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臺河市實達煤礦防滅火設計
目 錄
前 言............................................1
第一章 井田概況及地質特征......................1-1
第一節 井田概況..............................1-1
第二節 地質特征..............................1-2
第二章 礦井生產系統............................2-1
第三章 煤層自燃發火的預防措施..................3-1
第一節 概況..................................3-1
第二節 煤層自燃發火的預防措施................3-1
第四章 礦井外因火災的預防......................4-1
第五章 地面火災的防治..........................5-1
第六章 礦井滅火與消防塵系統....................6-1
第一節 礦井滅火..............................6-1
第二節 消防塵系統............................6-5
第七章 勞動組織與工程概算......................7-1
第一節 勞動組織..............................7-1
第二節 工程概算..............................7-2
第八章 礦井火災處理............................8-1
前 言
一、概述
七臺河市實達煤礦,位于紅興隆管理局北興農場大東林場西2km,行政區劃屬七臺河市茄子河區管轄。
該礦于1994年建井,批準開采65B#煤層和67上#煤層礦井開拓方式為片盤斜井,目前布置有主井、副井兩條井筒,主井井筒斜長560米,主井井底標高為-40米。主井絞車型號為JT1200/1024(75KW),副井主扇型號為KBG10-15(15KW)兩臺。通風方式采用中央并列抽出式,三個掘進工作面。
七臺河市朝陽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受七臺河市實達煤礦的委托,根據該礦提供的相關資料,本著“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原則,編制該礦《礦井火災防治設計》。
二、依據
3七臺河市實達煤礦煤樣檢驗報告;
4、《煤炭工業小型煤礦設計規定》《煤礦安全規程》以及國家其它現行的有關煤炭項目建設的技術法規和技術政策;
5、《煤炭工業礦井初步設計編制內容》。
6、《通風安全學》、《煤礦通風與安全技術》、《煤礦安全新技術》。
三、設計的指導思想
設計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和地方的煤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全面分析礦井生產的安全技術條件,結合本礦井安全條件的具體特點,合理確定本礦井的火災防治的安全技術和裝備,對礦井火災防治進行初步設計,為實現礦井的高產、高效生產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四、設計的主要特點
根據礦井煤樣檢驗報告,結合七臺河地區煤層特征,采用均壓法防止煤層自然發火,直接滅火采取水、沙子、巖粉和干粉式滅火器滅火。


第一章 井田概況及地質特征
第一節 井田概況
一、井田位置
七臺河市實達煤礦位于紅興隆管理局北興農場大東林場西2.0Km,行政隸屬于七臺河市新興區管轄。
二、交通概況
該礦井位于大東林場西部七寶公路礦區南部通過,礦井有公路通往勃利縣、七臺河市,交通較便利。
三、自然地理
井區內地層呈單斜構造,傾向北西,傾角46-58°。斷層F48、F93、F75分別構成井區北、東、南、西井界。勘探和生產尚沒發現火成巖。
四、氣象與地震


