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史上規模最大的煤礦隱患集中排查治理行動結束
“歷時8個多月的煤礦隱患集中排查治理行動,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參與人員之多,查出隱患之多,在我省煤礦安全生產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此次排查整治消除了一大批安全隱患,為我省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在7月16日召開的全省煤礦隱患排查治理行動總結大會上,四川煤監局總工程師鄢正文肯定了隱患整治行動取得的成績。
去年,省政府安辦下發了文件對此次行動進行安排部署。省、市、縣三級財政共投入排查專項保障資金1689萬元。 省安全監管局(四川煤監局)成立了12個督查組,組織1050人次,對14個市(州)、39個縣(市、區)、220處煤礦開展了督查檢查。各市(州)及縣(市、區)共組織5862人次參與隱患排查治理行動,實現了全省所有煤礦隱患排查治理“全覆蓋”。
探索建立治理長效機制
在行動中,我省積極探索建立煤礦隱患排查治理長效機制,省安全監管局(四川煤監局)在督查中實施“暗查發現問題,地方政府領導簽收后督促整改,省局回頭看復查”的三步工作法,宜賓市堅持“一督查、二通報、三約談、四獎罰”的四步工作法,瀘州市通過召開市長督辦會,由市長將發現的問題交由縣長督辦,均較好地促進了煤礦隱患排查治理主體責任的落實。
其中,宜賓市就隱患排查治理行動成立了專門的督查組,市安辦定期對工作開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通報,對工作開展不力的區縣和煤礦進行約談。據宜賓市安監局總工程師陳東介紹,督查組對10個縣(區)38個礦進行了隨機督查,要求9個礦補充進行隱患排查,15個礦隱患排查工作推倒重來。并及時通報了4個縣(區)的典型做法及存在的23項問題。約談了7個縣(區)政府負責人、安全監管局(煤炭行業管理部門)主要負責人及23家煤礦實際控股人、法人代表等。宜賓市政府在經濟下行壓力大,前期拿出450萬元獎補2014年機械化改造達標煤礦的情況下,拿出了專項資金90萬元,對煤礦隱患排查治理3個先進縣局、5個良好縣局、2個合格縣局和6個示范礦井進行工作獎補;對隱患排查不力18個煤礦實施了141.6萬元的經濟處罰。
示范企業實現閉環管理
在行動中,部分企業在隱患排查治理方面更加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在全省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和推動作用。
比如達竹公司,從“人、機、環境、管理”等多種因素協同著手,開發應用了隱患“三違”閉環管理系統,實現了檢查人入井考勤,隱患查揭、錄入、整改、申報驗收、安排驗收、現場驗收、填寫驗收結果銷賬的自動流程管理,使煤礦隱患“三違”治理工作流程化、常態化、精細化和信息化。今年1-5月,共排查各級隱患和“三違”47958條和15297起,比去年同期分別減少12.18%和14.47%。實現了連續32個月無死亡事故,成效明顯。
川煤集團副總經理田華光表示介紹,達竹公司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建立了煤礦各專業各崗位的隱患和“三違”分類分級標準3079條,并進行編碼導入信息化系統。二是實行A、B、C、D四卡閉環式管理等。三是建立企業考核評價體系。各礦從組織領導、考核標準、考核目的、考核原則等方面進行規范,利用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統對隱患“三違”閉環治理及其它各項工作進行日考核、月考核和年考核。四是建立配套制度。公司對機關技術管理人員下達了A、B級及以上隱患,嚴重及以上“三違”查揭指標,并作為二級單位標準化工作、領導年薪考核評比依據等。
隱患排查治理任重道遠
鄢正文指出,煤礦隱患集中排查治理行動結束,并不意味著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結束,而是更高起點的開始。
在這次全省煤礦隱患排查治理行動中,部分煤礦隱患整改的質量較差,整改流于形式,危險尤存,安全仍然無保障;部分煤礦對隱患整改“五落實”(時限、責任人、資金、措施、預案等)不到位,川煤集團大寶頂煤礦“1·15”瓦斯事故和廣安市鄰水縣龍泉煤礦“3·13”頂板事故就是在隱患整改過程中發生的事故。
對此,鄢正文明確指出,煤礦企業主要負責人當加強對煤礦企業主要負責人督促、檢查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及時消除生產安全事故隱患。同時,各級安監部門要建立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監督檢查制度,定期對煤礦開展監督檢查,對故意作假進行非法違法生產的,必須依法頂格處罰;對涉嫌犯罪的,要不留情面,堅決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駱寓言)
四川煤監局總工程師鄢正文到煤礦督查安全生產工作。
國務院督查組檢查救援裝備。
高縣副縣長劉海昌、安監局局長呂開力檢查懷遠煤礦安全。
入井前進行安全檢查。