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建立長效機制 減少煤礦事故
據內蒙古煤礦安全監察局介紹,在過去的一年里,內蒙古自治區全年產煤4.57億噸,比上年增產10700萬噸,累計發生煤礦事故20起死亡25人,與上年同比事故減少15起;煤炭百萬噸死亡率0.055,比上年降低0.142個百分點。在煤炭產量大幅增長的同時,煤礦安全生產穩定好轉態勢得到進一步鞏固。
作為煤炭生產大區,內蒙古煤炭行業事故發生率與人員死亡率低,主要得益于自治區各級政府堅決貫徹依法治礦,建立了穩定的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全面推進了煤礦安全監察工作。通過實施“隱患治理年”和“管理強礦年”,認真落實各項安全生產政策法規,嚴守煤礦安全的設計審查關、安全設施竣工驗收關、安全生產許可關、質量標準化建設關和從業人員安全培訓關,全面提升煤礦安全生產的法制觀念。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的煤礦單井生產能力已經提升到70萬噸/年,資源平均回收率提升到60%以上,采煤機械化水平提升到75%。年生產能力低于70萬噸的煤礦嚴禁開采。
內蒙古煤礦安全監察局會同自治區煤炭工業局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煤礦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出臺了煤礦安全質量標準及考核辦法。截至2008年底,全區已有56個煤礦通過了安全質量標準化驗收,煤礦安全質量標準化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與此同時,建立了煤礦安全隱患排查體系,實行隱患臺賬管理,將隱患排查落實到人,做到從發現到銷號的全程監控。全面推行井工煤礦包礦責任制和分片包礦安全監察責任制,對全區400個地方井工煤礦全部實行了安全責任承包,切實做到包礦到人、駐礦監管。
在依法治礦的同時,內蒙古還通過技術支撐為煤礦安全生產保駕護航。進一步完善了安全培訓體系,僅培訓煤礦農民工即達21780人。完善了煤礦救援體系,全區先后建立起18支煤礦救護隊伍、2個國家級礦山救援基地和6個自治區級礦山救援基地,形成了覆蓋全區的煤礦救援網絡。各類煤礦全部安裝了瓦斯監控系統,覆蓋全區的5個瓦斯集中監測監控系統均已投入使用。
(湯計)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