本區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年溫差變化較大,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多雨;年平均氣溫為3.5℃,最高氣溫為34℃(在7-8月),最低氣溫可達-34℃(在12-1月);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占全年降水量的五分之四,年降水量為300-500mm,年蒸發量800-1000mm;初霜結凍期為十一月,終霜期及解凍期為四月下旬,凍結深度1.5-2.0m,無霜期不足150天;冬季以西北風為主,夏季多為東南風,風力一般2-3級,最大可達7-8級。
本區地震裂度為Ⅵ度。
第二節 地質特征
一、礦區地層
該礦井所采煤層同在于下白堊統城子河組二段。井區內地層呈單斜構造,傾向北西,傾角46~58°。斷層F48、F93、F75分別構成井區北、東、南、西井界。勘探和生產尚未發現火成巖。
開采65#B煤層含一層夾矸,煤層厚0.97m,與下伏67上#煤層間距38m;67#上煤層結構簡單,偶夾一層夾矸,煤層厚度0.71~1.76m(增擴范圍內0.71~1.30m)。頂度板巖性均為粉細砂巖。煤層屬于條帶狀或均一結構,以光亮型煤為主,致密質脆。
二、煤層及煤質
七臺河市實達煤礦位于紅興隆管理局北興農場大東林場西2.0Km,批準開采的煤層為65#B、67#上,灰分18.31%,揮發份22.01%,粘結特征(1~8),發熱量26.33MJ/Kg。屬低磷低硫中低灰焦煤。
三、水文地質
七臺河市實達煤礦的水文地質條件較為簡單,水文地質類型Ⅱ類Ⅰ型,目前正常涌水量2~3m3/h。目前礦井瓦斯涌出量較小,煤塵有爆炸危險,煤層圍巖粉、細砂巖,屬中等穩固型。
四、瓦斯與煤塵
根據七臺河市煤炭工業局2008年瓦斯鑒定以及黑龍江省煤田地質測試研究中心2009年對該礦做的煤質檢驗報告,其各項指標為:
1、相對瓦斯涌出量 3.63m3/T
相對二氧化碳涌出量 3.74m3/T
2、絕對瓦斯涌出量 0.23m3/min,
絕對二氧化碳涌出量 0.62m3/min;
3、煤層自燃傾向性:二類自燃
4、煤塵爆炸性:有爆炸性
五、礦區勘查
礦井所在龍湖礦區煤田地質勘查工作始于1956年。1990年5月黑龍江省煤田地質204勘探隊提交龍湖勘探區精查地質報告。該礦井1994年建成投產,設計生產能力4萬噸/年,目前井筒斜長560m,開采標高達-40m。
六、地質勘探程度的評價


1、勘探程度:紅興隆管理局北興農場,井田范圍內有兩條勘探線,煤層厚度、化解和構造已查清。
2、煤層對比,本礦煤層為下白堊系下統雞西群城子河組含煤組煤層,層位對比比較可靠。
3、該區域為一單斜構造、井田地層走向為東南。
4、水文地質:水文資料根據礦方提供井上下水文地質資料及開采的實際情況,水文地質條件比較簡單。
第二章 礦井生產系統
一、井田境界
七臺河市實達煤礦位于紅興隆管理局北興農場大東林場西2.0Km,批準開采的煤層為65#B、67#上兩個煤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采礦許可證2300000820463號,其礦區范圍由2個拐點圈定,其礦區范圍拐點坐標如下:
65#B
點號X坐標Y坐標
1508013544441945
2508049544441790
3508035044441550
4508013044441335
5507998544441660
標高:從200米至-250米
67#上
點號X坐標Y坐標
1507991044441840
2508001044441660
3508005044441365
4508029544441445
5508053544441800
6508043544441890
7508020044441950
8508016044441990
9508000044442060
10507998044442020
11507996044441920
1257997044441920
13507997044441990
標高:192米至-350米
井田走向平均0.5km,傾斜寬平均為0.32km,井田面積為0.2469km2
二、礦井儲量
根據七臺河市實達煤礦提供的采掘工程平面圖、剖面圖、地質地形圖、煤層儲量圖,該礦剩余地質儲量為72.38萬噸,可采儲量61.523萬噸。
三、礦井工作制度:
礦井年工作日為330天,三班作業。
四、礦井生產能力
本礦井設計生產能力4萬噸/年。
五、礦井開拓
該礦井為片盤斜井開拓,布置有主、副井井筒。現已開拓至-40m標高,布置三個掘進工作面。
六、井筒及硐室
