      案例27

      事件經過:2011年,測量人員對143下05運順月底收尺時,測量的月度進尺數與實際不符,造成進尺報表錯誤。儀器型號:30米皮尺作業人數2人。

      原因分析:測量人員在用順槽內導線點5Ey7對迎頭進行距離丈量時,用30米皮尺總共丈量5段,其中4段整尺段和1段短距離,總長度為126.3米,在累計長度是少了一個整尺段,造成進尺報表少了30米。

      預防措施:在長距離邊長皮尺丈量時,測量人員一定要對所丈量的尺段進行編號,把編號標注在巷道的相應位置,并進行往返丈量。

      案例28

      事情經過:95年,測量人員在東翼二回聯絡巷施測導線,在進行復測時,發現兩次測量結果相差較大。進行重測后發現,有一站距離記錯一了米。

      原因分析:經分析認為,錯誤是記錄人員聽錯、記錯,且沒有進行復述,儀器觀測者也沒有發現與記錄者對照,造成距離記錄錯誤。

      預防措施:記錄者在聽到儀器觀測者的讀數后,首先要進行復述,使觀測者聽到并確認,聽不清楚或者周圍噪音較大時,要進行復述2次,直到觀測者確認后,方可記錄。

      第六類 業務聯系書草圖尺寸標注錯誤造成的施工錯誤

      案例29

      事情經過:2011年,1306切眼停掘后,測量人員去測定停頭位置及標高,升井后經反算,發現停頭位置不到位。儀器型號:DTM352全站儀,作業人數5人。

      原因分析:經過事故分析,測量人員在編制業務聯系書時,備注說明中控制距離為控制點至1306軌順北幫的距離,而繪制草圖時,錯誤地標注為控制點至巷中的距離,校核人員沒有檢查出錯誤,導致掘進區隊在控制切眼停頭位置時,提前了2.1米停掘,給現場施工造成了被動。

      預防措施:測量人員在編制業務聯系書時,應對所要標注的數據進行認真審查,做到解算臺賬上的數據與草圖上的標注一致,業務聯系書應由另一測量人員獨立計算校核,確認無誤后,簽字下發至區隊執行。

      第七類 施工單位執行中、腰線錯誤

      案例30

      事情經過:2010年1305運順中間提斜上變坡點腰線標定及標高控制,與1305運順貫通后,發現1305運順中間提斜通道底板比1305運順底板低了0.66米,影響了工程的使用。儀器型號:DTM352全站儀,作業人數5人。

      原因分析:

      1、施工單位在掘進施工1305運順中間提斜上平段及通道時,沒有按照測量業務聯系書要求和現場腰線進行3‰上坡控制掘進施工,擅自留頂煤致使巷道頂板和底板降低,造成與1305運順貫通誤差較大。

      2、在巷道施工到2號交叉點,開始施工通道時,測量人員未及時進行標高測量和腰線標定,及時控制通道的施工坡度,造成通道施工坡度偏離設計。

      預防措施:

      1、掘進區隊必須嚴格按照中腰線施工,在無中腰線時嚴禁施工。

      2、在距離巷道貫通50米前,測量人員必須對貫通點進行測量,并與現迎頭位置進行校核計算,按照實際坡度和方位進行控制,確保巷道貫通精度符合要求。

      案例31

      事情經過:測量人員實測南翼軌道大巷開門中線后,編制了中線業務聯系書,在聯系書中表明:“巷道施工中心位置為巷道設計軌道中心線左0.3米”,并在草圖上表明。聯系書發到區隊后,區隊技術員在執行中線時,執行成了“巷道施工中心位置為巷道設計軌道中心線右0.3米”,中線執行錯誤,造成巷道中心位置偏離設計0.6米。

      原因分析:

      1、施工單位技術人員責任心不強,左右方向錯誤。

      2、測量人員未及時進行檢查。

      預防措施:

