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重大煤機裝備居世界先進水平
“中煤集團下屬裝備公司近日成功試制了ZY17000/33/75D型電液控大采高煤礦液壓支架,工作阻力17000千牛、支護強度1.46兆帕、支護高度7.5米,創造了世界紀錄。”11月5日,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中國煤礦機械裝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煤裝備公司”)總經理濮津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該支架的成功研制,充分展示了中國重大煤機裝備自主研發能力、制造技術與綜合實力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國家特大礦壓特厚煤層礦井實現高產高效綜合機械化開采提供了有力支撐。
10月27日,第13屆煤炭采礦技術交流暨設備展覽會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開幕。10月26日下午,一輛裝載此液壓支架巨型卡車緩緩駛入農展館露天展場。卸載,調試,升架,支架高度達到了7.5米。同車運達的還有由中煤裝備公司西安煤機公司生產的單機工作面年產達1000萬噸的超大型采煤機。“身高”7.5米的液壓支架像“巨無霸”一樣在會場上迎空矗立,與來自國內其他大型煤機制造集團的產品遙相呼應,構成了我國煤機制造業國產梯隊的陣容。
“這些巨型裝備的悉數亮相,可以說是我國目前在大型煤機特別是高端煤機研制領域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的一個縮影。”中國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副院長申寶宏對記者說。他指出,有三個數字可以體現目前我國煤機制造國產化水平之高:井下支護液壓支架高度達7.5米、高端綜采裝備單一工作面年產超1000萬噸、全國大型煤礦采掘設備機械化程度達95%。這些數字在全世界都處于先進水平。
“外商不相信我們
能造出煤機‘巨無霸’”
仰望著7.5米液壓支架這個龐然大物,中煤裝備公司北京煤機公司副總工程師李炳濤感慨道:“以前國內的高端煤機市場幾乎被國外廠商壟斷,他們認為憑中國的裝備制造水平,幾無可能造出這些‘巨無霸’。”據他介紹,前幾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若干意見》,其中指出要重點推進大型采掘、提升和洗選設備國產化進程。作為煤炭裝備制造業“國家隊”的中煤裝備公司便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一系列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重任,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煤機制造業的迅速發展。
2005年11月,支撐高度達5.5米的國產高端液壓支架研發成功,使得之前一直只使用國外采煤設備的神華集團決定,在當時“世界首座百人千萬噸”煤礦——內蒙古哈拉溝礦區試用國產設備。
但出于謹慎考慮,他們決定在礦區中一半使用國產設備,一半仍用國外設備。設備運行至2005年底,國產設備無論是在產品性能還是在使用壽命等關鍵技術參數上均表現出眾,與國外設備相比毫不遜色。從此,神華集團開始大規模使用國產設備。
以前,外商還質疑中國能否造出適用于薄煤層開采的全自動化無人開采煤機裝備。中煤張家口煤機公司研發團隊以歷時三年的時間給出了響亮的回答。在新研制出的BH38/2×400型全自動滑行刨煤機運行的轟隆隆聲響中,中煤張家口煤機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煤礦機械裝備研究所所長趙美向記者介紹,之前能夠造出這種全自動化刨煤機的只有德國一家公司,而此次我國研發出的BH38/2×400型全自動滑行刨煤機在生產能力、裝機功率等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了國際水平。
就在記者采訪的間隙,全球最大的私營煤炭企業——美國皮博地煤炭公司的代表前來洽談業務,他們此前就聽說了中煤裝備公司的技術水平和研發、制造能力,這次特地來參觀一下,并對此次展出的設備表示了采購興趣。
濮津對記者表示,中煤裝備公司制造出的以“三機一架”為代表的綜采綜掘成套設備積極適應國外的先進技術標準,加強其研發和制造能力,積極推動產品走出國門。目前他們的成套設備已出口到俄羅斯、印度和孟加拉等國,目前正在積極嘗試打開歐美市場。
國企民企齊頭并進