主井:井田標高為+203m,方位280°,坡度23°,長度560m。井筒內鋪設24kg/m鋼軌,木軌枕,軌距600mm,單鉤串車提升。
副井:井口標高為+200m,方位280°,坡度25°,長度500m。
七、采煤方法
采煤方法為走向長壁后退式開采,采用風煤鉆打眼,爆破落煤,工作面采塑鋼溜槽運輸,下巷礦車親嘴裝煤,采用金屬支柱支護頂板,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
八、礦井通風系統
采用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風,副井主扇為兩臺KBG-10-15型(15KW)礦用防爆地面抽出式軸流通風機。
九、礦井提升、運輸設備
礦井主提升絞車為JT1200/1024型(75KW),主井筒采用串車運輸,井下煤、矸石的運輸選用一噸翻斗式礦車,運送設備采用平板車,運送材料采用材料車,運送人員選用XRC15-6/6W型斜井人車。平巷運輸采用蓄電池電機車和人力推車相結合方式。
十、礦井排水系統
礦井正常涌水量為3.5m3/h,最大涌水量為7m3/h。礦井采取一段排水方式排水,配有三臺型號為80D-30×10(電機功率75KW)水泵,一臺工作、一臺備用、一臺檢修。
排水管路為雙趟3寸鋼管,沿副井鋪設。
十一、礦井壓風系統
礦井采用集中壓風系統,布置在地面壓風機房中,為一臺型號為:LGF(C)-12.5/0.7的螺桿空氣壓縮機。
壓風管路沿主井鋪設,為3寸管路。
十二、地面生產系統
原煤生產系統:原煤由主井絞車提升至井口棧橋翻入貯煤場內,由汽車運往各用戶。
排矸系統:矸石由主井絞車提升至地面翻入地面矸石道,汽運到矸石場。
十三、工業場地布置及地面建筑
工業場地平面布置:地面建筑物和構筑物主要有主井棧橋,主井提升絞車房,主扇房,空氣加熱房,坑木加工房及坑木場及礦井辦公室、浴池、更衣室、鍋爐房、火藥庫、雷管庫等。工業場地上的建筑物,構筑物采取分區布置方式。
場內運輸方式:煤炭提至地面后人工將重車翻至煤場,再由汽車運出場外。
十四、供電及通訊
1、電源:兩路電源分別取自龍湖礦供電站和銷售公司供電站,電壓等級6KV。
2、供電系統:井上下均采用雙電源供電系統。
3、監控及通訊:采用KJ90NB型監控裝置對井上下進行監測監控。在地面設15門程控交換機,使井上下形成通迅系統。
十五、給水、排水、注漿、采暖通風及供熱
1、給水
水源:礦井生活用水利用煤礦自有水源井供水,供水量可以滿足要求。
2、排水:正常情況下生產生活污廢水的排放量340m3/d,由自流排入地面排水系統。
3、井上下消塵用水:井口地面設靜壓水池容量為240m3,用于井下消防灑水系統。本井在各片盤設置灑水沙塵管路,每隔100m設一個噴霧嘴,并設置消防栓。
4、地面建筑供熱:地面設有礦井辦公室、浴池、更衣室、鍋爐房、燈房、絞車房、機修所等建筑物采暖采用節能鍋爐供熱。
5、井筒防凍
采設暖風爐供熱,采用冷,熱風在井筒混合的方式進行空氣加熱。
第三章 煤層自燃發火的預防措施
第一節 概況
礦井火災分為內因火災和外因火災,內因火災是由煤層自燃引起的火災,外因火災是由外部火源,如明火,電纜著火、電弧火花、瓦斯或煤塵爆炸、放炮等引起的火災。因此,本章針對煤層自燃發火,進行防治火災設計。
第二節 煤層自燃發火的預防措施
一、煤自燃發火條件
煤炭自燃發火是一極其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是指處于特定環境條件下的煤吸附氧、氧化自燃,熱量積聚需形成的一種災害。
煤炭自燃發火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以易于低溫氧化的粉煤或碎煤狀態堆積。
2、存在著適宜的通風供氧條件。
3、存在著蓄熱環境條件并持續一定的時間。
二、煤層自燃發火期
從發火地點的煤層自被揭露(或與空氣接觸)之日起到發火所經歷的時間,煤層自燃發火期通常采用統計比較法和類比法進行估算。
三、煤層自燃發火的分析預測
影響煤層自燃發火,除決定于煤層的開采技術(包括開拓方式、巷道布置、采煤方法、開采方式、開采順序、頂板管理、通風方式、通風系統、通風強度等)因素外,還與煤層的內在因素有關。這些內在因素與煤層的自燃傾向性影響很大,主要包括煤的化學成分及變質程度、孔隙率、地質構造和內生裂隙、水分、炭化程度、煤巖組分、硫磷含量、瓦斯含量、吸氧速度、溫度等。