      1、加強施工單位技術管理,區隊技術主管要及時檢查技術員的工作。

      2、測量人員加強施工中線的監督和檢查,發現不按照中腰線施工的情況,要立即掛牌處理。

      第八類 貫通點巖性錯誤導致巷道沿導向層貫通錯誤

      案例32

      事情經過:2000年,測量人員在14315運煤巷中標定14315軌順開門中線后,對巷道底板標高進行了觀測。升井后,通過對14315結束提斜通道停掘位置底板標高及14315軌順底板標高進行反算,14315軌順應該以2°46′上坡掘進至貫通,巷道實際貫通標定大于設計坡度,造成巷道按照煤層底板貫通后,高差相差0.7米。

      原因分析:

      1、地質人員在進行14315結束提斜通道停掘位置地質調查時,對貫通點的地質調查錯誤,沒有發現巷道貫通點處有0.7米的煤,在繪制地質剖面圖時,把貫通點處巷道底板繪制成煤層底板,礦技術部門在確定貫通掘進方案時,與實際不符,造成貫通后巷道底板標高相差0.7米。

      2、測量人員未提前對貫通點進行位置測點,計算巷道實際方位和坡度,而盲目相信導向層。

      預防措施:

      1、按導向層貫通巷道,地質人員必須對貫通點的巖性進行確認。

      2、測量人員在巷道貫通前,提前測定貫通點的實際標高,通知設計部門,根據實際的巷道貫通段坡度,控制巷道貫通。

      第九類 中線延伸不及時導致巷道方向偏差

      案例33

      事情經過:2007年143下00運順(東段)與143下00運順(西段)貫通后,巷道中線偏差0.57米。儀器型號:DTM352全站儀,作業人數5人。

      原因分析:經過現場實測結果分析,在此之前,143下00運順(西段)停掘,測量人員進行了停掘位置坐標和標高測量。之后,礦領導為了平衡掘進進尺,又安排施工單位進行掘進26.0米,測量人員沒有進行中線延伸,施工單位只是順著巷道進行掘進,造成巷道偏差0.57米。儀器型號:010B經緯儀配MINI2測距儀,作業人數4人。

      預防措施:井下掘進中線必須及時延伸,在沒有指向儀的巷道中,中線延伸間距應小于30米,有激光指向儀的巷道中,中線延伸間距應在100米左右,確保巷道指向精度。

      第十類 貫通巷道兩端起算資料誤差導致貫通誤差大

      案例34

      事情經過:2009年,143下12軌順與143下12切眼貫通后,巷道貫通位置偏離、超出切眼停頭位置1.4米。

      原因分析:經過聯測、事故分析認為,事故原因:

      1、143下12軌順與143下12運順采用的起始資料不統一, 143下12運順施工時還沒有新控制網資料,使用的是老的控制網資料,而143下12軌順施工時,采用的是新控制網資料,新老資料起始方位相差1′30″,導致143下12切眼停頭位置偏離0.76米。

      2、切眼停頭位置測量不準,多量了0.6米。

      預防措施:

      1、在貫通工程開門施工前,測量人員必須對貫通點進行復測復算,以便確定開門位置。

      2、在貫通工程開門施工前,要對貫通兩端的測量資料進行統一分析、改算,確保資料精度統一。

      第十一類 未按要求測量檢驗角

      案例35

      事情經過:2000年,4310軌順沿空掘進,與聯絡巷貫通誤差達0.9米,超出允許值。

      原因分析:巷道動壓大,導致導線點位移,測量人員施測導線時,發現檢驗角超限,沒有繼續后退檢查測量,而直接向前延伸測量,經過巷道貫通后的導線聯測,發現動壓引起導線點位移,造成貫通誤差超限。

      預防措施:嚴格按照《煤礦測量規程》操作,按規定測量檢驗角,確認導線點穩固后,方可進行延伸測量。

      第十二類 標定后未進行一個測回測量

      案例36

      事情經過:1996年,測量人員在4309運順南段標定開門中線,當掘進100米時,發現巷道方位偏差10,造成1.8米的中線偏差事故。

      原因分析:

