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災事故專項應急救援預案
水災事故專項應急救援預案
在礦井生產和建設過程中,地面水與地下水都可能通過各種途徑流人礦井中。進入礦井的水就稱為礦井水。凡影響生產、威脅采掘工作面或礦井安全的使礦井局部或全部被淹沒的礦井水,都叫礦井水害。
(1) 水害事故危險性分析及可能發生的水害類型
礦井水災發生的條件,一是有較大的水源;二是有導水通道。水源有地表水(包括河湖水庫、降雨洪水等),地下水(包括含水層水和采空區積水等)。導水通道有斷層、陷落柱、封閉不良鉆孔,采動形成的冒落裂隙帶,廢棄的井巷等。礦井水害的辨識主要是研究水源及其水動力的關系。
(2)水害類型
水害是礦井主要災害之一。水害可能造成突水淹井,巷道和設備破壞,井下人員群死群傷和巨大經濟損失。近期,我國煤礦礦井水害事故頻發,突水淹井事故時有發生,必須采取措施嚴加防范。可能發生的礦井水害有地表水害、老窯水水害、孔隙水水害、巖溶水水害、巖溶水水害幾種。
(3)事故可能出現的季節
礦井水害事故與季節關系較大。在雨季、汛期,地表降水增加,含水層水源得到補充,水壓加大,礦井水害在這個季節的發生相對較多。
(4)礦井水害事故易發生的地點
井下易發生突水事故的地點是礦井正常生產的采煤、掘進工作面。當采掘工作面在生產過程中與地表水、地下水或老空水溝通時,就會發生突水事故。
1)采煤工作面向前推進,采空區頂板自然垮落,采空區上覆巖層乃至地表產生破壞、變形,自下而上形成了垮落帶、導水裂隙帶和彎曲下沉帶。垮落帶及裂隙帶遇到強含水層或老采區、老窯、老巷道積水,水會沿裂隙帶空隙流人井下,造成突水事故。若導水裂縫帶高度到達地表,與地表的江、河、湖泊、塌陷坑、水庫、人工水池等貫通,也會造成突水事故。
2)急傾斜煤層的采煤工作面,在工作面推進中,采空區不僅煤層頂板垮落,底板也垮落。如果距煤層底板很近,垮落底板中有強含水巖層,也可能會出現透水事故。急傾斜煤層采空區垮落,上覆巖層重復垮落,幾乎全是垮落帶,塌陷地表形成漏斗,地下水、地表水直流井下。因此,急傾斜煤層地面塌陷坑呈漏斗形,地面積水只要在塌陷漏斗內,就會連同地面水、沖積層水、流砂層水連泥加水順漏斗突然竄人井下,造成重大突水事故。
3)采煤工作面遇到封孔質量不好的鉆孔,而且是穿透含水巖層的鉆孑,如果在采煤過程中采取的防范措施不力,也會造成透水事故。
4)掘進工作面在掘進過程中,遇到情況不清的老窯水、采空區水、老巷道積水、鉆孔水、斷層水、陷落柱水、石灰巖溶洞水、砂巖水等,同樣是易發生透水事故的地點。
5)掘進工作面在礦井開采上限接近煤層露頭位置進行掘進時,切記不能冒頂,冒頂容易造成沖積層、流砂層的水流人井下。如果離地表太近,同樣也能使地表水涌入井下造成透水事故。
(3)礦井發生突水事故的預兆
1)煤層發潮、發暗。由于水的滲人,使得煤層變得潮濕、暗淡。如果挖去表面一層,里面仍如此,說明附近有積水。
2)巷道壁或煤壁“掛汗”。具有一定壓力的水透過煤巖體的細微裂隙而在采掘工作面煤巖壁上凝結成水珠的現象,稱為“掛汗”。透水預兆中的“掛汗”與其他原因造成的“掛汗”有所不同。透水預兆中頂板“掛汗”多呈尖形水珠,有“承壓欲滴”之勢;而煤炭自然發火預兆中的“掛汗”為水蒸氣凝結于煤巖壁上所致,多為平形水珠;另外,井下空氣中的水分遇到低溫的煤巖體時,也可能凝結成水珠。區別“掛汗”現象是否為透水預兆的方法是剝離一層煤壁面,仔細觀察所暴露的煤壁面上是否潮濕,若潮濕則是透水預兆。
3)工作面溫度降低,煤壁發涼。采掘工作面接近有水區域時,溫度會驟然下降、空氣變冷,人進入后有涼爽、陰冷的感覺。但應注意,受地熱影響大的礦井,地下水的溫度較高,當采掘工作面接近積水溫度較高的積水區時,煤巖壁的溫度和空氣的溫度反而升高。
4)煤壁“掛紅”。這是因為當積水中含有鐵的氧化物時,煤巖壁上所掛之“汗”呈暗紅色,故稱為“掛紅”。一般這是接近老窯水的征兆。
5)發出水叫聲。含水層或積水區內的高壓水在向煤壁裂隙擠壓時,與煤壁摩擦會發出“嘶嘶”聲響,說明采掘工作面距積水區或其他水源已經很近,若是煤巷掘進,則透水即將發生。
6)出現霧氣。當采掘工作面氣溫較高時,從煤巖壁滲出的積水就會被蒸發而形成霧氣。
7)工作面有害氣體增加。這是因為積水區常常有瓦斯、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有害氣體逸散出來的緣故。
8)頂板來壓,淋水加大,如落雨狀;底板鼓起或產生裂隙并出現滲水。
9)出現壓力水流(或稱水線)。這表明離水源已經較近,應密切注意水流情況。若出水渾濁,說明水源很近;若出水清凈,則水源尚遠。
10)打鉆時發覺鉆孔底松軟或鉆孔有水流出,說明接近透水區。
上述征兆,并不是每次突水前都會全部出現,有時可能發現一個或幾個,極個別情況甚至不出現。因此,必須密切注意,認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