煤層自燃發火期通常采用統計比較法和類比法進行估算,七臺河礦區自建礦以來,未發生過煤層自燃現象,煤層自燃發火期一般在18個月以上。該礦煤層煤樣檢驗結果如下:
65#B煤層灰分(Aad)為23.5%;水份(Mad)0.69%;揮發分(Vad)20.24%;全硫(St,ad)0.28%;真密度(TRD)1.5g/cm3 ;吸氧量(干煤)0.66cm3/g;等級Ⅱ;自烯傾向為自燃;爆炸性試驗為有爆炸性。
67#上煤層灰分(Aad)為24.6%;水份(Mad)1.02%;揮發分(Vad)21.22%;全硫(St,ad)0.28%;真密度(TRD)1.5g/cm3 ;吸氧量(干煤)0.66cm3/g;等級Ⅱ;自烯傾向為自燃;爆炸性試驗為有爆炸性。
根據地質報告鑒定結果,結合鄰近生產礦井實際情況,本礦井煤層均具自燃傾向,煤樣檢驗報告為Ⅱ類自燃,根據礦井多年的開采,井下煤層從未發生自燃現象,煤層自燃發火期在12個月以上,因此該礦設計按不自燃煤層進行設計。礦井深部煤層的自燃傾向性是否隨著開采深度的變化而有所改變,需在生產中重新進行自燃傾向性鑒定,為經濟合理的防治自燃發火提供技術依據。
四、煤層的自燃預防措施
(一)、開拓開采方面的措施
1、巷道布置
本礦井采用片盤斜井開拓方式,主要開拓巷道包括主、副斜井井筒、車場、石門等主要巷道布置在煤層中,支護形式采用錨噴支護,采過的煤層巷道及時封閉,并要求加強維護,嚴防冒頂。礦井在生產和建設過程中,應根據煤層的暴露情況合理調整煤層巷道的支護形式,原則是及時封閉暴露的煤層或晝縮短暴露時間,從而減輕煤層自燃的可能性和煤層瓦斯的涌出。盡量不掘和少掘設計外的輔助性巷道,及時密閉采空區和廢棄巷道,以避免風流紊亂、串風、漏風,從而達到預防煤層自燃的目的。
2、采煤方法
本礦開采的煤層均為薄煤層,平均采高1.3米,采用走向長壁后退式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
工作面采用風煤鉆打眼,放炮落煤,人工出貨,開過程中資源回采率高,推進速度較快,在時間和空間上減少了煤炭的氧化,降低了自燃發火的可能。
開采時,應盡量減少采空區殘煤,盡量少留煤柱或不留煤柱,提高資源回采率,以利于預防采空區煤層自燃。及時密閉采空區和受采動影響的不可采煤層。
合理進行頂板管理,使采空區盡快壓實。
(二)、通風安全上的措施
根據礦井開拓開采布局,礦井通風方式為抽出式,通風
系統為中央并列式,系統簡單,總風量大,設計要求加強管理,控制內部漏風,降低通風阻力。
礦井主扇為兩臺(一臺工作,一臺備用),工作面采用U形通風形式。井下風流處于負壓狀態,當主扇因故停止運轉時,井下的風流壓力提高,可能使采空區瓦斯涌出減少,比較安全。
采、掘工作面應實行獨立通風。控制風流的風門、風橋、風橋、風墻、風窗等設施必須可靠。礦井密閉損壞的,要及時進行修復。
井下各風門、風量調節設施等位置進行了合理設置,以盡量降低負壓,控制漏風。
主扇設有反風裝置,可滿足全礦井反風要求,工作面順槽及相關巷道,均設有反風風門及通風巷道可實現采區或工作面反風。
(三)監測方面的措施
礦井選用KJ90NB型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其中含有溫度、一氧化炭、風速、負壓、煙霧、瓦斯等監測探頭和報警裝置。
礦井設計配備一氧化碳檢測器。
(四)防滅火方法
1、加快工作面推進速度
采空區次氧化帶和氧化帶長度一般為60~90m左右,為
使在發火期內將浮煤甩入采空區窒熄帶,應根據自燃發火期確定工作面推進度。根據鄰近生產礦井經驗,煤層自燃發火期一般為12個月以上。工作面年推進度為400m,均能滿足要求。
2、采用均壓通風防滅火
該礦布置一個采煤工作面,采用U型通風,煤炭之所以發生自燃發火,必須要有漏風的存在,因此在采煤工作面上巷設調節門(調節窗、風),減小采煤工作面壓差,防止煤層自燃發火。
3、其它要求
a、主扇風機應定期進行性能測定,掌握其特性,并隨著季節變化及時調整風機工況,確保井下各用風點供風穩定、合理。
b、工作面采完后及時密閉,杜絕漏風。
c、井下設立一消防器材庫,內部設立消防用器材,包括消防備用管材、軟帶、滅火器、砂子、水泥、鍬等。
d、成立專門機構,總結出適應本礦的經濟、安全、有效的綜合防滅火措施并實施。
e、合理布置采面減短工作面回采時間。
f、及時施工隔離密閉,減少向采空區漏風;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風門、風窗,對于可采取封閉的聯絡巷,盡量封閉,合理使用通風設施。