在中煤裝備公司高舉國產化大旗的過程中,國內其他大型煤炭裝備集團也漸漸走出自主創新之路。此次展覽會上,日前在太原重型裝備集團公司成功下線的工作面年產1000萬噸的MG1000/2500-WD型交流電牽引采煤機首次亮相;鄭州煤礦機械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其制造的支護高度達7m的液壓支架,在其旁邊,鄭煤機展出了其最新研制成功的液壓支架電液控制系統,它的問世,標志著我國在液壓支架電液控制系統的國產化進程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兩年時間,終于把液壓支架電液控制系統拿下來了,我們沒有辜負總書記的囑托。”鄭煤機集團公司黨委書記邵春生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說。他介紹道,2007年5月1日,胡錦濤總書記到鄭煤機視察時曾提出,要求鄭煤機集團一定要想辦法把電液控制系統攻關下來。當年6月,鄭煤機就組建了液壓工程中心,投入5000萬元對電液控制系統進行國產化攻關。2007年12月,集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液控制系統在液壓支架上調試。結果表明,該系統不但可以對液壓支架進行遠程控制、成組控制,還可以讓液壓支架根據現場情況自動調整自己的位置和狀態。2008年3月,集團又把關鍵零部件分送國家試驗檢測中心。目前,已有30套電液控制系統進行井下實驗,部分性能優于國際水平。
去年9月,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與中煤國際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重組合并為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此次展會上,成立一年的煤炭科工集團依托其雄厚的科研力量,不僅展出了研發的大型設備外,還充分顯示了其“集成創新”實力。
展區內國企云集,三一重型裝備集團則是民企代表。此次三一重裝重點推出其研發的新型連續采煤機。三一重裝集團董事長毛中吾向《中國能源報》記者介紹,這套機型自成功下線后,市場銷路非常看好。前不久在寧夏舉行的煤礦設備展覽會上首次面世,一家陜北的煤礦公司就訂下了5臺。“這次展會成交會遠超過這個數。”毛中吾說,未來,三一重裝將向大型煤炭選洗設備領域進軍。
據了解,除了三一重工外,國內民營企業大多在從事煤機裝備配件的生產研發,這其中包括礦燈、煤礦防爆檢測系統、礦用對講機等。“我們也十分希望能夠躋身成套大型裝備的制造行列。”江蘇一家民企負責人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他認為,目前困擾民企做大作強的主要因素是研發力量不足,煤機裝備尤其是高端煤機涵蓋的科技含量很高,大型國企都有強大的研發資金和人才隊伍,這一點民企無法比肩。他希望國家能給予民營企業一些資金補貼,釋放民企的活力。
亟待政策引導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盡管目前國內的煤炭裝備制造業研發水平不斷提升,但市場的發展還不夠成熟。我國煤機企業數量眾多,整機制造企業就有400多家,而配套設備企業更是多達2000家。多數企業規模小且分散,產品結構不合理,過剩與短缺并存。有專家表示,鑒于國內煤炭技術裝備企業存在的兩極分化的格局,政府應切實加強對于整個產業的引導。
對此,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姜智敏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透露,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承擔起草的旨在促進煤礦企業提高裝備現代化、系統自動化水平,淘汰落后技術與裝備的政策文件——《煤炭生產技術與裝備政策》(以下簡稱《政策》)已制訂完成,目前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將于近期發布。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顧問、《政策》研究制定專家組組長烏榮康向記者表示,這份文件重點在對煤礦設計規范、有關生產技術規定,并針對煤礦生產技術和裝備提出必要的規范和約束。其中主要針對煤礦生產技術和裝備主要采用進行導向型建議,界定了“鼓勵、推廣、限制、禁止”四類政策導向:鼓勵類——指已經工業試驗成功、具有創新價值、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適合我國煤礦生產條件的技術工藝和裝備;推廣類——指經大量實踐證明成熟可靠、先進合理、適應性強、具有廣泛應用價值的技術工藝和裝備;限制類——指限定在一定范圍、一定條件下使用、不具備普遍應用價值的技術工藝和裝備;禁止類——指在目前條件下不允許使用的技術工藝和裝備。
烏榮康指出,《政策》的出臺,一方面將促進煤炭技術裝備產業的優勝劣汰,另一方面,也將推動煤炭行業“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如期實現。他說:“目前一大批高耗、低效設備長期在煤礦超期服役,如果我們不下決心淘汰一批高耗、低效設備,要完成國家規定的考核任務將十分困難。”
烏榮康認為,我國煤炭技術裝備制造業與國外相比在技術成熟度和設備可靠性等方面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政策》出臺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鼓勵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做大作強,盡快培育并形成幾個具有規模經營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煤炭裝備制造企業集團,打造我們自己的產業巨頭,推動我國煤炭技術裝備制造業的國產化進程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