      1、第一次標定開門中線時,未對標定數據進行復算,標定數據錯誤,標定中線后,現場未進行標定后一測回的復測,導致標定錯誤未被及時發現。

      2、開門后,第二次標定中線時間過長,造成事故擴大,最終巷道偏差1.8米 。

      3、第一次標定開門中線時測量人員不足,僅有2人現場標定,不具備檢驗校核條件,是事故發生的另一原因。

      預防措施:

      1、現場推算標定數據,必須經另一測量人員復算,確認無誤后方可標定。

      2、標定測量后,必須對標定目標進行一個測回的復測。

      3、工程開門施工4--8米時,測量人員必須進行第二次標定測量。

      4、用儀器進行井下標定時,人員不得少于4人;用皮尺或鋼尺標定時,人員不得少于2人。

      案例37

      事情經過:1990年,47運測導線、延伸中線時方位撥錯1度,一周后再次標定時發現錯誤,造成巷道偏差大、巷道刷幫。

      原因分析:

      進行事故分析時,找不到現場標定原始記錄,無法確定是標定數據計算錯誤,還是撥角錯誤,經分析,原因如下:

      1、現場標定測量不規范,沒有標準的原始記錄。

      2、撥角后未對標定中線進行一測回復測,撥角錯誤未及時發現。

      3、工程開門后沒有按規定及時進行第二次標定檢查。

      預防措施:

      1、進行標定測量時,必須要有標準的原始記錄簿。

      2、現場計算標定數據時,要另外一人進行校核無誤后,方可進行標定;標定測量后,必須對標定目標進行一個測回的復測。

      3、工程開門施工4--8米時,測量人員必須進行第二次標定測量。

      第十三類 現場環境因素對人員的安全威脅

      案例38

      事情經過:2010年,測量人員在1305運順放線時,由于巷道高,測量人員便站在綜掘機上放線,現場綜掘機司機未打招呼,便開動綜掘機,造成測量人員險些墜落到底板上。儀器型號:DTM352全站儀,作業人數5人。

      原因分析:

      1、測量人員未與現場施工人員溝通好。

      2、雙方均存在搶時間的做法。

      預防措施:測量人員到迎頭測量時,要與現場人員溝通好,并將掘進機械達到閉鎖位置,專人看管,直到測量任務完成、人員撤出后,方可解開閉鎖。

      第十四類 未按要求進行導線復測復算

      案例39

      事情經過:2010年,四采南部進風行人巷貫通時,巷道在豎直方向偏差達365毫米,低于貫通點處底板,影響運輸,造成巷道臥底。

      原因分析:

      測量人員在貫通前進行導線復測復算工作,考慮到前兩遍導線未與首級控制網聯測,在進行第三遍導線與首級控制網聯測后,與前兩次導線成果差值較大,沒有及時加測第四遍導線,而盲目使用第三遍導線資料。

      預防措施:進行支導線復測時,若閉合差值較大,必須加測一遍導線,直至閉合差符合《規程》要求。

      第十五類 143下4(西)綜采工作面揭露143上06-1(西)軌順老巷道事故分析

      案例40

      一、事情經過

      2006年5月31日10時30分左右,生產準備一區回采的143下4(西)綜采工作面回采到軌順側煤壁距切眼502m,運順側煤壁514m時,在116#架處發現礦工鋼棚,隨著工作面向前推進又發現礦工鋼棚及木垛。

      143下4(西)綜采工作面揭露礦工鋼棚及木垛后,礦有關領導和相關技術人員查閱有關資料并進行了討論分析,斷定該老巷道為1991年掘進的143上06-1(西)軌順由3上煤一分層通過12o下山進入3下煤層的獨頭巷道,長度為47米。1999年原綜采一區回采143上05(西)綜放工作面時曾揭露過該巷道。為此,1999年11月8日礦里有關部門和領導專門審批了《143上05(西)綜放過工作面143上06-1(西)軌順老硐子補充措施》(沒有地測科人參加)。