g、提高煤炭回采效率。降低采空區浮煤,減少自燃發火因素。采取消塵防塵綜合防塵措施,完善消防用水備足各種消防滅火器材,井下備有沙子、水泥等施工隔離密閉材料。
第四章 礦井外因火災的預防
一、概述
礦井外因火災多發生于井口房、井筒、機電硐室以及安裝機電設備的巷道或工作面等地點。發生外因火災的原因主要有:明火引燃可燃物、電火花引燃可燃物、爆破引起火災、機械摩擦或物體碰撞引燃可燃物。
二、礦井外因火災的防治
(一)電氣事故引發的火災防治措施及裝備
1、井下機電設備硐室防火措施
(1)井底設消防材料庫,各主要機電設備硐室均配有消防器材;
(2)井下配電室,井底水泵房及通道均采用不燃性材料支護,并設有防火柵欄兩用門、密閉門;
(3)井下消防灑水管網為各主要機電設備硐室設有消火栓;
(4)井下機電硐室內各種設備與墻壁之間留有0.5m以上的通道,各種設備相互之間留有0.8m以上的通道。
(5)機電設備硐室的管理維護均應依據有關規程、規范規定相應的制度。并必須按照有關規程規范要求嚴格進行管理。嚴禁攜帶或易燃易爆品進入機電硐室,嚴禁非相關人員進入機電硐室內,機電硐室內確需存放易燃物品時必須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將其存放入不燃性容器內并密封嚴實,嚴禁亂堆放;機電硐室內工作人員必須進行防滅火的安全培訓。如井下發生火災,必須遵照有關規程、規范要求進行防滅火救災。用于維修中使用過的擦洗設備的抹布,必須集中升井處理,不得積放在井下機電硐室或其它地點。
2、井下電氣設備的防火措施
井下電氣設備均采用防爆型。電氣設備和供電線路均設有保護接地、漏電等保護。
井下電壓等級,低壓為660V、127V等。
地面、井下所有線網和設備均按規程規定和要求設有防雷等保護接地網。
3、井下電纜
按《煤礦安全規程》對入井電纜及其敷設的要求,本設計入井電纜均采用已取得“MA”標志準用證的電纜入井,電纜為交聯聚乙烯絕緣粗鋼絲鎧裝聚乙烯護套電力電纜,沿主井井筒用電纜鉤懸掛,井下主排水泵等固定敷設的電纜采用交聯聚乙烯絕緣鋼帶鎧裝聚乙烯護套電力電纜。去采掘工作面的電纜采用礦用屏蔽監視型橡套電纜,沿巷道壁懸掛敷設,電纜采用礦用不燃型橡套電纜,沿巷道頂敷設,電纜同電氣設備的連接,采用同電氣設備性能相符的接線盒。橡套電纜間的連接采用符合要求的接線盒進行連接。
電纜必須按要求懸掛,電纜不應懸掛在風管或水管上,不得遭受淋水。電纜上嚴禁懸掛任何物件。電纜與壓風管、供水管在巷道同一側敷設時,必須敷設在管子上方,并保持0.3m以上的距離。盤圈或盤“8”字形的電纜不得帶電,但給采、掘機組供電的電纜不受此限。
電纜的連接應符合規程要求。
4、井下電氣設備的各種保護
電壓在36V以上和由于絕緣損壞可能帶有危險電壓的電氣設備的金屬外殼,構架,鎧裝電纜的鋼帶(或鋼絲)屏蔽護套等,都必須有保護接地,接地網上任一保護接地點測得的接地電阻值不得超過2歐姆。每一移動式和手持式電氣設備至局部接地極之間,保護接地用的電纜芯線和接地連接導線的電阻值都不得超過1歐姆。所有電氣設備的保護接地裝置和局部接地裝置,都應同主接地極連成一個總接地網。
井下電氣網的短路電流,不得超過其控制用的斷路器在井下使用的開斷能力,并檢驗電纜的熱穩定性。40KW以上的啟動頻繁的低壓控制設備,使用真空接觸器,井下高壓電動機,動力變壓器的高壓控制設備,應具有短路、過負荷、接地和欠壓釋放保護。
井下低壓饋電線上,必須裝設檢漏保護裝置。直接向井下供電的高壓饋電線上,嚴禁裝設自動重合閘。
5、井下電氣設備的檢查、維護、修理和調整
井下電氣設備的檢查、維護、修理和調整工作,必須由電氣維修工進行。井下防爆電氣設備的運行維護和修理,必須符合防爆性能的各項技術要求。電氣設備和電纜的檢查、調整工作,礦主管領導應組織實施。
6、礦井上、下保護接地必須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的規定。
三、其它火災防治措施及裝備
1、防止地面明火引發井下火災的防治措施
(1)杜絕火源。嚴禁將煙火帶入井下,不許在井下使用明火;地面井口房和通風機房附近20m范圍內禁止明火;井口房設有防火門和消火栓及手提式滅火器;井下嚴禁用燈泡、電爐等取暖。地面臨時排矸場、消防材料庫、爐灰場、坑木場、井口房等的布置滿足安全規程、規范要求。
(2)井下和地面井口房內不得從事電焊、氣焊等工作。如果必須進行,則必須遵守《煤礦安全規程》第223條的規定。
