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國家能源基地”外送難題
8月份以來,我國東北地區第一個超高壓跨區域直流聯網工程——±500千伏伊敏(呼倫貝爾)-穆家(遼寧)直流輸電工程進入調試階段,計劃于10月份正式投運。
國家電網內蒙古東部電力公司(簡稱蒙東電力)總經理陳連凱說:“伊穆直流工程投產后,可直接將內蒙古呼倫貝爾煤電基地的優質電能送至遼寧省中部地區負荷中心,將極大緩解呼倫貝爾電力外送通道的瓶頸,為遼寧省乃至東北電網提供大量電力供應。”
實際上,成立一年來,蒙東電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東北振興,著力破解內蒙古東部地區國家能源戰略基地的外送難題。
打破割據建設“堅強電網”
內蒙古東部地區資源豐富,煤炭探明儲量2600多億噸,技術可開發風力資源6000多萬千瓦,水資源占自治區的70%,具有建設大型煤炭、火電、風電、化工基地的良好條件,已被國家列為大型能源化工基地。
有關人士介紹:“長期以來,受供電和行政區劃等方面脫節的影響,蒙東既不能同蒙西有效整合共同發展,又沒有充分享受東北三省發展崛起的利好,作為地方經濟晴雨表的電力工業徘徊不前。”
2007年8月,國務院批復實施《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內蒙古東部被列入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范圍。與此對接,內蒙古提出力求經過10年~15年的努力,將東部盟市建設成國家重要的新興能源重化工基地。
2009年6月底,作為國家電網序列中的第26個省級電網企業——蒙東電力成立,結束了蒙東電網長期以來的多網割據局面,將原屬內蒙古電力公司的呼倫貝爾、興安電網和原屬東北電網公司的通遼、赤峰電網整合重組。
興安電業局局長朱鶴鴻表示:“興安電網在歸屬國家電網公司前,一直作為區域性電網孤立存在。雖然分別同東北電網、蒙西電網、呼倫貝爾電網相連,但屬于保障安全的弱聯接,網間購電受到限制,在高峰期間無法保證全盟經濟發展和群眾的生產生活用電。”
“劃轉后企業發生了深刻變化,目前基本實現了220千伏環網供電模式,企業綜合管理水平和能力大幅提升。為了解決阿爾山旅游區多年來單電源供電、供電能力不足、供電質量和可靠性差等突出問題,蒙東公司決定投資6.85億元,于2010年實施阿爾山兩線兩站220千伏輸變電工程。”他介紹說。
不能讓煤電一體化成為“一紙空文”
據了解,近幾年,國內眾多“能源巨頭”包括華能、神華、魯能等紛紛搶灘煤炭資源豐富的呼倫貝爾,大批電源點項目相繼實施。
2008年8月,呼倫貝爾360萬千瓦煤電一體化項目正式開工。項目投產后,6臺60萬千瓦的機組年發電量約216億千瓦時。
“就呼倫貝爾的電網現狀,如果不建設強大的輸出電網,煤電一體化只能是一紙空文。伊穆直流工程的建設,就是為了緩解呼倫貝爾電力外送通道的瓶頸。項目運行后,每年向遼寧輸送電量能超過200億千瓦時。”呼倫貝爾電業局局長魏國友說。
據統計,2009年,蒙東地區電網建設完成投資82.68億元,主網投資和農網投資規模都是蒙東地區歷史上最高的一年。2010年,蒙東電力計劃爭取投資105.67億元完善蒙東電網,緩解蒙東地區能源基地外送和風電接網的壓力。
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將有特高壓交、直流電網和500千伏電網覆蓋蒙東地區。預計到2015年,蒙東地區將建成縱貫南北,聯接呼倫貝爾、興安盟、通遼等盟市的500千伏輸電通道。
“焦點問題短期內難以有效解決”
目前,內蒙古東部地區電力外送需求不斷攀升,今年上半年凈送出電量同比上升近1/3。
“受當地負荷水平較低、自身消納能力有限的因素影響,電力外送需求更為緊迫。在蒙東電網結構依然薄弱、外送通道不足以及東北電力市場消納空間不明的情況下,電力外送的焦點問題短期內難以有效解決。”陳連凱認為。
在蒙東地區國家能源戰略基地占有重要地位的呼倫貝爾市,屬國家規劃的十三個大型煤電基地之一,呼倫貝爾現已探明煤炭儲量1000億噸。
按照該市工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火電總裝機容量達到4000萬千瓦,呼倫貝爾將建設成東北乃至華北地區的電力供應基地。
魏國友說:“外送通道不足是制約呼倫貝爾煤電基地建設的關鍵瓶頸。就近期看,華能、神華等企業煤電一體化二期工程上馬后,現有伊穆直流工程不能滿足外送需求。”
今年3月以來,由近年來華東、華南等地電煤緊張、拉閘限電等引發的“建設大型國家電力安全應急防災遠程調配生產基地”的討論,成為熱門話題。
呼倫貝爾市委書記曹征海認為,南方電網轄區內的火電廠大多不是坑口電廠,燃料成本較高。呼倫貝爾全境坑口電廠平均煤炭使用成本遠低于南方火電廠,在上網電價上更有明顯優勢。
“在我國北部煤炭富集地區建設大型火電基地,通過坑口電站及特高壓變電站向南方送電,既可緩解煤炭運輸的難題,又可將煤轉化為清潔的電能直接輸往用電戶,是國內火電能源安全優化布局及防災應急調峰調頻的最佳選擇。”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