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生的須根深深扎進現場
——記亭南煤業瓦斯抽采隊大學生千米鉆機班組長張寶第
兩年前,他放棄了許多人托關系都想去的,機關科室工作的機會,主動要求留在區隊,當時在別人看來不可理解,以為他傻,然而兩年后的今天再也不會有人這么說了,因為在井下現場學到太多的東西,比如對瓦斯抽放管路“六位一體”在線監測系統的改造節省數十萬元,比如利用其繪制的千米鉆機鉆孔軌跡圖來打撈出價值百萬的螺桿馬達和鉆桿,比如獲得集團公司優秀大學生榮譽稱號,比如成為大學生千米鉆機班組重要的一員......他就是瓦斯抽采隊的張寶第。
自愿在一線
“有真本事才是贏得未來競爭的關鍵,有文憑更要有水平,有些知識是書本上沒有的,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逐步掌握。”張寶第說。他清楚的記得2010年9月10日,那是他剛來亭南煤業公司的第二個月,他跟師傅李富裕維修修鉆機的回油濾清器,在卸螺絲時由于用力過大,竟把螺絲帽給擰斷了,四個螺絲有一個卸不掉就無法打開維修,這個價值1萬多元的東西就報廢了,這可把他急壞了,李師傅讓他想辦法他左看右看就是沒轍,“呵呵,別看你學歷比我高,論現場處理問題,你可就不如我。”只見李師傅在斷掉螺帽的地方又焊接了一個螺絲,通過移花接木的辦法竟將螺絲卸掉了。這件事對他的啟發和影響較深,如果沒有實踐作指導,沒有長期的豐富經驗積累,李師傅也許不會想到這個辦法,于是他便決定扎根一線從基礎做起。
“趁年輕到生產一線先鍛煉幾年,為今后發展打點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嘛,在旁人看來我是個大學生有知識、有文化,其實我們在現場生產實踐方面還比不上一個只有小學文化的老工人”,他總說。
在現場中成長
2012年5月份,他剛入手監測工作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地面瓦斯抽放站抽放管路“六位一體”監測裝置的探頭是插入式的,極易受到管路中水、煤泥等物質的影響,一套六位一體近十萬元,用不到三個月便被水給腐蝕壞掉了,導致監測數據無法準確及時傳輸,張寶第注意到這個問題后便開始琢磨起來如何避免探頭接觸到水,他制作了一個啤酒狀氣水分離裝置,在該裝置中部焊接一個進氣變徑,在底部焊接了一個出氣變徑,把監測探頭安裝在裝置頂部,然后和抽放管路并聯起來,這樣徹底解決了水對監測探頭的影響,使用壽命也提高到一年以上,這項改革也獲得探頭廠家的認可并在其他礦上推廣,同時也獲得了公司領導的贊許。
關鍵時刻顯身手
2011年4月,在三盤區作業的千米鉆機在鉆機進到260米時發生了卡鉆事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無法將鉆桿拉出來,這下可把區隊領導急壞了,要是不盡快拉出來里面價值百萬的螺桿馬達、鉆桿就全完了,有人提出打平行孔泄壓的辦法,可問題關鍵是在施工平行孔的過程中要保證與需要準確的控制好與被打撈鉆桿的距離太近的話容易傷到鉆桿,太遠的話不起作用,張寶第了解這一情況后,利用他能夠熟練處理鉆孔軌跡數據的獨一無二的本領,通過分析被打撈鉆桿的軌跡參數,為后來施工的平行孔鉆進到合適的位置提供了重要參數依據,最終安全打撈出全部鉆桿和螺桿馬達。
要想在煤礦上有所建樹,必須深入井下現場。張寶第是這麼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張寶第不戀機關愛一線,甘愿到井下鍛煉的事跡,在該礦引起較大反響。部分在機關工作的年輕工程技術人員也紛紛要求到基層“回爐”鍛煉,彌補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