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艷強:老家的房子
畢業工作到現在,轉眼已輾轉四個年頭。每年只是過年回去匆忙轉一下,正如奶奶說的:“以后你就是這里的親戚了”,雖我仍然把自己當做這里的人,但是畢竟我的戶口不在這里,將來也不會居住在這里,只不過老家的一草一木、老房子的一磚一瓦,在我的記憶里卻已經銘刻。
老房子成長出了我的樸實,老房子也寄托著祖輩們的夢,成為激勵我奮斗、延續我與家庭情感的一個紐帶。
兒時我成長在千陽這個不很出名的地方,記憶中,家中的老房子是90年代初蓋的,一院子磚瓦房。那時家里經濟拮據,普通人祖輩的夢就像書里寫的,蓋房子、供孩子、給孩子娶媳婦三件大事。家里的房子同樣是耗費了父輩們大量的心血。
近幾年,由于不住人,兩載秋雨之后風雨飄搖,聽母親打電話說,上房屋頂漏雨,墻角已經被水浸泡的不能有幾年光景了。
剛為大兒子娶了媳婦,本不富裕的家庭怎么負擔······哥沒有工作,在外打拼,賺不了多少錢······家里想重蓋,只是知道我剛參加工作還要攢錢買房娶媳婦,只是當做想法在我跟前說說。或許這就是他們的一個愿望吧,作為兒子,怎么能不盡力滿足。書曰,讀書就是要修身齊家,我在努力改變自己的面貌,或許改變家的面貌也是一部分?
烏鴉反哺、舐犢情深。老房子是情感的延續,是精神的寄托。只有把家建設好,無論走到哪里,我們也才能少一份牽掛,多一份安寧。城市的喧囂、燈紅酒綠或許讓我們片刻歡騰,但只有將家建設好,我們才是真正不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