(3)礦井設有地面消防水池和井上下消防管路系統。
井下消防管路系統中每隔100m設置有支管和閥門。地面消防水池容積大于200m3,按規定必須經常保護足量的水量。
(4)礦井在井上設有消防材料庫。井上消防材料庫設在井口附近,并有軌道直達井口,消防材料庫內儲存有足夠的消防材料和工具。
(5)井下機電硐室、檢修硐室、材料庫、井底車場及采掘工作面附近的巷道中均配備有手提式CO2滅火器。
2、防止井下爆破引發火災的措施
(1)井下爆破材料必須選用正規廠家的合格產品,且必須分批次、分品種存放在爆破材料庫內,并經過檢驗后方可下井。
(2)井下爆破材料的使用必須嚴格管理,使用前由放炮員專人禽,當班未用完的必須送回發放室保存。
(3)必須采用毫秒電雷管,炮泥要填實,放炮前必須檢測瓦斯等有害氣體濃度,并對其周圍物料進行清理,嚴禁堆放易燃易爆物品。嚴禁使用產生火焰的爆破材料和工藝。
3、地面下井所有管線均做防雷接地。為防止由于雷電波侵入、靜電感應、管路帶電等進入井下,所有下井管道、線路等均按規范要求做接地處理。
4、在井下清洗風動工具必須在專用硐室內進行。擦拭風鉆件油污的抹布要及時進行集中升井處理,不得亂扔亂放。用于風鉆件的黃油要集中定點存放。
第五章 地面火災的防治
一、概述
地面火災主要指地面建筑物、可燃材料、電氣設備、機械設備等發生的火災。
二、地面火災防治措施
1、礦井要加強安全管理,消除其他火源的發生。
2、木料場、矸石山、爐灰場距離進風井不得小于80m。木料場距離矸石山不得小于50m。 不得將矸石山或爐灰場設在進風井的主導風向上風側,也不得設在表土10m以內有煤層的地面上和設在有漏風的采空區上方的塌陷范圍內。
3、井口房和通風機房附近20m內,不得有煙火或用火爐取暖。
4、暖風道的風硐必須用不燃性材料砌筑,并應至少裝設2道防火門。
5、井上消防材料庫應設在井口附近,并有軌道直達井口,但不得設在井口房內。消防材料庫儲存的材料、工具的品種和數量應符合有關規定,并定期檢查和更換。材料、工具不得挪作他用。
6、防止地面明火引發井下火災的措施
(1)坑木場,矸石山的防火措施和制度必須符合國家有關防火的規定;
(2)進風井井口房裝設防火鐵門,防火鐵門必須嚴密并易于關閉,并應定期維修;
(3)井上消防材料庫儲存材料,工具的品種和數量應符合有關規定,并定期檢查和更換,材料、工具不得挪作他用;
(4)井口房和通風機房附近20米內不得有煙火或用火爐取暖;
(5)嚴禁采用可燃性材料搭設井口房,臨時操作間、休息間,井口房內不得從事電氣焊或噴燈焊等工作。如果必須在井口房內進行以上工作,則必須制定安全措施并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第223條有關規定;
(6)爐灰場設灑水閥門,經常向爐灰堆灑水,防止沒有燃盡的爐灰火起火。
第六章 礦井滅火與消防塵系統
第一節 礦井滅火
一、礦井滅火
滅火的實質就是把正在燃燒體系內的物質冷卻,將其溫度降低到燃點之下,使燃燒停止。滅火方法可分為直接滅火、隔離滅火和聯合滅火三大類。
直接滅火指采用滅火劑或挖出火源等方法把炎直接撲滅。常用的滅火劑有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沙子和巖粉等。
本設推薦使用的滅火劑為水、沙子、巖粉或干粉式滅火器。
二、撲滅和控制不同地點火災的方法
(一)井口和井筒火災
(1)進風井口建筑物發生火災時,應采取防止火災氣體及火煙侵入井下的措施:
1迅速看來火源。
2立即反轉風流或關閉井口防火門,必要時停止主要通風機。
(2)進風井筒中發生火災時,為防止火災氣體侵入井
下巷道。必須采取反風或停止主要通風機運轉的措施。
(3)回風井筒發生火災時,風流方向不應改變。為了防止火勢增大,應減少風量。其方法是控制入風防火門,打開通風機風道的閘門,停止通風機或執行搶救指揮部決定的其他方法(以不能引起可燃氣體濃度達到爆炸危險為原則)。必要時,撤出井下受危及的人員。
當停止主要通風機時,應注意火風壓可能造成的危害。
(二)井底火災
(1)當進風井井底車場和毗連硐室發生火災時,必須進行反風或風流短路,不讓火災氣體侵入工作區。
(2)回風井井底發生火災時,應保持正常風向,在可燃性氣體不會聚集到爆炸限度的前提下,可減少流入火區的風量。
(3)為防止混凝土支架和砌碹巷道上面木垛燃燒,可在碹上打眼或破碹,設水幕。
(三)井下硐室火災
(1)著火硐室位于礦總進風道時,應反風或風流短路。
