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地質規程
作者:佚名
2011-11-04 19:59
來源:本站原創
1、工作面的范圍和與鄰區及地面的關系;
2、區內煤(巖)層產狀和地質構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對本工作面的影響,并預測斷層落差,掘進找工業區方向以及褶皺的位置和形態。
3、本工作面實見煤厚,煤層結構并預測其變化情況;
4、煤層頂底板(包括偽頂、直接頂)的巖性、厚度、物理力學性質及其變化情況;
5、本工作面的水文地質條件,有無突水的危險性,主要含水層和主要導水構造與本工作面的關系等。對防水煤柱、探放水等措施提出具體建議,并預計本工作面的最大涌水量;
6、巖漿侵入對本工作面工業區層可能造成的破壞情況;
7、儲量;
8、在地質、水文地質工作中尚存在的問題和今后工作中的注意事項。
(二)附圖
1、工作面煤層底板等高線預測圖,1:1000或1:2000;
2、有代表性的工作面地質剖面圖或局部地質構造剖面圖,1:1000或1:2000;
3、相鄰煤層或本煤層群的地層綜合柱狀圖,1:1000
三、工作面回采地質說明書
(一)文字說明
1、工作面位置、范圍、面積以及與四鄰和地表的關系;
2、本工作面各實見點地質構造(包括傾斜、褶皺、斷層)的概況,實見或預測的落差大于三分之二采高的斷層向工作面內部發展變化的情況;
3、各實見點煤層厚度和結構的情況,及其向工作面內部變化的規律;
4、各實見點煤層頂板(偽頂、直接頂)的厚度,巖性,裂隙組的方向和發育情況;
5、推測工作面內巖漿侵入體、河流沖刷帶、陷落柱等的具體位置及其對正常回采或合理分層的影響;
6、儲量;
7、對工作面最大涌水量的預計;
8、工作面尚存在的地質、水文地質問題和對今后地質工作的有關建議。
(二)附圖
1、工作面煤層底板等高線實測圖,根據需要填繪煤厚等值線,夾石層厚度等值線或相鄰煤層間距變化等值線(圖)等1:1000或1:2000;
2、工作面、四壁的有關地質素描圖,1:500;
3、與工作面有關的主要地質剖面圖,1:1000;
4、包括老頂在內的煤層頂底板綜合柱狀圖,1:200 。
附錄六 礦井收尾階段地質總結的編寫提綱和內容
一、文字部分
1、礦井基本情況(包括開發史、礦井建設情況、井型、開拓方式以及與相鄰礦井的關系等)。
2、礦井現狀(指當時回采、掘進、開拓的狀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截止到提出本報告前一年末的礦井地質儲量。
3、現存可采儲量(包括各種呆滯煤量、尚能全部或部分回收的煤柱和可供老區復采的煤量等)的分布狀況。
4、有關地質、水文地質、巖移破壞等情況。
5、建井以來在地質、水文地質上所發生過的大事和對它們的認識。
6、對煤系沉積特征、煤層穩定性(煤層厚度結構及煤質變化)和地質構造、礦井水文地質特征,巖漿活動等主要規律的認識。
7、進一步改進地質勘探和礦井地質勘探的意見。
8、礦井資源的回收情況,各種損失的統計與分析,并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分析數據:
(1)勘探儲量的可靠系數。系指截至本報告編寫時,礦井現有范圍內的累計采出量、累計損失量、核實剩余儲量之和,與相同范圍內原勘探報告中地質儲量之比。
(2)勘探儲量有效利用系數,系指截至栓報告編寫時,礦井累計產量和尚可采出的煤量之各,與相同范圍內原勘探報告中地質儲量之比。
(3)礦井回采率。
(4)礦井地質、水文地質損失率。
9、地壓、地溫、瓦斯地質等方面的有關規律。
10、礦井結束前尚需解決的地質2地質及安排意見。
二、附圖部分
1、井田地形地質圖,1:2000~1:5000;
2、井上下對照圖,1:2000~1:5000;
3、工業廣場平面圖,1:500~1:1000;
4、礦井煤系地層綜合柱狀圖,1:200~1:1000;
5、礦井煤(巖)層對比圖,1:200~1:500;
6、主要煤層底板等高線及儲量計算圖(并附原地質報告的煤層儲量計算圖),1:2000~1:5000;
7、礦井水平地質切面圖(附地質報告的原圖件),1:2000~1:5000;
8、礦井地質剖面圖(附原勘探線剖面圖),1:1000~1:2000;
9、井筒及有代表性的石門、主要運輸道地質素描剖面圖,1:500~1:2000;
10、井田地質構造綱要圖,1:2000~1:10000;
煤炭工業部
一九八四年五月
錄入:張寶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