      二、原因分析

      143下4(西)綜采工作面揭露老巷道為無預計突然揭露,未能超前采取預防措施,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容易引發瓦斯涌出、涌水、頂板事故,是一次技術管理失誤。

      1、生產技術科于2005年10月完成的143下4(西)綜采工作面修改設計方案、于2006年3月完成的143下4(西)綜采工作面設計以及于2006年3月審批的143下4(西)綜采工作面作業規程中未能做出有關143上06-1(西)軌順老巷道情況說明和對143下4(西)綜采工作面回采影響預計。

      2、由于該巷道是建礦初期施工的,1999年4月10日日地測科提交的《143上05(西)綜放工作面回采地質說明書》也未提及該老巷道。地質測量科2006年1月13日提供的143下4(西)工作面回采地質說明書及相關圖紙中也未能做出有關143上06-1(西)軌順老巷道情況說明和對143下4(西)綜采工作面回采影響預計。

      三、預防措施

      1、編制審批3下煤工作面設計時,要認真排查3上煤開采時的老峒室,編制工作面過老峒室的安全技術措施,加強現場管理,確保施工安全。

      2、在采、掘工作面施工前組織業務部門和基層單位工程技術人員提前排查施工巷道立體20米范圍內與其它巷道(包括老巷、硐室、絞車房、切眼、停采線、低洼點、積水區、含水層等)的貫穿、相鄰、立體交叉的關系和地質構造等情況,并將其記錄在案,標注在施工圖紙上,對施工設計圖紙中有關坐標、方位等進行核實驗算。

      3、強化技術資料管理,實現正規化、檔案化管理,避免因人員調動而影響技術資料的使用;充分發揮已有技術資料的作用。

      4、提高地質說明書、地質預報和相關圖紙的全面性、準確性,重點抓好隱蔽巷道的分析、處理。

      5、提高綜采工作面設計方案、設計編制質量,對影響工作面回采的所有因素進行全面分析,提出相應技術方案,并把技術方案貫徹到作業規程和專項措施中。

      第十六類 4305-2切眼位置偏差事故分析報告

      案例41

      一、事故經過

      根據2005年2月18日技術科業務聯系書關于“4305-2(北)綜采工作面設計切眼與一分層停采線重疊布置”的有關規定,西翼測量組根據94年3月份的4305-1停采線收尺數據進行標定計算。在計算標定數據時,考慮4305-1軌、運順不垂直(軌順向北偏1.2米),以運順的停采線為4305-2切眼 的北側進行計算和標定。

      西翼測量組于2005年5月13日標定開門中線,直接在5Y27號導線點撥90度,然后進行距離和方位的檢測。中線標定好以后,因施工交叉點,第一次標定的中線遭破壞,于5月19日進行第二次中線標定,進行了檢查計算,兩次中線標定一致,切眼位置一致,再次檢查沒發現問題。

      20005年5月22日大班,現場發現4305-2切眼位置偏離1.5米,與設計不符。

      二、事故原因

      事故發現后,當天下午,地測科立即組織有關人員繼續分析,通過對資料的全面分析,認為造成本次事故的原因是, 4305-1工作面為94年3月份停采,當時按工作面收尺點號進行收尺,工作面收尺數據錯誤,且沒有對工作面停采線位置的坐標和高程進行實測。

      三、防范措施

      通過此次事故,要深刻接受教訓并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加強收尺管理,每次收尺由兩人進行,并進行往返丈量。

      2.停采線、老硐室等重要位置要進行導線測量工作,用導線點控制硐室位置。

      第十七類 14300運順透14312切眼硐室事故分析報告

      案例42

      14300運順位于14312運順北側,兩巷道巷中線之間距離為7.5m。在14300運順向西掘進時,造成與14312切眼無計劃貫通。儀器型號:DTM352全站儀,作業人數5人。