(2)著火硐室位于進回風所在的兩巷道的連接處時,則在可能的情況下,采取短路通風,條件具務埋也可采用局部反風。
(3)無防火門的硐室發生火災時,應采取掛同控制入風,積極滅火。
(四)通風巷道火災
(1)傾斜進風巷道發生火災時,必須采取措施防止火災氣體侵入有人作業的場所,特別是采煤工作面。為此可采取風流短路或局部反風、區域反風等措施。
(2)火災發生有傾斜上行回風風流巷道,則保持正常風流方向。在不引起春播只聚的前提下應減少供風。
(3)撲滅傾巷道下行風流火災,必須采取措施,增加入風量,減少回風風阻、防止風流逆轉,但決不允許停止通風機運轉。
(4)在傾斜巷道中,需要從下方向上滅火時,應采取措施防止冒落巖石和燃燒物掉落傷人,如設置保護隔板等護身設施。
(5)在傾斜巷道中滅火時,應利用中間聯絡巷和行人巷接近火源。不能接近火源時,則可利用礦車,將噴水器下到巷道中滅火。
(6)在采區水平巷道中滅火時,一般保持正常通風,根據瓦斯情況增大或減少火區供風量。
(五)采煤工作面火災
一般要在正常通風的情況下進行滅火,且必須做到:
(1)從進風側進行滅火,要有效地利用滅火器和防水水管。
(2)采煤工作面瓦斯燃燒時,要增大工作面風量,并利用干粉滅火器、砂子、巖粉等噴射滅火。
(3)在進風側滅火難以取得效果時,可采取局部反風,從回風側滅火,但進風側要設置水幕,并將人員撤出。
(4)采煤工作面回風巷道火時,必須采取有效方法,防止采空區瓦斯涌出和積聚。
(5)用上述方法無效時,應采取隔絕方法和綜合方法滅火。
(六)獨頭巷道火災
(1)要保持獨頭巷道的通風原狀,即風機停止運轉的不要隨便開啟,風機開啟的不要盲目停止。
(2)如發火巷道有爆炸危險,則不得入內滅火,而要在遠離火區的安全地點建筑密閉墻。
(3)撲滅獨頭巷道火災時,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①火災發生在煤巷迎頭、瓦斯濃度不超過2%時,可在通風的情況下采用干粉滅火器、水等直接滅火。滅火后,必須仔細清查陰燃火點,防止復燃。如瓦斯濃度超過2%且仍在繼續上升,要立即把人員撤到安全地點,遠距離進行封閉。
②火災發生在煤巷的中段時,滅火過程中必須檢測流向火源的瓦斯濃度,防止瓦斯經過火源點,如果情況不清應遠距離封閉若火災發生在上山中段時,不得直接滅火,要在安全地點進行封閉。
③上山煤巷發生火災時,不論火源在什么地點,如果局部通風機已經停止運轉,在無需救人時,嚴禁進入滅火或偵察,而要立即撤出附近人員,遠距離進行封閉。
④火源在下山煤巷迎頭時,若火源情況不清,一般不要進入直接滅火,應進行封閉。
第二節 消防塵系統
一、概述
礦井消防主要以水作為滅火主體,配合滅火器材、沙子和巖粉進行滅火。該礦將消防系統和防塵系統合為一套消防塵管路系統。
二、消防塵系統
1、水源的選擇
在礦井工業主場內設靜壓水池,靜壓水池采用鋼砼結構,水池容積不準小于200m3。靜壓水池分別供給地面及井下用水。水源為井下排水和礦井自建水源井供水,礦井排水必須經過沉淀過濾后注入靜壓水池。
2、用水量
消防用水量:室外20L/s、室內5L/s,火災延續時間按2h計算,每次滅火用水量180m3/次。井下灑水除塵用水量150m3/d。
3、供水方式、給水管路系統與設備
工業場地的消防塵系統由小水泵供水,井下用水由靜壓水池直接至主、副井,由熏力輸送至井下供消防用水及防塵灑水。
消防塵系統主管路采用2寸無縫鋼管,支管路采用1寸無縫鋼管。
4、重點保護區域
具體位置為:片盤車場,機電硐室,檢修硐室、掘進巷道入口,工作面進、回風巷口。
5、井下灑水除塵
井下消防灑水采用一套供水管路,采用枝狀管網,自地面靜壓水池接管,沿主、副井井筒流敷設至井下各用水點。管材選用無縫鋼管,采用快速接頭。閥門采用法蘭連接。
(1)井下給消火栓設置位置
主、副井井筒每隔50m由設置一個消火栓并接出DN25的給水栓。
運輸巷及回風巷每隔100m設置一個消火栓并接出一個DN25的給水栓,不同位置時則單獨接出一個DN25的給水栓。濕式鑿巖機的引水管接給水栓。
(2)井下噴霧裝置位置
井下主副井筒、掘進風機要前、掘進工作面、采煤工作面、采煤回風口、采煤工作面轉載點設入風凈化、回風除塵、轉載噴霧等自動給水噴霧裝置。
(3)井下風流水幕位置
主井筒距片盤口上20m處、掘進風機前15m處、采煤掘進回風巷靠近出口及距工作面50m內;裝煤點下風向15-25m處;工作面運輸巷,掘進頭設噴霧。
