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煤礦地質災害事故應急預案
作者:佚名
2010-07-25 08:39
來源:本站原創
XX煤礦地質災害事故應急預案
11.1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地質災害事故主要有地面下沉、塌陷、裂紋、巖層移位等。地質災害事故一般發生在采空區內,多發生在汛期內。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此類事故,要做到預防為主、群測群防,當有災情發生時,能夠及時地加以控制和消除此類災害。
11.2事故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地面火災事故應急處置的基本原則是:“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加大宣傳,群測群防”。
11.3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
11.3.1應急組織體系:
安全生產事故救援組織體系由市行辦應急救援指揮部、××××救護中隊、礦應急救援指揮部等組成。
11.3.2指揮機構及職責
總 指 揮:
副總指揮:
成 員:
一旦發生事故,事故處理分5個小組進行。
1、技術處理組:
組 長:
成 員:
職責任務:(1)立即組織查明事故原因,性質、危害程度等。
(2)組織區域內人員,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2、搶險救災組:
組 長:
成 員:
職責任務:調集并組織煤礦救災隊進行事故搶險工作。
負責組織救治傷員,安撫受害者家屬。
3、后勤保障組:
組 長:
成 員:
職責任務:
(1)負責調集人員、車輛及救災物資,組織事故現場人員疏散。
(2)負責與外單位的協調工作。
4、醫療救護組:
組 長:
成 員:
職責任務:
(1)組織人員迅速趕赴事故現場,制定救護方案,搶救傷員。
(2)協調各大醫院對事故現場中受傷人員及時進行救治。
5、事故調查組:
組 長:
成 員:
職責任務:調查事故經過和原因,追查事故責任,負責制定事故調查、分析報告。
11.4事故的預防
(一)預防地質災害事故措施:
1、專門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應急辦公室,堅持24小時值班(地點設在調度室)。
2、從各科室中抽出專人組成礦井地質災害巡查小組,在全井田范圍內定期巡查,每10天巡查一次。對于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天氣如大雨、暴雨時,堅持雨中巡查。每次雨后由技術科負責對井田周圍的水庫、河流、泄洪溝、采空區地面進行了專項檢查,地表塌陷及時測量,隨時掌握地表下降數據及規律,并采取應急措施。并把1、2、3、4號有地面塌陷發生的地點作為重點觀察對象,設立了警示牌,建立了詳細的巡查記錄。
3、根據氣象預報,對地表巖石移動的范圍內及時預報,尤其夏、秋季節。該避的就避,每次大雨過后由技術科負責對地表及時測量,隨時掌握地表下降數據及規律,并采取應急措施,把災害減少到最低程度。
4、成立三個搶險小分隊,每隊30人配有2名隊長,1名技術員,1名安全員,1名電工,1名鏟車司機。并要求所有搶險隊員在汛期期間,必須在礦職工宿舍分隊居住,一旦遇有災情能及時組織搶險做到有備無患。配備了足量的搶險物資。設專庫、專人負責保管。
4、對于因開采引起的裂縫在及時排查后,限期進行填平夯實,盡量減少地表水滲漏程度,保證井下安全生產。
5、值班人員按時收聽收看中央臺和當地氣象預報,做好記錄,經常與×××××××氣象臺聯系。遇到災害性天氣或礦井涌水有異常變化情況時,要及時匯報領導小組,采取有效措施預防災害事故的發生。
6、公開聯系電話,與有地質災害隱患的村莊加強聯系,并發放避險明白卡、防災明白卡,加了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群測群防意識。
11.5事故預警與信息報告
1、巡查小組發現有地質災害事故后,必須及時匯報地質災害防治辦公室,匯報方式采用電話匯報,必須派專人進行警戒。
2、匯報內容應包括災害地點、災害性質、受災人數、影響程度、現場情況等內容。
3、地質災害防治辦公室接到報告后,立即電話報告調度室、值班礦領導、礦長、總工程師、搶險隊和有關人員。
4、主要領導、值班礦領導、礦長、總工程師、有關人員必須24h開手機,以便及時進行聯系。
5、礦調度室負責將事故情況如實匯報給縣國土局、市行辦。
11.6應急處置
(1)現場搶險人員立即在隊長帶領下,利用鏟車、鎬、锨等工具對塌陷區進行填充。有積水的要排凈積水;有裂縫的地方要夯實填平,盡量恢復原貌。
(2)設立警戒防止無關人員入內。
11.7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1、地面材料庫必須備有以下物資:
锨30把,鎬30把,草麻袋300個,雨衣50件,抬筐10個,扁擔10條,電筒20個,水泵5-17KW兩臺,3寸膠管300米。另外還有水泥10噸、黏土10噸。
2、所有應急物資、應急工具及裝備沒有特殊情況不得使用,每天要有專人進行維護和檢查,其它原因使用后必須及時進行補充。