      一、事故經過:

      2002年12月9日,北翼測量組測完14300運順導線后,下發了14300運順過14312工作面切眼硐室的業務聯系書。下發業務聯系書時,曾向礦領導口頭匯報,硐室有可能打透,請礦領導及施工單位注意安全,防止有害氣體及水涌出。2002年12月16日夜班,綜掘二區夜班現場施工時,發現14312工作面切眼硐室穿透14300運順,這與業務聯系書上給出的距離相差1.3米。事情發生后,科長帶領測量人員到現場觀測,仔細核對數據。結果實際硐室比業務聯系書多了1.3m。 二、事故原因

      事故發生后地測科組織有關人員進行分析, 根據1999年10月19日業務聯系書,并查閱有關 資料得出:14312工作面切眼先施工,切眼施工完畢后,14312運順與其貫通,貫通后沒有進行切眼位置實測,只是按照收尺數確定切眼位置,沒有想到在收完尺后綜掘隊又掘進了1.3米,導致硐室加長,造成了這次事故。

      三、預防措施:

      1、工作面施工完成后,在采煤前,要對工作面硐室進行一次全面測量。

      2、資料收集后,成立專門硐室資料臺帳,并及時填圖。

      3、施工單位在順槽外側施工新的硐室時,必須提前通知地測科。

      第十八類 14315軌順貫通事故

      案例43

      一、事故經過

      4月8日下午,在技術科會議室由有關單位參加,對14315軌順結束提斜上變坡點位置進行共同確定,采用煤層坡度為順3°上升,橫1.5°左高,計算后上變坡點處留3上煤1.8米,712隊施工到14315軌順左幫位置停頭,用標高控制與后期施工的14315軌順綜掘迎頭貫通。儀器型號:010B經緯儀配MINI2測距儀,作業人數5人。

      由于3上煤及頂板破碎,上豎曲交處巷道頂板留不住;上車場段煤層產狀有少量起伏變化等因素,712隊施工到停頭位置巷道底板撇有底煤。實有底煤情況由于下部堆有碎煤不宜觀測,地質組等人員根據3上煤層小夾矸位置,巷道設計高度為3米等資料推斷巷道撇底煤為0.4米左右,而實際成巷后巷高為2.7米,下部有底煤0.8米,若巷道達到設計高度3米,撇底煤為0.5米。

      綜掘一區開始施工14315軌順之前,測量人員從地質上了解到停頭處有底煤0.4米左右。組織測量人員測標高后,兩迎頭實際高差為2.2米,坡度為3°30ˊ,考慮留煤為0.4米,在貫通業務聯系書中只標明了平距,沒有標明按標高貫通的坡度等有關內容。審批時也沒要求標注,貫通后出現了0.8米的臺階。即原停頭位置底板留底煤0.8米,問題的出現給煤礦生產帶來了嚴重后果。

      二、事故原因

      1、停頭位置底板留底煤調查不準,現場調查時為0.3~0.4米,實際揭露為0.7~0.9米。

      2、雖然進行了標高測量,但在業務聯系書上沒有注明坡度,誤認為沿底板掘進不會產生大的偏差。

      三、防范措施

      1、對于延導向層貫通的巷道,地質人員必須在變坡前,對貫通點的地質情況進行調查核實。

      2、測量人員必須在變坡前進行貫通點測量工作,計算方位和坡度。

      煤礦安全網(http://www.ychlsm.com)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礦安全生產網 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2. <video id="xkmid"><menu id="xkmid"></menu></video>
      <source id="xkmid"><menu id="xkmid"><kbd id="xkmid"></kbd></menu></source>
      <video id="xkmid"></video>

        <b id="xkmid"><tbody id="xkmid"><menu id="xkmid"></menu></tbody></b>
        <u id="xkmid"><small id="xkmid"><kbd id="xkmid"></kbd></small></u>

        <b id="xkmid"></b>
      1.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