井下主消防管路每50m設一三通,回風道每100m設一三通。三通上并要上齊閥門,并備有50m軟帶。手動閥門要定期檢查并保證好使能正常開啟。
井下管路敷設、消火栓、灑水栓、噴霧裝置及風流水幕的設置詳見井下消防塵系統布置圖。
三、地面消防
本礦井工業場地及室內外消防水源取自靜壓水池,水池水經配水管輸至工業場地給水管網,再至各消防設施。
工業場地內井口浴室、辦公室內設有室內消火栓,并按3A等級設置手提式滅火器。變配電間設有干冰式滅火器,并備有滅火砂袋,坑木加工房設置室內消火栓。
第七章 勞動組織與工程概算
第一節 勞動組織
礦井防滅火工作,按照《煤礦安全規程》和《礦井防滅火規范》的有關規定,在安全和組織管理方面考慮了以下措施。
一、組織管理
1、建立礦井防滅火的專門機構,配備專業隊伍,負責消防塵工程的施工和日常管理工作。所有人員必須經過培訓合格后才能上崗。
2、建立定期檢查維修制度。
二、勞動定員
根據崗位設置,消防塵的勞動定員人數為6人,根據礦井情況部分崗位可以兼任
第二節 工程概算
七臺河市實達煤礦礦井火災防治工程總投資額36.50萬元。
其中:
土建部分 10.00萬元
設備部分 1.00萬元
管路部分 20.50萬元
附屬材料 5.00萬元
第八章 礦井火災處理
一、礦井火災自救及防止火災災害擴大處理計劃
1、井下發生火災時,最先發現者要盡快弄清火源、火情,迅速向礦匯報,直接滅火,力爭在火災初起滅之,災情嚴重時,立即組織人員撤到安全地點。
2、副井口、井底車場或井底、大巷主要硐室發生火災撲滅不了時,由救災指揮部決定反風、停風或封閉等方法進行處理。
3、主要進風巷發生火災時,可采取積極方法直接滅火,或短路通風,采掘工作面發火,直接滅火撲滅不了的,可用隔色方法進行封閉。
4、對采區火災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掛風簾、減風或局部反風方法來處理,一般情況下,主扇都要保證正常運轉。
5、井下處理火災遇有瓦斯、煤塵爆炸危險時,要在火區的進風口連接觀測瓦斯濃度,同時充分備料,抓緊進行封閉,建立防火隊,若有爆炸危險時,要及時撤人員到安全地點。
6、要采取措施防止瓦斯、煤塵二次爆炸的發生。
7、當發生瓦斯煤塵爆炸通風系統得到破壞時,應立即組織人員恢復通風系統,若通風系統不能恢復時,要派救護隊員向災區送自救器,搶救災區人員。
8、為防止瓦斯、煤塵爆炸事故的蔓延,恢復通風系統、切斷事故區電源外,還要有計劃地排放發生事故時積聚的有毒有害氣體。
9、搶救瓦斯、煤塵爆炸或火災事故的遇難人員時,必須在救災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以救護隊的主進行搶救。
10、硐室發生火災的處理方案
1)各類硐室發生火災后,所在硐室人員要立即采取有效自救措施,使用沙子和泡沫滅火器直接滅火,同時迅速向調試室匯報災情。
2)撲滅不了時,救災指揮部可以下令停風處理,封閉火區,切斷入風口或回風口。
3)救災時在指揮部令導下,統一指揮下救災。
11、以上救災所需材料除工作面及其它現場應備用外,供應科庫備用足夠量的材料。
總之,煤礦井下發生火災事故時,最先發現者要盡快弄清火源、火情,迅速向礦調度室匯報,直接滅火,力爭在火災初起滅之,災情嚴重時,立即組織人員撤到安全地點。由救災指揮中心統一指揮各系統、各部門組織搶險,保有這樣,才能把事故損失降到最低點,范圍縮小到最小點。但更應該做好預防措施,盡可能地杜絕礦井重大火災事故的發生。
二、地面火災處理
1、一旦發生事故,要沉著冷靜、一面組織人員搶救傷員、一面向上級報告,內容為發生事故單位、時間、地點;事故簡要經過、損失、傷亡情況;目前狀況、已采取的措施和將要采取的措施。
2、礦后勤人員做好急救準備,通知有關醫院做好準備、急救小組帶上急救藥品、器材,第一時間趕到事故現場、進行現場及運送途中急救。
3、礦材料供應人員必須立即安排好救援車輛,人車待命、做到隨用隨到全力保證救護運輸工作。
4、煤礦電工要保證一切應急水源保障火場供水水源。
5、礦維修人員按照火場指揮命令破拆一切障礙建筑物。
6、礦安人員必須立即調集警力負責火場警戒、交通疏導。
7、礦調度負責火場配調通訊聯絡工作。
8、礦有關人員立即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現場勘察調查火災發生原因、損失核定、責任人定及事故處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