11.1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地質災害事故主要有地面下沉、塌陷、裂紋、巖層移位等。地質災害事故一般發生在采空區內,多發生在汛期內。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此類事故,要做到預防為主、群測群防,當有災情發生時,能夠及時地加以控制和消除此類災害。
11.2事故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地面火災事故應急處置的基本原則是:“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加大宣傳,群測群防”。
11.3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
11.3.1應急組織體系:
安全生產事故救援組織體系由市行辦應急救援指揮部、××××救護中隊、礦應急救援指揮部等組成。
11.3.2指揮機構及職責
總 指 揮:
副總指揮:
成 員:
一旦發生事故,事故處理分5個小組進行。
1、技術處理組:
組 長:
成 員:
職責任務:(1)立即組織查明事故原因,性質、危害程度等。
(2)組織區域內人員,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2、搶險救災組:
組 長:
成 員:
職責任務:調集并組織煤礦救災隊進行事故搶險工作。
負責組織救治傷員,安撫受害者家屬。
3、后勤保障組:
組 長:
成 員:
職責任務:
(1)負責調集人員、車輛及救災物資,組織事故現場人員疏散。
(2)負責與外單位的協調工作。
4、醫療救護組:
組 長:
成 員:
職責任務:
(1)組織人員迅速趕赴事故現場,制定救護方案,搶救傷員。
(2)協調各大醫院對事故現場中受傷人員及時進行救治。
5、事故調查組:
組 長:
成 員:
職責任務:調查事故經過和原因,追查事故責任,負責制定事故調查、分析報告。
11.4事故的預防
(一)預防地質災害事故措施:
1、專門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應急辦公室,堅持24小時值班(地點設在調度室)。
2、從各科室中抽出專人組成礦井地質災害巡查小組,在全井田范圍內定期巡查,每10天巡查一次。對于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天氣如大雨、暴雨時,堅持雨中巡查。每次雨后由技術科負責對井田周圍的水庫、河流、泄洪溝、采空區地面進行了專項檢查,地表塌陷及時測量,隨時掌握地表下降數據及規律,并采取應急措施。并把1、2、3、4號有地面塌陷發生的地點作為重點觀察對象,設立了警示牌,建立了詳細的巡查記錄。
3、根據氣象預報,對地表巖石移動的范圍內及時預報,尤其夏、秋季節。該避的就避,每次大雨過后由技術科負責對地表及時測量,隨時掌握地表下降數據及規律,并采取應急措施,把災害減少到最低程度。
4、成立三個搶險小分隊,每隊30人配有2名隊長,1名技術員,1名安全員,1名電工,1名鏟車司機。并要求所有搶險隊員在汛期期間,必須在礦職工宿舍分隊居住,一旦遇有災情能及時組織搶險做到有備無患。配備了足量的搶險物資。設專庫、專人負責保管。
4、對于因開采引起的裂縫在及時排查后,限期進行填平夯實,盡量減少地表水滲漏程度,保證井下安全生產。
5、值班人員按時收聽收看中央臺和當地氣象預報,做好記錄,經常與×××××××氣象臺聯系。遇到災害性天氣或礦井涌水有異常變化情況時,要及時匯報領導小組,采取有效措施預防災害事故的發生。
6、公開聯系電話,與有地質災害隱患的村莊加強聯系,并發放避險明白卡、防災明白卡,加了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群測群防意識。
11.5事故預警與信息報告
1、巡查小組發現有地質災害事故后,必須及時匯報地質災害防治辦公室,匯報方式采用電話匯報,必須派專人進行警戒。
2、匯報內容應包括災害地點、災害性質、受災人數、影響程度、現場情況等內容。
3、地質災害防治辦公室接到報告后,立即電話報告調度室、值班礦領導、礦長、總工程師、搶險隊和有關人員。
4、主要領導、值班礦領導、礦長、總工程師、有關人員必須24h開手機,以便及時進行聯系。
5、礦調度室負責將事故情況如實匯報給縣國土局、市行辦。
11.6應急處置
(1)現場搶險人員立即在隊長帶領下,利用鏟車、鎬、锨等工具對塌陷區進行填充。有積水的要排凈積水;有裂縫的地方要夯實填平,盡量恢復原貌。
(2)設立警戒防止無關人員入內。
11.7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1、地面材料庫必須備有以下物資:
锨30把,鎬30把,草麻袋300個,雨衣50件,抬筐10個,扁擔10條,電筒20個,水泵5-17KW兩臺,3寸膠管300米。另外還有水泥10噸、黏土10噸。
2、所有應急物資、應急工具及裝備沒有特殊情況不得使用,每天要有專人進行維護和檢查,其它原因使用后必須及時進行補充。
上一篇:XX煤礦水害事故應急預案
下一篇:XX煤礦地質災害事故現場處置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